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第 220 章

    宣和帝下令, 命四位王爷留在灾区主持灾后重建工作, 并彻查此次灾区官员贪污受贿一事。

    如果不是因为灾情太过严峻, 而百姓伤亡惨重,宣和帝压根不会去写什么劳什子的“罪己诏”。而他的大臣们非但没有帮着他一同砥砺前行,反而还一个劲儿地拖他后腿

    真正有罪的应该是那些贪官污吏才对

    宣和帝已经打定主意了, 不论此次查到的是谁,就算是皇亲国戚, 那也一律严惩不贷。

    宗室里总有那么些人仗着自己辈分高就“倚老卖老”, 宣和帝已经忍了他们很久了。有些人就是这样,仗着自己是宗室就认为自己有了一张免死金牌。

    宣和帝对宗室那群人的尿性可是了解得很。

    朝臣们自然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针对这件事发表什么言论, 更是巴不得宣和帝不在早朝的时候提了。

    墨珣才刚当官不久, 还是个清水衙门, 别说他本身就对钱财没什么概念, 就算他有概念想贪污受贿, 那也得别人瞧得上啊

    而越国公, 墨珣与他相处良久, 自然也知道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孤臣, 这就连被人连累的可能性就小了。

    所以, 他们这一家还真是淡定得很。

    平常大臣们的办公衙门都在宫里, 墨珣自然没能瞧见他们有多着急、多焦虑,反正面上自是一派的云淡风轻,就算聊到那些已经被下狱的贪官, 那也是满腔怒火、同仇敌忾的。

    不过自从墨珣上次听到有几位大臣私下里聊到那些被抓了的贪官, 是以一种忧心忡忡的语气之后, 墨珣就不会再相信他们表面上的宁静了。这些人不过是没逮到机会罢了,不代表他们不贪心。更有甚者,或者已经收受了贿赂,所以正是沆瀣一气。

    就像越国公所说的,这些事并不归墨珣管。而且墨珣相信越国公其实早就已经知道有人贪污受贿,不过是出于种种的考量,也可能是因为没有证据,这才放任他们逍遥法外。不仅如此,或许连宣和帝也早就知道了。

    墨珣这段时间在编修年史,倒是之前以前也曾抓过贪官,朝廷的手段也是严厉,每次抓到之后处罚都很是利落。但或许是因为监察得不够,导致了抓到大贪官的次数也并不多。上下包庇必定是有,否则不会藏得这么深。

    而这一次抓得那么痛快,首先是因为派到地方上的钦差大臣是四位王爷。这四位更是卯足了劲儿互相较着劲,自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抓一个,我也要抓一个。再者,宣和帝刻意为四位王爷挑了位置,尽量将王爷们派到并不支持他们的地方去。最后,宣和帝已经表现得那么明显,他笃定了此次必定有人贪污赈灾的银两。如果最后什么都抓不出来,或者只拉了几只小虾米来顶嘴,恐怕还会落得一个办事不力的头衔。

    想到这里,墨珣忽然眼睛一眯。他在查资料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奇怪,以前虽然也有过类似与今次这么大的水灾,但却从来没有拨过这么多的钱。当时墨珣只认为是当时的财政收入不及现在,而且又有战争,这才使得朝廷拨不出款来不过现在细细想来,说不准就是宣和帝刻意为之了。

    当然,这也不过就是墨珣的猜测罢了。毕竟宣和帝的决断不会告诉墨珣,而宣和帝在收到之前那些被派到地方上的官员上报的计划和所需预算的时候,会不会又另外挑了人重新核算一遍这些都尚未可知。如果这一切都尽在宣和帝的掌握之中,那么墨珣不得不说,宣和帝的心思果然难测。

    墨珣想的这些,越国公应该也是不知情的。如果他知道,怎么都会提点自己两句,也就不会是一副让自己不要多管闲事的口吻了。

    因为国库空虚的缘故,灾后重建的钱,宣和帝允许王爷们先行动用从贪官家中查抄出来的赃款,但也要求款项要列明,同时需得写奏折。洪水退去之后,宣和帝并未将查阅灾区奏折的权限还给御史台。也就是说,只要是四个王爷递上来的奏折,仍是不需要经过御史台,直接呈交到宣和帝面前的。好在王爷们的奏折也并不多,宣和帝自己处理起来也很快。

    不过,在收到王爷们奏折的第二天早朝,宣和帝便会让柱下御史将王爷们奏折上的内容念给朝臣听。四个王爷将审理官员、赈灾物资发放、灾后工程建设等等,一系列事情都事无巨细地写在了奏折上,这就使得墨珣在太和殿外站着的时间比以往要长了不少。

