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芷选择的那个谷集镇, 刚好是三弟媳她大哥当镇知守的地方。
开过大会后,以姜二伯、陈地主、胡嘉鸣等人为首的一整个大团队,浩浩荡荡地抵达谷集镇。
选地、勘测、动土在足够的财力支撑下, 新的医院分院快速地建成着。为了以后的分院都有统一称呼,这个新分院, 命名为谷集镇姜氏医院。
姜白芷所在的原来的医院,就叫曲陵镇姜氏医院。她自己不爱远游, 喜欢留在家乡, 以后或许会以交流的名义,去各地分院停留几天,给那边的医护人员上上课, 大部分时间,都只会留在曲陵镇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地方,平静地度过一生。
分院建立过程中,被派遣过去的大夫跟护士都没有闲着,直接就在施工点不远处搭了个简易的棚子,轮流给往来的路人义诊, 甭管有没有病,反正免费给人把个脉瞧一瞧。诊断病情、开药方都是免费的, 如果需要别的治疗,则是会适当收些费用。
而且, 二伯他们还在当地招收弟子,根据弟子的天分,把他们往大夫或者护士方向培养。
将近一年过去,分院才真正能住人。漂亮驱虫的植株被移植进去,常用的药材备置起来,只能在曲陵镇那边生产的药物, 则是被专门的人护送过来。
谷集镇姜氏医院的员工宿舍足足五层楼高,做了两栋,每层楼都有二十个单间,正规的大夫跟护士能每人分一间房,夫妻只分一间但是每月会给额外一点补贴;护工、看门的、卫生人员是二到四人拼一间,刚开始人少,两个人拼一间,等人多了才会往上加。
有之前义诊的影响在,加上姜氏分院打着曲陵镇医院分院的名号,里面的大夫确实是出自姜白芷那边,这个谷集镇分院,很快正常运行起来。
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开作坊的,也成功在禹庆城寻了不同的几处地儿,大手笔地同时开起好几家分作坊,差不多都是花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做前期筹备,现在都正常运转起来了。
有他们的加入,禹庆城原先一些被打压的“闲人”们有许多岗位可以应征,只要顺利上岗,通过实习期,就能稳定、长久地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还不怕被官兵捉去坐大牢。
这倒是侧面加强了禹庆城的治安效果。
禹庆城渐渐变得跟相邻的文赋城一样繁华安定,这是当地官员真正的实绩。时任文赋城城知守的郑父,再次升迁,成为南都督,统管南方六座城池。而之前作为谷集镇镇知守的郑大哥,则是同样升迁,不过并未直接取代他爹的位置,而是调到与文赋城相邻的律盐城做城知守。
姜白芷等人反正跟郑家牵扯很深,直接跟着他们父子的官路走。有郑父做南方六城的都督,他们可以在文赋城、禹庆城之外的四座城市继续扩张。
不过,他们还是稳扎稳打,先在郑大哥所在的律盐城发展。巧的是,当初从姜白芷手中得了做玻璃法子的李四,他哥李尔也是当官的,之前是在文赋城做比较清闲的官职,后来文赋城发展很好,许多官员得到升官的机会,李四他哥熬了几年,也抓住机会,到律盐城一个叫香粉镇的地方做镇知守。
知守是有实权的官职,李四他哥明着是平调,实际上算是升迁了,这还是由于他家在官场没什么后台,才需要熬了这么多年终于得到这个机会。
李尔当上了知守,便与弟弟联系,让他快点把玻璃作坊开到自己所在的香粉镇来,好带动当地经济,他就有机会在老退之前做到个城知守的位置。
李四过去了,姜白芷也过去了。
反正姜白芷每次挑分院地点,都以“最好地方官就是自己人”为第一标准,然后再考虑别的。
就这么着,官、医、商互相推动着,导致原本在曲陵镇做个两袖清风的清闲好官郑大人,竟然在六十岁的时候官拜丞相。
为了避免朝中父子皆重臣,郑大哥的官位一直被压在都督这个位置上,只不过东南西北四个区域的都督,都让他轮流做过了,等他爹告退还乡,他有极大可能直接升到丞相这个位置。
而李四的哥哥李尔,原本可能就一直在文赋城当个清闲的小官,后来得了机会转去做镇知守,有了实权跟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在将近五十岁的时候,顺利升了官,做了律盐城城知守。
以后李家就不是朝中无人的状态了,李尔或者李四的子孙想当官,只要先考过科举,得了官缺,然后在李尔的官场人脉帮助下,就能很快得到好官位。
