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岁岁更迭。
永定元年的除夕夜,沈辞早早便从宫宴抽身,一路上听得鞭炮声不绝,借着三分酒意,胸膛都久违地有了些暖意——尤其是远远瞧见湖心之上亮堂的灯火时。
谢杳站在窗边一步远的地方,听得身后脚步声响,不必猜也知道是他过来了,不禁眉眼一弯,回过头去——恰在这时,窗外绽开花千树,似星落如雨。
沈辞看失了神,直到她出声唤了他一声“沈辞”,才回过神来,走上前去与她并肩,共赏完了这一场烟花。
夜风寒凉,沈辞伸手贴在她脸颊,像是贴上了冰块,当即便关上了窗,拉着她坐在炭盆前,半圈她入怀,执着她手烤火。直感到怀里的人儿有了暖意,他才松开手,开口问道:“怎的今日将窗打开了?”
谢杳寻了个舒服的姿势窝在他怀里,“我虽是怕水,可更喜今夜的烟火。烟花开在天上,只消一直仰着头,不就看不见底下的了么?”她这话里有话,可沈辞却无动于衷,只勾着她的头发玩儿,过了一会儿,方才懒洋洋道:“谢永来求过孤好几回,想见你一面。”
谢杳登时坐直了身子,仰头问他:“你如何说的?”
“孤同他说你一切安好,可他不怎么信。”沈辞低头看她,“不巧的是前几日父皇有意外遣他去做一桩要紧的事儿,得有小半年才回得来。等他回来,孤陪你回一趟谢府。”
亲陪着回府,这便是回门的意思——又或许说,是沈辞终于预备着将那个名分给她。
“小半年…”谢杳一笑,“好。”
永定二年二月,南边出了叛乱,为首的乃是朱氏——南方一带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沈家这天下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兼之迟迟拿不出传国玉玺来,几方蛰伏的势力早已虎视眈眈。
沈辞披甲亲征,一去便是大半个月。
临行那日清早,谢杳替他系上衣带,默了片刻。
沈辞在她眉心落下一吻,沉声道:“等孤回来。”却在举步那一瞬,被她拉住。
谢杳垂着眼帘,神色有些落寞,轻声问他:“你能不能,饶过那些不太相干的人?”
“不太相干?有什么人是不相干的?斩草要除根,不然春风一吹,会连了天的。”他伸手揉了揉谢杳发顶,“你好好待着,用不了月余,孤便回来了。”
谢杳没再言语,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一点一点松开了手里的衣角。
沈辞转过身,谢杳目送着他远去,捂住嘴压着咳了两声,松开手时掌心已有血迹。
比沈辞先一步回京的,是他大获全胜的消息。这些日子来谢杳服的那药已加了两倍,却还是赶不上她身子衰败的速度。
谢杳擦了擦嘴角的药渍,看向下面跪着回禀的宫人——她是打着忧心沈辞的旗号令人去打探的,兼之沈辞近些日子对她也多宽纵,是以并未受什么阻拦。
听那宫人说完,她闭了闭眼,挥手叫人退了下去。
朱氏一门近千口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竟无一活口。
她记起来那日沈征来这阁中,同她说过的话。
数九隆冬百丈冰,想破开,有两个法子。一是焐化了它,二是砸碎了它。能焐化自然是好,可惜费时,砸碎虽说一不小心容易伤及内里,但到底也是个法子。
沈辞对人命漠视至此,确是要有什么,在他心头重重敲上一下,敲开那层厚厚的冰,才能叫他日后有所顾忌些。
“清兰。”她忽的出声问道,“今儿个是什么日子了?”
“三月初七。”
谢杳盯着灯烛看了一会儿,呼出一口气来,极轻快道:“这时候,桃花该开得很好。”
她站起身来,往榻边走去,“明日沈辞归京,是要先去宫中复命的。等他从宫中出来,你便同我说一声。”
清兰心知她这是选定时候了,一时心有不忍,刚想出声劝,又想起自己被交代的那些,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只回了一声“是”。
谢杳第二日直睡到自然醒,一夜无梦,是个难得的好觉。用过早膳,她端过清兰奉上来的药汁,问道:“这便是剩下的全部了?”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她方才喝尽了。
清兰极仔细地替她上过妆,退后两步,再望向她时,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一句“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来。
谢杳特意挑了一套桃红的衣裙——自打她及笄那年生变后,所着多是素色,极少穿这般鲜艳的衣裙,沈辞给她备了不少,都拿来压箱底了——权当是应个景。
她打开榻边的箱子,瞥了里头那只红锦匣子一眼,并未动它,却取了另一只略显古旧的匣子打开。
匣子中的物件儿并不多,她一眼便瞧见了她要找的那样——那条小红绸条,将它缠在手腕,系了个漂亮的结。
一扭头见清兰正看着她,谢杳笑了笑,朝她扬一扬手,“这红绸,是他最初来京城时,我在自家府中捡着的。这一晃,原是也有这么多年了。”
这一日的阳光很好,照在笑靥如花的姑娘脸上,看得清兰都有些晃了眼。
“我从前是不信那些鬼神之说的。只是昨夜里突然想到,倘若真有来生,我带着这东西,是不是,就还能重新遇见他?”