    朝臣们一时也拿不准宣和帝究竟意欲何为,只是宣和帝这段时间发怒的次数变少了,在早朝的时候也变得不怎么爱说话。而宣和帝不说话,那就是要等着朝臣们发表言论了。但是,多说多错的道理,人人都懂。于是朝中人人自危,更是担心自己一着不慎,就引来了宣和帝的怒火。

    这日柱下御史从宣和帝的贴身内监手中接过奏折,这就开始朗声读了起来。

    大致意思是说,繁楚王在榆州查贪污受贿,发现以林家为首的皇商,在赈灾过程中,以次充好,以陈年旧米代替新米,将发霉受潮的谷子送到灾区以作赈灾之用,想借此蒙混过关,骗取朝廷的补助及免征免税。

    这件事如果是放在以前,那恐怕连提都没人会去提。但是正是在这种风尖浪口,宣和帝正在气头上的时候,那就十分地耐人寻味了。

    林家本就是墨珣的岳家,墨珣较之其他自然也就更上心些。

    “爱卿们怎么看”这封奏折早就已经到了宣和帝手中,所以此时宣和帝问起朝臣们的时候倒也心平气和。

    “必须严查”

    “臣附议”

    宣和帝当即满意地点点头,“朕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朕已经下旨,让四个皇子彻查此事。”

    接着便是朝臣们山呼“皇上圣明”的声音。而朝臣们的呼声这么大,站在大殿外头不可能听不到。在墨珣身边的大臣不见得全都有听到刚才宣和帝和在太和殿内大臣们正在讨论什么事,但此时却也不妨碍他们跟着高呼。

    人人都爱听好话,宣和帝自然也不例外。

    大概是宣和帝的心情不错,使得朝堂之上的气氛也有所缓解。否则朝臣们总觉得宣和帝面上虽是笑着的,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忽然变了脸色。

    退朝之后,墨珣便也随着同僚们一起回了翰林院。

    翰林院里有翰林院掌院学士从二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乃从四品;另有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这些从五品;接下来就是墨珣这样的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从八品的翰林院典簿;从九品翰林院侍诏,以及翰林院孔目这种连品阶都没有的。

    大多数的翰林官员都是站在殿外,并没有听到柱下御史念奏折,否则说不准又有人要过来问墨珣。毕竟墨珣和林醉的婚事,办得那般盛大,当真是整个京城人人皆知。墨珣成了林家的乘龙快婿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翰林院也总有人在墨珣面前提起此事。不过,后来因为水灾的事闹得太大了,大家的注意力才被转移罢了。

    墨珣今天在太和殿外听到“皇商以次充好,骗取朝廷补助及免征免税”一事,他自然不会主动在别的官员面前提起,免得引人怀疑。他对于林家的事知之甚少,当然也不能就此下结论。就像墨珣现下已经走上了仕途,却也不并不知道哪个是好官,哪个是贪官一样。每个人在自己心中对“好官”的定义必定都是不同的,像越国公这样,墨珣也不知道他究竟算不算是一个好官。

    不过,墨珣也没有想过要就此事回去问林醉。在关于林醉与林家关系的某些方面,墨珣和越国公的想法是一致的林醉身为一个哥儿,既然不能够继承林家的家业,那么林风琅将自己在商业上的作为同林醉说的可能性完全是微乎其微的。墨珣如果就这么跟林醉提起,不但无法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反而还会让林醉也跟着一起担心。

    墨珣只要一联想到林醉因为林家的事而提心吊胆、寝食难安的样子,立刻眉头就皱了起来。

    “皇商用霉米充当良米来赈灾”的事只是在早朝结束之后的一会儿功夫便已经传遍了整个宫中,这下不用墨珣说,翰林院便已经有人带着探究的视线来看他了。

    墨珣完全当作没有察觉到,也没有丝毫与别人对视的欲望。

    不过倒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吃墨珣这套的,就算墨珣没有任何反应,那也只会让别人以为他是还不知道这件事,而出于“好意”,从而主动将这件事告诉他。

    墨珣听完了同僚的话,只是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之后便没有再多说什么。

    “墨修纂不担心”

    墨珣摇摇头,并未作答。

    墨珣如果答“不担心”,那意思是“因为林家并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所以他不担心”,但对方却也完全可以将之曲解为“林家早有准备,所以并不担心会被查”。总之,他还是不要轻易开口的好。

    更何况,墨珣也确实不知道林家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就算有,林家也不可能告诉墨珣。纵使墨珣出了宫之后去问,怕是也什么都问不出来。

