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0114

    墨鱼纺织机的高效率, 老百姓也许不知道,但羊毛厂的这些女工怎可能不知

    这种纺织机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女工们就得到了消息。

    但与常人想象中的高兴完全相反, 在得知墨鱼纺织机这种超高效率的纺织机被发明出来之后, 最可能使用这种纺织机的女工们的第一感觉并不是觉得高兴,觉得自己很快就可以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了。

    而是, 难以抑制的恐惧。

    因为她们没两天就意识到,一旦羊毛厂制作或购买这种纺织机, 对人力的需求将会大大降低。

    每年送到咸阳的羊毛数量, 都是有限的。

    羊毛的总量,也是有限的。

    换言之, 如今的女工们将会有很大一部分失业。

    她们在羊毛厂工作, 不算特别累与农活相比,却能得到更多的钱财,还能让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得到非常大提升,连带着以后的嫁妆都有了着落。

    有了一门手艺,她们的婚事都变得热门起来,提亲的媒人几乎要踏破了她们家的门槛。

    这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 还提升了她们的社会地位,让她们得以挺直腰杆与家人、乃至未来的婆家说话。

    在这种情况下,谁又愿意失去这份工作呢

    但好在,朝廷并未给羊毛厂引进墨鱼纺织机, 她们所有人都保住了工作。

    可该来的那天,终究还是来了。

    天性追求安稳的女工,在得知同伴们被带走, 是去学习墨鱼纺织机纺织棉花后, 便不再关注这件事, 继续自己以前的生活。

    可聪明些的女工,却已经从中意识到了改变。

    而这个改变对她们来说,一旦没办法将其变为机遇,就会带来危险。

    所以哪怕是没有被挑中的女工,也会在被挑中的同伴回到宿舍之后,央着她们教导自己墨鱼纺织机的使用方法。

    为了让学习过程更直观,她们还减少了自己平日的工作量,将空出来的时间全拿去学习了。

    有这般眼光,还能放弃眼前利益的女工到底是少数。

    许多女工不但没意识到危险,还嘲笑那些女工愚蠢,白白扔掉了到手的钱财。

    然而等到一匹又一匹的绵软且便宜的布料出现在市面上时,丝绸这种高端布料市场还好,受到的冲击不算太大,中端市场的羊毛与更加低廉的麻布生意则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棉布的质量也就比羊绒略逊一筹,然而价格却与相差无几。

    甚至于,有些出现些许瑕疵的棉布,价格比麻布更低。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愿意买麻布呢

