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7章 开海

    1418、竞争</p>

    一千吨货轮,放在现代世界,只能算是小卡卡而已,但在大明风华世界,这就是传说之中的巨无霸。</p>

    跟关键的,还是这一艘货轮几乎都是由钢铁建造而成。</p>

    这种颠覆三观的状况,对大明帝国而言,反而更具冲击力。</p>

    就连刘浩都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艘货轮的出现,使得原本大明帝国那些一直坚持‘程朱理学’的学子们,第一次看到了‘科学’的威力,原本坚定的内心也开始出现了一道真正的裂缝;</p>

    也是因此,促使了原本印刷的诸多数学、物理书本在大明帝国之中,出现了第一次购买的爆发潮。</p>

    对这些儒家学子们来说,这样一个重达十万公斤的钢铁造物,还能将之悬浮在大海之中,就和传说之中的‘法宝’也没有什么区别,哪一个不会心动</p>

    再坚定的思想也必然会被撕开一道裂缝,这属于男人的浪漫,只要看到了,就没有几个能够抵御来自内心那一份吸引。</p>

    实际上,不管是刘邦还是张良,对这些读书人都没有真正有多看重,他们很清楚与其耗费巨大的精力去说服这群人转行,还不如从最小的孩童开始调教。</p>

    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p>

    如今被他们招揽的这数十万百姓之中,他们的后代,已然被刘邦三人一网打尽,蒙学建立无数,甚至于还专门为这些百姓们开辟了夜校之流,拿出一部分利润,专门为了奖励这些今日夜宵学习知识的百姓。</p>

    这一些状况,大明帝国那些程朱理学的学子们不是不清楚,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也不是没看到。</p>

    只不过他们在观察了蒙学、夜校之中的教导课程之后,也都松了口气,对他们而言,这一群被培养的百姓,根本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去的,对他们不会造成多少压力,自然也懒得寻找他们麻烦。</p>

    可现在,他们发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只不过他们还不清楚,滚滚历史车轮开始启动之后,想要将之停止已然没了一丝可能。</p>

    科举,是炎黄文明一大巨大的贡献,然科举哪怕每年都举办,又能够录取多少人员</p>

    换言之,大明帝国很大一部分读书人,都不可能成为朝廷的官员,更多的只能在碌碌无为之中自嗨了事。</p>

    可现在,这些名落孙山者,陡然间发现自己还有着莫大的价值,他们已经识字,那数学也好,物理也罢,哪怕没有老师一对一教导,耗费一些精力,也能读懂许多,只要沉浸其中,总能找到出路。</p>

    这也是新年开启,刘邦和张良发现新招聘的人员之中,出现了不少读书人,对此,他们自然是十分欢迎的,哪怕是千金买骨,他们也乐得将这些投靠的学子们找一个好前程。</p>

    他们还真不是说说而已的,新年开启,就连朱棣都知道,未来大明帝国工部必将出现大规模的改变,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如今大明帝国的工部官员,能有多少是合格的他们懂技术吗</p>

    说句难听一点的,要让现在的工部官员去规划铁路路线,得到的多半只会在地图上画直线了事。</p>

    话题回转,天津卫,朱棣带者一群官员乘坐火车到来,为的就是来看一看传说之中的千吨钢铁巨轮,看看这钢铁造物是如何在大海之中驰骋的,可到来了之后,他们才发现惊喜远不止于此。</p>

    大明帝国的渤海湾之内,可没有一点污染,更是几千年以来从来没有经过大规模捕捞,那里头鱼群更是不知凡几,千吨渔船不过是在其中走一个过场而已,就已经满仓而归。</p>

    千奇百怪的海鲜一下蜂拥进入天津卫港口,上千吨渔获,就是上千吨粮食,换做农田之中索取,需要多少土地</p>

    无论朱棣还是大明帝国朝廷官员们,几乎一下就得到了答案,而且,这可都是肉食,不过一日时间罢了,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中更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也是第一次,整个大明帝国发现了大海之中的海量钱财。</p>

