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章

    伍一早上依旧很早就被丫鬟叫醒,去给大太太请了安才回来。不过她倒是觉得没什么,就把这个当成是每天早上的例会,开个十几二十分钟就散了,也不难熬。

    最近众人的注意力也都放在了新来的九姨太身上,对顾兰芝这个过气的四姨太并没有多在意,哪怕她前段日子闹出了吊脖子寻死的事情,也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只过去了几天,就不再有人提起了。

    不过这也正好,她现在每天低调地呆在小院子里,除了给大太太请安以外,一概不踏出院子,也不去别处串门,而是一心一意地为离开周家做着准备。

    要离开周家,少不了要多攒点钱。且不说路上的盘缠花费,就是到了落脚的地方,租房吃饭,样样都需要花销,如果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事情做,更得有些存款才能支撑一段日子。

    伍一听丫鬟说,在周家,逢年过节以及换季的时候,每个姨太太都能用公中的钱置办一两身衣裳。除此以外,每个月还能领到月钱。另外,到了年节的时候,周老爷和大太太也有额外的打赏。就算是平时,如果是得宠的姨太太,隔三岔五的也能从周老爷那里得来首饰或是银钱。

    只不过,顾兰芝从来没有得宠过,也就没有份例外的收入。再加上顾兰芝又是个爱打扮的,每个月的月钱全都用来添置了衣裳以及脂粉等物,几乎是月光,手里并没有什么余钱。

    伍一坐在梳妆台前,打开首饰盒看了看。这里面收着顾兰芝攒了好几年的首饰,有耳环、手镯、还有头上戴的簪子。不过这些首饰大多数都是银的,只有一两对金子打的耳环,以及一只成色一般的玉镯,或许能值多点钱。

    伍一心里盘算着,这里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应该也能找到一两间当铺,如果把这些首饰拿去当了,换成银元的话,就能带着在路上用了。除了首饰外,还有一柜子的衣裳。这个年代,衣不蔽体的大有人在,因此,就算是一件棉袄,也是值钱的物件。这些衣服带也带不走,说不定也可以拿去当了换钱。只是,如果一次拿这么多的东西去当铺当,肯定会惹人注意,她寻思着,最好是隔一段时间,拿一两件出去当才行。

    伍一从长安那里借来了纸笔用来记账。因为长安那里用来练大字的纸都是整张的宣纸,于是她找来剪刀将纸裁小了一些。没有订书机,就用缝衣服的针线将白纸装订了起来。最后,再用笔在上面列了收支的分类。这样,一个记账本就做好了。

    伍一在穿越前也记账,每月的开支差不多都用在了衣食住行上面。可是在周家,住房不用花钱,吃饭也不用花钱,这样就省去了两样大头的开销。这个年代没有某宝双十一之类的,应该也能忍住剁手的念头,衣服就穿顾兰芝原先的就好,脂粉也先用着现有的,如果不是因为要掩人耳目,连香粉胭脂也能省了。除过伍一自己外,长安读书是周家请的先生来家里教,纸笔文具也都是用公中的钱。这样一想,伍一觉得差不多能做到只进不出,说不定很快就能攒够钱。

    只是不知道这个年代的物价水平怎么样,要攒多少钱才够呢?如果想要知道一个地方的物价水平,最直观的就是去逛个街,顺便也能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可在周家,姨太太出一趟门不太容易,得禀告了大太太,得到她的允许才行。

    通过这几天的观察,伍一发现大太太是个吃斋念佛的。于是在某一天早上请完安后,她就跟大太太提了提要出趟门,去庙里烧香还愿的事。果然,大太太听说她是去庙里烧香,便也没多问,就点了点头答应了,只是让她早去早回。

    在这个地方,汽车极为罕见,就连周家这样的大户人家,出门也还靠马车或是人抬的轿子。这还是穿越到这里以来第一次出门,伍一忍不住好奇地从马车上往外看。这里与她以前在电视上见过的大上海完全不同,没有洋房,也没有小汽车。道路也不是柏油水泥的,而是土路,马车走过的时候,有些尘土飞扬。好一点的地方,路上铺了青石板,但也是不怎么平整,坐在马车上感觉有些颠簸。可能是因为天冷的缘故,路上只有不多的几个行人,基本上都是男人,手插着袖筒缩着脖子匆匆走过。偶尔也有一两个大姑娘或是小媳妇,穿着棉袄棉裤,胳膊上挎着个篮子,看着像是上街买东西的。

    伍一装模做样地去了趟庙里烧了柱香,回来的时候对赶车的人说:“时间还早,我想去买些胭脂香粉,还有再看看布料,做身新衣裳。”

    赶车的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他听了后爽朗地笑了笑,“得嘞。您坐好喽,咱们这就去北关。”

    这里地方不大,因此马车走了没一会儿,很快就到了赶车人口中的北关。伍一看到,这一条不是很长也不是很宽的街上,两旁都是一些老式的店铺,应该类似于以后的商业街。这些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卖皮货的,有卖香烛纸火的,还有卖米面的。当然,也有卖衣料和脂粉的。店铺里的伙计迎来送往,生意看着都不错。

    她走进一间卖脂粉的铺子,店里的伙计见她穿戴看着像是大户人家出来的,身旁还跟着一个丫鬟,就格外热情地迎了上来,满脸堆笑,“这位太太,里边请。您看看要买点什么?”

    “有雪花膏卖吗?”伍一四下里看了看,问他。

    伙计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这您可找对了,这条街上,也就咱们铺子里有这个卖。”他说着,从货柜后面拿出一个小罐子来,“这是昨天刚从省城进来的货,数量不多,您瞧瞧。”

    伍一拿在手上看,罐身不是现代常见的塑料,而是玻璃制成的,因此拿在手里有些沉甸甸的。盖子看着像是铁的,上面印着‘文华’两字,应该是品牌的名字,下面一行字写着‘兰花霜’,都是繁体字,不过伍一也大致看得懂。

    “这个怎么卖?”她问。

    伙计伸出了一个手指头,“只要一块大洋。”

    伍一刚开始还没什么感觉,可后来逛完整条街后,才发现一块大洋其实已经是不便宜了。在这时候,一块大洋可以买十斤猪肉,或是三十斤大米,扯一丈洋布了。要是这么算下来,这时候的一块大洋大约相当于百八十年后的三四百块钱左右。这样的话,转念一想,一瓶面霜要一块大洋,似乎倒也说得过去。

    今天逛了一圈下来,伍一对这时候的物价和一块大洋的价值有了大体的概念。另外,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她发现在这条街上开着两三家当铺,以及一家车马行,这些都是以后用得到的。

    回去的路上,她一直盯着马车外面看,把北关到周家的路记在了脑子里。接下来,就该考虑逃离周家后,要去什么地方了。是去乡下,还是像北平、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如果是大城市的话,又该去哪里呢?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