    听到风声的百姓瞬间涌向了布庄,担心这种物美价廉的棉布以后买不到,一个个简直跟疯了一样地拿出所有钱财疯抢,每人都囤了远超自己需求的棉布。

    不但如此,他们回去后还呼朋引伴地,带来了更多人。

    市场就这么大,百姓超额买了棉布,毛线毛衣与麻布等不了自然就变得滞销起来。

    消息传到商人耳中,咸阳城立刻变得拥挤。

    棉布价格太低了,就算加上运费,与它的质量相比,价格仍旧低得吓人。

    就是数量经过咸阳城百姓,与周边城镇的消耗,已经所剩无几。

    棉花的数量,到底还是太少了。

    有人趁机囤货,打着奇货可居的主意。

    但朝廷很快放出消息,明年将会有数量更多的棉布产出,大家不要太着急。

    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相当高。

    毕竟无论是秦国,还是秦王朝都不曾对百姓说过谎话。

    原本有些激动的百姓,瞬间冷静下来。

    商人们完全不着急。

    他们想要高价售卖的目标群体,本来就不是兜里没几个钱的老百姓,而是那些有钱人。

    嬴政虽然将其他国家的贵族一扫而尽,大商人也差不多没了,可一些眼光好,也早早投资秦国的中等富商与小商人还是挺多的。

    嬴政对这些商人没好感,却也知道国家的繁荣少不了他们。

    所以,他们都被留存下来了。

    而商人,最喜欢的就是追逐上层的风向,为此从不吝惜钱财。

    他们自己就是商人,自然对了解其他人的心思。

    只要编造一个太后或秦始皇对棉布喜爱非常的话,哪怕知道棉布明年还会产出更多,仍旧会花大价钱购买的。

    但他们完全不必编造。

    因为没多久他们就从自己相熟的官员口中打听到,太后与秦始皇这对母子,乃至于已经搬回咸阳宫的帝王祖嬴稷,前些年就已经穿上了棉布制作的衣服。

    而且对其相当喜爱。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营销的点都是现成的。

    于是没多久,哪怕棉布并未传到更多的城市,但棉布备受皇家喜爱的传闻便传遍了整个大秦。

    不但商人赚了一笔,就连咸阳城附近的百姓都借此东风赚了一笔。

    眼光更长远的商人,则对朝廷说的明年还会有更多棉布的话更加在意,并已经着手打听,知道了棉花已经在齐楚等地推广种植,也知道了墨鱼纺织机的存在。

    棉花种子目前只有朝廷有,商人们倒是没办法打它的主意。

    他们只能想发设法托关系,在官府挂上号儿,等棉花可以自由种植后可以第一时间购买棉花种子,同时着手在适合棉花种植的地方购置田产。

    若是购买到的数量不足,便提前带人过去开荒。

    除此外,还有墨鱼纺织机。

    商人们本来想着需要花掉无数钱财,才能得到墨鱼纺织机图纸。

    甚至可能花了钱也拿不到。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朝廷知道他们对墨鱼纺织机感兴趣后,竟然直接将图纸白送给了他们。

    额,不算白送。

    他们还是需要在靠着墨鱼纺织机赚钱后,将一成利润交给纺织机的发明者,墨鱼。

    商人们完全没有异议

    虽然要去了一成利润,同时还要缴纳高昂的税款,但想到墨鱼纺织机的效率及背后可能带来的利润,这些商人们为了恨不得立刻给墨鱼送钱。

    在知道棉花需要充足的光照,最适合种植的土地基本都在齐楚等国,乃至沿海一带后,商人们就像是闻到到了血腥味的大白鲨一样,立刻拿着刚得到的墨鱼纺织机图纸,带上所有财产与家人,义无反顾地前往了寿春等南方城市。

    他们也留念咸阳的繁华,但为了赚钱,他们必须去南方。

    因为这样,可以省掉很大一部分的运费。

    赵馨得知此事后,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毕竟棉布的利润实在太高了,商人们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想必过不了多久,南方就会变得繁荣起来了。

    咸阳直通寿春等城市的铁路,也要开始修建了,修建好后就能通火车了,到时候整个大秦的经济就能快速发展起来。

    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

    棉花如云朵一般在齐楚等地遍地开花,产出的棉花运到各地新开的工厂,伴随着墨鱼纺织机自嘎作响的声音,无数物美价廉的棉布被生产出来,然后运往全国各地。

    只要不是懒得出奇的人,总能在这个迅速发展的世界找到活计赚钱,然后买到足够全家人穿的布匹与棉花。

    只要不是懒得出奇的人,总能买到土地,种上高产的粮食,让全家免于饥饿之苦。

    街头的黄包车与有轨马车,也大大方便了百姓们的出行。

    让百姓丰衣足食,不受饥寒之苦,秦朝在建朝近三年后奇迹一般地达到了。

    百姓为这太平盛世欢欣鼓舞,墨家子弟等人却完全无法与他们感同身受。

    因为电力的普及,遇上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相里锋在其他墨家子弟的帮助下,已经将可以供给整个城市的储电与供电系统研发出来了。

    然而,在将自己的计划带到现实中的时候,遇上了问题。

    长距离供电必须用到电线。

    可电线的材料,不但难住了所有墨家子弟,连那些方士与见多识广的眉寿老人都毫无头绪。

    电线要传输电,材料必然要导电。

    但电线必然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一旦被人触摸到,必然会发生难以挽回的惨剧。

    成人还能通过警示与告诫,让他们远离电线。

    可不通事儿的孩子呢

    这太不安全了

    若是世上存在一种既导电,又不导电的材料就好了。

    但显然,这根本不可能存在。

    经过记不清多少次的头脑风暴之后,终于有人提出“我们用不导电的材料,包裹住导电的材料不就好了”

    这是个非常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里锋等人很快就找到了最合适的导电材料

    铜线。

    铜应该是华夏民族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了,产量大,他们对其特性也了解得足够深。