    根本不需要朱棣发言,原本对海禁还有着诸多心思的朝中大臣们,现在也没了声音,唯一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族必须得跟上节奏,必须得从这一波风口之中占据先机。</p>

    这些朝中大臣们,能够崛起,其本身就不是傻瓜,芸芸大势,已然无可抵挡,已经被朱棣这个皇帝看到了前景,这个时候要和朱棣顶着干,唯一的道路只有成为炮灰,而且多半还是全家一起埋葬的那一种,如何选择谁还能不明</p>

    在品尝了渤海湾各种海鲜之后,这一群人已经招呼自己的管家开始朝着船厂进发,都想要最快的得到这千吨巨轮渔船,都想着将喝到这最初的头汤。</p>

    这些,自然也都在张良的预计之内,他几乎是来者不拒,只要预定,就必须先将全款付清,而后等待渔船下水,这些收取的钱财,立马就被张良转手在天津卫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海鲜交易市场,被刘邦拿着在周边开发超大规模房地产项目。</p>

    作为大民帝国第一个港口城市,天津卫的未来绝对是爆棚的,也将是前途无量的,现如今最需要的,反而是大规模的将周边人口引进,有了人,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也才能将大航海的种子在大明帝国落地生根。</p>

    基于此,朱瞻基在张良的指示下,皇家海事学院在天津卫建立了起来,之所以没有直接将之取名‘海军学院’,还是不想太过刺激大明朝堂,可无论是张良还是朱瞻基都清楚,这海事学院将来势必会一分为二,成为大明帝国大海之中最大的刀锋。</p>

    这事,自然也得到了朱棣的点头,也得到了朱棣的暗地支持。</p>

    涉及军队,哪怕是朱瞻基也不敢胡来,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被朱棣派遣到来的会是原本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p>

    稍微思考,张良和朱瞻基也觉得十分合理,作为皇帝最大的走狗,锦衣卫才是朱棣最信任的属下,哪怕如今纪纲已经没了以往那么被宠幸,但这份信任依旧不会变质多少,或许也有着一种废物利用的打算。</p>

    他们还不知道,纪纲到来,可不仅仅只是为了监督这么简单,人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任务,那就是对东瀛倭国的侦察,郑和哪怕还未返回大明,可人家的情报却已经呈上了朱棣的案头。</p>

    朱棣这家伙一看到‘石见银山’,嘴巴都差点笑歪了,又哪里会愿意错过早就已经等不及要去确认一番了。</p>

    这个信息,刘浩自然心知肚明,那郑和万里投送的情报还有着他一份功劳,否则又怎么可能如此快速的呈到朱棣案头之上</p>

    此时的刘浩,也到了天津卫之中,他随意寻了一个小院便安定了下来,他对这场大明帝国的巨变也十分享受,那几乎是每一日都能看到的不同,每一日百姓面上的笑容都能增添一分,越看越是欢喜,也越是乐在其中。</p>

    他能感觉到大明帝国的国运已经进入了爆发期,那是一种成倍成倍的往上增长,原本刘浩认为该需要好些年才能将大明帝国气运金龙凝结,可现在他发现紫荆城之内已经开始有了气运金龙的雏形,或许只需要一年上下,就完全可以将之孕育而出。</p>

    只不过就不知道未来这一条大明风华世界的大明帝国气运金龙,是否会和宗武世界的朱元璋的大明帝国在将来融合,成为大明帝国真正的唯一。</p>

    这些也不过在刘浩脑海之中一闪而过,是与否,对刘浩而言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管如何,都是将来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而已。</p>

    他现在就像是一个彻底退休的老头子,每日里躺在躺椅之上,拎着一个茶壶,观看着眼前每一丝变化,他同样不得不感叹一声刘邦张良和焰灵姬越发成熟,似乎不急不缓,可每一步似乎都走的恰到好处,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如今的大明帝国推到了现在这般。</p>

    他也看到另类张良开始将热武器枪械纳入研究日程,对此,刘浩也十分欣慰,哪怕他明知道将来这些枪械必然会被武道淘汰,可不代表就不需要了,甚至于在未来的十年时间之中,这些枪械都将是朱棣手中最大的依靠,也将是朱棣未来征服这方世界最大的支撑。</p>

