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宣德十一年五月, 郑国边境,宣怀府小溪村。
一户富户家中,正发生着一场激烈的争吵, 烛火映照下的人影投在窗户上,影影绰绰的,看不清动作。
“大兄,你就让我去吧”
“不准。我说不准,就是不准。”
“大兄, 这样好的机会, 我要是错过了,我, 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打仗这么危险的事, 你还要去干咱是农户, 又不是军户。”
“农户怎么了咱们村的王大, 他们家当年有多穷,大兄你也是晓得的。现在呢”
“好哇,我就说你前阵子不对劲。晓得人家富贵了,羡慕了人家那是刀头舔血, 拿命搏出来的富贵你林放想跟人家学,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怎么不成了现在朝廷负责军装盘费, 咱们也不用出钱。军户比咱们强的, 也就只剩他们家中有人从军,比咱们会打仗。这不会打仗还可以学嘛”
“你倒是打算得好, 肯定已经打算了很久了吧林放我告诉你, 二叔二婶就剩下你一根独苗, 什么从军, 什么远征, 你想都不要想你就安安生生地和我在这里过日子,咱家有现在的日子不容易,这么多的田地,租出去让人种,够咱们吃穿嚼用了。你就给我好好待着,多生几个大胖小子,爷奶和二叔二婶在天有灵,才会高兴。”
紧接着,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
堂兄弟的争吵戛然而止,林从说完最后一句,没有给堂弟反驳的机会,便推门离开了。
林家修了两进的院子,两房人还住在一起,一家人平日都在前院活动,后院里,林从住的是正堂,他的堂弟林放住在东厢房里。
林从和堂弟争了一场回到房间,他的婆娘陈金花还没睡。
虽然林家如今已经是富户了,但他们家过日子还保持着从前能俭省就俭省的习惯。
林从躺到被窝里,舒服得长出一口气。
他一向睡得好,只是最近却被堂弟要去从军的烦心事闹得心烦,刚刚才吵过一架,别说是林放了,就是他也睡不好。
等到林从辗转反侧了好几回,陈金花小声地问“当家的,小叔他还是要去当兵啊”
“是啊,你说这小子怎么就这么犟呢咱家现在日子好不容易好过起来,他怎么就不能安定下来。咱家过上这日子不容易,自从咱们家大牛唉,咱家现在都没个香火,他又不好好娶妻安定下来,这可咋整”
说到大牛,陈金花的声音都低落下去“都怪我当初没照顾好大牛,他小时候那么壮实”
“这跟你有啥关系啊,这都是命,爷奶爹娘他们,不也都咱现在日子好过起来了,孩子还会有的,到时候再生一堆娃娃,把他们都养得壮壮实实的。”
陈金花小声地“嗯”了一声。
“不行,这成亲的事可不能再拖了。金花,前阵子让你给二弟选媳妇,你挑得咋样了”
“唉,别提了。二弟不是不乐意嘛,我好说歹说才让他松口,可一见着人家闺女,就嫌弃人家不是大周人,就见了人一面就回来了,把我臊得啊。人家闺女哪里不好了干活利索得很”
林从也沉默了“不是人家闺女不好他看不上眼,我看呐,是他压根就不想娶亲。看来这小子是铁了心不愿意在这里娶妻生子了。”
他这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
他们小溪村属于郑国宣怀府,郑国就是大周郑王一脉在中原之外建立的藩国。
除却他们这些主动迁移过来的大周百姓外,这里还有许多原住民。
他们这些普通百姓,愿意来藩国,除了家乡遭灾、乡里乡亲一起奔着藩国的优抚来的以外,便是家里穷得过不下去,还不如到藩国有个盼头的。
三年前,他们乡里遭了灾,逃难的时候又死了不少人,他们家当时在村里也算是日子过得好的,可是一场大灾过去,他们爷爷这一支就剩下他和堂弟林放两个男丁,除此之外,长辈们和他的独子大牛,不是遭灾的时候就没了,就是路上逃难的时候护养得不好,到了地方没养上几天,也没了。
他们林族在原籍的族人,有些活下来的,半途也走散了,逃难到一处的就零星两三户。
官府安置受灾灾民,有原籍灾难平息后送返、逃难所在地官府就地安置两种,当然还有各处官府都有的送往藩国,每个丁口都有倍数田地安置的默认选项。
大周在中原之外,如今已经有汉国、郑国、纪国、梁国等数个藩王藩国了,除此之外,还有功臣侯国与公国只不过这些封国都在远洋之地,相比之下,还是藩王藩国更让他们有前往的动力。
