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

    徐琳琅又看了常茂送过来的首饰, 心里便明白了。

    徐琳琅明白过来几分, 现在, 皇后娘娘在点心比赛上赏给了她一幅头面的事情在应天府传的沸沸扬扬,大家都在揣测,皇后娘娘这是属意徐琳琅为太子妃了。

    原本,在这样的关头,就算对徐琳琅有心思的公子哥也该对徐琳琅退避三舍,免得在此事上面附逆了皇家的意。

    可是,常茂偏偏在这样的时候,逆流而行。

    常茂如此行事,可见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定的, 毕竟, 稍有不慎, 很有可能就会惹怒皇家。

    在这样的时候,一向稳妥的常茂如此行事,可见,也是真心看重徐琳琅。

    徐琳琅想了想,既然郑国公常茂有如此之大的勇气, 她便也没有什么好担忧的。

    常茂确是良配。

    这偌大的应天府, 偌大的大明,怕是也只有嫁给常茂, 才能有她想要的自由。

    徐琳琅心里有了主意。

    徐琳琅吩咐阿筠去寻了针线、绣布和花绷自过来。

    自从回到魏国公府,私下里的时候,除了给皇后娘娘做绣品, 徐琳琅几乎是不动针线,如今怎么主动拿起针线了。

    阿筠开口问道“小姐这是又给皇后娘娘做绣品吗”

    徐琳琅摇了摇头,笑了笑“不是。”

    阿筠不再多嘴了。

    这些日子,应天府各贵家的眼睛都紧紧的盯着太子妃的位子,

    眼见这入了冬,应天府的冬天,虽然不至于天寒地冻,却也是让人全身湿冷。

    偏偏这个时候,长江中下游决堤,发了水患,大批百姓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这些百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一路逃灾,涌到了应天府来。

    黄河下游夏天的时候发了蝗灾,如今,应天府城内,已经有不少秋天的时候就逃灾过来的流民。

    皇上派了钦差大臣去治理两地的灾害。

    黄河下游那里,一入冬,蝗灾自然没有了,苦的只是百姓颗粒无收,朝廷发了赈灾的粮食,不过也是让灾民勉强果腹罢了。

    如此一来,逃灾到应天府的灾民也不愿意回去了,就算在应天府要饭,也比回去强上一些啊。

    长江中下游决堤的事情却是有些棘手,水势汹涌,堤口久久不能堵上,百姓们的家园被大水冲的一无所有,大批流民拖儿带女的来到应天府。

    谁都知道,应天府富庶,这只要来到了应天府,就不至于饿死。

    一时间,应天府内四处可见无家无归的流民。

    随之,城中的偷盗事件多了不少。

    事到如今,赈灾势在必行。

    朱元璋登基以来,虽然也发生过几次灾害,但是并无百姓流入应天府中,多是当地官员主持赈灾。

    但是此次灾情严重,百姓无家可归,只能来到天子脚下,希望能够得到天子庇佑。

    皇上已经派了能臣去两地赈灾安抚民心,不过,眼下,应天府内的流民,也是要管的。

    新朝初立,应天府的官员,还没有多少应对这样情况的经验。

    皇上一向想让太子多历练历练,这几年,皇上把诸多政事都交给太子处理,太子都办的不错,皇上对太子愈发的信任。

    在此形式下,倒是平息了皇子们对储位的争夺。

    大臣们也看的明白以后的形势,再加上太子一向颇有威望,众大臣对太子很是拥护。

    如今,应天府的灾民是前所未有之多,赈灾之事,刻不容缓。

    若是耽搁了,在都城之内,都是饿殍满地,难免会民怨沸腾。

    朱元璋给太子拨足了银两,便、指了太子亲自去赈济应天府的灾民,想到之前北境战事,四皇子朱棣表现不错,朱元璋便派朱棣辅佐太子。

    可是没过几天,就传来了太子和四皇子关于赈灾的意见不合的消息,

    太子朱标,主张在应天府臣内,广布粥棚,散粥济民。

    四皇子朱棣却主张,要把涌进应天府的流民都集中到应天府城外,再行救济之法。

    太子朱标认为若是让流民出城,便会让应天府的百姓和流民认为是朝廷要将流民驱逐出城,如此一来,便寒了百姓和流民的心,折损了天恩浩荡。

    四皇子朱棣却是情绪激昂,说是眼下形势,赈灾本身就是安抚民心,只要妥善赈灾就不会寒了百姓的心,不必如此小心翼翼。

    四皇子还说,发了水患,便又起瘟疫的可能,必须及早让流民出城,才能保应天府安定。

    不单如此,四皇子还说了好多危言耸听的由头证明他是对的。

    太子却认为根本没有那么严重,那些说辞,是四皇子太多虑了。

    眼下,城中有流民,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吃食,只要赈灾银子充足,给他们开上一断时间粥棚,发上棉衣,让这些日子平稳的过去,等到两地灾害除了,再把他们发配原籍便是。