    他能够感觉到朱棣知晓这个消息之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在这里也不得不称赞一声朱棣,明明心中十分想要,却能够忍得住不去催促张良,这份忍耐之心当真不可小觑也。</p>

    夕阳夕下,天津卫的港口之中,再一次的集结了无数人员。</p>

    前翻,只是听闻渔获满仓,现在到来的都是想要亲眼一观的,朱棣一行人也同样隐藏其内,一个个都竖着脖子朝着海面望去。</p>

    当那千吨巨轮渔船再一次出现的海面尽头,欢呼声一下在港口爆发而起,心中的期待更上一层。</p>

    此时的朱棣内心也十分纠结,他甚至于有些担心归来的渔船是否还能满仓,唯恐让到来的这上万百姓到时候落下遗憾;</p>

    这种忐忑,一直维持到那渔船靠岸,一直看到那渔船一筐接着一筐的海鲜搬运港口,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这才松了口气,朱棣这才哈哈大笑起来。</p>

    亲眼看到了收获,每一个人内心都是那么的满足,封建时代,没有任何他物可以和粮食相媲美,这才是封建时代最需求、也是最珍贵的宝物。</p>

    跟随一起到来的朱瞻基,此时已经被一群勋贵围满,高达五万两的渔船,此时这群勋贵也没有一点犹豫,似乎和收获相比,这根本算不得什么。</p>

    他们也同样会计算,来回一个满仓,就是千吨渔获,哪怕张良和朱瞻基刻意压低了海鲜价格,也不过十天半个月便能收回投资,谁还能忍得住</p>

    唯一的想法就是先将渔船给定下,能早一日得到渔船才是正理。</p>

    利益使人疯狂,自古莫不如是!</p>

    哪怕谁也没提,可谁都知道所谓的海禁已然成为一句空话。</p>

    天津卫皇家海事学院第一批学员已然无需担忧,这才是真正的你好我好大家好。</p>

    经济的聚集效应,有时候就是这般恐怖。</p>

    当百姓知晓天津卫有的是发财机会之时,哪怕是隔着千山万水,也有着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不过是一月有余,整个天津卫就从原来不过三十万人口变成了如今接近百万,而且几乎半数人口都和大海有着直接关联。</p>

    张良建立的巨型海鲜交易市场也已经成为了周边走大的贸易市场,天南地北的商人哪一个愿意落后</p>

    现如今最大的制约,反而是交通,也就是京城到天津卫的火车已经成型,否则如何消化这些海鲜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p>

    朱瞻基此前的海盐盐田现如今却成为的救命稻草,只不过不得不将更多的海盐拿来腌制海鲜,以此来将海鲜运输得更远一些。</p>

    哪怕是刘浩也没有预料到,这些腌制的海鲜,远比刘浩他们想象的要受欢迎多了。</p>

    百姓都不是傻瓜,哪怕是拿着这些钱财去购买腌制海鲜之中的食盐,他们也绝对自己赚到了,还能顺带的捞到不少鱼肉食用,用脚投票都知道该如何选择。</p>

    也是因此,哪怕是弯弯绕绕千里之外,这些腌制的海鲜也成为了抢手货,几乎只要一摆上台面就会被抢夺一空,这又促使着渤海渔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良性循环,百姓自然也乐意迁徙到来。</p>

    或许是随着手中的项目越发庞大,张良等人手中的钱财也越发恐怖,动则数千万银元,有时候就是朱棣看到了账目也不得不心惊肉跳;</p>

    可今日,朱棣却也是欢喜的,因为张良给他上了一份奏疏,其中更是将‘税务问题’一一罗列,让朱棣明白未来的大明帝国该如何行走;</p>

    特别是其中言明将国家税收一一朝着商业转换,以待未来某一日可以将农税免除。</p>

    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朱棣心动不已,对一个封建帝国的皇帝而言,这可是千古留名之事,功盖三皇五帝就要看它了,哪里又能够抵挡得了其中的诱惑也</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