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种田文里的女主(8)

    三房分家的时候是刚刚秋收完, 如今却已经收完了分家后的第一茬粮食。

    苏苑也去帮忙了,秋收跟春耕不同,跟平日里除草、抓虫子也不同, 秋收是要赶时间的, 庄稼一熟, 趁着天气好的时候, 就要赶紧收割回家, 不能被耽搁。

    辛苦大半年种来的粮食, 若是因为收割不及时,造成一部分粮食的减产,那可真是要把人心疼坏了。

    今年年景甚好, 是个丰收年, 家家户户这段时间都扬着笑脸。

    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又一个喜信传遍十里八乡, 那就是周先生的小儿子考中了秀才, 场场头名, 虽然是秀才, 可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丁的举人老爷了。

    在京城, 三年一次会试, 连进士都不怎么稀罕了,可在这里, 举人已然是凤毛麟角,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出一位进士。

    周怀城小小年纪就已经是秀才了, 而且每一场都是头名,只要不是江郎才尽, 那将来一个进士的功名还是可以展望的。

    周村包括附近村子的村民, 压根就不需要展望未来, 光是出了一位秀才公,就足够喜气洋洋、奔走相告的了。

    “大喜事儿,正好有昨天我从山上拎来的野兔子,孩他娘你把兔子炖了,我再去杀只鸡,可惜就是没有酒。”

    话虽这么说着,苏老三脸上可不见有任何遗憾的地方,他可是秀才公的未来岳父,还能少得了酒喝。

    要说还是二丫看人准,他当初可没觉得这小子能考中秀才,只觉得穿得好、长得好,家里头条件应该很不错,没想到的是本人还这么争气。

    崔氏不是个傻子,苏老三前脚听人家说周村出了位秀才公,后脚就说有喜事儿,张罗着要大吃大喝,前后一联想,就知道二丫心里头的那个人肯定跟周村的秀才公有关系。

    要么是秀才公的亲戚,要么就是跟秀才公在一块读书,要不然苏老三也不能激动成这样,又是炖兔子,又是杀鸡的,快赶得上过年了。

    “你老实跟我说,人家中秀才,那是人家家的大喜事,跟咱们家有什么关系”

    封口费吃了那么多,苏老三嘴还是挺紧的“这不就是隔壁村子的,大家伙乡里乡亲的,以后这位要是当了什么官儿,也能罩着咱们这些乡亲。”

    崔氏撇了撇嘴,还乡亲呢,应该是亲戚才对,能有秀才公做亲戚,二丫相中的那人,想必家里条件也不错。

    也是,这孩子自从伤着脑袋之后,什么时候做过亏本的事儿,这是投胎不能选,不然也早就投到富贵人家去了。

    “我把兔子给你炖了,这鸡咱就不杀了,虽然是喜事儿,但没喜到这份上,好不容易养大的鸡,留着等过年再杀。”

    苏老三刻意绷起脸,声音里却透着掩饰不住的愉悦“你知道什么呀,听我的赶紧把鸡杀了,除了去年分家分到四亩地,我这么些年还没遇到过这种大喜事儿呢,养鸡不就是留着吃的,杀杀杀,放心杀,一会儿我去跟二丫说。”

    周怀城中秀才,这最应该高兴的两家人,除了周家,那就是他们苏家。

    不就是一只鸡吗,他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周家小子没考上秀才公之前,都能舍得拿那么多好东西了,现在考上秀才了,那拿来的东西肯定比之前更好了。

    苏老三小算盘打的精明,还有人的算盘打的比他更精明。

    周怀城考中了秀才,那就说明周先生教书确实是个有能耐的,虽然人家是个童生,但却是实打实的教出来一个秀才,苏大郎也是周先生的学生,只是上学的时间短,若是学个几年,那就应该跟这位秀才公一样。