清兰飞快拭去眼角的泪,清了清嗓子道:“刚接到的消息,殿下从宫中往这儿赶了。”
沈辞甫一进东宫,便听得宫人向他回禀,道是湖心阁那位出事了,当下什么都顾不得,径直朝湖心阁奔去。
谢杳坐在湖心阁正厅所对的栏杆上,轻轻晃着腿,见沈辞近了,倏尔一笑,将手中那枚药丸吞了下去。
谢杳自上而下看着他,因为是顺风,她只要声音大一点,沈辞就听得到。
风一阵一阵地吹,吹起了满湖面的涟漪。
她记起来,十岁出头的那两年,在镇国公府后园的那些时光。
桃花纷纷沓沓,迷了人眼。桃树枝上,她喊一声“接着”,就能好好落到地上去。而接住她的那个人,看向她的时候,眼底总是很温柔的。
谢杳看着如今那个湖边的人影,他急了,在向她吼——他鲜少有这样失态的时候,近些年,他就是气极,面上也只显露三分。
可这回她不想听了,她听得够多,听不动,也听不懂了。她也想一直一直听下去,直到把他重新拉回人世间来,用余生告诉他这世上还有许多值得相信的事物。但她的余生太短,事已至此,她早已无能为力——其实他们明明都知道回不了头,可仍执念似的偏要接着走,走到至亲至疏,走到再不敢回头。
谢杳胡乱擦了一把眼泪,吸了吸鼻子,冲他笑了笑,开口道:“沈辞,这回,你接不住我了。”
那抹桃红色的身影翩然坠下,衣袂被风吹起,仿佛一朵开落枝头的桃花。
“谢杳——!”几个近侍没能拉住沈辞,几乎是谢杳落入水中的同时,沈辞亦跃进湖中。
湖水很深,水面之下声音远去,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令人窒息的安静。沈辞奋力向前,终于在水中拉住了她。他将人拉到怀里,向上游去,只是那人紧闭着双眼,和湖水一样寂寂无声。
沈辞抱着人上岸,浑身早已湿透,却没有宫人敢上前替他们的太子殿下披一件衣裳——沈辞浑身颤着,将怀中的人儿放下,试了试她早已断绝的气息,低声唤她“杳杳”,一声比一声嘶哑。
他用极温柔的语调哄她,“杳杳,你睁开眼好不好,我求你,你看我一眼好不好?”
怀里的人毫无反应,他有些急了,伸手想拍拍她脸颊,却又没敢,只是仍低声哄着,“都是我不好,我错了,你醒一醒,只要你能醒一醒,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好不好?”
“杳杳,你看一看我,你看一看我啊……”
近侍试探着上前,只唤了一声“殿下”,便被沈辞抬头吼的一句“滚”吓得退了回去。
沈辞身边翻涌着浓重的杀意,却唯独在对怀中那个逐渐冰冷下去的人的时候,温柔得不得了,剧烈的反差之下显得整个人都有些癫狂。
御医来过一批又一批,甚至京城中稍有些名气的大夫都被叫了进东宫,替一具尸首看诊。
一时间东宫之中人人自危,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拖下去砍了,直到沈征亲临,这场闹剧才被迫收了尾。
夤夜时分,沈征自东宫回宫。
沈辞从正殿走出,抬头看了一眼天,而后去到湖心阁里,推开谢杳卧房的门。人被安置在榻上,仿佛同往常一样,只是睡了过去。
沈辞走过去,握住她冰冷的手。
“我分明知道你最怕水,却偏偏将你困在这儿。你明明怕水怕到恶心,却偏偏选了这么个死法。”
“杳杳,我做错了很多事情,可我还没来得及改,你就离开了。”
他轻笑了一声,“难不成真是缘浅?不然为何你总是等不到我,总是不愿意等我?”
