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094

小说: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芒鞋女
    除去这篇文章, 谭盛礼还让他们誊抄从土匪那拿回来的书,是书铺没有流通的书籍, 阐述的中庸之道, 众所周知, 天下国家可均也, 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人至中庸且牢记于心何其困难,他们边抄书边学习, 进度非常慢, 加上谭盛礼布置的功课多,他们都没功夫享受剿匪的喜悦。

    离开平州后半月, 所住的客栈掌柜告诉他们, 平州境内的土匪已经被清剿完毕了,朝廷下令,凡是没有谋害性命的土匪得以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无心悔改者,按律法处置, 好些娶妻生子的土匪怕了, 主动去衙门自首,争取重新做人的机会, 有那拒不从良的, 朝廷派官兵进山, 将其全部捉了。

    换作以往,官兵们进山后两眼睁瞎,如今有土匪内部人和他们里应外合,轻而易举就把土匪剿灭了。

    听到这话,谭振兴唏嘘不已,尤其掌柜说那些土匪杀过人的没几个,瞧着凶神恶煞,实则胆小如鼠,他想,幸亏那天没转身逃命,否则事情传开,真是丢读书人的脸啊。

    经过这件事,他倒是明白了个道理,人们言之凿凿仍不见得为真,需自己去观察,众口砾金,积非成是,唯有自己不被混淆才能看清楚真相,再写官府在剿匪此事上的作为,他有了想法,当地官府多年剿匪无功而返,多少和心中忌惮有关,提及土匪便认定为残暴狠戾之徒,与匪徒搏斗,存有半分怕死就输了,勇者无敌,懦者必输无疑是同样的道理。

    他剖析的是人心,把文章给谭盛礼看,谭盛礼难得露出满意的神色,谭振学讲述的是仁德,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悖,若官府能普及仁德,从小教以为人之道,必不会有进山为匪的情况,谭振学提到土匪的出身,有些是村里的地痞无赖,有些好吃懒惰贪图享乐懵懵懂懂进山做了土匪,还有些则是穷途末路无可奈何做了土匪的,如果能教这些人为善,彰显君王仁德,世间再不会有匪存在,比起谭振兴的文章,谭振学注重儒学,而谭生隐又有不同。

    三人交换看完文章,都有不小收获,谭盛礼点评道,“做文章如做人,不可摒弃仁德,不可违心。”

    “是。”

    谭盛礼又问他们抄书的情况,抽了其中几段考察他们,料到会有这关,他们抄书时就认真学习,因此能回答谭盛礼的问题,不过谭盛礼提了两个偏僻的问题,三人语言零碎缺少逻辑,谭盛礼道,“再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是。”

    其他举人和谭振兴他们打交道,发现几人明显比在平州时更豁达通透,得知他们在抄书,纷纷问谭盛礼借阅,但因谭振兴他们要誊抄要看,只有他们砍柴的那会功夫,借还不方便,谭盛礼提议他们在屋里看,谁知此举惹得几个举人不满,以陆甘通为首,拉拢几个举人背后说谭盛礼坏话。

    在平州时陆甘通就对谭盛礼心存怨怼,土匪抢劫,恶行昭昭,谭盛礼心慈手软为他们说情,全然不顾他的感受,想到平州知府大人在谭盛礼面前的态度,他心里火苗窜得更甚,以往抓不住谭盛礼把柄,可不得拿他不借书之事可劲说

    出发前明明说好互相照顾赴京赶考为绵州增光,眼下就变了,队伍分成了三拨,背后说谭盛礼坏话的,敬佩谭盛礼为人而虚心学习的,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

    气氛怪异,经常能听到陆举人阴阳怪气的声音,还有孙婉娘,求而不得,性情阴郁,两人看谭家人的眼神活像看杀父仇人似的,谭盛礼不计较,谭振兴是忍了又忍,恨不得与之对骂三百回合,骂得他吐血中风,谭振学还不了解他每次经过陆举人身边,谭振兴就歪着嘴嘀嘀咕咕自言自语。

    他劝谭振兴,“道不同不相为谋,犯不着事事论个对错输赢。”

    “我就是看不惯他因嫉妒而面目全非的嘴脸,别以为我看不出他嫉妒父亲聪慧明哲虔诚正直受人敬重,就他那德行,再读几十年书都比不上父亲。”离开平州境内,他们又遇到很多人,有黎民百姓,有官府官员,无不请教谭盛礼学问,百姓问农事问父母之道子女之道,官员问为官之道,他们问什么谭盛礼答什么,但克己复礼从不越矩,不像陆甘通,仗着年纪大就摆出副指点江山的架势,看得人反胃。

    谭振学提醒他小点声,传到陆举人耳朵里终归不太好。

    然而还是被陆举人听到了,他们原本明早启程的,上楼后不久,就听到外边传来动静,说陆举人他们决定马上就走。

    “走就走呗,眼不见心不烦”谭振兴小声嘟哝了句,很小声,只有他自己听得到。

    队伍里少了几辆马车没什么不同,住客栈时也清静多了,有两个举人过来找谭盛礼时松了口气,他们和陆甘通认识十几年了,碍于陆甘通的态度,不好明目张胆的和谭盛礼走太近,此番是来向谭盛礼赔罪的,这桩事里,他们觉得陆甘通过于偏激了,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陆甘通是白读了。