    苏家人送孩子去读书为的就是光宗耀祖,以前那还只是想象,现在有了周怀城这个例子,这份想象感觉就更靠谱了。

    以前送苏大郎去读书,那还只是苏家老两口和苏家大房的主意,现在连二房都觉得合适了。

    这两口子求子多年就只得了一姑娘,就这那也还是老天爷垂怜呢,两口子也不奢望能再怀上个孩子了,好好把四丫带大,将来养老靠的还不是大侄子。

    自己没有儿子,大哥和三弟也都只有一个儿子,谁也不可能把儿子过继给他,养老可不就只能指望侄子了。

    大侄子跟二侄子,还是指望大侄子比较好,大侄子是他们两口子看着长大的,二侄子都已经分出去了不说,瞧着也是个没出息的,除了种田,也就是上山捉个兔子、摸只鸡,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不像大侄子,瞧瞧现在周家有多风光,将来他们苏家就会有多风光。

    不过现在,基本上没几个人把周家和苏家联系到一块儿。

    不过是中个秀才回乡,到了周怀城这儿,还真有几分衣锦还乡的感觉了。

    刚到了镇子上,两个兄长就拖家带口的把他围住,陪他一块儿回村儿,到了村头吹喇叭的、放鞭炮的,又是一大堆人。

    周怀城以前给会试监考的时候,都没享受过这待遇,当然了,跟昔年中探花打马游街时的场面比起来,这还是差点事儿。

    周父真的是激动坏了,别看他之前还跟自家夫人说,周家将来要出一位翰林。

    可那是将来的事儿,现在十三岁的小儿子不光考中了秀才,还场场头名,按照读书人的话来说,这是小三元。

    这事儿已经足够被记进家谱里,足够开祠堂告知祖宗了,已然是光宗耀祖了。

    必须要大摆宴席,请乡亲们一道吃酒,好好庆祝庆祝。

    周怀城差点就以为自己是中了状元呢。

    “摆宴席的事儿还是再等等,不急在这一时,我还有事儿想跟父亲和母亲说。”

    “好好好,等晚上咱们再细聊。”周父捏着胡子,脸上都已经笑出褶子来了。

    刚从府城回来能有什么事儿,必然拜了名师,可能是主考官,也有可能是一道监考的考官。

    反正肯定是有阶品的官员,在阅卷时发现小儿子文采斐然,是文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爱才心切的大人就起了收徒的心思。

    等到榜单张布完,就派人把他小儿子接到府里去,问怀城愿不愿意拜师。

    那肯定愿意啊,这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儿,他年少时就做过这样的梦,可惜败在文采斐然上了。

    周母倒是想起苏大郎曾经跟她说过的事儿,那个只有九岁的小姑娘,就算现在大半年过去了,那也才九岁半吧。

    她儿子不会提这事儿吧,成婚这个年龄确实不太可能,不会是想要定亲吧

    等到把客人都送走,周怀城是在书房单独跟父母聊的,大哥二哥一家今晚都留下来住了,院子里边乱了些,时常有小孩子走来跑去,还是前边的书房安静,而且也不容易被人听去。

    “所以,你现在就想着成婚了不不不,我的意思是说,你现在就想着娶那个小姑娘了,我可听说她才只有九岁半,是不是年纪太小了点,再等两年比较合适。”

    周母并不生气,虽然跟她想的有些出入,但大部分情况都在意料当中,小儿子虽然聪慧,但毕竟是个年轻人,考虑事情不周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她是当娘的,要是她都不能理解,那谁还能理解。

    当爹的满心失望,他还以为小儿子是被名师收为徒弟了呢,结果神神秘秘把他们喊到书房来,就这

    “我知道阿苑年纪比较小,不太适合成婚,但考中秀才后,我是打算去府城求学的,明年就是乡试了,儿子准备一鼓作气一直考到举人,之后再多几年准备会试,这样一来怕是在家里待不了多久,所以才有这个想法。”

    “父亲一直教导我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此事我已经考虑良久,在出发去府城之前就已经考虑好了。”