    越国公倒是直接就在回府的马车上就跟墨珣聊上了。越国公想来也是知道这件事瞒不住,这就跟墨珣说“你不要太担心,一切等繁楚王那边查到了结果再说。”

    现在担心还为时尚早。

    如果繁楚王那边已经有证据的话,宣和帝就不会是像今日这样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了。本来官员有人贪污已经使得宣和帝怒上心头,如果连皇商这边也闹出事,这般鱼目混珠,怕是此次非得要血流成河才能收场了。

    墨珣此时自然是无有不应,毕竟他就算再担心也做不了什么。而且,他还不知道林家是不是真干了这种事,那万一是真的,他这担心就多余了吧

    “祖父先不要在林醉面前提。”墨珣担心越国公在饭桌上就会聊到这件事,会平白惹了林醉担心。

    “行。”越国公自然知道墨珣的顾虑,立刻就应下了。反正他不在饭桌上提,等用过了饭再跟自个儿夫人说也是可以的。

    赵泽林同昌平郡君交好,说不准越国公今晚跟赵泽林一说,那明天赵泽林就会到林家去了。不过这件事,等到林奕甫回到了府上,林家基本也都知道了,没什么可瞒的。

    就算墨珣现在想着要瞒着林醉,也瞒不了几天。林醉又不是被关在越国公府足不出户,但凡哪天林醉回上一趟林家,那肯定也有人会告诉他的。

    墨珣与越国公两人在马车上聊了一些之后,回到了府中当着林醉的面果然只字不提。林醉丝毫没有觉察到墨珣他们的隐瞒,只是听着越国公和墨珣聊着聊着,这就聊起了今年过年的事。

    今年的雪下得外地迟,而雪一来,那就离过年不远了。

    每年过年,越国公都会请朝臣们到宫中参加年宴。以前是因为墨珣没有入朝为官,但今年不同了,墨珣已经是翰林官了,而林醉作为墨珣的家眷,也是可以随墨珣一同入宫赴宴的。而伦沄岚更不必说,本身就有孺人身份在,若是想入宫赴宴也是可行。早前不过是因为不放心墨珣一个人在府里,所以伦沄岚才没有跟越国公他们一起进宫罢了。

    入宫赴宴也是穿的官服,而林醉身为从六品官员的夫人,出席的宫宴的衣服也是有规定的。

    林醉只进过宫一次,正是那回参加宫廷选秀的时候。林醉那时也学了宫里的规矩,再加上昌平郡君本就是宗族子嗣,以往教导林醉规矩的时候自是十分严,所以林醉倒是一点都不担心自己进宫会闹出什么不雅来。

    伦沄岚还没有进过皇宫,而他这个孺人身份也是墨珣为他要来的。虽然这些年,伦沄岚一直跟在赵泽林身边,赵泽林也教了他不少,但伦沄岚现在只要一想到自己即将入宫赴宴,那整个人立刻就开始紧张起来了。

    墨珣见状,也不当面点破。伦沄岚会紧张那也是在情理之中,不过伦沄岚以前也随赵泽林赴过宫宴,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是过年,宫里的人也不会平白无地去找伦沄岚的麻烦,伦沄岚只要好生跟着赵泽林,不要做什么多余的事,应该没什么问题的。

    离过年还有几天时间,赵泽林要教伦沄岚什么东西也不急于这一时。而几位王爷还在灾区处理事情,想来今年应该是无法回京过年了。就算事情处理完了,那回京怕是也来不及的。

    越国公果真在用过了晚饭之后,私下里将今日早朝上谈论的事同赵泽林说了。

    赵泽林倒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了。

    越国公见状,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了。

    而林家与越国公府同在京城,原先赵泽林与昌平郡君就时常有往来,现在林醉又嫁到了越国公府,那两家自然也不可能不来往。林醉虽然不事很想见到程雨榛,但对于家里其他的人却没有这种想法。所以墨珣也仅仅是将这件事瞒了两天,林醉去了一趟林家便也什么都知道了。

    这件事林奕甫并没有同程雨榛说,他只是私下里叫了林风琅来问问仔细。

    林家在生意和仕途上一向是分得很清的,林奕甫平常也不会过问关于林家生意场上的事,所以林奕甫这个反常的举动很快就引起了昌平郡君的警觉。

    如果昌平郡君不问倒也罢了,可昌平郡君问了,林奕甫便也不瞒,直接就将这件事同他夫人说了。

    昌平郡君听完了夫君的话之后,便只是问了问林风琅怎么说,知道林风琅确实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之后,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有效的法子,只能寄希望于繁楚王能够查明真相,还他们林家一个公道了。

