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的去世给刘意造成很大打击, 她至少闷了一天才缓过劲来。刘意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至少卢植在的这段时间, 她有种重回汉宫的没心没肺。
天塌下来有人替她扛着,也用不着想那么多, 她完全可以爱咋地就咋地。
只可惜这样的日子已经没了。
走过招魂流程后,卢植的尸身被安放在室内,来往的官员络绎不绝, 卢植的家人在边上哭丧,即便卢植要求薄葬, 丧礼还是格外热闹。
除去本身的习俗,卢植的丧礼也代表着冀州的政治变动。刘意不可能再请第二个卢公来为自己坐镇了, 她需要借这场丧礼告示他人,冀州现在的掌权人是她刘意。
好在她不是临危受命,比起韩馥那次, 这次的重归州牧之位,大伙的反对声不是很强,大部人的反应是果然如此。
当然局势瞬息万变, 从前刘意有个性别麻烦, 现在虽然没有了,但是多了个袁绍。
不是初出茅庐的袁绍, 而是加了不少buff的袁绍。自带世家美名,有收复雒阳之功, 加之先前礼贤下士的美誉, 怎么看, 都比刘意优秀。
如此优秀的袁绍,在卢植去世第三天,就给刘意上书,说希望能来邺城祭奠卢公,一诉他这位晚辈的仰慕之情。
刘意:说话直白点,过来挖墙角的。
刘意没法拒绝袁绍,尤其还是在袁绍还老老实实给她打报告的情况下。
得到刘意的允许,袁绍这边心思活络起来,他召来谋士,谈起明日的行程,“诸君也知晓了邺城变故,卢公逝世,长公主接任冀州州牧之位。我需前往祭奠,只是先前与长公主有不快,此去难明凶吉。”
袁绍倒是不怕刘意会做什么,只不过机会难得,袁绍很想做点什么。
大伙听出袁绍的弦外之音,静坐不语。
片刻后荀谌出声,“将军不妨和长公主联手。”
“卢公逝世,冀州人心浮动,长公主身为女郎,虽借天子卢公两人暂立脚跟,然今时不同往日,长公主失卢公在先,名声又不及将军。将军候长公主身侧,长公主定有不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表明忠心,只要将军和长公主联手,何愁不成大业。”
袁绍听后果然心动。只是想起先前和刘意的摩擦,“长公主是否会”
荀谌一顿,笑道,“长公主是聪明人,将军名声在长公主之上,您又有兵马。且不谈两方交手胜负未定,幽州的公孙瓒和长公主结仇,在此情形下,她也不会轻易发兵。”
荀谌打心底是希望这两位联手,自己处境也稍微好受点。虽然先前闹过不快,但识时务者为俊杰,刘意在这个节骨眼上和袁绍闹翻,差不多也可以回去接着做吉祥物了。
荀谌想完不由叹气,卢公还是走的太早,若是能坚持到迎回天子那一日,想必局势也会大不同。
袁绍把荀谌的话听了进去,只是等荀谌走后,他又叫来逢纪,对他说,“你我有患难的交情,和其他人不同。今日荀谌出计,元图观之如何”
袁绍虽然肯定荀谌的才能,但他回冀州后,才知荀谌为刘意出使幽州,虽说荀谌是为自保。可袁绍听了心里多少不带劲,再回想荀谌种种,袁绍向逢纪吐露心声,“我观荀谌此人,似有投奔长公主之意。”
这是袁绍绝不能忍的。他可以容忍荀谌蠢笨,但不忠这事感觉是荀谌在他头上戴了顶绿帽。
尤其荀谌脑袋瓜还聪明,那仿佛就是自己最漂亮的小妾背着他偷人。
送人是不会送的,他要把荀谌扣下来。
然后打入冷宫。
因而袁绍才会寻他人,认真考虑荀谌是不是在挖坑给他跳。
逢纪觉得荀谌的话没错,刘意虽然听上去名声响,实际假大空,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投靠刘意。
退一万步讲,即便刘意迎回天子,荀彧他们还不是得重新换个主,把刘意扔到后头,对着天子喊陛下。
那为什么不投靠袁绍
刘意可没有袁氏的门生遍天下,往来皆士族。去教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天子,还不如跟着袁绍吃香喝辣。
