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七回鸿儒乡绅济民布施久别师徒千里重逢

小说:帝鉴 作者:楚蛮子
    向西北方向行了数里,沐三远见前方道路上设了关卡,有数十名着毡帽红裘黄战裙的官兵把守,个个都提了大刀长矛,威风凛凛。与之相反,道路另一边堵了数百名逃难的流民,男老少皆有,个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有的独自一人风尘仆仆的背着个破布包,有的则托儿带口,背着行礼,驮着孩子,推着独轮车赶路。

    这些流民有从北边来的难民,也有城中的乞丐,因朝廷秋围,达官贵人齐聚承州,若这么多难民挤在城中不仅易出现拥堵,而且也怕皇帝怪罪下来,治他们个戕害百姓之罪。遂承州巡抚勒令下去,着承州布政使、都指挥使及府台衙门将城中的难民全部清理出去,又派兵在各关隘路口把守,防止难民进入承州城及围场附近。

    马车将一走近,就被官兵拦了下来,好在是往外走,且也不是逃难的流民,官差不过例行公事的问了一番就放行了。一过了关卡,路旁那些乞丐见了富贵人家的马车,就忙跪在路上连连磕头,哭天抢地的叫唤着赏点吃的。沐霖掀开帘子,见了此番景象不免哀戚,对绿珠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干粮?”

    绿珠眼里也尽是不忍之色,回道:“差不多三天的。”

    沐霖吩咐道:“全给他们。”

    这时绿珠收回思绪,急忙反对,“那怎么能行,给了他们,我们吃什么?”

    “我们去玉清山,那里少不得我们吃的。”

    绿珠听罢,愤愤不已,“可咱们离京城还有十余天的路程,今日又耽搁了行程,身上的盘缠也不多了,以后我们路上吃什么。”

    说完后,不及沐霖反应,又忍不住继续数落:“你看你这一路上,施舍了多少人,他们饿肚子,咱们也得过日子啊。”

    沐霖虽为公侯之女,可父亲定远侯沐晟不过一武将,且任职偏远,在朔州防卫边疆,环境恶劣凄苦,没什么油水可捞。本朝官吏俸禄是出奇的低,沐晟为人又十分正直清廉,全家靠着一点俸禄度日,偏偏他性子豪爽,又时常将本不丰厚的俸禄接济部下,家里的日子过得颇为清苦拮据。此番进京,置办一身行头花了不少钱,这还是沐夫人东拼西凑的,至于一路上的花费也是掐着银子算得刚刚好。

    可沐霖跟沐晟的性子一样,乐善好施,一路上遇到的乞丐流民,她能救济的都尽量救济,闹得她们只能节省开支,每日吃些干粮度日。如今却连这点干粮都要送人了,这叫绿珠如何不气!

    面对绿珠如此责备,沐霖也不恼,拉起绿珠的手,央求道:“我们总归饿不到肚子,可他们就不一样了,一个馒头或许就是救命的。”

    绿珠依旧心怒难平,“姐姐,再这样下去,保不齐咱们也得饿肚子。”

    沐霖耐着性子好言相劝:“你放心,再怎么我还有一些首饰家当,饿不着的。”

    这一说更把绿珠惹恼了,一副恨铁不成钢的骂道:“本来长得就不出众,你要是把首饰用去了,还选什么秀,不嫌丢人。”

    嘴上这么说,却还是去寻了包袱里的干粮,边下车边道:“我平日里还存了点钱,也不耽误你做好事了。”

    说罢就气咻咻的下车,将食物发给那些难民,沐霖看着绿珠刀子嘴豆腐心的样子,忍不住好笑,明明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偏偏喜欢装老成,遇事每每喜欢以一副长姐姿态的教训人,好在,有绿珠在确实帮着沐霖这个不通时务的人解决了不少麻烦。

    等干粮发放完了,几人才接着赶路,那料到,路上的难民不仅未见少,反而越来越多。过了约一个时辰,到了玉清山下,附近的村舍搭了一些简易草棚安置难民,又见有人施粥送药,看样子应该是此地的士绅出面赈济的,朝廷上下无人管,倒是民间有人管,沐霖不禁暗叹这世上还是有不少好心人。

    只是那些难民大多精神萎靡,少数者还呕吐不止,若是水土不服或是平常发热还好,一旦染成瘟疫,则后果不堪设想,幸而有人发药医治,该是不会酿成大祸。

    因山路崎岖不平,马车自然是上不去,几人便将马车寄存在山脚下的人家,徒步登山而上。

    秋日风光甚好,山上的枫叶已染上了红意,极目远望,北面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南边儿则是沃野千里,芳草萋萋。若不是一路上见了许多难民,当真以为这大好的河山,该是物富民殷的一派盛世之景。此情此景,沐霖不禁暗自感叹。

    几人行了半个时辰,已见不远处有竹屋数间隐没在山间,炊烟缭缭,沐霖心中阴霾一扫而光,忍住心中的欣喜疾步而去。才赶上沐霖的步子,绿珠已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见这人又跑远了,不禁气馁,一屁股坐在道边的岩石上,自暴自弃地捶着腿哀嚎道:“好姐姐,你走慢些,可怜可怜我的脚吧!”