    而程雨榛则是见林奕甫将林风琅私下叫去谈话,待林风琅回来之后却见他神色有异,这才多问了几句。

    程雨榛作为一个内宅的哥儿,自然对于林风琅生意上的事不甚了解。尽管林风琅再三同程雨榛保证过,他绝对没有做出锅这样的事,但程雨榛却还是觉得心里没底。就算他相信林风琅的话,知道林风琅没有做出这样的事,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所以等到林醉过府探望昌平郡君,程雨中便拉着林醉问起了这件事。

    林醉本就不知情,越国公他们是刻意瞒着的,程雨榛这么六神无主地问他,他却是一句都答不上来的。

    本来昌平郡君见到了林醉,见林醉一开始并没有提到这件事,立刻料想道他大概全然不知,这也就没打算把这件事告诉林醉。但程雨榛一上来就拉着林醉说个不停,倒让昌平郡君原先的话都咽了回去。

    这个事情发生之后,程雨榛也回程家去打探过,但程家那边自然也拿不出什么章程来。

    这件事全权由繁楚王负责,程家就算手伸得再长,那也长不到榆州去啊更何况这次,宣和帝将奏折全都握在了手里,就算他们有心想探,那也得宣和帝肯漏口啊。

    程家虽然有两个子侄在后宫之中,但毕竟没有子嗣,地位也是不尴不尬的,平日里见到宣和帝的次数也少,自然更不可能帮着打听出什么消息来了。

    于是程雨榛便病急乱投医,这就问起了林醉,看看越国公那边是不是有什么消息可以透露。

    林醉面露茫然之时,程雨榛便也料到林醉是毫不知情了,这就叹了口气,“这可怎么好啊”

    “风琅既然说没做过,那就是没做过,说不准就是别家干的好事,这就牵连了我们林家。你就别在这里自乱阵脚了。风琅原先不急,瞧着你这样也该急了”昌平郡君本来见着林醉还是挺高兴的,可这份高兴持续了没多久就让程雨榛给搅和了。他自是相信自己儿子的,便也想着要将这事儿先放到一边。总之,先把这个年过完了再说。可偏偏程雨榛就是要提,闹得林醉也跟着不安起来。

    程雨榛最近被昌平郡君抓着“立规矩”,一听到昌平郡君不耐烦的语气那便是紧张得很,这也就只能小声地同昌平郡君说道“是,爹说得是。”

    这话一说完,程雨榛便规规矩矩地站到了昌平郡君身后。

    林醉一时有些无法适应,毕竟昌平郡君以往可从来都不怎么管事的。

    昌平郡君这就将话题绕开了,同林醉聊了些别的,而后便提到今年过年的事。

    “越国公已经同孙儿提过了,今年孙儿应该会随夫君一同进宫赴宴。”

    昌平郡君点点头,“提了就好,你也该早早做起准备了。”

    “是,孙儿明白。”昌平郡君让林醉做准备,但其实林醉思前想后,也不觉得有什么可准备的。无非就是筹备一下参加年宴的衣裳罢了。

    林醉本是想多问问赈灾米粮的事,但昌平郡君这么明显地岔开了话题,反倒让林醉不知该怎么将这个话题又引回来。而他对此事全然不知情,多问反倒给昌平郡君添堵。

    想明白这点之后,林醉便想着,倒不如他今日回府后去问问墨珣。

    墨珣虽说要瞒着林醉,却也知道这件事瞒不了多久。所以林醉这么一问,他便也不瞒着了。不过墨珣知道得并不多,而且现在奏折不从御史台过了,越国公也并不了解。

    宣和帝这段时间在早朝上,心情一直不错。让柱下御史念完了奏折,便是同朝臣们讨论起奏折上的事来。

    洪水退了之后,原先流离失所的灾民也全都重返故乡,在四位王爷的监督下领取朝廷分发的赈灾物资。而查抄贪官污吏的家产也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等到灾区的事情都处理完毕,他们便要押解这些贪官进京了。

    本来是可以直接将这些人就地斩首,但宣和帝非得让四个王爷将人押进京里。

    墨珣时常有“听到”同僚们说起宣和帝的这个举动,只说是非同寻常。墨珣倒是不怎么在意贪官的事,他对繁楚王查皇商的事比较留意。只是,自从宣和帝让柱下御史念了一次关于皇商的奏折之后,一直到过年假期开始,墨珣都再没有听到与林家有关的消息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