逢纪他们对于这套已经玩的很熟了,投靠一个大族,鸡犬升天,凭借先投靠袁绍的这点交情,日后家族也有牌面。
天子,一个搞不好又被骂外戚专权。都是为了汉室江山,走条捷径同样能解决问题,那为何不抄近道呢
“属下所见,荀谌所言不差,主公何不派人去长公主面前游说。一来好开口,二来也好收些能人。”
袁绍听后闻,“依你所见,何人能担此任”
逢纪扒拉一下,给袁绍推荐了一个熟人,袁绍他外甥,高干。
高氏属于望族,数代有孝名,在这个提倡孝廉的年代,这种积累成为一种政治资本。更何况高氏还和袁氏联姻,没说有裙带关系谁都不信。
最重要的是,这位是袁绍的亲人,袁绍用着放心。
几日后,袁绍带着人马出现在邺城,到了卢植灵堂前,他做足了姿态,先是叙述卢植生前种种,后又谈论卢植为冀州的付出。比起刘意那点笔墨,至少袁绍的悼文词藻优美,感人肺腑。
待袁绍念完悼文,他又主动安慰卢植家人,姿态大方不失优雅,很让人生好感。
刘意面无表情站在一旁,比起袁绍的落泪,她表情有些冷淡。
“长公主。”
刘意身后荀彧神色有变,他不得不出声提醒刘意,生怕刘意在这个时候行小女儿性子。
刘意握了握手,语气平静,“袁将军远道而来,今日又劳累,不如先去驿馆歇息,明日我再与袁将军一叙。”
此话并无错处,袁绍暂且离去,刘意在原地立了会,也打道回府。
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得到袁绍授权后,高干主动上门拜访,做起说客。
他送来袁绍的诚意信,底气十足坐那,等待刘意发话。
袁绍的字很漂亮,瞧着赏心悦目,刘意看了一遍,大致明白了袁绍的意思。
袁绍想和她联手。
刘意按着缯书,和高干聊起来,“袁将军可有说其他话”
高干回道,“将军言,仍奉长公主为使君,吃穿用度按汉宫规矩来。乃至兵将原封不动,全凭长公主做主。”
平心而论,袁绍做出了极大让步,他这次是把刘意当同盟者看,而不是过去那个可以点评的女郎了。
室内灯火通明,刘意眼帘半阖,身边只有一个荀彧,此刻他也不做声,等刘意自行决定。
“袁将军特意赶来,我本该隆重相迎,只是今夜忽感身体不适,明日怕是无法和将军共饮。还望阁下奔走一趟,说宴会择日再定。”
没有答复总比立刻拒了好,高干应下,跟着阿史离去。
屋内刘意还在研究这份缯书,她下意识想问沮授什么想法,一抬头是荀彧。
到了嘴边的公与成了文若,她把缯书交给荀彧,起身在屋里溜达整理思绪。
说实话现在和袁绍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卢植去世太过突然,得罪过的公孙瓒还在幽州虎视眈眈。如果她不想被公孙瓒和袁绍联手拿下,最好的选择就是和其中一方联盟,至于人选,对方都主动送上门来了,她还挑什么。
“我不想答应。”刘意开口,她很清楚和袁绍结盟是什么下场。眼下敌强我弱,她和袁绍结盟不叫结盟,叫大鱼吃小鱼,兵权被吞,人才尽流袁绍,最重要的是,刘意不想看见第二个霍光。
刘意看着荀彧,似乎要给自己找孤注一掷的理由,“文若什么想法”
荀彧放下缯书,避而不谈,“您与袁绍联手,先前种种改革作废。彧也会弃您而去。”
都是士族,荀彧的选择有很多,他完全没必要吊死在袁绍这颗树上,更别说已经有个吊死的他哥荀谌。
刘意眼里起了笑意。“他日文若真要走,我可推荐下家给文若。”
便宜曹操她也不便宜袁绍
荀彧胸中有巨石压顶,他吐了口气,“此事需速战速决,他人知晓怕是要劝长公主,到时流言四起,更易出变故。”
刘意倒是不怕她和袁绍打起来,火药的存在使刘意底气十足,就连麹义都言他不怕两方压境。
刘意边走边和荀彧讨论,“无中生有”
荀彧,“涉及他人,多生变故。”
刘意,“擒贼擒王。”
荀彧,“过于冒进,得不偿失。”
刘意,“挑拨离间。”
荀彧,“下策。”
“坦诚相见。”
荀彧收起缯书,“可也。”