跟郑家父子、李尔关系亲密的官员很多,在这些官员的保驾护航下,姜白芷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真的在每座城池,都开了一所姜氏分医院。
不过,杨二郎他们的作坊,大多聚集在南方、东方十几个城镇里,因为有这么多作坊,已经能够轻松满足市场需求了,再过多扩张,只会导致供大于求,让自家的东西积压着卖不出去。
他们的小半产品,是被卖到周边其他国家去的呢,这么丰富的买卖,让锦华国不再单一依靠丝绸赚外国的钱,变得越来越富有。国库丰富了,就有能力养兵,有资金准备更好的兵器。周边小国有直接主动做附属国的,大一些的国家,也根本不敢惹锦华国。
锦华国国内的人们,种地的人靠着新的农具、新的作物、新的种植理念,每个人能种更多的地、收成更多的粮食;还有人在山上种果树,靠卖水果也能赚不少钱;给作坊、医院干活的人有稳定薪酬;运输队、商队、还有各种开小铺子的人等等,各有各的法子赚钱。
很少有穷的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家了,大多人手里有钱,不愁吃穿,就开始注重享受,会去看戏、喝酒消遣,买更好的衣服、吃更美味的饭,以及给孩子更好的培养。
由于医院跟大多数作坊,招人不限男女,使得人们在男女歧视问题上变好了很多,不会有人家因为生了女儿而特别不开心,还会给女儿同样送去小学馆学习。
只是,除了小学馆的收费,大多每年收一到二两银子之外,其他方面的学习费用就比较高。医院所有的分院开成之后,大夫们不再免费收徒,而是在医院里开了个学徒班,由不同大夫轮流授课,只有被大夫看重的学徒才能被某个大夫收做真正的弟子。
而进入学徒班,是要交费的。
其他需要技术的工坊,培训班都需要收费。就连做小吃的厨子,都不怎么肯免费带徒弟了。
为了孩子有钱学东西,人们就有意识地控制生孩子的数量,大部分人只想生两三个,家里勉强能负担得起。还有一部分,则是生到有儿子为止。
因此,即使锦华国越来越繁盛,国内人口的增长,倒是一直挺稳定的。
在各地的马路都修成水泥路之后,当年由于旱灾南迁的人,差不多有一半多迁移回去了。
南北东西之间,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别的原因,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也不知道,大哥大嫂、子仪他们有没有想家,在外地过得怎么样。”
下班后,姜白芷等杨二郎跟孩子们回来,一起在医院的食堂吃晚饭,吃了一半,忍不住想念大哥他们。
杨二郎给她拂过额前的碎发,笑着安慰说“如今锦华国主干道都修了水泥路,他们隔两三年就会回来一趟,又不是不见面了。而且他们身份地位不低,在当地应该都是受喜爱的,你不必太忧心他们。”
之前为了开分院,总院的很多早期优秀弟子都被派出去,其中也包括姜白芷的大嫂赵玉兰、还有大弟子郭子仪。
二弟子胡嘉鸣掌管的分院离曲陵镇稍微近些,虽然他把一家人都带去分院所在的镇子落户了,但每年都能回来看姜白芷一两次,姜白芷念叨得就少。
可大徒弟郭子仪带着他的妻子儿女、还有年迈的父母,去了更远的东边落户,即使道路都是宽敞的水泥路,他回曲陵镇一次也得花上将近一个月,实在不容易,便只能两三年才过来一次。
姜白芷还挺挂念这个大徒弟的。
另外就是大哥。大哥是开织布坊的,刚开始曲陵镇这边的织布坊,是跟二哥对半分成,后来再继续扩张,需要耗费的心力就多,二哥本身靠着设计制作各种便利的农具都能赚很多钱,二嫂也有染布坊,就拒绝了大哥继续把新开的作坊也分一半利益给他。
开新作坊,主人家只需要选个信任的代理人,安排好新作坊的生产就行了,以后时不时过去抽查一下账目,不需要在当地住下来。
不过,由于姜白芷不断开分院,后面可供选择外派的擅长妇产科的人才不多,这些人大多还是姜白芷跟赵玉兰联合培养出来的,有些人不太愿意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最终赵玉兰提出她可以过去。
那会儿,赵玉兰跟大哥姜白术都有三个孩子了,再加上大哥前妻留下的孩子,要是她去外地,大哥跟孩子们要怎么办
姜白芷本身也不太放心赵玉兰出去,赵玉兰的性子太柔和了,怕她在外会受欺负。
没想到,大哥愿意带着孩子们跟赵玉兰一起离开。
照大哥的说法,虽然他没能从爹那学到什么医术,但他媳妇厉害。如今媳妇是为了完成妹妹在全国开满分医院的梦想而努力,他这个当哥哥、当丈夫的,怎么能无动于衷。而且这跟姜家祖传的外游而医的理念有点类似,就当是他陪媳妇去外地做游医了。