    尽管他们承认陆甘通不对,却不敢表现出来,只有等人离开后敢和谭盛礼道明实情,送走他们,谭盛礼叹了口气,乞儿不懂,“他们心里是向着谭老爷你的,你为何还叹气呢”

    “只是略有感慨罢了,此事哪有什么对错,陆兄曾被土匪欺负,我为他们说话,难免和我生分了,他们这般隆重的说来给我赔罪”

    乞儿心领神会,学谭盛礼的口吻道,“他们或许不是陆举人的朋友吧。”

    谭盛礼忍俊不禁,“走吧,回去接着练字。”

    大丫头她们也开始写字了,许是姑娘家手巧,大丫头刚开始握笔写的字比乞儿那时候好看多了,二丫头力道不够,比起写字她更喜欢画画,弯弯曲曲的线条更好把握,谭盛礼坐下,她就把面前的纸推给谭盛礼,“祖父看,是树。”

    “好。”谭盛礼表扬两句,二丫头笑眯眯地拿回纸再往上边画,姐妹两节省,每张纸都占得满满当当的才舍得换新纸,尤其是大丫头,她喜欢小字,用的纸是乞儿练过大字的,要是找出乞儿练过的大字纸张,你会发现大字周围是密密麻麻的小字。

    别人家赴京赶考是何情形谭盛礼不知,谭家老少都在学习,等到京城时,大丫头已经读完两本书了。

    京城繁华,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热闹,城门威严庄重,守城的官兵们庄严肃穆,让人望而生畏,车里的谭振兴望了眼城门,心不自主的沉淀许多,“父亲,咱们到京城了。”

    “嗯。”谭盛礼侧着身,透过撩起的车帘,清晰的看到了京都二字,石刻的城门,黑漆的大字,整洁大气,他定定地仰头望着,面上罩了层似曾相识的愁绪,这种愁绪,谭振兴看到过,在他翻阅旁人归还的书籍时就是这般,谭振兴不敢说话,找出备好的路引和文书递给外边赶马车的谭生隐,让他给官兵看。

    城门宽敞,不多时马车就进了城,谭盛礼偏着头,认真打量着街上的行人,时过境迁,都不是他记忆里的模样了,不知让其欢喜忧愁的是否还如以往相同。

    “停车罢,我下车走走。”他朝谭生隐道。

    马车停下,他慢慢下马,双脚踩地的刹那,他轻轻摩了磨脚底,脚下的石板路更为平坦宽敞,他往前走到岔口,竟找不着方向了,还有街道两侧的商铺,外墙新灿灿的,在阳光下散发着锃亮又陌生的光,耳边喧嚣,行人光彩明艳,都和他记忆里的京城不同了。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他站在岔口,左右张望着,还是谭振兴提醒他,“父亲,我们先找地方安顿好吧。”

    为鼓励天下读书人科举,朝廷专门设有酒楼安顿赴京赶考的考生,考生凭文书可免费住宿,随行家眷住宿也极为便宜,来的路上就和其他举人约好去那住,那有很多读书人,有益于探讨学问,谭生隐赶着马车,顺着街道往前,过两个路口后往右,酒楼在湖边,很醒目的匾额,大学酒楼。

    酒楼是朝廷的,下人归恭亲王府管,看过他们的文书后给安排了房间。

    酒楼格局类似书院房舍,前院安置读书人,后院是家眷,男女有别,汪氏和谭佩珠要带着两个丫头去后边,后院是单独的小院,每间小院住着四五户人家,得根据随行家眷的多少来安排,许是依先来后到的顺序排的,谭佩珠她们和孙氏在同个小院,孙婉娘也在其中,初来乍到,谭盛礼不放心她们,请丫鬟领路过来瞧瞧。

    然后就看到了孙氏姐妹,她们坐在院里石桌旁聊天,看到他,两人不自然的别开脸。

    谭盛礼拱手,由丫鬟领着进了屋,屋里有座落地鲤鱼跃龙门的插屏,里边安置了张圆桌,圆桌旁摆放着四张椅凳,再往里靠墙是张柜子,大丫头姐妹两仰着脑袋看柜子上放的花瓶,四个颜色不同的花瓶,插有不同的花,两人够不着,只能踮着脚看。

    听到脚步声,两人转过身来,看到谭盛礼,呜呜呜地抹泪,边抹泪边跑向谭盛礼,“祖父。”

    “怎么了”谭盛礼蹲身,“好好的怎么哭了”

    “大丫头住这是不是看不到祖父了啊。”这只有两间睡房,母亲住了左边那间,小姑住了右边那间,都没祖父他们的了。

    谭盛礼以为多大的事,说道,“能看到的,大丫头要是想祖父了,就给这位姐姐说”谭盛礼看向身侧的丫鬟,丫鬟诚惶诚恐,“奴婢碧儿,老爷唤奴婢碧儿即可。”

    她已经知道这些是帝师后人,哪儿担得起姐姐的称呼,要知道,谭家人还没进京,京城已有很多他们的故事了,都说来年会试,谭老爷极有可能连中三元,那样光风霁月的人,碧儿不敢乱攀关系,尤其还是帝师后人,碧儿恭恭敬敬的朝大丫头请安,大丫头不好意思,忙学谭盛礼以往给读书人拱手的模样还礼。

    谭盛礼好笑,“大丫头忘记祖父教的了”

    男女行礼各有不同,在来京的路上他教过大丫头她们的。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