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三年困难好转

    几个大人一听,都觉得十分有道理,葛舅妈更是直接开口夸奖说“这孩子真聪明难怪之前林敏还和我们夸呢今天一见,还真是不一般。”

    这么小的孩子,能操心那么多事,确实是很难得了。

    林琳笑道“那是,我大哥从不说虚的。秀宁聪明着呢”

    其他人也附和了几句,夸得邓秀宁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回到正题上,朱凤英说“都换了也成,反正肉罐头也能放一些日子,不用担心坏了。”

    肉都是朱凤英换回来扛回家的,林琳当然没意见。

    晚上的时候,趁着夜色浓重,路上行人稀少,葛舅舅和他儿子就推着自行车,将几箱肉罐头送了过来,又把熏肉都带了回去。

    等到邻居们再上门来,朱凤英就把肉罐头拿出来给她们看了“这大冬天的,我也弄不来那么多肉,这是托了关系,换了一些回来过年的。你们要是觉得可以,就依旧用粮票布票之类的来换。不喜欢的,我也没别的办法了。”

    话是这样说,可是这时候哪有那么多可以挑剔的,见朱凤英愿意换的,许多人立马就回家拿票和钱,和她换肉罐头了。

    这样小半天就换出了一箱多,朱凤英顿时感觉压力不小,赶紧算了算数目,给自家留下了一两箱,给还没来及找自己的、关系亲密的邻居留了一些,就所剩无几了。

    除了肉,糖、布、油之类的,都是家庭主妇们要为过年操心的。

    这个年注定会过得不太丰盛,但大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想方设法也要把这年过得隆重一些。

    到了年三十儿,邓奎先就给了邓秀宁一个油纸包“你的新年礼物”

    邓秀宁接过纸包,捏了捏,说“是一本书什么书呀”

    邓奎先不肯说,只催促说“你打开看看”

    邓秀宁把油纸包拆开,就看到里面竟然是一本毛选,而且是最新出的第四卷

    “啊我才从报纸上看到消息,你就给我买回来了爹你太厉害了吧”

    看着女儿高兴的样子,邓奎先也颇为得意,说“是我同学有亲戚在书店工作,我替人家打扫卫生一周,他帮我买了这本书这样你

    又有一整套了。”

    邓秀宁高兴地点了点头,蹦起来搂了一下邓奎先的脖子,亲爹真是太懂她了。

    尽管前面三本毛选她还读的磕磕巴巴的,还没完全读完,但是有了这样一本书,她的一套书才算是齐全了,才让人感觉到圆满了。

    相对于邓秀宁还能收到新年礼物,堂弟堂妹除了一身新衣服和一些压岁钱,就没别的了。

    衣服是旧衣服改的,加了点邓秀宁的巧思,还有朱凤英不吝啬棉花,做得十分厚实又好看,比不上邓秀宁全新的布料和全新的棉花,但相对于别家没有新衣服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好多了。至于压岁钱,金额上和邓秀宁也是差许多的。

    家里的三个大人十分默契地,制造出了这样一种落差,堂弟堂妹可能是因为年纪小,还不太懂什么公平之类的。现在每天能吃饱穿暖,偶尔还能吃点糖和饼干之类的,就觉得很美了。

    见两个小屁孩满心满眼就是吃和玩,没有多少心眼的样子,邓秀宁也放心了不少。要是来个黄梨那样的,她能烦死去。

    这个年过的不算富足,但温馨快乐,再加上常有新政策的消息下来,国家为了缓解国内饥荒和旱情,不仅大力减少了粮食出口,还努力在国际粮食市场上购买粮食,以满足国内民众需求。

    等到开年的时候,气候条件并未有多少缓解,但是上头下来的政策,连邓秀宁这个小学生都感觉到了。因为国家要求的就是保障老人小孩孕妇等弱势群体的粮食和营养,号召年轻力壮的人们,为了国家勒一勒裤腰带,把难关度过去。

    到了开春种粮食的时候,各地的人民公社也发动了起来。

    既然天不下雨,那么就自己想办法,靠近河流湖泊的,就从这些地方引水源,没有河流湖泊可以靠的,就开始挖地下水,尽可能地保证粮食的用水。

    邓秀宁和朱凤英去魏玉花家,和她们约着去山上采野菜的时候,听了一耳朵生产上的事儿。朱凤英也爱聊这些,她种了一辈子的地,最感兴趣的,最能说得上话的,也就是这个话题了。

    听着魏玉花等人的话,朱凤英也深觉如今种地不容易。

    “可是啊,就算是再难,咱们也得去干不是总

    不能守着那么大块地,把人给饿死了。”朱凤英说。

    魏玉花手上忙活个不停,嘴皮子上也没落下“可不是嘛当年打仗,种了一片田就快收了,鬼子一来,就全都烧没了。现在没鬼子没国民党,难道还能给饿死不成”

