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平十年, 晏隐娘满打满算十五岁了。
她面容姣好,身量苗条,知书达理, 有个大儒祖父, 有个加佥都御史衔,在地方为巡抚的父亲, 还有一个国夫人的姑姑。
这等出身,满京城都找不到几个更好的了。
晏大奶奶即欢喜, 又忧愁,可这等岁数, 实在不好再拖延。
她四处相看, 想求一个公婆和气、少年出息、妯娌关系又简单的人家, 好托付女儿终身。为此甚至没跟丈夫外放,留下来张罗。
可惜,世界上完美的女婿是不存在的。
优秀如谢玄英,也有母亲是继室, 兄弟不和的缺陷。
晏大奶奶的条件放宽了再放宽,终于勉强寻到一个人选詹事府少詹事余有田的侄儿。
余有田是晏鸿之的好友, 余家是扬州人士, 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户,和晏家的生活环境相似。
余有田的兄弟叫余自耕,二十多岁就中了举人,可后面仕途不顺,屡试不第, 十五岁后就放弃科考,在扬州的书院教书。
他的书法颇有名气,潇洒写意, 时人称为“醉文先生”,常替人写墓志铭。
余自耕有个儿子,按照排行为二郎,是个样貌清秀,读书用功的孩子,平日在家习字画画,对功名利禄兴趣不大,只有一个秀才的功名。
不过,家中殷实,良田、铺子都有,能出仕自然最好,不能也可安享富贵。
“二郎性情柔和,喜静不喜动,宁可在书房钻研学问,也不乐意交际,我夫人说,你家隐娘性子贞静又有主意,便想厚颜一试,看看你们家看不看得上我侄儿。”
余有田推心置腹道,“丑话说在前头,二郎的性子不适合官途,你家若是想嫁一个金榜题名的状元郎,此事就当我没提过。”
晏鸿之不插手孙子辈的事,叫来晏大奶奶,问她的主意。
晏大奶奶十分为难。
她家隐娘条件这般好,嫁到尚书、侍郎家也不虚,只不过没有合适的人选罢了。
但想想,余家也是殷实人家,余有田这辈就兄弟两人,余二郎这辈也就两兄弟而已,人口简单也知根知底,嫁女儿是极好的。
她拿不定主意,写信去问丈夫。
晏大爷表示,自己不是没有儿子,要把晏家的希望寄托在女婿,这事还要看隐娘乐不乐意。
话说到这份上,晏大奶奶自然要让女儿相看一番。
但晏隐娘说,人品样貌自有长辈把关,她听说余二的字画很不错,想看看他的画作。
于是,余二郎送来了一幅耕读图。
笔法写意,色彩淡雅,晏隐娘欣赏两天,在上头作了首耕读诗,让母亲送回去。
晏大奶奶如临大敌,不点头先看内容。
翠鸟飞茅檐,晨起锄新田。耕读不知苦,任说书海艰。
晏大奶奶看罢,沉默半天,带着这卷字画找到了程丹若。
程丹若不解其意“志趣相投,不好吗”
晏大奶奶叹气“好是好,可小孩子家家只看到眼前的富贵安闲,却不知道这世道素来是衰落容易复起难。”
她就出生在一个没落的门第,彼时,父亲沉迷诗文,时常参加诗会酒宴,还自费刻印诗集,可家里已江河日下,全靠母亲嫁妆支撑。
照理说,这样空有架子的门第配不上晏家,但晏大爷与她两情相悦,晏鸿之和洪夫人又宽容,才肯娶她为长子长媳。
“余家虽然有些家底,可余二爷不曾为官,不擅经营的话,两代人便没落了。”她很矛盾,“总不能一直靠大伯家扶持。”
程丹若却不赞同“何必为了不一定会发生的事,误了隐娘的姻缘”
晏大奶奶道“我是想她留在京城的,赵太太寻我说过几次话,诚意不小。”
比起余家,赵侍郎家明显前途更好。
程丹若想了想,道“隐娘的身子一直不算特别康健,忧心劳力不是好事。大嫂若问我,我还是希望她能过顺心日子。”
晏大奶奶一时动容。
她希望女儿嫁入高门,可更关心她的身体,不然也不会一心找简单的人家。
“你说得也在理。”她叹气,“顺顺心心的最要紧,又不指望她给家里带来什么富贵又不是何家。”
程丹若忍俊不禁,笑道“嫂子不用急,船到桥头自然直,兴许余世叔的前途在后头呢。”
晏大奶奶当然明白这话的意思。
詹事府有教导太子之责,余有田坐了近十年的冷板凳,可若皇长子养住了,等待开蒙之际,他指不定就能混成帝师。
如此,和晏家的门楣也相当了。
再加上程丹若和皇长子的关系“妹妹这么说,我就安心了。”晏大奶奶亲热地笑了笑,“不过,到时候人来了京城,还要妹妹掌掌眼。”
程丹若道“义父不嫌弃爱管闲事,我就来凑个热闹。”
两日达成一致,又说了些家常话,这才分别。
晏大奶奶前脚刚走,谢玄英后脚就来了。
“老师家中有事”他接过兰心递过来的茶水,浅啜半口,“莫非旧疾犯了”
“是隐娘的婚事。”程丹若简单说了说前因后果。
谢玄英点评道“余家是耕读之家,家风清正,虽不算富贵,却胜在安稳。依你说,隐娘是个爱吟风弄月的性子,嫁过去一生顺遂也不错。”
“确实,隐娘和爱娘不一样。”程丹若惦记起了金爱。
泰平二十八年秋,皇长子出生,二十九年春天,金爱父女自江南归,带回了当地大夫。
