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倾盖如故也

    与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一样, 范仲淹也是三纲五常的既得利益者和支持者。可相较于这些,他更看重大宋和百姓的未来。

    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范仲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国家和百姓。所以, 在夏祈音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解放年轻人的思想,让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 树立独立自主意识,更趋向于支持新法来谋求范仲淹支持时,范仲淹被说服了。

    若放弃部分父亲的权威就能换取下一代更好的前程,为什么不呢父母想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本意不就是为了孩子好吗若怕孩子不听话,就肆意操控他们的人生和思想,岂非舍本逐步

    范仲淹在教导赵昉的同时, 也被赵昉影响, 这位老大人的心胸十分开阔。作为革新派,范仲淹本就有着比主流士大夫更超前开放的思想。加上几个儿子素来孝顺, 学业上也少有让他操心的时候,范仲淹并不觉得给予孩子们更多自由就会有损家长的威严。

    当然,这其中也有周围年轻人给予他的一些感悟。在父母安排下按部就班的年轻人前途光明的是不少,可拥有更多自我空间的孩子, 显然更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朝堂上的顶尖人物, 有几个是在父母庇佑下长大的范仲淹自己少年时就过的非常艰难。

    比如赵昉, 官家爱护独子, 恨不得天下所有有本事的人都安排去做大皇子的老师。因为老师太多,赵昉接触了各种思想, 而非系统地接受一家之言, 反而得到了自由地成长。官家性格偏软, 赵昉性格坚毅, 身为儿子的赵昉甚至可以反过来引导父亲。

    然后就是夏祈音,这是个放养和野蛮生长的典型人物。义父和师父对她的品德和武功都有不同的影响,但也只是影响,她一直都比较有自己的主意。许是习惯了独立自主,夏祈音很善于解决问题。遇到困难不会轻易退缩,精于见招拆招。

    又比如诸葛神侯的弟子,诸葛神侯对他们有思想上的引导和武功上的指点,可大多数时候神侯对弟子还是偏向于放养,倒是十分符合他们自在门的自在二字。自在门虽然也有不肖弟子,但只要没走偏的弟子,出去皆能独当一面。

    近一点说范仲淹自己三个年长的孩子,在身边时读书固然十分好,敏而好学又孝顺。但见过了外面年轻能干的年轻人,范仲淹也难免会担心自己的儿子过于柔顺,少了些少年锐意。在三个儿子相继出仕外放后,长子和次子回京述职再见时,明显大有长进。

    可见父母爱护孩子除了谆谆教导外,也需要学会放手,雏鹰只有离开父母才能学会展翅高飞。

    “可惜”范仲淹忽然叹了口气。

    夏祈音不解他突然的失落,好奇道“可惜什么”

    “可惜你是个女孩子,不能入朝堂。”以夏祈音的机敏应变,若能立于朝堂上,他们就能在与保守派的博弈上占据更高的优势。

    在京中这些年,范仲淹最困扰的一件事就是与守旧派的博弈。谁都知道如今的朝廷有许多问题,存在一些隐患,可或是为了既得利益,或是因为迂腐不能接受新的东西,他们顽固的守着一切固有的规矩,不管这些律法规矩合理与否。

    在固定的舒适圈,一切没有先例的东西都很难说服这些人接受。任何一项改变,都会引来守旧派的大肆攻击。比如冗官冗员问题,因守旧派的坚决反对,改革艰难,至今是只见恶化,不见缓解。

    守旧派在朝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且在才学上也完全不弱于人。朝堂上吵起来,因守旧派守的是旧法,革新派追求的是新约。旧法客观存在,新约是新事物,所以朝堂辩论,在引经据典这方面守旧派就占据了绝对优势。

    可夏祈音却是一个特例,她非常善于剑走偏锋,非常晓得如何说服一个人或者打倒一个人。范仲淹觉得让她去和那些守旧派对线,即便不能说服对方,她也有本事把人气到吐血。

    “那有什么关系,只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的声音就能出现在其中。”

    范仲淹一愣,旋即笑了。是了,这个小鬼即便不亲自出马,也有将人气吐血的本事。如今日朝堂上的辩论,守旧派若知道早有人等着他们进攻,好借他们的东风,怕是会气得吐血吧

    从昨日接到夏祈音的信,劝说他今早在朝堂上驳回司马光的奏折,范仲淹就意识到了一件事,参奏礼部和司天监,说动陛下取消公主婚约是夏祈音一手操办。

    朝堂上谏官在朝堂辩论时摆出数据说话的风格与夏祈音给予他的印象十分契合。夏祈音是非常注重实际,善于用数据说话的人,这一点从她交接过来的剿匪材料就能推测。

    此番剿灭海盗,夏祈音与他交接的战利品清点的十分清晰。金银财物不提,金银珠宝都请人做了估价,数据以表格呈现一目了然,即便户部的账目都没有她那么清晰。她封存移交国库的东西,基本没有人能够在入库前做任何手脚。

    夏祈音给珊瑚树、玉器宝石这样的东西都写了“身份文书”和估价。若有人想要像以往一般通过贱卖将国库的东西占为己有,很容易就会被查出来。

    除了入库的战利品,没有入库的部分,夏祈音也都做了清晰的账目。以往打仗,官兵可以留下部分战利品是约定成俗的规矩,剿灭海盗也是如此。然此番锦衣卫留下的却不是约定成俗的概数,而是提交了详细的统计数据。

