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端午假期很快就快结束了,而此刻,郭明月已经快把屈原的天问篇答完了,在寻求答案的过程,郭明月阅读了许多历史资料。总而言之,这个假期,郭明月过得十分充实。
郭明月用21世纪学到的知识积累来回答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170多个问题,这不是她自己的回答,而是她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是许许多多智慧超群,拥有大毅力、大志向的学者一代代累积出来的知识,这让郭明月能够理智地、科学地、全面地了解并回答《天问》里面在这个时代是无解的疑问。
郭府书房中,郭崇山看着书案上一叠厚厚的,回答好的《天问之答》,他道:“这就是你对天问的回答!”郭崇山不意外郭明月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在他看来,如果郭明月回答不出才奇怪。
郭明月没有像唐代柳宗元那般狂妄地把天问的回答命名为《天对》。这篇天问的回答只是她郭明月一家之言,也只是她对天问的心得体会,所以郭明月只把它命名为《天问之答》。郭明月直截了当地回答郭崇山道:“是的!这是我对天问的回答。”
郭崇山点头笑道:“好!很好!但是……”郭崇山最想知道的还是郭明月对天问的感想。他的眼睛如同深邃宁和的湖泊,他语重心长地问郭明月道:“明月,你回答了这么多,你想到了什么?”
郭明月回想起她回答天问时她脑中时常冒出的疑问和感叹,她长吁一口气道:“我想到了许多!”郭明月想的绝对不是什么我是谁,我该做什么之类的事情。她认为人活着,活在这个人世就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了,根本无需想太多庸人自扰的事。
郭明月想到的是屈原这个人,想到是他的理想、品德、抱负以及他对真理的追求。想着想着,郭明月心道:她应该是喜爱这个屈原这个人物的,喜爱他的热情奔放、喜爱他的华美文章、喜爱他的骄傲自矜、喜爱他的……
因为屈原的理想和抱负,以及他内心的骄傲贯穿了楚辞这一部宏伟巨著中,屈原以他的遭遇、他的热情、他的痛苦,以及他整个生命熔炼出来的宏伟诗篇,这一声声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问天之呐喊,就如同一声声惊雷,落在郭明月心上。
而这种种疑问,给予郭明月的是一种震撼。她想到的是,屈原把他想要倾述的话都呐喊出来,屈原把他对人生的态度、处世的哲学、为人的品格……以及他对世间的认知,统统落笔为这一部楚辞。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郭明月看着这部《楚辞》,看着《天问》,她对屈原佩服极了。
每当郭明月看见那些活得精彩纷呈的人生,就羡慕极了。
梁山伯有理想,他的理想是治理河道水利;祝英台也有理想,她不想被拘在一方小天地,她想要走出来看看世界;王兰也有理想,她的理想是行医济世。方家渊也有理想,他的理想是成为当代大儒;荀巨伯……就连马文才也有理想,他的理想是驰骋疆场,为将为官。那……
她的理想呢?
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可以去前进的人,就算她读再多的书,吸收再多的知识,她也不知要把力量使用在哪里。
是夜,明日就要返回尼山书院就读了。郭明月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寝室燃着一盏油灯,微亮的光线下,郭明月执笔写着文章。郭明月决定用挑剔的目光审视着自己,知晓自己的所欲所求。她把这一篇文章命名为《重量》。
什么是重量?
是物体受重力的大小的度量?
或是汉代司马迁的人写的: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不不,都不是!郭明月笔下的“重量”,是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是压力产生动力,是背负着大志向,心有不甘,心怀梦想,所以努力朝前方奋斗。
郭明月写的是她的背负的重量。
她审视着一路走来的自己——
“我想要读大学!”这是她外出打工之后在她的内心一直涌动着的热血情怀。
“我想要出人头地!”这是她以前的朋友读着大学,对她不屑一顾之后她发出的誓言和悲愤的心情。
“我想要与我仰慕的同学和朋友站在同一高度,我想要找到与我一同志向的朋友。”她事业走向平稳之后,交到了一些朋友,但内心还是不平静,她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我想要了解世界,我想要知道世界有多大,多么奇妙!”这是她穿越时空来到了东晋,她内心发出的声音。
郭明月的每一声“我想”中,都蕴含着一声声“我不想”!
“我不想泯然于众人!”所以她努力自学,想要攀上大学的门槛。
“我不想碌碌无为!”所以她奋发向上,想要提升自己。
“我不想一人独行!”所以她勇于开口,与友同行。
“我不想困于一隅!”所以她开始放开眼界!
所以郭明月这篇“重量”,讲的不是沉重的压力,而是有弹性的压力。什么样的压力让她背负着重担怀抱希望向前奔跑?让她懂得懂得将投视于他身上的善意目光转变成充足的动力?
所以郭明月的这篇《重量》,因为她本人负担的“重量”,而让文章变得有“重量”。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