第340章 第三百四十章

小说:升官发财在宋朝 作者:放鸽子
    经再三权衡,赵祯在五日后的早朝之上, 向还对此事争论不休的文武百官宣告了处分。

    滕宗谅错使公用钱, 按理当严惩, 以正刑典;然法理之外仍当有人情,滕宗谅为秦州父母官,不忍见百姓受连年备战之扰,农者无从耕种,方因一时思虑欠周,重情而轻序, 挪用公用钱购入农种发放,并无私藏。其情可悯亦可原, 因而应当从轻发落, 夺一官, 改徒知苏州,即日启程。

    听到官家这一决定后, 以寇准为首的说情派们, 率先安静了下来。

    众所周知的是,这所谓降一级官阶的惩处,除了俸禄上有轻微削减外,根本是无关痛痒的。

    毕竟最为要紧的, 还是实掌官职空有寄禄而无实际职事、对空缺翘首以盼者, 这世间可有数百近千。

    而把原知边陲秦州的滕宗谅, 调到要较秦州而言、要富饶祥和不少的苏州去

    这是哪门子的惩处啊, 分明是明降暗升, 扎扎实实地给了个称得上肥缺的新职

    对这一比预期还要理想得多的结果,他们自是心满意足,当然不会去做得了便宜还炫耀的欠揍事。

    然而即便他们如此自觉,以为这回终于捏着切实把柄,该让陆辞折一臂膀、友人离心的王钦若等人,却是全然无法接受官家这暗作擢升的酌情减罪的,当场炸开了锅。

    一直老神在在,只让韩绛在前冲锋陷阵的王钦若,这下再不能做袖手旁观之姿了。

    遭陆辞跟官家那回的联手算计后,他被困在西夏,忍辱负重了这么长时日,才艰难回到故土,可不是为了继续看着陆辞有多风光,甚至连他身边人,都跟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

    眼看着官家过度偏袒,回想这年余受到的苦楚,王钦若既是难以置信,又是气得浑身发抖。

    受这愤怒驱使,他头个跳了出来,强烈反对的同时,更是把矛头直指从头到尾都不曾在此事中露面、却在明眼人心里存在感十足的陆辞“此事干国体,不敢缄默。臣伏睹陆辞优样之恩,历年来无有其比然官爵者,天下之公器,设官分职,当循序渐进,选贤任能,不宜复加崇宠、爱屋及乌,过授宠渥,使忠臣义士无所激劝,心灰意懒,也令台官监察一事名存实亡,形同虚设,甚至沦为笑柄如今滕宗谅初为知州,竟已知越规逾矩,视国法于无物,其底气究竟源自有所恃持,还是受人撺掇,便是不言而喻”

    听他字字诛心,就差没指着官家的鼻子骂,道官家过度恩宠陆辞、才连带着陆辞的友人也受到恩惠了,百官都忍不住在心里倒抽一口凉气。

    就连还未来得及开口的韩绛都傻了眼,当场哑了,不知说什么好。

    说实在的,小官家继位也有好些年了,比起不时心血来潮,折腾一出天书下凡、广建庙宇的先帝,赵祯完全称得上兢兢业业,宽和仁厚,待臣子们更是怜恤有加。

    在所有人的印象之中,小官家动怒的次数,着实寥寥无几,却大多都与那位历来颇受恩宠的陆三元有着干系。

    然官家毕竟不是真正的圣贤,内心有所偏倚,也在所难免这么多年下来,从最初的酸溜溜,到后来见得多了,朝中文武也都渐渐平静下来,对此见多不怪。

    加上陆辞一向行事稳妥,政绩扎实且时有亮眼,除此之外,为人虽交友广泛,却甚为低调,绝非晏然恃赖、侥求觊望之辈。

    别的不说,单是陆辞在外任职之所,无一非偏远贫瘠之地;而在任期满后,不说百姓依依不舍,牢记其名,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任地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份决心和能耐,才真正注定了他的平步青云。

    一眨眼十年过去,与小官家之间,俨然有了几分君臣相得不相负佳话的影子,也正因如此,他们逐渐服气,才对这份明晃晃的偏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鲜少置喙了。

    他们还真不知,在这和谐平静的表现下,还会忽然出现王钦若这么一位从前行事谨慎隐忍,自被俘去之后,就骤然变得无比偏激的存在。

    其实王钦若要是不说还好,定然能激起官家几分怜悯愧疚之心,不说给予重职,领几个品阶颇高的虚衔,如此好好养着,还是轻而易举的。

    谁知他这没轻没重的一开口,就直接把马蜂窝给捅了,着实令人佩服。

    在陆辞归家守孝,最为与世无争的这段时间,还将人强行拖下场内,这不仅不智,也未免太不道义,令人不耻。

    果不其然,官家在最初的茫然和错愕后,终于反应过来王钦若究竟愤怒地陈述了什么,脸色瞬间黑沉得能滴下水来。

    他并未强硬地打断王钦若滔滔不绝的控诉和责难,而是就这么冷冰冰地等着,看着王钦若接着往下说。

    近来常常喧闹不堪的朝中,登时一片难得的死寂。

    也不知过了多久,王钦若总算恢复了些许理智,再硬着头皮说下去时,就多了几分磕磕绊绊了。

    等他抗议完毕后,赵祯才平平静静地询道“说完了”