    邓秀宁突然觉得,她们这些朴实的劳动人民,只要脚踩着土地的时候,心里就有无限的希望,就会十分乐观。

    “不仅自个儿吃,还要给毛主席种我听人说,已经好几个月没吃肉了,报纸上头写的。主席都不吃肉了,咱们偶尔还能填上一两口呢”

    “哎呀真的啊”魏玉花等人可吃惊地不行。

    主席多大的官啊,他想吃肉还不简单,他不吃,肯定是因为他不肯吃呗。

    朱凤英说“那还能有假报纸上写的呢听说是问的警卫员。要是可以,我倒是想把家里的肉罐头给主席送过去”

    就着这个事儿,大家热烈地议论了起来。

    邓秀宁身处其中,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对那位老人的崇敬和关切。像她们这种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才能够体会到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才会那样发自内心的感激改变着一切的人吧。

    想到儿子说过的,毛主席是最伟大的人,邓秀宁心里也是微微发热的。

    就邓秀宁自己的感觉来说,这一次的情况,应该是比上一世好一些的,至少上头不仅没有逼着交粮食了,还发了粮食下来,这样应该会减少因为没吃的而饿死人的情况了。

    这段时间,邓秀宁就特别关注报纸上的新闻,还有广播里的消息。

    听说中央工作组坐在各地巡视,检查各地的粮仓,以及粮食发放情况,指导各地的农业生产的消息,她就更觉得事情要好很多了。

    日子一路安安稳稳地到了年底时,邓秀宁发现,饥荒的状况确实有一些缓解。最直观的感受是,粮食的供应增加,食堂里打来的粥是越来越稠了。状况差的时候,食堂里的粥清得能照出影子来。

    粮食情况有所改善,从各处投奔到军属区的亲戚们,也开始陆陆续续返回去了。

    邓秀宁家里,也说起了堂弟和堂妹的事儿。

    养了这两个孩子差不多一年,他们倒还好,都是懵懂的年

    纪,人也没多坏,刚开始的坏习惯也掰正了不少,倒也不费事。

    现在问题是,明年邓奎先就要从军校毕业了,到时候会被分配到新的地方去,去哪里也不好说。林琳是要随军的,邓秀宁更是如此。如果朱凤英还想照顾孙子孙女,就要回乡下去了。

    邓秀宁是舍不得朱凤英的“奶奶你不要回去,你要和我在一起。”

    天知道朱凤英回去以后,会受到村里一些人什么待遇梁玉莲那些人肯定恨死她了,万一她们搞点什么小动作,朱凤英也是孤立无援一个人。

    朱凤英摸了摸邓秀宁,说“秀丫头,我也舍不得你。”

    “那你跟爹随军好不好咱们一家人还在一起,谁也不离开谁。”

    朱凤英有些为难,邓秀宁忙冲着林琳使眼色,让她帮腔。

    林琳忙说“是啊妈,我觉得你还是跟着奎先比较好,一来日子能舒服点,不用你下地干活之类的,二来二来你看,妞妞现在也一岁多了,等奎先分配调动的事情下来了,估计她也两岁了多了,正是爱跑爱动的年纪。到时候,奎先工作也忙,我肯定也要上班,秀宁也要上学,没人看她,您看您”

    朱凤英看了看坐在一旁专门的小椅子里的小孙女,心中也生出许多不舍来。

    “那那两个小的怎么办呢”朱凤英是觉得,手心手背都是肉,要说感情偏向上,她肯定偏邓秀宁姐妹,但是老二老三家的也是她孙儿,又养了一年了,要分开的话,她心里也舍不得。

    邓奎先看着蹲在地上玩的两个孩子,说“送回他们家里去吧想来现在也缓过来了,能养得活他们了。咱们再养下去,他们怕是连爹娘的样子都要不记得了。”

    林琳忙解释说“二弟家的石头,也是四岁多了,翻过年就五岁了,到了上学的年纪,读书也是要在原籍的,咱们也不好耽误孩子。这两孩子都挺听话的,不闹腾,省事儿,但凡咱们能留着,也不急着送走他们了。”

    朱凤英抹了抹眼泪,问“你们想什么时候送他们回去”

    林琳和邓奎先交换了一个眼神,邓奎先说“等我完结课业的时候吧,毕业成绩出来到调令下来,中间是有段时间的,到

    时候咱们也要时间收拾收拾家里,去新的地方。”

