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 日子很悠哉

小说:崇祯窃听系统 作者:叫天
    追赶准葛尔部骑军的大明骑军,最终还是收兵回来了。

    那些准葛尔部骑军就属兔子的,蹿得飞快,大明骑军又是连续急行,实在无法一直追下去。

    就这么的,大明西征的第一次战事,就这么结束了。

    怎么说呢,这一仗,先是准葛尔部给了明军一个突袭,击溃了一部分明军,围住了大部分明军。但可惜的是,最终准葛尔部没能吃掉围住的明军,并且在交战中,因为明军的精锐,还有装备的精良,超出了准葛尔部的想象,给其造成了不少的伤亡。

    如果说,洪承畴所部的援军没有及时赶来,那么这一仗确实是准葛尔部大胜了。但是,正因为洪承畴所部及时赶到,救下了被围的明军将士。

    综合起来看得话,其实准葛尔部骑军的这次突袭,并没有捞到什么便宜。放弃立刻吞并消化其他部族的机会,改为主动在哈密进攻明军,也是有代价的。

    一万五千左右的明军前锋,溃散了小五千,战死了两三千,剩下的小一万明军,虽然粮食上来能吃饱喝足,过不了几天就能恢复过来,但是战马都已经杀了吃了,要再想获得上万战马,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调度到的。

    因此,总的来说,如今征战西域的明军,也就是洪承畴所领的三万五千左右骑军了。

    这一战,也证明了准葛尔部的狡猾,超出了预估。从而给所有人一个提醒大明这次出征西域,并不会想象中那么简单

    洪承畴经过这哈密一战,也收了想早点建功的心思。

    这次出征,他是主帅,前锋军队遇袭,他是有责任的,当然,责任更大的还是前锋统帅吕大器了。

    另外一点,洪承畴这次能及时赶到,救下吕大器所部,也算是有功劳的。

    反正打死他都不会说出,他是因为想立功,不想等皇上赶上汇合,急急赶路才救下吕大器所部,而是说他有隐忧担心,为万全之计保持两军合适距离赶路,这才救下吕大器所部,这样他就是功大于过,多少能垫一下他的立功心思。

    就这么的,洪承畴一边下令在哈密休整,等待这次日夜兼程所落后面的粮草物资,一边要保护吕大器所部,照顾他们早日康复过来,另外,就等待皇上到达再说了。当然,夜不收是肯定要放出去的。

    崇祯皇帝通过洪承畴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了解到前方的战况之后,就加快了行军速度,带着骠骑营在崇祯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赶到了哈密。

    这个时候,吕大器所部的大明骑军,或者现在应该叫步卒,已经康复地差不多了。不过吕大器本人的身体,因为年事已高,恢复地并不好。

    崇祯皇帝到达之后,首先便对第一次战事做出了定性这是一场大捷,粉碎了准葛尔部叛逆的阴谋,在哈密坚守无投降,正是体现了大明坚强不屈,保家卫国的军魂,因此,所有在哈密坚守的大明将士,均被记功,并受哈密纪念章一枚。

    甘肃巡抚吕大器有过有功,但功大于过,升左都御史,兼太子少保,准其告老还乡,休养身体。

    另外,哈密之战中战死将士,全入大明忠烈祠享大明香火,家属按律得到优待;

    但是,在哈密之战中溃逃的那一部分,就和当初辽东部族投降大明一样,全部降为奴隶兵,准他们随军继续作战,戴罪立功者方能重新转为正式的大明将士。当然,对于那些百户以上军官溃逃的,崇祯皇帝没有手软,军前斩首示众

    雷厉风行地做出了赏罚之后,崇祯皇帝的身边,就是四万左右洪承畴所部,以及一万多骑骠骑营将士,人数重新达到了五万多人。

    不过这其中,有五千多成了步卒。这些人就不方便继续随军,因为赶不上大军行进速度。因此,崇祯皇帝下旨,他们在哈密就地驻守,修筑哈密,为将来大明掌控西域做准备。

    然后,他就领着四万五千多骑,再次西征,从哈密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这一次,全军并没有分散,所有骑军,都合在一起,最多各部之间,相差一日行程,分散成南北两线,向乌鲁木齐方向推进。