不过在刘意邀请袁绍之前,高干已经在勾搭邺城官员,准备来说,是刘意的大将麹义。
麹义和公孙瓒一战后,名声大振,且不谈刘意对他的重视,下方官员也是对麹义恭敬有加,刘意更是让麹义执掌冀州大军,一时间麹义如日中天,到哪都有人恭维他。
这个节骨眼上高干到访,麹义也不是傻子。不过来者是客,麹义也不会拒了高干,将人请入内室后,麹义以礼相待,武人的住处和文人多少不同。角落里摆着一套盔甲,即便被精心打理过,上头还是有刀砍箭镞的痕迹。
高干一来就被这套盔甲吸引,他围着看了一圈,面有仰慕之色,“将军驰骋沙场,以一人之力击退公孙瓒,干钦佩不已。”
麹义哈哈大笑,“不足挂齿,不足挂齿。”
高干是真心实意夸赞麹义,“非也,我听人说,将军与公孙瓒打了两战,皆是大捷。若非是真材实料,哪能叫公孙瓒败走。”
这种话麹义早就听腻了,高干要是早几月,他麹义还能跟高干吹嘘一番。这会已经坐下来等高干正文了。
见吹不动,高干尴尬笑了两声,他干坐了会,不得不谈起正事,“将军如今居冀州,盛名在外,却不征战,若是时间一久,他人怕是忘了将军的名声。”
麹义顺着高干的话问下去,“怎说”
高干长跪而起,替麹义分析局势,“卢公逝世,长公主为求自保,定要将军守护邺城,邺城虽好,可哪是名扬天下的地方。这弹丸之地,哪能插手北方各州,得一身功名利禄。”
麹义是听出味来了,“我记得你是袁绍之甥,眼下袁绍来邺城,你是游说而来。”
高干面有窘色,“将军”
麹义并不恼,态度玩味,“谁为州牧,我便效忠于谁,还请阁下回去吧。”
他现在不是什么小小无名之辈,像高干夸他那般,他有名气,又有实绩,就算拒了,日后袁绍真得了冀州,他麹义还是忠心之辈,有这番战绩,何愁得不到重用。
况且麹义回想刘意拉他看的火器。收了笑意,他人觉得长公主弱势,只有麹义知道,刘意不弱于任何人。
初战失败,高干回去后见袁绍的底气都没有,道了麹义的回复,袁绍脸色不定。一同而来的逢纪道,“主公,麹义有立身根本,此等人才只会顺势而为。若寻不到弱处,怕是极难攻破。不如退而求其次,拜访其他将员。”
袁绍手下也有将领,他不是刘意,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拉拢麹义只因麹义是刘意的得力大将。
“我要些无名之辈做什么。”袁绍十分扫兴,见高干和逢纪皆垂首,又改了口,“便听你等,元才尽力而为吧。”
晚些时候麹义主动把这事报给刘意,刘意听后并不恼,反而笑道,“他袁绍不带点什么回去,岂不是白来一趟。”
麹义嗅出两人之间的博弈,询问刘意,“长公主,是否要开战”
刘意摇头,“我与袁绍未到不死不休地步,如若所料不差,卢公逝世的消息公孙瓒已经知晓,还请将军待命。”
麹义懒得搭理文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让他准备和公孙瓒干架,麹义更有兴趣。他抱拳告辞,看上去气势高涨。
待麹义离去,荀彧问,“长公主打算何日召见袁绍人心不可探。”
刘意点头,“那便听文若所言,明日就见袁绍。”
这是刘意第一次和袁绍平起平坐,她和袁绍不是头一回见面,但没有像这一回,两人对坐论天下。
袁绍也是好风雅之辈,刘意折腾出的清茶在冀州一带很受欢迎。袁绍第一次接触就爱上了这种泡茶方式,虽比不上酒水助兴,但在眼下,它是最好的点缀物。
他笑着接过阿史递来的茶水,和刘意打趣,“我听人说,凡是在长公主这喝过茶的,日后无不飞黄腾达。先有刘备,后来郭图,今绍有幸,得长公主薄茶一杯,愿为长公主车前卒。”
刘意心道你八成不知第一个喝的是荀谌。他到现在都没过来。
一壶热茶泡好后,阿史领着侍女候在门口,左右已无他人。
刘意把玩桌上热茶,反问袁绍,“本初乃袁氏之后,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四世居三公之位多达五人,本初觉得,本初又能登何位”
袁绍眼中有不悦,都是聪明人他何尝听不出刘意话里的意思。