    邓奎先大约还有三四个月才能毕业。

    不是马上就送他们回去,朱凤英心里也好受了一些,还有些日子可以相处。

    邓秀宁忙用帕子给朱凤英擦眼泪,说“奶奶,到时候你要把石头他们送回去吧我可以和你一起回去吗”

    朱凤英说“你爹答应,我就没意见。”

    邓秀宁忙看向邓奎先,邓奎先也没多犹豫,就点头答应了。

    邓秀宁这才安下了心,只要她跟着奶奶回去,就能把奶奶再带回来。

    别看时间还有好几个月,林琳等人,就开始为着几个月后的搬家准备了起来了。

    林琳跟朱凤英盘算了一下家里的票证,然后尽可能地把省内票证换成了全国通用的,然后家里一些旧布之类的,都换了布票之类的。总之,尽量将难带走的东西,都和邻居朋友们,换成用处更大的全国票,再不济也要换成钱,这样方便带走。

    邓秀宁帮着朱凤英整理地窖,如今地窖的粮食已经少了不少了,这两年来,邻居们借的借,换的换,也用掉了不少。

    朱凤英很心疼这些粮食,说“咱们要搬走的话,能都带走吗”

    邓秀宁摇头说“我看还是别了,现在情况好了许多,等不饥荒的时候,粮食更不难买了,咱们也没必要带着,又费事又麻烦还惹眼。咱们尽量都换成轻便可以带走的。”

    朱凤英想到邓奎先的声誉,又想到这几年,军校里有些人,甚至是领导,就是因为生活上有问题,就被处理了,她觉得还是不要冒险好。只好忍痛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邓秀宁摸到了那个木盒,才想起自家地窖里还藏了这么一个东西。

    “奶奶,这个怎么办”

    为了不引人注意,她们一直没把里面装有金条、玉镯之类的盒子带出去过,本想趁着这段时间找找主人的,可是以前住在这儿的是国民党军官,她们顿时也就觉得无从找起了。

    朱凤英也才想起还有这么个盒子,也没打开,只说“还是先放着吧,估计藏盒子的人也不会回来找它了。”

    邓秀宁嗯了一声,又把盒子藏得深了一些。

    因为好些东西带不走,朱凤英就整理着

    ,一部分送给了邻居,一部分准备给孙儿孙女带回去,像什么有些旧,但是还能穿的衣服之类的,收拾了不少。

    邓秀宁也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东西,除了衣物那些,她最多的就是书了。除了林琳从她娘家拿来的,还有蔡解放送的,林敏送的之类的。她选了一些质量不错的留下了,准备留给妞妞读,剩下的也给了堂弟堂妹。

    日子说快也不算快,但几个月也好像是一转眼的功夫。

    邓奎先忙着毕业考试和汇报演习,林琳就帮着朱凤英收拾了东西,让她带着邓秀宁,送老二老三家的两个孩子回去。

    车站里,林琳抱着妞妞,对邓秀宁说“秀宁,你在路上帮着奶奶看着点弟弟妹妹,别让他们走丢了。”

    邓秀宁点头“我知道,阿姨你放心。”

    朱凤英拉了拉妞妞身上被撸上去了的衣服,说“我和春桃她们都说好了,你要是一个人忙不过来,可以找她们帮你看会儿孩子。”

    林琳点头说“我知道了,我妈也说了,我要是上课的时候顾不过来,就把妞妞送她那儿去,你放心好了。主要是你们要路上小心。”

    互相叮咛了好些话,朱凤英有些依依不舍地拉了拉小孙女的小胖手,终于上了车。

    祖孙几个颠簸了好一路,换了几趟车,终于回到了村里。

    石头两个人才离开一年多,对村里的印象都有些模糊了。好在一进村,他们就想起了许多事儿来。

    朱凤英和邓秀宁忍不住抬眼看向远处,都是翠绿的禾苗,这季节是早稻抽穗灌浆的时候,要成熟的话,还需要点时间。

    祖孙几个进了村子,就发现村里没什么闲人,不是在田地里忙活,就是在村里忙活。

    到了老二家,只见房门紧闭着,家里没人,估计是去干活去了。

    朱凤英带着三孙子孙女在树底下坐了,石头是个坐不住的,就要去找他爹娘。

    “你要去就去吧。一年多没见,估计你们也是怪想的,先去打听打听他们去哪里干活了,再去找人啊”朱凤英冲着石头喊。

    石头远远地应了。

    剩下祖孙三人依旧坐在树底下乘凉。

    有些孩子发现了三人,有些好奇地凑了过来,却又不敢靠近,只敢远远地站

    着看着。

    朱凤英离开村里好几年,都有些记不清村里的孩子了,便循着记忆叫了几声,跟着几个孩子闲扯了起来。

    这样坐了估摸着快一个小时,才看到地里干活的人陆陆续续往回走了。

    有熟悉朱凤英的,远远地就开始打招呼了“三婶子你回来了”