    周父不太记得拿这句话教导过小儿子了,不过圣人言总是有道理的,怀城既然践行圣人言,那想必已经考虑清楚全面了。

    “为父还以为你会娶一个大家闺秀。”周父有些遗憾的道,文采斐然,拜得名师,再娶名师之女为夫人,这是他想象当中最完美的过程。

    “不过既然是你自己的婚事,就由你自己做主吧,为父相信你的眼光。”

    就算那女子学识不高,也必然相貌出众,反正两样要么是都占,要么是占一样,不然不可能被小儿子看上。

    周父这么轻巧的就答应,以至于周母一肚子话都梗在了嗓子眼儿里,不太适合往外说。

    “你这也太心急了,我不是嫌弃那姑娘,就是怕别人说话不好听,她这么小,你们俩就成婚,背地里肯定会有人说什么童养媳之类的,这对你的名声不好,对她的名声也不好,倒不如等几年,你若是对她真心诚意,便是等上几年又怕什么,总不能几年后你就变心了吧,府城跟这里虽然路途遥远,可只要有心,想回来也还是能回来的。”

    周母话说得有理有据,道理自然是这么一个道理,但周怀城自认情况与他人不同,他与阿苑已经是一世的夫妻了,无需用距离和时间来验证感情。

    她不在身边,他总是难以安心,好像一颗心总是飘着的。

    “儿子明白母亲的苦心,只是外人如何谈论,对儿子来说并不重要,既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便无愧于心,倘若如此他们还有话要说,那儿子必跟他们辩个明白。”

    周怀城若是畏于人言,那便不是周怀城了,他知道一些人只敢暗地里讨论,正如同臭水沟里的老鼠一般见不得光,这样的人何须跟他们一般见识。

    若是有人敢当面说这些闲言碎语,那正好,他就能堂堂正正的辨回去,争吵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有胜负,败了的那一方,往后再想说类似的话,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少年意气,还带了几分不知人心险恶的天真,周母既犯愁,又有几分骄傲,跟自幼体弱的小儿子,她总是狠不下心来的。

    “总得让我见一见那小姑娘吧,就算是要成婚,那也得正儿八经的三书六聘,都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今天定下来,明天就能接新娘子回家。”

    “那时间我来安排,阿苑性子跟母亲有几分相像,都是随性爽朗之人,想必母亲会喜欢,将来肯定也能处得好,儿子已经打算好了,等将来在京城定居,就把您二老接过去一块儿住,若是父亲还想教书的话,那咱们大可以在京城开一家私塾。”

    周母还真没想到,这孩子已经想的这么远了,听起来像孩子的玩笑话,可小儿子她明白,不是个会随意开口承诺的人,即是说了,那就是打算这么做的。

    她也不想拂了孩子的面子,京城虽好,可故土难离,再者,她也不是就这么一个儿子,于情于理都应该跟着老大一块养老。

    “话说的好听,时间你来安排吧,约到咱们家来吧,那小姑娘不是有个堂兄在这读书,外人问起来就说,是到这儿来给堂兄送东西了,不会引人怀疑。”

    她倒要看看这小姑娘,到底是貌若天仙,还是有咏絮之才。

    周母之前只当小儿子是一时起兴,所以半年里既没有悄悄的打听过人家小姑娘,也没有偷偷的去看过,只知道是望山村苏家三房的女儿,年龄不过九岁半,模样、性情都不了解。

    她就是怕小儿子跟长子一样,喜欢上娇滴滴的才女,闻风落泪,看花伤怀,说话文邹邹的,动不动就是圣人言,心思敏感,她还没闹明白呢,人家那里一整出戏都快唱完了。

    小儿子就喜欢写诗作词,喜欢摆弄那些花花草草,还喜欢作画抚琴,像极了戏折子里的那种男子,不知道是不是也会跟长子一样,喜欢上所谓的才女。

    真要是如此的话,那将来她肯定去不了京城,还不如守在周村,起码不累心。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