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鱼宴紧张筹备的阶段, 大窑烧出来的第一批瓷器又被扶苏安排人手运回了咸阳。得知大王要用瓷器开宫宴之后,这批瓷器通过少府衙门统一入库,准备在全鱼宴后择日上架开售。
有了这批新瓷器, 原本有些施展不开的御厨们顿时迸发不少新想法, 决定一定要让所有碗碟都上桌溜一遍
全鱼宴的鱼除了传统的蒸烤之外,还选用了许多需要用到炒锅的做法。
炒菜这东西宫里的膳房做出来的, 不少有幸被嬴政留着用膳的大臣自然也尝过,算不得新鲜,大伙结合前头吃过的炒菜味道, 再把它套到鱼上, 嘶,不得了,那一定贼香贼香
炒菜是怎么做出来的, 少府衙门那边露了点风声, 说需要用铁锅,一般人别想了, 朝廷不会允许你们私自造锅的。
一家两家还好, 要是家家户户都想要, 哪来那么多铁呢
针对这事, 少府衙门还对文武百官疯狂暗示如果你们勤快点把东方诸国全部打下来, 一来可以占了他们的铁矿, 二来往后不必再打仗了, 可以大规模回收六国的兵器回炉再造,到时造锅的材料不就应有尽有
这话说得有理有据, 没半点毛病, 文武百官听了只有一个感想我信了你的邪
许多人都揣着“我不会再被大王父子俩蛊惑”的坚定想法入宫赴宴,结果一落座, 他们的目光立刻被个莹润如玉的酒杯,造型素雅,线条流丽,那淡淡的青色宛如被月光亲吻过一般,通体上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能在秦朝身居高位的人,哪个没有接受过嬴政糖衣炮弹的侵蚀每个人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几件玉器,阔绰点的玉杯玉碗也不是没有,只是眼前这瓷杯似玉非玉,微微漾着浅青,杯中还未盛酒,已觉酒光潋滟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面前都放着这样一只酒杯。
这说明,这些酒杯说不准会拿出来卖
难道这就是李斯所说的瓷器
不少人心里齐齐发出同一个声音这酒杯,我可以
有了瓷杯,自然也有瓷壶,身段婀娜的宫人们端着酒上前给每一位官员倒酒,素手执壶,壶身同样泛着流光,那细密的釉面,那明丽的色泽,竟让人觉得宫人们细白的柔荑都略嫌粗糙,不知什么样的手才有那青瓷的光滑细腻
文武百官这酒壶,我也可以
到大小不一的瓷盘盛着各种以鱼为主料的热菜上桌,腾腾热气氤氲了文武百官的双眼。
同样是清蒸鱼,摆在瓷盘里感觉便那么地不同
光是做法,就有红烧的、糖醋的、香煎的,花样多到他们数不过来。
不同的鱼还精心选用不同部位来做菜,一圈看下来,鱼肉、鱼头、鱼尾乃至于鱼皮都各成一道菜,最后再配上一碗香喷喷的奶白色鱼汤,都不用动筷子,那香味已经钻进所有人鼻子里
文武百官心里的血止不住地流。
香在鼻端,痛在心里
看看,光是盛鱼,就有大小不一的盘子,大菜要大盘,小脍要小盘,杂炒还得配中盘,蘸料该配小碟;碗呢,又有饭碗、面碗、汤碗之分;杯子就更不用说了,大杯小杯,酒杯茶杯;有了杯吧,甭管怎么样,你总得有个壶,要不一圈瓷杯摆在那,中间搁个陶壶,你寒碜谁呢
可是,真的好看啊
摆在一起,真他娘好看
鱼做成这样上桌,也是真的香以前他们经常不是吃出泥腥味就是十分寡淡,眼前这些菜统统没这样的问题,两个字,好吃
若是大王真的打算在一统天下后把东方诸国的兵器回收造锅,他们是不是真的可以人人拥有一口又圆又好的铁锅
看来,还是得早点挤出钱来凑齐全套瓷器啊
想想看,哪怕有点贵,但是瓷器又不是买回去随便摔着玩的,一套买回家,一天至少得用两回,要是能用个一年半载,平摊下来几乎不要钱
酒过三巡,在座的武将举杯吟诗,先赞美说自己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鱼、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器物,接着慷慨激昂地表示自己愿意誓死追随大王横扫六国,待到天下一统之时,希望还能吃到大王赏赐的美味
相比之下,文臣们的诗文要含蓄许多,大多是夸这些器物皎皎如月、清朗如天,酒过不沾,菜过不染,为人也当如此。
还有人十分积极地拍起了马屁,说我们大公子亲赴灾区,赈灾救民,心性高洁,行事清正,老天得知大王与公子心怀天下、仁爱百姓,特地赐予大秦这样美丽的瓷器,以此嘉许大王与公子的德行。
嬴政听了觉得没毛病,这就是事实臣子们积极陈述事实,怎么能叫阿谀奉承
嬴政大方地给参与宫宴的文武百官都赐了一套瓷器。
至于文武百官想在家里宴客,一套根本不够使那就不关嬴政的事了,他又不可能给所有人赐十套八套瓷器,实在不够用,你们自己去添置不就得了
文武百官都吃了不少酒,离开时还是脚步轻飘飘的,像是踩不着实地一样。他们坐在席位上吃得挺尽兴,拿到赏赐心里也挺高兴,可是离席后一想起自己越来越不够用的俸禄不由又悲从心来,琢磨着要不要揠苗助长一下,早点把儿子推出去赚俸禄。
十几岁了,不是小孩子了,该为家里,啊不,为大秦做贡献了
