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后世小麦可以做到一年两熟到三熟, 真正应用中,一块地是不会接连种个不停的。简单来说连作费时费力,收成还会不好。
一般情况下, 在农作物收成后, 会改种其他作物下去。比如玉米, 花生之类的。这两者生长周期短, 不会耽误来年的播种。实际中, 尤其是以现在的劳动力。
地没荒都算谢天谢地,能种一茬小麦那算好了,何况农民伯伯也不是工具人, 空闲出来的时间他们还要服徭役,家中诸事。地空了反而有利于土壤的恢复。
还有一件事, 汉代没有玉米, 花生都没有。真要种的话,就是豆科植物。
刘意这会和刘备一起蹲门口看热闹,种下的小麦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不远处几个农民忙着把粮食倒入扇车中。谷物穿过风道,上下分离。轻的杂物从出风口飞出, 重的谷粒下沉。
这类通常需要二次筛选, 重不止有吃的,还有泥块和石头也重。有些过于轻的谷粒也会被一起吹走。
刘意好奇盯了会, 手痒没忍住拉上刘备一起忙活, 不谈其他官员什么表情, 几个平民瞧着那些散落在地的谷物, 那是标准的敢怒不敢言。
刘意和刘备完全看不见,一个站在扇车前摇的欢快, 一个一脸欣慰瞧着粮食, 就差露出一个农民伯伯的微笑。
最后是荀彧站出来打破两人的美梦, “长公主,您这是在浪费粮食。”
刘意停下动作,终于看见了那些被浪费的谷物,她摸着发痒的脖子,振振有词,“是我的错吗是扇车的错。”
大热天的,草木飞屑沾到人身上,黏皮肤不说,还痒。
荀彧提醒刘意,“扇车相传为鲁班所造,请长公主慎言。”
是不是没法考证了,这东西造出来找不到发明者,也有可能是劳动人民积累的智慧,一点点将它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
刘意退回一步,让专业的来,刘备没走,反而和其他人一起蹲下来捡粮食。刘意瞧了会,确定日头后不和刘备抢,她手停下来了,嘴巴没闲下来,“文若此言差矣,公输子距今数百年,时过境迁,诸事在变。过去可能好用的东西,现在就不好用了。因而我非是不满,只是想寻人加以改进。”
她顺手接过侍女递来的帕子,对上荀彧的视线,磨叽半天才说出下文,“前些日子让你寻的农家呢。”
荀彧平静道,“您大可不必。”
“什么”
“学奉孝那般拐弯抹角,找回颜面。”
刘意心道你这个当了爹的人怎么不见半点慈爱,还越发严厉起来。
“我问你人呢”
荀彧恭恭敬敬道,“得了一二,不过非精通者。”
农家,或者九流,自董仲舒后,农家连同其他学术流派一起衰落下去。其中包括墨家等学术流派。有用便学,儒家能做官,大家都去学儒家,其他学术流派自然冷落,都过去上百年了。突然说要用你农家,要也没有。
刘意沉吟片刻,“我记得隐士不少。”
荀彧回道,“不出也。”
党锢之祸后,不少有识之士对朝廷失望,纷纷避世隐居,这些隐居是真的隐居,胡昭这类是请都请不动,还有些更狠,一看天下大乱,为了避难跑到辽东那块去了,远是真的远,冷也是真的冷。
刘意可惜这类人才的流失,她道,“好官政事清明,于当地不过是半百富足,得一善工者,则福绵千秋万代。”
她见荀彧有话想说,笑道,“公输子之扇车不便是如此。当然,若有变法改革之举,亦能青史留名。”
这事一时半会也得不出结果,荀彧没再和刘意争,负责农事的官吏这时候大喊起来,“下田得四石。”
陪同的官员立刻精神一振,这可是下田,贫瘠之地,一年能得一石就算丰收了。没想到这次足足有四石。
冀州境内这类下田一抓一大把,以前他们还要头疼更换田地的事。如果能将此法推广出去,莫说这类争吵会大大减少,来年粮草更是高产。
由于地分好坏,部分地区至今留存三岁更换份地制度。井田制下的一种方式,让其轮流耕耘。今年种上田,明年种中田,后年种下田。大致如此。
此制度战国时便有记载,秦汉部分地区尚存。
刘意要回来的佃农,地就是政府调配的,以三岁更换份地制度,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没等刘意开口,官员便自发围上去,询问种种。荀彧虽然有所动,碍于身份还是没上去。