郑国的地理位置离交趾省,相比于北方的汉国,郑国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家乡本就在南方的林族人,在选择了前往藩国后,就被安排到了郑国来。
大周的这些境外藩国,国内有人手的也就罢了,没有人手的,便非常需要更多的人丁,这些人丁,光靠远征军可不成,所以大周国内的百姓到藩国来,都会有藩国给予的安置福利。
他们家林从和二弟是没分家的,家里遭灾的时候堂弟虽然已经是成丁了,但到底没到自己顶事的时候,不说长辈们临终前的惦念,就是他自己,也想着要和这个弟弟相互扶持,给家里传续香火。真要分开过,还得堂弟也娶上媳妇,开枝散叶,他们老林家不那么势单力孤的时候分到了足有三百亩的田地,一人就是一亩。
这要是放在中原,得几辈人才能攒下这么多的家业啊
林从个性老实巴交,这辈子能有这么多田,比他们家遭灾前还要多出不少,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
可是很显然,他的弟弟林放和他的个性截然不同。
而且林从在床上又转了个身。
前阵子,小溪村里来了位“大人物”。
这位“大人物”也是个熟人,是他们从前的乡人,诨名唤作王大。
只不过王大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逃难后来到藩国的,而王大则是早早地离乡加入远征军了。
王大的家里很穷,家徒四壁不足以形容的那种穷。
他的爹是远近闻名的烂人,最是好赌,又好酒,平日里游手好闲,终于将家业败了个精光。
结果王大他爹有一晚喝多了,回家的时候被绊了一跤,自己拍拍屁股就死了,留了一堆的债给孤儿寡母。
王大他娘前些年也没熬过去,他娘去了以后,为了安葬老娘,王大身上又是一笔债。
这人后来一狠心,便去官府报名,参加了远征军。
也不知他后来在哪个王爷的藩国那里落了户,总之回来的时候,已经是远征军的千户了。
纵然藩国的千户官放到大周本土,指不定要被降级成百户、总旗甚至于小旗,含金量不够,但那大小也是个官不是
这王大回来是为他娘修坟的,当年他家落魄,就算他愿意背上一笔债,也只是让他老娘不落到草席裹身这样凄惨的境地里去,那安葬的薄棺真是连被拜托做棺材的木匠看了都不落忍,还给他家免费又加厚了两寸,又让王大在他家好好吃了顿饱饭。
就是这两寸和一顿饱饭,王大感念在心。
那时候他们乡还没遭灾,王大厚谢恩人后,木匠他们家竟借此在府城买了两进的宅子,又在村中蓄了好几亩田。
后来王大走的时候,就引得村中好些年轻人心念大动,想着跟他一样去搏富贵。
只是家业难舍,就算自己能下得了决心的,也被家中长辈、妻儿绊着,没能成行。
前阵子林从和林放去府城郑国到底只是个藩国,不能和繁华的中原比,这里的府城,放在中原,只能算是个小县城竟又见到了王大。
这回见面的王大比前些年见到的更威风,和宣怀府的知府坐在一块谈笑风生,而林家兄弟上一回见到知府这样的大官,还是从中原过来。
他们都是正宗华夏苗裔,被分配到不同村子的时候,不仅府中衙门的吏员们齐齐干活,就连府尊也和他们闲话一二,勉励了几句。
这要说王大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倒也没有,就他爹那个烂赌鬼的模样,更不能说是祖坟上冒青烟。
所以王大为什么能发家
还不是赶上了好时候,中原的朝廷支持藩王们出海立国,愿意跟着一起走的百姓都有百亩良田,更何况是跟着一起打仗的远征军
只要能活下来,有战功,那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当初那些藩王们,为了让更多的百姓参加他们组织的远征军,一个个封侯拜相的许诺都不要钱似的发,而事实上也确实有许多的人成功地享受到了这些拿命搏来的富贵。
就是他们当年乡里没遭灾,也没少听见地方官府做的“宣传”。
二弟没成亲没挂念,又正是年轻气盛有闯劲儿的时候,也难怪会被激起这样的想法。
林从想起上次在府城见到的王大,哦不,是王指挥使,更睡不着了。
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二弟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放弃。
王大来郑国,指不定是这些藩王要组的联军真的要成立了,若是二弟一直死犟着不松口,该如何是好啊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