刘意在说他袁氏权力滔天,手伸得太长了。
可她刘意也不想想,如今为乱世,无他袁氏相助,她一个女郎加一个黄毛小子,还不是被人挟持的命。
“董卓暴行,天下人群起而攻之,绍有振兴汉室之志,若是长公主与绍联手,派大将攻打董卓,迎回天子,此后召集天下人才,一一收复失地,他日重归雒阳,再登未央宫,汉室自能绵长,千秋万代。”
他袁绍自认为忠心耿耿,更鄙夷董卓的行为。他袁绍要的,从来都是三公之位,一人之下。
刘意避开袁绍的话,和袁绍闲谈起来,“本初观天下局势,谁能做乱世英雄”
袁绍笑道,“英雄再多,皆非得天下者。天子在,即便自立为王,那也是逆贼,当斩之。”
刘意勾勒袁绍的宏图霸业,“本初率我之命,举汉室大旗,凭本初之能,征战天下不在话下。若是真到了那天,无封可封,九锡如何”
袁绍拉下脸,上个一个受九锡的还是王莽,后废了汉室立新朝,这九锡再好,袁绍也不想和王莽相提并论。
“长公主聊的太远了。”
刘意笑道,“那谈些近的吧。本初也知孙坚到访邺城,后我赠谋士,如今别驾之位空缺,本初可有意向”
袁绍脸上半点笑意也无,“长公主,绍知待人接物,需得诚一字,绍到邺城,只为与长公主结盟,长公主一而再再而三轻慢绍,究竟是何意”
刘意也不笑了,她直接把话讲开,“非我不信任本初,只是本初身居高位,令我浮想联翩,担忧伊霍之事再现。本初若真效忠汉室,何不抛弃虚名,以白衣入邺城呢。”
饶是袁绍脾气再好,他也忍不了刘意这番话。他袁家励精图治数代,不是让他袁绍白衣入朝的。
吞并冀州名声是难听了点,但袁绍又不是做不出来。她刘意是长公主,又不是天子。何须频频给面子。
两人不欢而散,袁绍回去后大发脾气,当着逢纪的面大骂刘意,“不过女流,给她面子已是看得起她,还要我白衣入职,简直笑话。她刘意不仁在先,休怪我袁绍无义在后。”
几人不敢作声,这一看就是谈崩了,而且还崩的不轻。
袁绍在屋里来回走动,过后停下来,阴测测望向几人,“我欲拿下冀州,诸君可有计谋。”
结盟失败逢纪等人是始料未及,不过逢纪他们还真有法子,这是个很久以前搁置的法子。
“主公可拥立刘太尉为新帝,如此一来天子长公主皆废,主公于新帝面前又有功绩。可谓是一举二得。”
袁绍品出点名头,“幽州的刘虞。”
逢纪点头,“刘太尉素有名望,在幽州受百姓爱戴。又乃汉室之后,有刘太尉支持,主公吞并冀州名正言顺。再来幽州深居北方边疆,南下多有不便,此为刘太尉不便,主公之便。”
袁绍着实心动,不过光他一个人拥立刘虞,一个巴掌拍不响,也不好成,袁绍心中揣摩,他倒是可以借这次机会理理各州将领的想法。
“汉室公主,名声倒是叫得响亮。”袁绍思量片刻,心中已有定夺,“来人,取纸笔来。”
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一个汉室宗亲,姓刘的一抓一大把,没了长公主的名头,我看你还拿什么横
而在给各州刺史写信这件事,有个人是袁绍心里的刺。
那就是鲁阳的袁术。
兄弟俩一直不合,老死不相往来是双方最大的愿望。
袁绍是打心底不想搭理他这个弟弟,可袁术之势不容小觑,逢纪更是劝道,“主公与袁术皆为名门望族,强强联手事半功倍,如今大业在先,当先抛却个人恩怨。”
这话袁绍听进去了,他捏着鼻子给袁术写信,希望得到袁术的支持。
袁术收到信后不屑冷笑,对左右道,“他袁绍今居冀州,不想着好好伺候女人,反倒想拥立刘虞。怎么,好事全让他袁绍一个人占尽,拿了冀州又和新帝交好。”
袁绍拿了收复雒阳之功,袁术就酸得要命,巴不得袁绍立刻意外去世。现在袁绍写信过来,说自己和刘意闹翻了,想得到他的支持。
幽州一部分以前还是冀州的,这两这么近,立了刘虞自己没半点好处,他袁绍成了大功臣。
“我呸,他袁绍想得美”
回信送到袁绍手上时,袁绍差点没被袁术气死。
“竖子不足与谋”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