于是,他就跟赵玉兰夫妻俩,带着四个孩子,一起去新的分院那边落了户。大哥就近管理那边的作坊,赵玉兰作为精通妇产科的女大夫,是当地姜氏分院的副院长,他们的孩子有跟着赵玉兰学医的,也有打算继承作坊的,反正都过得不错,在当地是受人尊敬的一家子。
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那地方离曲陵镇太远了,回来探亲一趟都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
别说姜白芷了,二哥跟小弟他们一家子都挺想念大哥大嫂的。
至于三弟,则是带着他媳妇去文赋城城里定居了,方便他媳妇去探望哥哥一家。至于岳父大人,由于他人在皇城那边,实在离得太远了,从文赋城坐马车过去,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夫妻俩差不多五年才去看望一次,不然时间全耗费在往来的路途中了。
小妹也跟着她丈夫,常年在东南交壤的一个城镇生活。不过不是特别固定,他们有钱,在好多地方都有宅院,时不时会回文赋城的宅子,他们回来就给姜白芷写信,家里人会到文赋城去聚一聚。
想到外面的家人们,姜白芷无奈地摇摇头,感慨道“我只是没想到,我们一家子会分散到各地去罢了。”
最初穿越过来,她想的是一家人和和美美过一辈子。
后来发生战争,她祈祷父兄平安回来。可最后父亲没能回来,哥哥受了伤,好歹恢复了。那会儿,她想着,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好好在胡杨柳村过一生,顺带想些法子,让家里赚多点钱就够了。
没想到,他们一家人都有了赖以生存的技艺,各个腰缠万贯,可却没能都留在小小的胡杨柳村。
就连她姜白芷,也大多只住在医院的宿舍,逢年过节,才会跟杨二郎回杨家住些时日呢。
“换个角度想,要是当年你爹没选择在胡杨柳村落户,或许你们兄弟姐妹几个,如今连对方在哪里游历都不知道呢。”杨二郎温和地说着。
“这倒确实”姜白芷笑开了,眼角有微微的皱纹,“不过,我这么在各地开分院,原本散在各处的姜氏后人,基本上都主动找上最近的分院,加入进去了。我家连五代内的族谱都给修了出来,要是祖先知道,也会觉得开心吧。”
这件事算是个意外之喜。
就跟当年二伯他们找到姜白芷一样。在姜氏分医院在各地开张后,顶着姜氏这个名号,再加上医院神乎其神的医疗水平,如今还在做游医的姜氏后人,自然会上门问上一二。
做游医太辛苦,只要是找上门的,最后都留在当地医院做了大夫。有些通过各地医院交流医护人员名单,还找到了多年未见的兄弟呢。
女孩子要难寻一些,不过,听闻姜氏医院的名号,有些女子说通丈夫带她去寻亲,或者看病时顺便提一嘴,拜托当地医院帮忙问一问,有没有她们兄弟在。
就这样,许多分散了很多年的兄弟姐妹,居然靠着医院重新联系起来,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娘,要是我长大了,要去很远的分院做大夫,你会不会生气啊”小儿子小心地问姜白芷。
姜白芷揉揉他的头,“分开了又不是见不到了,娘不会阻止你去做什么。”
“唉,要是马车能跑的更快一点就好了。”小女儿托腮抱怨道,“那娘想谁就能立刻去找谁,不用在家愁得吃不好饭。”
虽然如今的水泥路很平整好走,加快了马车的速度,可马车毕竟是靠马来拉的,马最快的速度就那样,而且马也会累,需要休息、吃喝拉撒,就没法真正不停地赶路。
二儿子打了个哈欠,用手指在医院食堂有些泛黄的饭桌上勾勒着什么,“指望马车跑更快,不如指望我能早点顺利把不要马的车做出来。”
姜白芷笑弯了眼。
二儿对医术不怎么感兴趣,但跟着他二舅了解过许多新工具的设计过程,当年的织布机、纺纱机怎么做出来的,后来加快农户翻地速度的犁、还有其他减轻种地负担的农具的设计理念,他都跟着学过。他很喜欢这种创新、创造的过程。
他一直在构想的,就是怎么不要马、不要牛、不要驴,只要一个带轮子的车,让它能稳定地行进。
“娘,我会努力快点把这样的车子做出来的,到时候,你要是想大舅他们,就能乘我做的车子过去啦,我会把车子做的又快又稳的”二儿子拍拍胸脯保证道。
姜白芷笑着看他,说“好,那娘就等着笛澄做出又快又好的车来。”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