    当然,崇祯皇帝这么做,并不是没有一点目的的。

    在哈密出发之前,他就释放了十二名准葛尔部骑军的俘虏,明确告诉他们道“朕来了,给你们准葛尔部最后一次机会。朕会在轮台等你们,期限半个月,立刻无条件投降。过期不候,灭族”

    这十二名准葛尔部的倒霉蛋是在洪承畴所部救援的过程中,俘虏的没能及时逃走的准葛尔部哨探。他们原本以为会被明国皇帝杀了祭旗,没想到还有命活着回去,不管他们是否真心,都是连声答应,保证把话带到。

    他们自然不会想到,崇祯皇帝在他们之中的三个小头目身上,各自放了一颗甲级窃听种子。把这些人放回去,就能让他找到准葛尔部骑军躲藏的地点。要没有这个金手指的话,而且他们不投降大明,那就真得是杀了祭旗了。

    所谓轮台,其实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是贞观年间大唐始设。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这里北上就是准格尔盆地,南下就是伊犁地区,西进则是塔城地区,是准葛尔部原本活动区域的中心位置。

    对于崇祯皇帝的这番部署,洪承畴其实是看不懂的。不过崇祯皇帝乾坤独断,并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不敢对此有意见,就只能这样了。

    如果要问洪承畴意见的话,他认为还是要分兵。他带一路,皇上带一路,预定目标,包抄合击,这样如果准葛尔部真在预定地点的话,就能合围消灭准葛尔部的可能。

    可如今大军在一起行动,这么庞大的骑军,就算能知道准葛尔部的所在,还没到,对方也肯定逃之夭夭了。至于限期让准葛尔部无条件投降,洪承畴认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他们真怕了大明,能无条件投降的话,也不会叛变大明,早就乖乖地跟着鄂齐尔图汗一起归附了。

    当然,分兵行动还有另外一点好处,就是他洪承畴有可能可以做出一点成就,也算是他的私心了。

    不过,洪承畴也明白,根据皇上以往的战例来说,他做什么事情,哪怕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一点用处的做法,在最后也往往证明是非常英明的。皇上最为厉害的一点,就是能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出事情的真相。换句话说,就是皇上很可能会在行军过程中,推算出准葛尔部主力所在。

    至于从南方传过来,说皇上有天上的圣物赏赐给远处的军卒,从而能让很远的军卒得到直接禀告皇上消息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洪承畴作为儒家子弟,他是不相信的。

    这种情况,哪怕在说这个的人,说得活灵活现,洪承畴也是不信的。他更相信,类似这种,其实就和大军出征前,抛一个铜板看正面反面来获取上天对这次战事的预测,其实是这个铜板两面都是一样,从而达到出征的时候鼓舞士气的目的。

    不管怎么样,皇上蒙上一层真正上天之子的神秘口碑,对于皇上统治大明是绝对有利无害的。

    洪承畴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领着两万骑军,和崇祯皇帝保持一天的距离,齐头并进向轮台开进。

    大明这支骑军,是为西域这边最为强大的骑军了。四万五千多骑军,铺开之后一路西进,天地之间,就仿佛全是大明的了。

    明军夜不收当然要更辛苦一些,在大军的前后左右都撒出去很远,一面为大军耳目,一面又要收集尽可能多的军情,侦知敌人之所在。

    在前往轮台的途中,他们按照皇上旨意,把路上抓获的牧民,不管是不是准葛尔部的牧民,又或者自称是什么和硕特部以及其他部族,侥幸躲过准葛尔部追杀的,全部集中押送到皇上所在的中军,而后押解一起前往轮台。

    就这么的,等崇祯皇帝领军到达轮台的时候,这样的牧民,已经达到了两百多人。明军把他们看押在几处地方,也不审问,最多的异常,是大明皇帝在众多将领的簇拥下,瞧了下他们这些人而已。

    当时候,几乎所有的牧民都向大明皇帝跪下哀求,说他们是什么部族的,对大明最是忠心感激什么的,不过大明皇帝当时就没理。只是在军中将领对他们指指点点了一番之后就走了。

    当然,所有人都不知道,崇祯皇帝其实在听手下将领介绍这些俘虏的时候,就往他们每伙人中投放了丙级窃听种子。

    然后,崇祯皇帝就好像忘记了他是领军前来剿灭准葛尔部叛逆,每天不是在营帐里睡觉,就是出去打猎,又或者巡视营地,看着军中将士训练什么的,日子看似很悠哉。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