    再加上其他优点,墨家子弟们几乎全票通过了铜线做导电材料。

    但不导电的材料呢

    要包裹住金属,其延展性肯定要好吧

    电灯与其他将会出现的电器,肯定不会只在咸阳推广,其他城市迟早都是要通电的,那么这种材料的产量肯定不能太小吧

    还有,材料暴露在空气中日晒雨淋,肯定要防水、不能太怕高温、太容易坏掉吧

    相较于导电部分的材料,外面包裹的这层不导电的材料,才是真正的难题。

    这个问题,足足困住了墨家子弟一年。

    直到无意间与那群方士交流的时候,路过的眉寿老人提到了一种材料

    杜仲胶。

    他走南闯北,无意知道杜仲胶的存在。

    在详细问过这种材料需要达到要求与特性后,他更加确定了杜仲胶基本满足相里锋的需求。

    眉寿老人的威望很高,相里锋等人立刻迫不及待去找杜仲。

    等相里锋让人将杜仲胶熬出来,并制作出第一根电线后,一群人立刻喜不自胜地跑去道谢。

    然而

    眉寿老人叹气“杜仲胶的产出太低了。”

    杜仲树的生长条件并不严苛,对土壤的要求也不算高,甚至连叶子、树根、树皮乃至种子都可以生产杜仲胶。

    也即是橡胶。

    然而产出却实在太小。

    一公顷地,却只能产出带的五百多斤现代计量单位的橡胶。

    最关键的是,这个数据还是在杜仲树生长到十年到十五年后,才可能达到。树龄十年之前,根本不适宜采胶。

    而且树叶与种子还好说,树皮与树根难道也能采胶

    根是植物的命,怕是采一次,杜仲树就死了。

    树皮是中药,价格昂贵。

    就算是采药,那也只能局部割取树皮,根本不敢割太多。

    杜仲胶当然可以做材料,但并非最合适的。

    好在现存的树龄达到十年以上的杜仲树,完全足够咸阳城的供给,甚至蜀地周围就有杜仲树的生长。

    以后肯定需要找到比杜仲树产量更大的材料。

    但现在,还不着急。

    相里锋没有惊动赵馨与嬴政,自己带着墨家子弟与眉寿老人手下的方士们一起合作,做出了电线外面的,并找到了量产的办法。

    一旦解决了电线的问题,咸阳城的铺设电线的速度瞬间就起来了。

    短短一个月,纺织一般经纬交错的电线,就出现在了咸阳城上空,引来了无数百姓的好奇。

    有人到官府去打听,有人则去找与官员贵族们有关系的亲朋好友打听,还有一些则干脆逮着铺设电线的那些匠人打听

    然后他们就知道了,原来这些电线是为了通电。

    而一旦通了电,就是老百姓,也能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在晚上拥有光明。

    人类生而驱光。

    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除了睡觉就只能造人的时代,电灯带来的吸引力是习惯了电灯存在的现代人完全无法想象的。

    他们只需要买一个或几个灯泡,然后每月支付一点不算昂贵的电费,就能在晚上拥有光明。

    而这段时间,他们可以用来做活儿,赚取更多的钱财。

    所有人“”

    哪怕再傻的人都知道,这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当官府派来小吏登记通电的人家时,几乎没人拒绝登记,一个个的全都对即将到来的电灯充满了期待。

    电工们四处奔忙,不到两个月就将电线拉进了百姓家中。

    新开的灯泡厂迅速投入生产,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灯泡摆上商铺的货架,再被无数心怀期待的百姓买回家,安装在房梁上。

    咸阳城郊外的发电厂日夜不停地发电,而生产出来的电,将会顺着电线进入了千家万户。

    咸阳城内正式通电那天,城内到处都挤满了听到消息,前来观摩的百姓。

    嬴政与赵馨、嬴稷,并范睢、白起等人,更是站到了咸阳城的城墙上,想要亲眼见到这历史性的一刻在眼前发生。

    刚入夜,人群就变得嘈杂起来。

    嬴政看了看天,已经黑透了。

    他示意身边内侍打开手电筒。

    刺眼的光线,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们只看到嬴政冲着城墙上那个战鼓旁的鼓手抬了抬手,那鼓手立刻用尽全力敲响了战鼓。

    鼓声阵阵,传遍咸阳。

    郊外不远处的发电厂,自然也听到了战鼓的声响。

    啪

    一片光海瞬间淹没了在场所有人。

    他们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

    不久后,他们不敢置信地掀开眼皮,泪水刷一下从眼角滑落而下。

    也不知道是被光线刺激的,还是被这光海感动的。

    嬴政怔怔地看着眼前的咸阳城,喃喃开口“这是朕的咸阳”

    他若有所感回头,与赵馨对视一眼。

    而后回身看向黑茫茫的天地,仿佛透过这黑暗看到了山河万里。

    朕必要这光芒,照耀大秦的每一寸国土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