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开张大吉

    当然,和每个资本家说自己仁慈厚道,遵纪守法,都是在讲笑话一样。

    贾琮所谓的老实厚道,也只是口上说说而已。

    作为一个在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成长的穿越者,得益于有良心的资本家大慈善家启发,贾琮在这个位面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

    就如这回答应给章家书铺一个本子,自然不只是因为章家哥儿有眼光,赏识他的才华,还因为章楼是海商。

    贾琮可不满足于日用品买卖,在他计划的蓝图里,海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

    古代的海贸,大头无非是瓷器丝绸和茶叶,其中瓷器最受欢迎,但是海上的风浪不可避免,破损率也很惊人。

    而贾琮对于如何改进瓷器的配方,来改善这一情况,是很有想法,成竹在胸的。

    那么,为了日后的暴利着想,顺手写一本书,既能得钱,还能换来一条人脉,自然是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贾琮有关于瓷器的构想还尚早,如今的贾琮,还是立足和日常相关的产品,肥皂有了,那么新产品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而这本新书里,贾琮肯定是要物尽其用地为新产品打打广告,不过,他是厚道人,不会用整本书插播广告的。

    “噼啪,噼啪……”长长的大红鞭炮在地上炸个不停,周围的小孩子们一边拍手围观,一边儿用眼睛瞄着地上的鞭炮,瞅着没炸开的,打算一会捡拾起来,塞到包里,拿到别的地方玩去。

    朱买婆穿了一身崭新的绸缎衣裙,堆出满脸的笑容,朝着人群拱手道:“日后仰仗大家照顾了。”

    然后,从伙计端着的盘子里,抓出一把开张喜钱,向周围的人群散着喜钱果子。

    人群拥挤上前,一时竟将店铺内外,都围得水泄不通。薛虹骑马从这街口路过,见着这人群涌动,不免微微皱眉,正踌躇着是绕路而过,还是等人群散些再穿过去。

    忽听得旁边有人议论道:“这朱婆子可了不得了。今年过年时,我还见她被行里催账,大半夜的敲门找人借钱。这才半年,就发起来了,还开了这么大一间铺子。这运气,真是没法说。”

    “也合该这朱婆子挣钱,那立白皂,可真真是好东西,洗得干净不说,还满身清香,就是忒贵。旁人都说卖不出去,提都不敢提,只有这朱婆子胆子大,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奔走,介绍这立白皂的好处了。等大家都知道这立白皂不愁卖了,朱婆子钱已经赚到手了。不是合该她赚,是什么?”

    “立白皂就是贵,我那天给我家丫头买了一块花香味儿的,得,半月工钱……”

    “半月工钱算什么,要是前几个月,拿钱也买不到这立白皂,都叫京里抢光了。我可是听说,有个公子哥儿,在礼物里夹了一块立白皂,一直闭门谢客,专心参佛的月下仙子,竟破例见了他一面。”

    薛虹晃了晃脑袋,只觉立白皂这名字有点耳熟,忽然想起来,这不是他妹和他娘用的那胰子吗?

    他还夸过这胰子作坊脑子灵活,心思巧妙,从胰子香味,到包装设计,都颇有新意。

    如果不是胭脂花粉这类铺子,是薛蟠这房经营着,恐人非议,他都想将这胰子作坊收罗旗下了。

    看到这商品前景如此不错,薛虹心中压下去的欲望,又有些儿蠢蠢欲动了。

    时值重阳已过,阴风愁云,寒树衰草,天方初秋,人已深秋。文人墨客见此秋风细雨,不免□□大发,或执伞于湖畔,或坐船于湖心,煮茶吟诗,赏雨听风,好不惬意。

    然而城中的平民,面对着这样的秋风秋雨,却毫无观赏的心致,他们忙着缩起脖子,或是一路小跑,用跑步的热量抵抗寒风,或是紧贴着墙根儿,沿着商户的檐下小心翼翼地躲雨行走。

    他们不得不如此小心翼翼,因为身上尚是轻薄的夏衣,秋日的衣裳,不是在当铺未赎就是还未置办,要是淋了雨,吹了风,生了病,汤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这种人,在京城百姓中占了大部分了,说是三餐不济呢,倒也不至于,偶尔见着孩子眼巴巴望着,也能掏出几个钱给孩子买点麻花糖葫芦之类的零嘴。