    沐霖回眸一看,见绿珠那毫无风范的姿态,无奈地摇摇头,又折回去,脱了她的鞋袜见并无大碍,这才放下心来,嗔道:“偏生了一副懒骨头,平日里总叫你多走动走动,却半句也听不进,如今走两步就喊累。”

    嘴上这样怪着,手上却也帮着绿珠按了按脚底,又捶了捶退,绿珠嘻嘻一笑:“就知道姐姐最疼我了。”

    沐霖无力地翻了翻白眼,见人也歇好了,便扶起她,一道往前赶路。不过两刻钟的路程,便到了地儿,眼前是一个用泥巴茅草搭成的院落,院门外上还立了一方木匾额,上书了“斗室”二字,里头则是数间竹屋及茅草屋。

    还未踏进院门,就见里头一派忙碌景象,并不宽敞的院落里放满了各种药材,一个蓄了长须的清瘦中年男子穿梭其间,忙着抓药配药。沐霖见此忙走进去,熟荏地唤道:“师父。”

    那男子正理着筛子里的药材,也不惊讶,更不问来者何人,所为何事,头也不抬地将置于一旁的药方递给沐霖,忙着吩咐道:“你来得正好,快帮我配这几味药。”

    沐霖接过药方,扫了一眼也不耽误,利落地配起药来,又招呼绿珠沐三二人帮忙装药,封合。忙了许久,到天黑了,才将这些药全部配好了。忙完后,在水井打了水净手,几人方进屋就坐。

    一进了屋,绿珠便软坐在竹椅上,叫苦不迭。今日确实累得够呛,余人尚好,绿珠年纪小,体力差些,今儿赶了一天的路,她好不容易到了地儿,本想这好好吃个饭,泡个澡,歇歇脚,没想到一来又是干苦力,心里不免愤愤不平,等忙完了忍不住对李垣抱怨道:“李老道,再怎么来者是客,咱们来没喝上口热茶就算了,还拉着干了半天苦力!”

    李垣师从国朝大儒宋希祖,在学问上颇有建树,这么多年隐居山林,平日里深居简出,一边潜心著书,一边钻研医术,时常给附近的村民看病诊脉,久而久之,世人皆以为他是个道士,就送了个玉清道长的尊号,而忘了他本为儒者,他无从辩解,只能听之任之,绿珠明知其中原委,却偏偏喜呼其为“老道”。

    李垣听罢也不恼,在火炉上提来水壶,又拿了瓷碗,笑道:“热茶这不就来了?”

    绿珠撇撇嘴,到底是沐霖传道授业的师父,也不敢再抱怨。

    沐霖见状,忙去接过水壶,李垣也由着她,自个儿坐着了。沐霖先为他倒了一碗茶,又去跟绿珠斟茶,几人都安然受着,待轮到沐三他一张脸涨得通红,连忙接过水壶,推辞连连,沐霖知她碍着身份,便也没在坚持,由他自个儿来。

    待沐霖回坐了,李垣方对她笑道:“看样子这手还未生,药配得一味不差。”

    沐霖亦笑着回:“师父的教诲我一刻也不敢忘,怎会生疏了。”

    李垣忙了一天,口也是渴,执起茶碗喝了一口,放下碗,又道:“也不问是做什么的?”

    沐霖莞尔一笑:“方才在山下见有人布药,我就猜到是师父所为,一上山看了药方更确定了心中所想。”

    顿了顿,又侃侃道,“麻黄,甘草,桂枝,半夏,这些都是祛寒退热的药,前几日连下了几场雨,想必难民中不少人淋雨过后染了风寒,若不及时医治,恐染了瘟疫怕是更为麻烦,所以师父才如此着急配药。”

    李垣听罢眼里尽是赞许,俄尔,又暗下眸子,叹道:“这段日子四方来的难民不少,我只能凭一己之力,找了几个乡绅一道设了草棚救济一二,可眼见着粮食药材都快没了,再过数月冬日来临,更是难办了。”

    这是绿珠疑惑道:“凭几个热心乡绅赈济肯定不顶用,我一路走来,其它地儿不说,就是这承州,到处的荒山野地,放着这么好的田地不种任它荒芜,这些难民何不就此开垦几亩荒地,种些冬麦,来年的生计就迎刃而解了。”

    李垣笑道:“看不出来,你这小丫头还懂这些?”

    还不及绿珠回嘴,李垣便又叹了口气,又道:“那你可知晓,东北那一片数万顷的山林草地是皇家围场,玉清山西南是燕王、肃王每年行围落脚的庄子,再向东还有宁王、辽王、楚王等王府的田庄,路上那些种了庄稼的则是巡抚、三司以及知府衙门的职田、公獬田〔1〕。一个承州能有多少地,朝廷、亲王、地方官、还有土豪大户个个霸占一块,还有多少地儿是百姓能耕作的?别说那些难民,就是本地人都难自保了。”

    沐霖不禁忧心忡忡地接话道:“可谓‘富者连田阡亩,贫者无立锥之地’〔2〕,昔日汉唐,煌煌伟业无不因此而亡,黄巾起义、黄巢祸乱也不是太远的事。”

    久不说话的沐三也插话道:“都说天子圣明,咱们皇太后和皇上是见不着老百姓的,偌大一个朝廷也没个为民请命的好官?”

    李垣摇了摇头却并不回话,过了一会儿,反而对绿珠笑道:“你这丫头不是早叫唤着饿了,若再不去做点吃的,咱们几个就等着再饿肚子了。”

    沐三一听,忙拍了下脑袋,赔罪道:“方听得入神,竟忘了正事,我这就去准备。”

    绿珠知道这师徒俩儿久未见面,如今必有许多话要说,如此,不过故意支开旁人,她不情不愿地起了身,对李垣做了个鬼脸,“这就去伺候您!”

    李垣笑笑,见二人离去后,方问及沐霖此番来意,“是来选秀的罢?”

    沐霖敛下眸子,颔首称是,亦不见喜乐。李垣看了一眼沐霖,心里叹着气,嘴上却道:“也算是好事一桩,你得好好把握。”

    “若能有朝一日伴为君侧,达于帝听,也是不负所学了。”

    沐霖苦笑一声,“弟子得师父教诲多年,听您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3〕,也听您说过‘进则救世,退则救民’〔4〕,却从未听您说要以色侍人。”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