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习惯早上不炒菜,就喝个汤,就着咸菜吃热过得馒头,省事儿也饱腹。
陈母把馒头从锅里拿出来放到框子里,端到土灶旁边的桌子上,常千玉就用勺子盛汤。
北方和南方还不是不一样的,南方的汤汤水水的做工复杂,东西放的也多,北方尤其是华北这个地区,村里早晚的汤却很简单。水煮开了搅点面放进去就行,想喝甜汤,提前放红薯、黄豆什么的都可以,要是想喝咸的,就切点菜叶子,放点葱花和盐巴,最后搅个鸡蛋,简单还好喝。
冬天里虽然不如最北边那么冷,但是也是冻得人伸不出来手,一家子都是在厨房放个桌子,就靠着土灶,凑着灶里的余温吃饭还舒服点。
“忠儿他爹,吃饭啦!”陈母对着外面喊了一声。
“来啦!”
可能和当地的文化也有关系,这里人即使不富裕,也保留着以前的一些传统。陈父坐在北边的主座,陈母坐左边,常千玉在右边。
“快过年了,庭义应该快回来了吧!”陈父说。
“应该也快了。”陈母转头对常千玉说,“这马上的也快过年了,明天赶集去,千玉去不?”
“小准这离不开人,就不去了。”
“那行,那就不去了。你看看有啥要带的?到时候,俺一块给你捎回来!”
常千玉仔细想了想,把需要的东西都告诉陈母。
吃过早饭,常千玉看明准也醒了,就给他穿上衣服,抱到陈母屋子里去。两老年纪也大了,感冒什么的得了就难好,他们的屋子一整个冬天都放个小火盆,屋子里也暖和。
小准的棉袄棉裤大多是陈母缝制的,小孩子的棉裤不太一样,背带的样式,小孩子的都是楼裆裤,撒尿什么的也方便,要不大冬天的尿湿了裤子可有得晾了。
现在的日子有个棉裤就不错了,以前的时候都是一家人一条棉裤放在床上,谁有事谁穿出去,没事的就在家被窝里窝着。
这样的衣服常母抽出时间也给缝了一套,闺女和常家老二结婚了,那这孩子就是闺女的孩子,也就是她外甥儿。姥娘给外甥儿缝衣服很很正常,不给套衣服才让人笑话呢。陈母手巧,绣的花儿好看,就给孩子也做了一顶虎头帽。
今天小明准穿的就是他便宜姥娘给做的一整套,耐脏结实的黑灰色粗布盘带棉裤,碎花暗红色底儿的小棉袄,鹅黄色的围兜,加上头上的精巧的虎头帽,白嫩的小脸笨拙的转动,整个人显得虎头虎脑的,可爱极了。
小明准被放在床上也不哭闹,眼睛看着屋顶,小手一晃一晃的,小准粘常千玉,一会儿就要看一眼她在不在,喊一声“妈”得到回应之后就再自己玩自己的手指。
常千玉看明准听话就坐在火盆旁烤着刚洗出来的尿布。外面天也不好,陈父陈母难得都在家,都在屋子里烤火。陈母坐在明准外侧拿着锥子纳鞋底,陈父坐在火盆前摆弄自己种的烟叶。
“大大,小准的麦乳精不多了,我在外面的时候听同学说麦乳精不太适合小孩子吃,要是能弄到奶粉就好了,那东西小孩子吃了身体好。”
“奶粉是好东西啊,就是不好弄,前段时间的那罐子奶粉还是庭义战友托人家买的,听说有钱都买不到,也喝不起啊。”陈父摆弄着自己种的烟草回答常千玉。
“大大,我是想着是不是看看谁家有羊奶,咱们花钱直接花钱买羊奶给小准喝。”
“哎!听说四军家的老母羊刚抱了四只小羊,他家肯定有奶,俺过了晌儿去看看。”村里的妇女在一起聊天,无非就是谁家的媳妇和婆婆吵起来了,谁家小子淘气,谁家猪下崽了这样的事儿。陈母性格爽朗,和很多人拉呱都拉的上来,对于这些自然也清楚。
“他婆娘那张嘴你受的住?”陈父睨了陈母一眼。
“俺看不惯她还不会躲着她!再说了,又不是占她便宜,这不是还给她钱呢嘛!”陈母纳着鞋底,头也不抬的说,“整个人就是钻到钱眼子上去了!你就看着吧,听见给钱,她得天天盼着咱去!”
“哎呦!俺也不过晌儿去了,这就去问问去!”陈母说完还不等常千玉和陈父说什么就跑出了屋子往四军家去了。
“你娘就这性子,听风就是雨,想一出是一出,这过晌儿去还能少啦?”
常千玉翻动着尿布,但笑不语,陈父继续用小木头做的工具卷烟叶:“庭义媳妇啊,等庭义回来,让你娘准备准备东西去亲家那里看看,你也有时间没去了。”
儿媳妇懂事自己也不能装看不到,让去亲家家里多走动走动带点东西回去看看也是变相的谢谢儿媳妇对这家里做的事了。对于出嫁的闺女来说,婆家娘家关系好自己才能更好。
没多大会儿,陈母就回来了,人还没跨进屋门,就听见说:“你看看,俺就说她一准儿得愿意。这俺还没说啥呢,就听见不白要,四军媳妇脸上笑得哟,俺都没脸看!”
“行了行了!”陈父阻止陈母,“到底咋说的?”