谢杳虽是秘密发丧,可一应仪制皆是按着太子妃的规格,入了皇陵。下葬前两日,沈辞将自己关在湖心阁,一点点整理她的旧物。
他这时候才发觉,她原来是有收拾旧东西的习惯的。早些年通的信,送的小玩意儿,甚至某一日她随手摘的一朵花,干枯委顿在岁月里。
沈辞翻到了那只红锦匣子。看到匣子底部的“穆”字之时,他怔了一怔,而后又将匣子翻过来,先是用谢杳的生辰试了一遍,未能打开,又换了两个。试到他最不想记起的那个日子时,匣子“嗒”一声弹开。
里面正是那方他们遍寻不得的传国玉玺。
沈辞抬手按了按额角,倏而笑起来,“杀人诛心,穆朝这步棋着实走得妙。”
“他是料定了我不会动你,玉玺藏到别处总没有藏在你这儿来得妥当。没有传国玉玺在手,就永只能是乱臣贼子。怕是就连他在你面前服毒自尽,都是算计好的。以你的性子,就算嘴上不说,心中也定然不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这样一来,你我之间,破镜再难重圆,你也永不会主动把这玉玺拿出来。”他语气平常,仿佛是她还在的时候,与她闲话,“这么看,他倒是算准了。”
“你若是还在,指定又要怨我心思深了。”他笑着摇了摇头,将匣子原样关上,“既是你不想拿出来,便让它随你去罢。”
那只红锦匣子,连同里头的传国玉玺,就这般悄无声息地随谢杳下了葬。
正如在南疆一个不甚起眼的角落,在发配流放的人群中,一个总不怎么开口说话的姑娘,掐算着时候,挑了个相近的日子,悄无声息地了结了自己——她的尸首在山下被找到时,手中还紧紧攥着一方红芍锦帕。
五年后。坤和三年。
这是沈辞登基后的第三个年头,边患已平,然内乱陡生。
朝臣论及这位新帝,多是战战兢兢——这位新帝眼睛里揉不得沙子,雷霆手段治下,偏偏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得他倚重。
且沈辞自东宫始,身边便连个知心的人儿都没有——倘若不把前朝太子妃那祸水算进去的话——后宫至今仍是空虚,便是枕边风也无处吹去。
东宫自然也是空着的。沈辞近身伺候的人才知晓,圣上隔三差五,就要去到东宫那湖心阁里眠上一宿——也唯有那一宿,他睡得稍安稳些。
后宫之事也有老臣启奏过,恳请圣上选秀,充盈后宫,早日诞下皇子,被沈辞以“边疆一日不宁,一日不得薄赋轻徭,朕便一日不能有此心”云云搪塞过去,不过月余,便寻了个由头赐那上奏之人还乡——那人不过刚至花甲。
沈辞文武并重,重振朝纲,初时成效还是显著的,朝中一时弊绝风清。只用了两年,便定了边关,南边的世家大族也偃旗息鼓,规矩了不少。然水至清则无鱼,这一年多来,各方躁动不安,且隐隐有汇聚之势。
沈辞折子都收了几沓,却仿佛并不上心似的,并未安排下去。
坤和三年夏,南方大族中有一人自称为先朝远支宗室子,以“匡扶正室,还正朝纲”为号,反了。
朝中一时大乱,而沈辞却局外人一般,迟迟没有动作——瞧着不急不躁,甚至脾性比往常还要好了两分。朝臣被他压制惯了,他不颁旨,是不敢私下有什么打算的。
是以这年冬,便打到了京城。
京城城破之日,反军杀进宫中,只见宫门大开,宫人早早被遣散,沈辞仰卧龙椅之上,身上却未着龙袍,只着了一身旧时衣裳。
他闭着眼神色安然,一只手垂下来,手边不远处的玉阶上滚落一只白玉盏。而案上托盘中,仍有一把白玉壶并一只白玉盏,盏中美酒被斟至六分满,隐隐有桃花的香气。
说书人的折扇一并,敲在桌上,“诸位细品,这未着龙袍,所谓何意?”
底下有小子高声道:“龙袍那可是当今圣上才穿得的,未着龙袍,就是不当皇帝了呗!”底下一片附和之声。
说书人敲了敲扇柄,“正是。然诸位可知,前朝武帝临终时,怀中贴身放了一件物什儿。”
酒楼中一时安静下来,众人皆望着中央那说书人,等着下文。
那人颇为满意,重打开扇子摇着,慢条斯理道:“这物什儿,乃是一段结发。”
“前朝武帝并未立后,结发从何而来?”
说书人故意沉吟片刻,方接着道:“那结发之上缠了一条红绸——可不是寻常一条红绸,是前朝武帝元平十年归京时,府上的一条红绸。这便要说起兴朝时最末一位太子妃来……”
“据闻这太子妃,早在十岁那年……”
折扇开合间,数载光阴不过寥寥几言,一晃眼间便是经年。
讲到中途,一妇人拉着一约莫十二岁的少年离了席。
酒楼中的说书人仍在讲着往昔褪了颜色的爱恨——正是人们茶余饭后最爱听的。
这两人前脚刚出了酒楼,那少年后脚便拽了拽妇人的衣袖,一双略微上挑的凤眸清清润润,他轻声问道:“阿娘,他们说的,是不是阿姊?”这话刚问完,却见自家母亲通红着双眼,捂住嘴,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无声哭出来。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