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第一百七十九章

    第179章

    攻下绥化后, 大将军并没有第一时间就进驻,而是由蒙毅等人率兵进去,接管绥化的防务。他本人则只身返回城主府。城主府在公布了伊春又下一城的喜事, 接着就在旁边公布了一则讣告。哀痛地告知全城告知天下回安镇被屠镇, 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七人罹难的消息。

    一开始, 打下绥化, 不知情的将士们和老百姓们在欢呼, 但是等回安镇被屠的消息爆发开来之后, 大家都没有了笑脸,哭泣声在蔓延。

    其中会宁和松花府的老百姓们都庆幸自已当地的长官带着他们降得早, 不然若被甘化城这个疯子选为抵抗伊春的驻扎地的话,搞不好就要步上回安镇的后尘了。

    另外, 就是公布对甘化城的处理。清吏司的章九祥,在老百姓群情激奋以及强烈的建议下, 给甘化城判了一个凌迟的下场。行刑的日子就在七日后,回安镇的老百姓们头七那天。

    甘化城屠回安镇那天,带去的五千亲兵,都被剔除出军营,沦为劳役。虽然他们是听令行事, 但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沾着几条人命

    陈平安是除了甘化城以外, 判得最重的一个, 车裂而亡。如果不是他告密, 甚至怂恿甘化城屠镇,回安镇也不至于接近团灭。更别提到最后他还想对回安镇仅剩的那些孩子出手。

    只有以他们的血来祭奠,才能告慰回安镇一万八千多人的在天之灵。

    行刑前六天, 甘化城也别想舒服地活着。他得跪在墓前, 当然, 还包括了他当日带去的一干属下,都得跪在回安镇的集体墓碑前,忏悔他们的罪行然后他们会派重兵重重看守甘化城,除了清水和一碗稀饭吊命之外,什么都没有。

    在此期间,甘化城是被绑着的,嘴巴也被堵上了,为了防止他咬舌自尽。因为这样子死,真是太便宜他了再就是每次喂粥时,都会卸掉他的牙关,然后再把稀粥给灌进去,如此吊命。

    行刑那天,竟然下起了微微春雨。刑长风、姚春暖等城主府的高层官员都出席了。他们身穿黑色衣服,手臂绑着白布,一脸肃穆。

    来围观的老百姓也很多,无一不是一脸肃穆。

    巴渊也来了,这位一直致力于救死扶伤的神医。今天他来,却是为了吊住甘化城的命,防止他在被凌迟的时候过早地死掉。当初有人提议时,他一口就答应下来了。

    等刽子手第一千零八刀落下,甘化城才被允许咽气。

    陈平安目睹了甘化城被凌迟的整个过程,他吓得屁股尿流语无伦次。但是车裂之刑,还是要落在他身上的。他们现在看着可怜,那也是他们自找的。相信当初他们在屠杀回安镇的百姓的时候,一定也有老百姓向他们磕头求饶,但是他们饶过了对方吗没有。

    这一天,在春雨细细的飘落下,甘化城、陈平安等人的血染红了这片大地,就像那天一样。

    人们陆续散去,安静的,生怕惊扰了此时回家的灵魂。

    姚春暖也静静地离去,戚应善给她打的伞。离去前,她最后看了这一片土地一眼,尽管罪魁祸首已死,但逝去的人也没办法挽回了。

    甘化城屠回安镇的噩耗,在伊春城主府公告之后,迅速地往外扩散着。没多久,甘化城屠了回安镇并杀了绥化一地大半的官员一事,震惊天下。

    无数人哆嗦之余,无数的斥骂的纸片冲向朝廷,有骂甘化城的,有骂朝廷用人眼瞎的。而此时主政的三皇子更是被一些老固执骂个狗血淋头。

    是的,现在主政的人是三皇子,老皇帝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太子因为身体不适在静养,于是三皇子就被太子放出来了。这是太子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他的身体是真的不能再操劳了,需要静养一段时间。再怎么说,他和老三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与其将朝政托付给大臣,还不如让他来主持大局。