    朱凤英回道“是啊送两孩子回来呢你们干完活了”

    “刚下工准备去食堂吃饭了”

    等了好一会儿后,才看到老二媳妇,手里拿着镰刀之类的,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朝着家里来了。

    石头跟在她身边窜来窜去,显得十分高兴,但他妈并没有很高兴的样子。

    朱凤英对这媳妇也没有什么感情,等她走得近了,也没多寒暄,直接把那给石头收拾出来的一包东西给了她“里头是石头的一些衣服和吃的,还有秀丫头给他的一些玩具和书,你给他收到屋里去吧”

    看到朱凤英给的那一大包东西,老二媳妇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接了过去,语气有些生硬地说“进来喝口水吧。”

    朱凤英也没客气,就跟着她进了屋。

    看这院子里和屋子里,并没有收拾得多好,想来这一年多的日子也并不轻松。

    老二媳妇给用水瓢舀了一瓢水来,朱凤英喝了一口,邓秀宁没要,她现在习惯了喝白开水,生水是不喝的,容易肚子里长虫。

    邓秀宁见朱凤英时不时看向老二媳妇背上的孩子,一副想问又开不了口的样子,便仗着年纪小,问道“二婶,石头这是多了个弟弟还是妹妹”

    按照她记忆中的,应该是一个女孩。

    果然,二婶说“是个女孩,没有你命好,有那样厉害的爹,所以才四个月,就得跟着我下地干活去。”

    听得出来,对于一年多前的事儿,还有怨气。

    邓秀宁是毫不在意的,反正自己又没对不起这个婶娘过,她冲自己阴阳怪气也没用。

    “妹妹有名字了吗”邓秀宁继续问。

    “也没正式取啥名,就叫小花。”

    孩子还小,乡下许多人都不急着给孩子取大名,据说没大名儿,生死簿上就没有名字,勾魂使就勾不了魂,孩子就没那么容易夭折。

    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一

    会儿,老二就回来了。

    看到朱凤英,他还愣了一下,叫了一声娘以后,也就没什么声息了。

    朱凤英见老二一家都不冷不热的,又听到隔壁有了响动,就带着邓秀宁和东西,去了老三家。

    没想到老三家也添了个孩子,和老二家的小花月份差的不大,不过是个男孩子。

    这两兄弟,别的事儿不积极,生孩子这事儿倒是挺积极的。

    老三夫妻两稍微热络一些,毕竟看到那么一大包给孩子的东西,心里也就舒服些了。

    也没多说几句话,朱凤英就带着邓秀宁去了食堂吃饭,这次也没白吃,掏了粮票额外让厨房做了菜,祖孙两饱饱地吃了一顿。

    吃着饭,朱凤英说“看来这乡下日子过得也不差,一张粮票能买这么多吃得,还有肉。”

    其实是乡下见粮票见得少,觉得是个稀罕物,所以给的分量和质量都足一些。

    本来将两个孩子送到了,就可以回去了,不过以后朱凤英跟着邓奎先调去了别的地方,离家更远了,回来也就更麻烦了,于是朱凤英之前就想着待几天,和以前相熟的邻居们聊聊,然后去娘家看看啥的。

    相对于两个儿子的冷淡,邻居们,特别是一个家族里的亲戚,就显得热情多了。

    “这回回来啊,除了送两孩子回来,还有就是来看看大家。”

    “两孩子我看到了,在你们那儿养的挺好的嘛,白白胖胖的,咋又送回咱们这乡下来了”这问话的也不是挑理,就是好奇。

    朱凤英说“石头的户籍不在我老大那儿,不能在那儿读书。他现在五岁了,马上得上学堂去了。我家老大说了,孩子要有出息,就是得读书,不然还得种地。”

    “喔”众人表示明白了。

    朱凤英又说起邓奎先要毕业了,马上要分配的事儿,家属随军没问题,但是侄儿怕是有些不方便,大家点头表示明白。

    眼看着朱凤英要跟着人家去田里了,邓秀宁忙说“奶奶我就不去了我就在村里等你啊”

    太阳那么晒,路途也不近,邓秀宁就不愿凑热闹了。

    朱凤英说“那你小心着点离梁玉莲家远点”

    邓秀宁嗯了,马上转身跑回了村里。

    她毕竟在这儿生活过十六年的,哪家是哪里,她都还有印象。

    说来也是冤家路窄,她刚回了村里,准备先去以前割猪草的湖边坐坐,吹吹风之类的,就迎面撞上了一群小孩,那群孩子里,就有黄梨。,,,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