刘意本人对结果不是很惊讶,她挑的那几块地是荒地不假,但架不住折腾,精耕细作,化肥没有,农家肥绿肥齐上阵,不产个几百斤,也好意思拿出来说。
刘备倒是把那几位老农护的不错,刘意见此笑道,“玄德爱民,不如便由玄德编纂口诀,负责此事。”
种地的人多少有些固执,觉得自己的法子是最好的。加之地域限制,新的播种方法不会立刻推广开来。刘意要刘备做的就是快速传播改良后的方法,将几亩试验田的数据转为再简单不过的农谚,口口相传,简单能记,并且实用。
刘备还未谦虚两句,刘意继续说道,“负责那几块地的饱读诗书不假,不过和人交流引经据典,我是爱听。民大多不懂,我观玄德与民友善,能知民忧,又能上达,再好不过。我再调拨些人手给玄德,务必尽快将新法推广开来。待”
刘意轻声道,“将来之变。”
她不但要拿回失去的两郡,还要整个幽州。因此,她不仅要兵,还要吃饱喝足能打战的精兵。
隐瞒的话刘备听懂了,当下不再推诿,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关乎农事,可谓是国之大本。长公主将这么重要的事交到他手上,足以说明对自己的重视。
农事暂时告一段落后,几日后刘意又去看了兵工,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好马配好鞍,一支精良的军队,它的装备定是上乘。
这次一起来的还是麹义等人武将,比起刘意和荀彧的巡视,几个大老粗那是相当不客气。拿着武库里头的兵器比划,刘意非但不生气,还笑眯眯问使用效果如何。见此情景,工官机灵让人搬来一套铠甲。
一出场就将几个武将的目光挪不开,围着它团团转,麹义更是夸道,“见它如见天下大明。”
这幅铠甲确实叫人眼前一亮,甲片发光,像是经过精心打磨。早知道即便是麹义这等高级将领,铠甲也是铁器居多,有时候混的太惨,底下士兵铠甲都没有。
由于制作过于精美,刘意反倒不怎么感兴趣,“武库保家卫国,司仪的事还是让别人头疼去。”
工官听懂了,长公主不要花架子,他当即搬来一批环首刀,在刘意面前吹嘘起这批环首刀质量有多好。
同行的武将当即不客气,捡起一把比划起来,近一米长的环首刀在他手上虎虎生风。只听工匠卖弄道,“此刀经过三十多次的淬炼,削铁如泥,可为将军佩剑。”
刘意让人取来一把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刀光寒气逼人,她学着武将用手腹试刀锋,过后手指缠了帕子,工官瑟瑟发抖,荀彧等人直接夺了刘意手里的环首刀。
不会就不要瞎来。
刘意捏着帕子干咳两声,“足下的确用心了。”
那可不是,刀锋之利,她指腹这会还疼呢。夸完工官,刘意又问武将,“将军觉得,这刀如何”
麹义和几位武将看过,对这批环首刀的质量是没话说,刘意点头,问起产量时,工官面露难色,“就这些了。”
环首刀是士兵必备武器不假,可要是做到大规模生产,只有两个选择,使用百炼钢法,将钢材反复锻打三十多次,费时又费力。此外还有一种,炒钢,将生铁融化后加入铁矿粉,以此去掉生铁中的碳,直接获得钢。后者听上去简单,实际非常复杂,制作困难。
所以一般士兵很难拿到这种特别好的环首刀,大多都是凑合着用就行了。
刘意要的可不是一句就这些了,她注意过。精耕细作一大前提是能深耕,田里的泥巴干后再耕,累不说,农具还容易坏。
“试试。”刘意隐约有些印象,“生铁和熟铁融合”
她实在不是这类行家。就记了个大概,不想工官变了脸色,说道,“坊中确实有人提过此法,只是才试验了几次。”
刘意听后心情不错,她就知道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当下便道,“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允许更换户籍,独自经营。”
她目光停留在那套明光铠上,笑道,“甚至入朝为官。”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