    四皇子和太子据理力争,太子脾性好,四皇子倒是发起了脾气。

    两个人实在是说不在一起,皇上便指让太子去流民人数多一些的东城赈灾,让四皇子朱棣去管理流民人数少的西城。

    如此这般,将两兄弟分开,让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法子赈灾。

    可是如今问题来了,若是赈灾,那些个大臣,自然是要听太子的,如今太子和四皇子分开赈灾,这样一来,他们需要听两头的话,这般自然是行不通。

    但凡是明白人的大臣全都去了东城帮助太子赈灾。

    唯独徐达,在和四皇子一同去北境震慑瓦剌的时候,看出四皇子心有韬略,便和四皇子交情很是不错,担心他一个人在西城赈灾力气有不及,故而帮朱棣在城西赈灾。

    宋国公冯胜和魏国公徐达一向交情不错,眼下见徐达去帮四皇子了,冯胜也主动去帮四皇子。

    为此,冯胜的夫人孙氏焦头烂额了好几天,人家旁的大臣,都去太子眼跟前献殷勤,冯胜倒好,去帮着四皇子和太子唱反调了,如此一来,太子子就更不会考虑冯城璧了。

    四皇子朱棣和五皇子朱橚都是磙妃之子,皇上自然也是打发了五皇子朱橚去帮朱棣,为此,磙妃把朱棣叫过来骂了两个时辰,说朱棣自己要得罪太子就一个人得罪去,何必要把朱橚也带上。

    朱橚是磙妃亲子。

    朱棣却是磙妃的养子。

    磙妃只认为,是朱棣的固执拖累朱橚也得去办这么难的差事,而且还吃力不讨好,还要得罪太子。

    朱棣一言不发,静静的听着磙妃发了半天的脾气,直到磙妃骂不动了朱棣才退下。

    太子的赈灾之法很是直接,在城东设立十个粥棚,并设立专门的流民居所,为流民供上炭火吃食,如此,流民自然是安定下来。

    朱棣的赈灾之法却是不同,朱棣把城西的所有流民都驱逐到了城外,在城外搭了简易的草房供流民居住。

    而且,四皇子赈灾的粮食远远不如太子的,太子在城东发的大米粥白面馒头,四皇子的粥是杂粮,发的也根本不是馒头,而是混合了菜叶的窝头。

    太子和四皇子的赈灾之策一出,一时间,流民纷纷赶往城东。

    去城东多好啊,有现成的空地方住,有热腾腾的粥和白面馒头。

    若是在城西,才没有这么好的事儿,得被赶到城外的茅草房,然后才能吃的混合了菜叶子的馒头。

    这两相比较,谁还愿意去城西呢。

    一时间,原本在城西的流民都在骂四皇子朱棣,说四皇子朱棣不及太子仁厚。

    屋漏偏逢下雨,就在被集中到城外的流民都对四皇子怨声载道的时候,北境有消息传来,天寒地冻,瓦剌人的牛羊被冻死了不少,他们又去骚扰边境的子民了。

    有了之前的经验,这一次,朱元璋一点儿都不想忍让瓦剌。

    朱元璋立马派遣魏国公徐达和宋国公冯胜奔赴北境,反击瓦剌。

    徐达和冯胜接到圣旨,连夜启程,奔赴北境。

    如此一来,四皇子朱棣本就不多的两个帮手还都走了。

    流民对四皇子朱棣议论纷纷,尤其是在朱棣管理之下的流民,还质疑起了朱棣是不是贪墨了赈灾的银两。

    这日,朱棣正在城外的帐篷中看着一本赈灾的书,侍卫通传,郑国公常茂求见。

    朱棣亲自去迎了常茂进来。

    常茂说明来意,是见朱棣这里人手不够,常茂故而过来相帮。

    商议了一番灾情之后,常茂问朱棣“四皇子,现在,我也有所耳闻,被集中到城外的流民颇有怨言,说你给他们吃的是杂粮粥和搀着菜叶的杂粮粥,不比太子那里吃的是大米粥白面馒头,我想问问,皇上拨给你的赈灾银子是不是不够。”

    四皇子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也够,也不够。”

    常茂有些不解“这是怎么一个说法。”

    四皇子开口道“皇上拨下来的赈灾银子,都是按人数多少拨的,并没有多给太子,只是,这拨下来的赈灾银子,表面上看着充足,实则不然”

    朱棣正打算把话继续说下去,就听侍卫又过来传话,说是有一位徐公子前来拜见。

    朱棣和常茂俱有些不解,朱棣吩咐,宣来人进帐觐见。

    侍卫撩开帘子,一个以玉冠束发的玄衣公子走了进来。

    朱棣和常茂惊讶的看着来人。

    那公子向朱棣行了男子间行的拱手礼“魏国公长女徐琳琅,代父赈灾,特来拜见四皇子。”

    徐琳琅身着一身男装,潇潇如松,如若春风。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00212 19:25:2320200213 20:39:0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慧慧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倪倪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水涟漪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  免费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