不得不说,集体聚餐吹上一通牛逼,对于提高工作积极性还是挺有用的。
钱多的人自然不会纠结,第二天派人直奔东市,疯狂入个十套瓷器,之所以没买更多,当然是因为少府衙门又立了的限购规矩。
那些手里余钱不多的人就犯愁了,不说全家人手一套,好歹三两好友聚会时得有瓷器待客吧官职低微,俸禄少得可怜,买不起豪华多件套,凑一套酒壶和酒杯总要的吧所以能怎么办,只能瞧瞧朝廷有什么油水多的差事可以竞争上岗了
苦一点,没关系,能加薪啊
难一点,没关系,能加薪啊
大王你看我,不怕苦,不怕累,全月不休,自愿加班,这事交给我准没错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朝廷上下开始弥漫着一股子拼搏奋斗的气息,嬴政偶尔宣召个人闲聊联络感情,对方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大王你没有什么要紧事的话我要回去干活了”的急切。
嬴政“”
总觉得他手底下这套班子变得怪怪的。
嬴政给扶苏写了封信,表示已经快到秋收时节,让扶苏算算日子赶早回来,别在外面瞎浪了。
扶苏又写信回了过来,说想看完秋收再走,要确定今年秋收顺利他才能安心离开。
嬴政虽不太乐意,但还是允了。
扶苏和嬴政商量完归期,把这事和张良他们说了。
马上到了秋收季节,各县派出去干活的民夫都陆续归来赶秋收,今年的收成明显会比以前少,不过扶苏办起来的作坊仍在运转,百姓有哪怕没粮了也有可以做短工换粮,今年的饥荒算是彻底熬了过去。
不管是留在本地的百姓还是被借调去外郡干活的民夫,如今都已经牢牢记住扶苏的名字。
这位大公子年纪不大,胸怀却宽广而仁善,得知他们受了灾,便亲自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坐镇,他们吃什么粮,大公子也吃什么粮;他们上前说话,大公子永远和和气气,从不嫌弃他们出身微贱。
据说上回大公子亲自到江中捕鱼,那些鱼儿竟争着入网
这样的大公子,说不是仙童降世谁信呢
得知扶苏要回咸阳了,百姓们十分不舍,却又不敢去拜见扶苏,只能叹着气等着给扶苏送别。
哪怕马上要走,扶苏也没闲着。
开始那几个月扶苏都在为百姓的吃喝绞尽脑汁,连土都给盯上了。后来百姓的温饱有了保障,扶苏又琢磨起文教之事来。
闹了场饥荒,不少小孩没了父母,这些小孩被他统一安排到县里,让人给他们授学。
除了这些孩子,邯郸郡的读书人们仍是学着三晋之学,习着赵国文字。两国虽比邻而居,字形字音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
这个问题后来他父皇也考虑到了,所以有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之议。当年商君变法,已经对秦国境内的度量衡进行过整顿,将来只需要把这套标准推行开去即可。
既然都是要做的,那宜早不宜晚,扶苏便和邯郸郡守商量着征用赵国原来的学校,照搬云阳学宫的成功模式,先批量培训邯郸郡隶卒,再让他们回地方上办公或教学;郡中适龄孩童,若有天资不错的可以择优选入学宫读书识字;还有邯郸郡上下的市集都必须改用秦国文字、秦国度量衡。
赵国原来那些学问一般般的读书人倘若愿意用秦国文字授学,都聘请过来到学宫当夫子,工作能力格外好的可以举荐给朝廷。
至于那些死活不肯折腰的,先不用管,让他们继续搞学问,不过回头不免赋税徭役了,他们的赋税照收、徭役照安排,不为朝廷干活当然不会有优待。
对那些学问十分出色、名声非常响亮的赵国学者,扶苏还是颇为尊敬的,亲自去拜访了一轮,不管对方愿不愿意开门相见他都没落下任何一个。
这些人之中,不愿见客的扶苏都叫人不要去打扰,愿意出山的他以礼相待,没有半点逼迫之意。
一轮走下来,扶苏不仅收获了一批原本已经准备隐居山林的博士苗子,还从那些不愿出山的学者家里薅了不少藏书,可以说收获颇丰。
直至要踏上回程时,扶苏心里还颇有些遗憾要是能多留个一年半载,他们说不定还能拜访更多能人异士。
只要能挖到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不亏,能把人请出山就是白赚
扶苏要走这日,邯郸郡的秋收已经结束了,他带来的人留了不少,一些在学宫那边,一些分散在各个工坊里;他带走的人也不少,除了从咸阳跟着来的自己人以外,还有不少赵国学者和能工巧匠,都是扶苏相中的人才。
陈平也跟着他们一起走,扶苏已经派人往陈平家跑一趟,留下一笔丰厚的钱财和礼物,言明陈平要去咸阳待一段时间,让陈平兄长不必挂念。
临行那日,不少百姓闻讯而至,又是一番夹道相送、依依惜别,长长的队伍才终于启程。
而在扶苏一行人离开邯郸郡境内那天,嬴政正式宣布兵分两路从邯郸、颍川两郡攻打魏国,同时还派使者喊话燕王,让他赶紧把自己的好友燕太子丹放回来,要不然秦国可要派人去接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