“天天清晨去,我跟她说是一个月给一块钱!”陈父点头,一块钱也不少了,一个工人的工资三十就算不少了,明准也喝不了多少,有麦乳精,再加点米糊糊,一天也就一碗左右,四军家不亏。
“往后俺去就行,千玉脸皮薄,四军媳妇那张嘴不招人喜欢,俺去她不敢怎么说!”
“嗯,好!”常千玉也不是很愿意和四军媳妇多接触,实在是这个人不怎么样,要说什么大的毛病吧也没有,就是嘴里说不出好话,人也爱占小便宜,村里喜欢她的也少。
*** ***
镇上逢二、六、八是集市,二是大集,赶集卖东西买东西的人也多,不过过年那段时间三个集人都不少。
二十二这天,陈母一大早就和大嫂王静芳带着侄子侄女去赶集了,一直到快下午了才回来。
“这集上人可真多,可累死俺了!忠儿他大大,快来,把这东西抬过去!”陈母喊着陈父。
“来了来了!嚯!这都买的啥啊,那么多!”
“娘,你赶紧上午歇歇去,我和大大来就行。”
“行啦行啦,你俩弄。”陈母进了堂屋,一边喝水一边回答,“俺不想着要过年了吗,就一人买了一块布,做个新衣裳,家里没小米了,给小准买了些小米。哦!过几天千玉得回娘家,给亲家也得准备东西。”
“前两天俺还说呢,得去看看亲家了,是得好好准备。”陈父乐呵呵地,他和常千玉的爹之前就认识,两个人年轻的时候一起去修过河堤,还挺聊得来。
“娘,那还用的准备这么多啊。”常千玉听公公婆婆这么重视自家爹娘也是高兴。
“要不是离得不近,俺非得天天和你娘唠唠嗑,俺们俩说的上来话,跟她拉呱,高兴!”陈母看着常千玉也是高兴啊,这么好的闺女就这样掉到了他们家,陈母越看越喜欢,越喜欢就越感激常母,再准备点东西也是应该的!
“娘,还没吃饭呢吧!”按照陈母节省的性子,不难猜出,陈母肯定舍不得在集市上买着吃。
“还没有,俺这会也不饿。”陈母冲常千玉摆摆手。
饭一直在锅里温着,灶膛里还热,陈母说不饿,常千玉也出去帮陈母准备饭菜。
“娘,上厨屋吃饭吧!”
“行!”
常千玉看陈母吃着饭还在嘴里嘟囔着:“明天二十三,得炸姜丝,给灶王爷甜甜嘴,那十年都没怎么弄过了,这好不容易放宽了,可得好好祭祭灶王爷;后天二十四,扫屋子,二十六号问问来力有没有空,找几个人把家里的猪给杀了,正好七号你回娘家看看带几斤猪肉,八号蒸馍馍包菜包……”
“娘,面我已经和好了,是明天炸姜丝还是今天就给炸了啊?”常千玉听陈母说起姜丝问道。
“已经弄好面了啊,明天吧,明天灶王爷才上天呢,太早了别再忘记来。”
常千玉听得也是想笑,这说是封建迷信吧确实是迷信,但换个角度来说也是传统习俗的一种,祖祖辈辈多少年了传下来得,常千玉上过大学学习过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也觉得这些习俗挺有意思的,迷不迷信得舍弃了确实少了点年味。
至于姜丝,其实和姜并没有什么关系,也只是一种小吃,面里放糖,活好面之后盘面再切成姜丝般粗细长短的,放到油里面炸,基本上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正好还给孩子添了个零嘴,就是费油,一般时候不会做的。
陈母是灶上的老手,两筐的姜丝很快就炸完了,金黄金黄的,看着就让人想吃。陈母在炸出来第一锅的时候就用碗装了一碗甜的放在了风箱旁贴的灶神像的前面,还念念有词:“灶神爷,恁快吃点……保佑俺家明年一年有饭没火难……”
“我们小准是不是也馋了啊,等到过几天好吃的更多,到时都给你。开不开心啊?”常千玉牵着明准逗他,明准害羞的抱着常千玉脸埋在她怀里就露出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偷看。
等陈母对着灶神像磕完头起来后常千玉对陈母说,“娘,一会去给大哥他们送一点吧,正好让明福他们尝尝,大嫂好像还没有炸呢。”
“那行,一会儿甜的咸的你都去给他们送一点!”关系都是走出来的,常千玉多去老大家走走,两家感情才会更好,再亲的兄弟啊结婚了就是两家,不走动那还不得远了?
“对了,顺便告诉他们后天杀猪,让他们早早的来!”
常千玉应了一声把小准给常母抱,就拿着装好的姜丝去了陈大哥家。
陈大哥家是老宅子翻盖的在村子中间,周围人也比较多,他们家在村尾,人少,但是院子大。一路上和村里的人打着招呼就到了陈大哥家门口。
“大嫂,大嫂!在家吗?”陈大哥家门没关,常千玉就直接进去了。
陈大嫂听见声音也正擦着手从厨房出来,陈大嫂也就一米六,整个人瘦瘦的,脸色也泛黄,下巴尖尖,看得出来五官底子还不错。
“是千玉啊,咋啦?”
“家里炸了点姜丝,来给大嫂送点,让明福他们也尝尝。”
陈大嫂听见常千玉提到孩子,脸上笑得更真,直接伸手接过篮子让常千玉进屋坐会儿,自己去把篮子倒腾出来。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