    锦衣卫留下了多少,这些东西的去向都有明确记录。这部分东西主要是三个去向一是锦衣卫的公帑注1;二是伤亡将士抚恤金;三是奖励有功的将士。

    锦衣卫做为新军,朝廷拨给的公帑非常拮据。朝廷不给钱,总不能阻止人家合法开源。

    然后是伤亡抚恤,锦衣卫的抚恤方案是夏祈音亲自制定,赵昉特批。这个抚恤方案,范仲淹看过后就上奏给了朝廷,想要在禁军、厢军一并推行。在夏祈音的抚恤方案中,她按照将士伤情给予了分层,后续执行又会结合当事人的家庭状况。

    功劳奖赏也不再是过去的将官分完留下小头给士兵分,而是直接列出功勋,以功勋分。比如斥候立什么功可以拿几等功,普通士兵杀敌人数、俘虏人数及所俘或杀的敌人层次都与他们能够得到奖励有关,将官的功勋则还增加了己方伤亡的考核。

    例如一个百人队,敌我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若己方伤亡更大,百户可能有过无功,但他手下的士兵依旧可以按照杀敌、俘虏敌军的数目得到奖励。

    现在的锦衣卫组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赫连春水、徐青藤这样的将门弟子;第二类是江湖人主动投身其中的中层将官和收编自剿灭的日月神教等江湖组织的普通士兵;第三类是从厢军中挑选的底层官兵。

    根据他们的家庭状况,奖励和抚恤也做了分类,如赫连春水、徐青藤这样的将门弟子奖赏多为贵重的珠宝玉器,小有恒产的官兵赏赐与抚恤以金银为主,无恒产的兵卒则是给予同等价值的房产、田地和小商铺。

    大宋厢军大部分是失地流民,若因伤残退伍,给予金银,很难保证他们的后续生活。剿灭海盗时,除了海盗老窝,锦衣卫还收拾了不少勾结海盗的乡绅、海商,抄没这些人的财产中有大量房产、田地和商铺。

    在以前这样的田产、商铺多会落入权贵手中,或者被商人、地主买走,加剧土地兼并。可依据新的方案,将这些直接分赏下层官兵,他们的家人就不用再做流民。若是因伤致残回去也会有商铺和土地供养,让他们的生活更稳定。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注2。简而言之,想要社会安定,就要让百姓富裕起来,让他们有一定的财产。这样的奖励和抚恤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缓解冗兵问题,同时官兵有了恒产打仗才会更拼命,进而提升战斗力。

    这也是为什么范仲淹可惜夏祈音不能入仕,朝廷从官家往下哪个不知道冗官、冗兵、冗费的危害范仲淹想到了改革,但因会触动许多人的既得利益而艰难重重。夏祈音不动声色就开始解决问题了,根本没有将事情放到朝堂上去说,守旧派连反对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不管是范仲淹的改革计划还是夏祈音所为都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区别在于范仲淹的改革计划太全面,触动的是所有人的利益,所以反弹面也广。夏祈音则善于走偏锋,比如先将一部分好抓毛病的挑出来杀,就是那些勾结海盗的乡绅和商人。

    人性如此,只要触动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大部分人都可以睁一眼闭一眼。

    “现在这样也挺好我是个有野心的人,若我真能够科举入仕,或许现在范大人就不能这样平和的与我说话了。”

    范仲淹笑了“不会”

    “您确定”

    早年流传于绿林的小魔头之名已经传遍江湖,从她旗帜鲜明地站在赵昉身后,又多了爪牙之名。恶名成功从绿林传到江湖,再传入朝堂。仇恨她的人有绿林强盗、有江湖人,也有朝廷中的官员。

    对于这些所谓的恶名,夏祈音并不伤心也不在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3”范公也不敢说天下没有人骂他。范仲淹不仅有人骂,骂他的还不少呢

    一个人只要不甘于平庸,就会被人嫉妒、仇恨。有人骂她是小魔头,是鹰爪,可同样也有百姓视她如神如仙呀。对于那些诋毁的话语,抛诸脑后就是了,好话倒是可以用来调剂调剂心情。

    “有人是白头如新,有人则是倾盖如故注4,你我当为后者。你我能有此忘年之交,不正是因为你我有一样的野心吗”范仲淹至今还记得小姑娘爬他家枣树的模样,原以为是小孩子顽皮,实际上不拘小节的背后却有着一副侠义心肠。

    小小年纪就能见微知著,更可贵的是肯为陌生人伸出援手。三岁看老,这样一个人是不会轻易改变志向,更不要说只因身处高位,就忘却最初目标了。

    不可否认这世上有许多人都会在往上走的时候,逐渐忘记自己最初的志向。可在范仲淹看来,容易改弦易辙的人庸才总是多过天才。对于有能力的人而言,他们目标更明确,也更容易达成,而庸才因目标难以达成,反而容易走上邪路。

    夏祈音开心道“您夸我一句,胜过千万人骂我呀”

    夏祈音说她不在乎别人骂她,可对于范仲淹、包拯这些人的夸赞却十分受用。可以让范仲淹赞赏,让蔡京、傅宗书恨得牙痒痒,绝对是大成就,而她皆已达成了。

    夏祈音颇为感慨地类比了一句“得到您的夸奖,就和被蔡京骂一样荣幸。”

    范仲淹哈哈大笑“听君此言,胜读十年书。”

    回想前半生,范仲淹也曾遭受过许多人的反对和咒骂。年少时没有现在的豁达,多少会入心,过了中年,才渐渐学会排解。夏祈音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解,可见豁达。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