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第四十九章莘莘学子一

    最后走进学堂的是看起来疲软懈怠的陶渊明,他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瞧起来还没睡醒,还有些枉为师表。但……陶渊明教的课程,却颇为实用,也颇有妙趣。

    陶渊明扫视着学堂上神情肃穆的学子们,隐晦地点了点头。这说明了学子们的认真。

    “诶,这个位置是谁的?他人呢?”陶渊明指着空着的一张书案询问道。

    “对呀,宋聪人呢?”学子李思哲问道,他转头询问他的同桌赵航。

    赵航也摇摇头:“刚刚我还见到他,这会不见人,我也觉得奇怪。”赵航的表情清楚地告知李思哲:你问我,我问谁去呀!

    “说不得,这张桌子得搬掉了哟!”马文才一派的刘伯锡贱贱地开口,“王蓝田走了,这王蓝田的狗腿也走了,这学堂都清净起来了!呵呵!”

    其实,王蓝田的狗腿子不见得是宋聪,而是此刻在一旁深怕别人不知一样去点头附和刘伯锡之话的秦京生。

    “都行了,少说几句!”见学子们开始无视课堂纪律谈论起来的时候,正气凛然的方家渊站了起来,开口制止了他们的行为。“还要上课呢!”他提醒道。

    “咳咳!”陶渊明开口道,“这节课,写的是《孟子》,你们可择你们最喜欢的一段默写出来。”

    陶渊明教书法的特点很明显,那就是: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所以,他的书法是纵情洒脱的,这也是玄学的特点之一。郭象注《庄子》云: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

    “记住,是默写,不是抄写。”陶渊明提醒道,他这是在验收学子们的学习成果。

    学子们没有叫苦,他们已经习惯了陶渊明的授课方式了。

    更何况,上节课陶渊明已经带学子们去亲近抚摸大自然了,所以这节课,不出意料就是检收成果的时候了。陶渊明看着学子们执笔于宣纸上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如今已经能看得出学子们握笔的娴熟,下笔的灵巧妙思,他们各有各的风格。

    马文才写的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他笔法锋利,写出来的书法帖子,像是一只张牙舞爪的猛虎,一瞬间便可抓住人们的眼球。走过马文才身边的陶渊明点头表示满意。

    郭明月写得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文,她笔法娴熟大气,写出来的字如其人,稳重温和却不失朝气,一撇一捺之间,流露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怀。

    “可以!”陶渊明贵口一张,就把马文才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他的好胜心调动起来。

    于是乎,马文才写得更认真了。

    这边祝英台写的是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娟秀洒脱的字体就像是祝英台那一颗向往着男儿天空的勇敢心灵。梁山伯写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的笔迹端正大方,执笔书写之时神情安宁。

    如果说方家渊的字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那么荀巨伯之字便是跳脱不羁,灵巧洒脱;如果说庾景之字是动静皆宜,奇峰险峻;那么袁延璋之字就是自然超逸,水滴石穿;如果说李思哲的字是温和柔润,兼具中和之道,那么刘伯锡的字就是雄健草书,落笔荒唐;如果说……

    有人说,由字可见一人之心性,此话果真有一定道理。

    他们下了苦功去学习,那么……时间自然也会回馈他们一份珍贵的礼物。

    陶渊明游走于学子们的书案,眼角的笑意显而易见他的满意。也许是因为他的敦敦教导终于有了成果,也许是想到了一句话,也许……还是见到了一个人!

    陶渊明此刻站在郭明月的身后,眼神凝着深邃的笑意。他的手理着那他那发亮的美须,眼神有些发亮。

    “陶先生,何谓竖子无知?正因为学子的无知寡闻,所以尼山书院需要您这样德行高洁的名师的教导!”

    “吾等学子,是春前之草,生命力旺盛,但假如是在旱季,倘若没有一场雨,那学子等刚抽芽,便得面临枯萎。”

    “陶先生,对学子们而言,你就是那场及时雨!”

    这是郭明月在请陶渊明出任尼山书院客座教授之时对陶渊明所说之言论。

    其实,对陶渊明来说,郭明月也是那场及时雨,春雨沐浴之下,陶渊明那颗蒙尘的心才被擦亮。已然决意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从未想过,原来这浑浊尘网之下,偶尔也会涌现出几股清流。

    有人云: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寄情于山水,宅心于玄远,乃文人争先标榜的作风。然而在尼山书院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也许他们稚嫩得无力担负重任,也许他们的满腔热血终会被熄灭,但至少此刻……他们的态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这就是我们的青年人呀!

    而被郭明月几句话打动的陶渊明,此刻心是漂浮着的,不是无所依的漂浮,而是由内心给予的感动让他的心飘了起来,但他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此刻的感触。

    他只能沉默,继续沉默着,并期待有天这沉默酝酿出他所要看见的狂风暴。

    这个时候,宋聪终于走进了学堂。他看起来没出什么事,还是一副“衣冠楚楚”的模样,就是不知因何错过了课堂。

    陶渊明没有斥责他,只是朝他点头,示意他入座。

    这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了解学生的好老师!

    这又是一个“坏”老师!一个没能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好老师!

    但……那又如何?

    陶渊明就是如此,他崇尚自然之道,认为个人有个人发展的空间,个人有个人的选择。他所做的,也只不过是在学子陷入迷惘而走岔道路之时把他们拉出来而已。

    其实,他对每个学子的状况了然于心。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