    而太子早在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消息,他当时就质问三皇子,“咳咳,你竟然给了甘化城这么大的权力”

    三皇子不以为然,“就是因为你太仁慈了,才会有那么多人想献城而降,谄媚叛军。你就看着吧,杀上这么一批,想献城的人就得掂量掂量了。”

    三皇子所言不虚,这个时候,朝廷对待生有异心的官员的狠辣,震慑了所有心生二心的官员。先前,因会字、松花府等地官员陆续投降、献城而降所产生的影响,被朝廷用此等暴戾的手段遏制了。至少都会掂量一下,是他们投降得快,还是朝廷的刀快了。

    太子沉默,他这弟弟向来任性妄为,但他说的不无道理,“可是你给他杀官的权力也就罢了,为何还要给他杀民的权力”

    提起这个,三皇子也郁闷,谁他娘的知道甘化城发的什么疯啊。

    太子叹气,“张榜澄清一下吧,总不能伊春说什么就是什么。”甘化城这事,对他们而言,有利有弊。现在也说不清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绥化没守住,估计嘉川、侯城也保不住,接下来屯兵冀州吧。这是最有可能将刑长风等人拦住的地方。”说这话时,太子郁郁,甘化城也是无能,只一个回合就败了,几万士卒又被伊春收编。这相当于割肉资敌,实力此消彼涨,叛军越发的强壮,而大梁越发地孱弱了。

    三皇子对此没有异议,“皇兄,大将呢由谁来领兵”

    太子道,“孤打算调王朗北上。”他这个决定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太子发现,比起王朗,其他更无用。王朗虽然也不能抗衡刑长风姚春暖等人,时常被搞得灰头土脸,但好歹还能交手两下子。

    王朗原先坐镇黔南,如今黔南得益于北方平定,南蛮也不敢太放肆,南方也随之安定下来。太子知道,对方只是伺机而动,一旦大梁虚弱,对方一定会反扑的。但是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先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再说。

    老百姓们发现,对于甘化城屠回安镇一事,这次朝廷反应很迅速。

    他们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到伊春叛军身上,说是伊春叛军和当地官员勾结回安镇民,甘化城为了守住绥化,迫不得已才屠镇的。至于被甘化城绞杀的绥化之地的官员们,身为地方父母官,守土有责,却不思其责,贪图叛军所给的高官厚禄,甘化城杀得好。

    后面更是把重点放在杀官一事之上,模糊焦点,淡化屠镇一事。

    皇榜上斥责会宁、松花府、绥化等等几地的官员。骂他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大梁养士两百年,如今大梁有难,士却妄图献城而降,图谋叛军的高官厚禄。此等官员,不配为官,死不足惜。

    因为先有会宁、松花府等官员献城而降,还有朱大帅的归附,霍老将军的小女儿与刑长风的联姻等诸多例子在前,舆情即使对甘化城屠镇有所不满,却也因事出有因,舆情有所和缓,不再那么尖锐地抨击朝廷了。

    其他地方,因为朝廷的解释,舆情有所和缓,但伊春和缓化两地,非但不和缓,反而群情激奋。

    朝廷无耻

    这是他们听说了大梁朝廷皇榜上的污蔑之语时的第一个反应。

    伊春的老百姓却没有那么好糊弄。

    姚春暖先前主张在伊春军屯办私塾,然后又在伊春主城办公学,这两个地方都不曾禁止大人前去学习。他们做这些,并非愚民教育,而是致力于开启民智,引导思考。加上伊春主城如今算是他们势力的经济文化中心,非机要之事,都不禁止讨论,故而伊春的老百姓都善于思考。

    而绥化呢,是事发地,当天回安镇的惨烈,他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自然不会被大梁朝廷的话所糊弄。