    不等王钦若应答,赵祯已面无表情地起身,转身离去“那便退朝罢。”

    感受到这平静无波语气下的锐利气场,众官破天荒地未做任何喧哗,就老老实实地鱼贯而出。

    王钦若自知失言,在家中后怕了好几日后,未等来任何后续,倒是官家顺顺利利地将滕宗谅的新任命送去了中书省,经宰执们联署通过后,就继续往下送。

    眼看着木将成舟,他实在是不甘心放过这大好时机,一咬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再次递出折子。

    这次他做了留心,对之前自己对陆辞的针对只字不提,只从滕宗谅其他几笔去向不明的烂账入手,弹劾其执政轻率无纪、不堪重任,为止削一官所坐太轻,未合至公,而必须实施以重责。

    王钦若这封充斥着慷慨陈词、华丽辞藻的奏疏,却在艰难抵达大内后,就被官家命人扣留下来,不作任何回应。

    见那奏疏石沉大海,等了数日不得回复的王钦若,一边恨恨地看着滕宗谅的新任命被迅速通过,而他一番精心筹谋、竟成众人笑柄,一边在一日退朝后,联合同样不服如此惩章的韩绛等御史官留下,这次却不是对上官家,而是凛然质询在任命上署名的宰执李迪和寇准。

    对他们不依不饶的继续闹腾,官家终于彻底动怒了。

    小夫子刚逢丧母之痛,与此事本就毫无瓜葛,却被人信口雌黄,生生扯入此中;而在小夫子的来信里,更无丝毫仗着师徒之谊,就为友人出口求情之意,甚至在守孝期间,还心系百姓疾苦,决议将家资大半捐出,建设义庄,福利百姓

    这样一个从不居功,只默默做着实事的正人君子,他们怎敢反复对其进行污蔑

    在以李迪为首的一干中书省官员,被台官们强势堵住,双方唇枪舌剑时,赵祯黑着脸去而复返。

    在这之后长达一时辰的廷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为外人得知。

    但作为廷辩的结果,则清晰地摆在了众人面前滕宗谅的任命得到修改,由原判的苏州改至虢州不说,夺一官也改为夺二官。

    然而作为让官家做出妥协的代价,御史台也付出不小主持这场喧闹于朝廷的御史中丞韩绛,很快被秘密查出言行不端的诸多铁证,遭其他台官弹劾,而被免去了御史中丞一职,改判苏州知州;最为活跃的那几名台官们,也纷纷因平日有所不察而出补远郡,回返无期;王钦若更是首当其冲,因以非台官之身妄行揣测污蔑、还有为排除异己而结党营私之嫌,被判知雷州。

    其路途之遥远,他能否或者抵达任上,还是一未知之数。

    官家的未言之意,在这一道道任命下表露无疑不是口口声声称改判苏杭为肥差、为赏非罚么既然如此,便让你们如愿得偿,亲自去领这肥差。

    至于其他参与闹事的台谏官们,则在枢密副使梁适的求情辩护下,因台官盖有言责、其言虽过,亦不应受惩而仅取戒厉,这彻底平息了一场偌大风波。

    官家这场罕有的雷霆之怒,牵扯颇众,尤其是一向恃特权而横行无忌的御史台官们,一时间难得地噤如寒蝉。

    因他们不再似往常一般盯着一些小差错张口就来,而要慎重再三后才开口弹劾,也让曾因此苦不堪言的百官们轻松许多。

    当陆辞得到这一消息时,滕宗谅早已接到调令,在往虢州上任的路途之中了。

    对滕宗谅而言,仅是官阶上被降二等,改判较秦州半斤八两的虢州,简直是不幸之中的大幸总比小饕餮等一干损友所一致认为的,他将被流放到穷山恶水的岭南地区的这一结果,要好上千百倍去。

    他可浑然不知,自己得到的这一任命背后,经历了怎样一番腥风血雨。

    倒是陆辞在看到柳七信中心有余悸提起的那几日风波后,隐约察觉出什么。

    一时间心情既有些欣慰,又有些感动,更多,还是几分复杂的心疼。

    他好歹是官家的小夫子,对这威仪渐重的昔日弟子,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了解的。

    在他看来,赵祯心里给滕宗谅设定的惩处,恐怕打一开始就是判知虢州。

    滕宗谅虽是出自爱民的好意,到底是铸下错事,哪怕及时进行了补救,国法威重不容轻亵,是决不可明降暗升,对此进行鼓励纵容的。

    赵祯之所以开始提出这一极不妥当的处分方式,恐怕只是抛砖引玉,等着与人讨价还价罢了。

    若最初就提出令滕宗谅知虢州,在反对者众的情况下,只怕还真会沦落到岭南等地去。

    但在苏州之后提,无疑能让人容易接受许多,更容易达成目的。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