    但要说富裕呢,那是绝对谈不上的,每到换季,就把上一季衣裳送进当铺,以此换些活钱,再赎回这季要穿的衣裳。

    当然,当铺不是善堂子,多当上几回,衣裳越当越少,也在情理之中。

    即便要靠当铺周转,但能置办起四季衣裳的,也算体面人家。

    大多数平民百姓,是置办不了这么齐全的,有的人家除了冬日的衣裳不能省,其他季节的衣裳,都是能省则省,顶多置办一身体面衣裳,在做客办事的时候穿穿。

    所以,文人眼中颇具意境地秋雨秋风,在这些人眼中,却是如此的刺眼,唉声叹气的抱怨着今天不走运。

    而这些抱怨,与白牙子是不相干,秋寒未深,她已换上了夹棉的衣裙,打着把伞慢慢悠悠地穿街而过,走到一条狭窄的巷子口,看着污水横流的地面,皱了皱眉,提起裙角,踩着地上几片碎瓦片,趟过了污水,扯着嗓子喊道:“楼三家的,你可在家里?”

    等了半天,才有一个形容苍老,发髻凌乱,衣服上满是补丁的女人开了门,一看是白牙子,眼睛就是一红,用袖子擦了擦脸,强自挤出笑脸来:“白大娘,你来了。”

    白牙子叹了口气,问道:“石头的差事干得怎样了?”

    这一问,楼三家的眼泪直掉:“也不知怎么回事,管事又不要他了,石头帮人干了三个月活,一文钱都没领着,就叫人打发回来了。”

    白牙子摇了摇头,说道:“先时我就与你说,那家管事最不是东西,又好贪便宜,你们家没钱送礼,去了也帮人白干活,倒不如在外头寻点事做。”

    楼三家的强忍住泪:“大娘说的,我怎不清楚,只是柱子才这年纪,哪有作坊要他干活呢?我们家又送不起礼……”

    白牙子也清楚这情况,往里头瞧了瞧,问道:“石头没在家?”

    “今儿才刚亮,他就摸黑出了门,说是去码头瞧瞧有没有活干?”

    楼三家的说着,才想起白牙子在门口站着说了半天了,忙说道:“白大娘,里面坐着说话,我给你倒碗水。”

    一进门,窄窄的院子里拉满了晾衣绳子,挂着各色干净衣裳,地上到处满是水迹,几大盆的衣裳泡在木盆里,显是还没洗。

    两个衣裳破破烂烂,一身黑灰的小孩子,仰头望着衣裳,满目艳羡,手里拿着一截草茎儿,放在嘴里吮吸。

    用木板挡住的破窗户被移开,一张清秀的小脸飞快的闪过,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炕上的破被子里,还裹着人。

    白牙子见多识广,自然这屋里的人不出来见客,是没有衣裳穿,只能缩在被子里。

    楼三家的端了水来,白牙子看着那还算齐整的陶碗,知道是楼三家的好不容易寻出的,倒没嫌弃,伸手接过来,劝道:“光你帮人洗洗衣裳,哪能养活这一家子呢。就是柱子出去找着活儿,也挣不了几个钱。眼见就要入冬了,你这柴没一斤炭没几升,可怎么熬呢?”

    楼三家的掩面道:“大娘说的,我也知道,私下里也想过,是不是托大娘卖了大丫头二丫头,总好过跟着我挨饿受穷。可一想她们爹,我就狠不下心,当年他们爹,要不是在府里恶了人,熬坏了身子骨,何至于去得那么早……”

    白牙子听着唏嘘了一阵,说起这楼三,也是倒霉催的,得罪了主人家的亲戚,叫人往死里整治了一遭,好容易得了清白,以为能得主子重用了,主子又被贬了,临行前,没有卖掉楼三两口子,而是给了他们身契。

    只是当奴才当惯了的人,做了良民,反而不适应,虽说两口子手上有点积蓄,但既不知投资,更架不住孩子一个个蹦出来,是坐吃山空。

    眼见钱越用越少,楼三在外干活越发拼命,谁知折腾翻了旧伤,请医问药,折腾几年,家里折腾空了,人也去了。

    白牙子想起这桩事,心里倒软了几分,说道:“荣国府的赵舅爷开了个胰子作坊,正要找人手呢?头三月里一天管一顿饭,一天十文钱,若是做满了三月,一天三餐都包了,还要涨工钱。不过只要半大的孩子,石头实在没找着活,倒可报我的名儿可以去试试?”

    楼三家的眼里瞬间燃起了希望的火花,颤抖着声音道:“白大娘,你说的是真的?”

    白牙子笑了:“我说的话,几时有假的,赵舅爷还想买几个厨娘呢,只是你又不愿卖身,再着,这些年你的手艺只怕也退了步,我倒不好荐了去。好歹楼三那小子临死前求了我,你们这些年又实在辛苦,石头那孩子干活也勤快,权看这些,我才给石头一个机会。”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