    可惜,两地的老百姓再怎么不相信。大梁朝廷回安镇勾结伊春叛军的这一污名,因为缺乏有力的反驳的证据,一直到新朝建立,才被正名,被去除。

    随后,伊春城主府也发了檄文,驳斥大梁对回安镇的污蔑。

    伊春公学上,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仰望着站在台上,朗读讲解这篇檄文的先生。

    “这篇檄文城主府用的是大白话写的,檄文里先讲述事情的起因,最后反问大梁朝廷,甘化城因老百姓盘了伊春的火炕而屠镇,可对”

    夫子接着朗诵,“你们大梁朝廷讲究刑不上大夫那一套,却习惯了有什么罪名就往老百姓身上推呗。朝廷无道,却将罪名怪责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何辜回安镇死的是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七人,不是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七头畜生。”

    读到这里,夫子哽咽,底下的学生也是心情沉重。

    收拾了情绪,夫子继续读道,“大梁是华夏人的大梁,但华夏,却不只是大梁的华夏。且不说回安镇从未勾结我们伊春,如果人民反了,那也是不堪重负而反,你们大梁更应该反思自已,而非将过错全部都推到老百姓身上。因为我们华夏的老百姓,是最善于忍耐的老百姓,但凡能活下去,绝对是最温顺的。”

    “大梁王朝延续近两百年,但腐朽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功。大梁朝廷,文武百官,全靠天下的老百姓养着,吃着民膏民脂。老百姓们上交最好的粮食作为赋税,负最重的徭役,把家中最强壮的儿子上交朝廷。你们大梁朝廷呢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给他们庇护了吗给他们遮风挡雨了吗”

    “不,你们没有。不但没有给老百姓们遮风挡雨,风雨还是你们朝廷给他们带来的。每一任的贪官,为祸地方贪官污吏,都是朝廷派去的,但他们恶事做尽时,你们管过吗”

    “你们让甘化城杀绥化的父母官员,这个没问题,因为他们确实是你们大梁朝廷养出来的蛀虫害虫,但是你们授意甘化城屠镇杀民,就太残暴不仁了”

    “最后,不管大梁朝廷,之后会拿出多少的证据来证明回安镇与我们伊春勾结,我们伊春城主府呼吁天下人站在回安镇这边。朝廷和回安镇,就如同墙和鸡蛋,不管朝廷给出什么样的解释也好,声明也罢,我们都应该站在鸡蛋的那一方。因为它们和墙相斗,一碰就碎。”

    “无论他们再多的借口,都改变不了他们大梁朝廷允许武将屠民的事实。更因为,如果大家不警惕这次教训,下一次朝廷的屠刀有可能就会砍向自已。”

    伊春城主府的这篇檄文,用词毫不客气。就差没指着大梁朝廷的鼻子来骂了。

    伊春势力下的老百姓们是最先看到檄文的,看完之后,无数人尖叫呐喊。

    “啊啊啊,我好爱伊春城主府啊。”

    “城主府的大人们应对得太漂亮了。”

    他们对城主府的应对太满意了。

    伊春老百姓满意,绥化这边的老百姓也很激动,回安镇是他们绥化的,先前大梁朝廷污蔑回安镇勾结伊春在先,才会被屠镇,他们既愤怒又难受。现在城主府那边反击了,可算给他们出了一口恶气。

    这篇檄文晓喻天下,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大梁朝廷脸上。

    一时间,人人自危。

    天下,有智者摇头,“真是一个昏招啊。”其实甘化城杀官屠镇这一招,效果还是有的。只是伊春这么一还手,倒显得大梁这一招臭不可闻。

    太子一直让人留意伊春那边的动静,檄文一出,他没多久就接到消息了。等看完了檄文,他整个人都气红了脸,“可恨的伊春,他们朝廷都被妖魔化成什么样子了”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他们大梁朝廷就是这样。

    伊春现在地盘还小,当然能约束好部下,能获得老百姓的交口称赞,等他们地盘大了,就不信还能能做到一点纰漏不出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