程丹若安排他们去太医院进修半年,学会牛痘技术后,回乡推广牛痘。
而金爱去过江南富贵地后,依旧不改志向,愿意嫁回西南。金仕达也同意了,却表示她嫁过去,他就要辞了西席的职位,去西南定居。
程丹若觉得,在贵州放几个她的人很要紧,也点了头,写信给玛瑙,让她替金爱物色。
玛瑙不负众望,考察了番本地的少年郎,最终表示还是李伯武的侄儿最合适。
她让李郎送来药局的账目和土仪,顺便给金家父女相看。
李伯武的侄子浓眉大眼,五官不算英俊,但很有男儿气概,身高和武艺都还算不错。
金爱很满意“我手无缚鸡之力,在西南这地方,再嫁个文弱书生可不行。”
程丹若“”
她怀疑金爱在内涵她爹。
但既然金爱看中了,李伯武又是谢玄英的心腹,这门婚事再适合没有了。
程丹若收金爱为义女,为她备了一份嫁妆,在二十九年末,把这摩拳擦掌的小姑娘嫁了出去。
谢玄英见她提起金爱,随口问“可有信来”
“自然。”程丹若自炕柜中取出一封信,“爱娘是耐不住的性子,已经去看过赤韶了。赤韶去年刚生下一个儿子,夕显贵身体不好,已经在准备后事。”
谢玄英拈起一片云片糕“你嫁她还是嫁对了。”
李伯武也有信给他,但多是朝廷命官和夷寨动乱,说起几家土司的动向,大消息知道,小道消息却少了很多。
西南毕竟不是汉人的地盘,语言和风俗差异大,消息流通就慢。
金爱和赤韶、安小娘子的交情,能很好弥补这一点缺陷。
他眼睛尖,看见炕柜里还有别的信,随手取过来展阅“文家,哪个文家”
“长春号的文大奶奶。”程丹若吃的是自制的薯片,土豆切片烘干,撒上盐和辣椒粉,味道不错,“她的小女儿要出嫁了,问我京城流行什么样式的料子。”
谢玄英“然后”
“我就送了匹贡缎过去。”程丹若道,“作为回报,她给我送了好些牛。”
文大奶奶的意思本就不是问料子,是想讨要一份体面。
晋商多豪富,怎么会买不到贡缎只是不能光明正大地穿。
程丹若“送”给文家,文小娘子就能穿出去了,且贡缎难得,宁国夫人的名头更难得。
亲家知道文大奶奶能和宁国夫人说得上话,也会高看儿媳一眼。
而文大奶奶很聪明,早就发现了程丹若不爱收钱,所以,得知她在推广牛痘,便送来一匹牛,美其名曰做善事,其实就是向她送礼。
偏偏程丹若确实很需要这份礼物。
皇帝在皇长子出生前,对牛痘的热情一般,但在他出生后,不仅以此为由,加封她为宁国夫人,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起了牛痘的功效。
防治天花,优于人痘,天赐良药,祥瑞之兆。
总之,就是我这个皇帝当得好,我的儿子生来带福气,才有这样的好事。
程丹若不和皇帝争这个。
只要能出钱,他说是梦里得到的都行。
既然官府着手推动,牛就开始紧俏,养牛成为风口之一,让不少人破产因为他们以为牛痘是要靠杀牛制作,没想到可以不杀,借来发一次痘就行。
结果奸商囤积,导致牛价上涨又飞快跌落,赔得倾家荡产。
然则,既不能杀牛,每头牛能产的痘种就十分有限,种牛就是很大的缺口。
程丹若和太医院商量了很久,最终采取一个比较笨的办法自给自足。
以一个村为例,村里有牛的贡献出来,大夫给牛种上后,再取痘种给人。出了牛的不收钱,没出的给个十来文,收取的费用官府一半,牛主人一半。
目前为止,受众惨淡。
老百姓一文钱都要掰成两半花,天花不在眼前,他们不想花这冤枉钱。
而有牛的主人家,宝贝自家牛都来不及,怕染了牛痘,自家的牛就一命呜呼,也不肯出牛。
比较有市场的还是城里。
市民阶层比较感兴趣,大家都有余钱,亲朋好友凑一凑,买头牛给家里的孩子种上,就是个极好的保障。
更有聪明的商贩干起了租牛的服务,和租马一样,不过牛痘只能种一次,价格贵些。
老百姓总是有自己的生活智慧。
程丹若没有过多干涉,专心借牧场培养疫苗,改善优化毒株。
她这里的疫苗基本上就是达官显贵专供了。
因此,时隔年,牧场也开始盈利。
她出牛、出技术、出名头,太医院的御医们负责出儿子、徒弟,女儿也行,反正不发工资,只给学技术。
卖疫苗得来的收入,依然投回疫苗生产,每个月无偿为百姓接种。
她的理由相当光明正大“疫病都是人传人,倘若京城的百姓都种上了,天花传不进来,陛下便再也不必忧虑天花传人了。”
皇帝深觉有理,自掏腰包给宫人接种。
他年纪大,不敢种,皇子又太小,不适合种,还是活人防疫墙靠谱。
一切就按照程丹若的计划推进。
京城是全国中心,京城人都种了牛痘,外来的人来都来了,不给自己也种一个再走吗
种都种了,为什么不把技术传回家乡,为父母妻儿添到保障呢。能千里进京的人家,家底都不差,假如是大善之家,说不定还会惠及乡里。
皇权不下乡,该靠豪族大户的时候,还是得用他们。,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