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 70 章

小说:如意宴 作者:鹊上心头
    次日清晨, 天还未亮沈怜雪便醒来。

    她悄悄出门下楼,李丽颜已经在厨房门口烧好了炭盆,正在往推车的灶膛里添炭。

    听见脚步声, 她抬头看过来“早啊, 雪妹。”

    沈怜雪笑着道“早,丽姐。”

    说着话,两个人就开始各忙各的。

    沈怜雪把昨夜做好的面糊挨个检查一遍,李丽颜往推车上搬,然后沈怜雪用干净的抹布重新擦拭推车, 把推车擦得一尘不染。

    这会儿的工夫,李丽颜已经添好另一个小炭盆。

    两个人合力, 把大蒸笼抬到推车下面, 摞在灶台旁边, 一个推车大约可以放三个大蒸笼,一笼里面有十几个麻酱馒头,六个蒸笼大约有一百来个, 大概一个多时辰就能卖完。

    这些都准备好, 白柔儿也从刘二娘家推了独轮车过来,车上是他们今日要用的鸡蛋和鲜菜。

    三个人便开始分工, 一个洗菜,一个切菜, 一个码放鸡蛋。

    差不多两刻之后,三个人便麻利地做完了这些。

    李丽颜跟白柔儿推了推车去摊位上支棚架,而沈怜雪回家唤醒女儿。

    这平凡而忙碌的清晨, 一如往常。

    待到忙完了上午的活计, 四人回了家, 沈怜雪还会特地做一顿美味, 让大家中午好好吃一顿。

    中午的时候白柔儿是不回家的,四条长凳一拼,上面铺上软和的铺盖,她就可以美美睡一中午。

    待到下午起来,厨房便又会忙碌起来。

    李丽颜和白柔儿侍弄素碗的食材,一个洗一个切,然后沈怜雪统一炖煮,李丽颜看锅。

    这个时候,沈怜雪就会领着白柔儿做新菜品。

    白柔儿刚开始学厨,沈怜雪不着急教她大菜,只是无论做什么都细心给她讲解一遍,让她先练刀工,再从最简单的菜色开始练习。

    只有把工夫打扎实,慢工出细活,才能成为赫赫有名的大厨。

    白柔儿平日里确实活泼可爱,又很好动,但每当开始学习时,却比任何时候都认真。

    沈怜雪看中她的就是这股子一心要学好的坚韧。

    下午忙完,待到晚食出去摆摊,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今日沈怜雪卖的新菜品是糖三角。

    糖三角的售价也是四文一个,比麻酱馒头小一整圈,可若是撕开,冒着热气的糖心便从里面流淌出来,用嘴接着轻轻一吸,那股子甜意能流淌进心里去。

    糖三角是不大,却是当真好吃。

    汴京人口味重,也爱吃甜,这样的糖三角一下子成为了新宠儿,今日沈怜雪特地准备了四十个,带了两笼屉,也是一盏茶便卖完了。

    甚至有食客没买到,满脸都是悔恨“早知我就不去买西京雪梨,明日定还能买到。”

    沈怜雪笑着安慰两句,边上的沈如意就特别豪气“没事阿叔,明早我们还会卖糖三角,大约要卖三日,赶早来哦。”

    她这么一说,食客们立即欢呼起来“好,一定来。”

    待到落日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汴河上,路上行人的影子渐渐拉长,沈怜雪她们今日的摆摊便结束了。

    回家之后,白柔儿开始揉面。

    她最先学会的是揉面,沈怜雪便让她尝试着做面食,当然,卤子还是她自己来做。

    待到用过茄汁面,一人又吃了个糖三角,白柔儿继续揉面准备做脆饼,沈怜雪则跟李丽颜一起算账。

    算账的时候当然少不了已经粗粗学过九章算术的沈如意,待到算完今日的收成,把李丽颜的分成算给她,白柔儿那边的面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面团是明日用来炸脆饼的,今日所用是昨日醒好的面。

    沈怜雪这一次教导的是两个人,李丽颜和白柔儿都要学。

    炸制脆饼其实并不算难,只要火候掌握好,面醒得好,就能炸得酥脆金黄,在炉子边上一烤就能回脆。

    再三示范过后,沈怜雪便把锅灶交给她们两人,自己则去调制明日要用的面糊。

    顺便把下午洗净阴干的青瓜腌上,十来罐芥辣瓜可以卖上十日。

    以前她们一日可以卖七百张煎饼,刨除两百根左右的油条,每日要做五百张脆饼,如今生意好了一些,大约要做六百张。

    这一忙就是一个时辰,三个人轮流忙碌,倒是不觉得累。

    把食材都归拢好,白柔儿被下工的弟弟接回了家,沈怜雪就锁上房门,领着女儿回了家。

    简单洗漱更衣,跟女儿做下来泡泡脚,听她给自己讲九章算术,然后母女两个就会暖暖和和上床入睡。

    一日便过去了。

    转瞬功夫,十日匆匆而过,这期间裴明昉过来几次,不是给母女两个送东西,便是给女儿讲解九章算术,每次他来,沈怜雪都会准备好肉夹馍和各色小吃,让他带一半回家,另一半则让他送去给赵令妧。

    这十日里,他们的新铺子已经干净而明亮,后面的后厨也全部都改好,如今已经热过几次灶台,正在等木匠把沈怜雪定制的桌椅板凳都送来。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往前进行着,沈怜雪甚至分不出心神去关心沈家到底如何,说到底,沈家对于她来说已经不值得她关注了。

    她不问,裴明昉便也不再多说,他自是忙得很,每每过来看忘女儿都是披星戴月,瞧着人都有些清减了。

    沈怜雪没问沈家的事,只是在有一日送他时道“大人还是多照顾自己,你这几日瘦了些,瞧着面色不好,团团都有点忧心了。”

    小闺女就是最贴心的小棉袄,裴明昉听到沈怜雪的话,笑着轻咳几声“前几日府里的地龙烧得太热,我有些上火,吃饭不太香,你你回去告诉团团,不必忧心,爹爹是大人了,会照顾好自己。”

    两个人嘴里说着沈如意,实际上目光却落在对方身上。

    沈怜雪浅浅一笑,道“好,我知道了。”

    裴明昉颠了颠手上的肉夹馍“收了沈娘子的美食,裴某定要给谢礼才是,食肆的匾额先不用做,我已经命人赶制了。”

    “大人怎么知道食肆名字的我还未曾同你说。”

    裴明昉无奈叹了口气“因为有贴心小棉袄。”

    沈怜雪肩膀耸动,不由自主笑出声来“这个小耳报神,什么都藏不住。”

    两人简单说几句话,裴明昉便会策马归家。

    一晃又过了五日,待到二月初,汴京已经回暖。

    即便早晚都还有些寒凉,但白日尤其是午时,只要天上太阳闪耀,那人间便不会寒冷。

    这一日铺席刚开张,沈如意便努力扬了扬嗓子“各位客官,各位客官,请听我一言。”

    沈怜雪本就站在推车后,食客们都自觉在锅灶前排队,沈怜雪声音确实不够洪亮,但她一开嗓,等候在棚架里的男女老少便都安静了下来。

    沈怜雪脸上挂着早起被风吹过的薄红,此刻金乌未升,银月高挂,暗沉沉的天色却并不能打散她眼眸里的星光。

    她脸上带着让人无法忽视的朝气和自信。

    “感谢各位客官这几个月的支持,咱们团团煎饼生意越来越好,我跟团团跟丽姐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沈怜雪说到这里,轻轻一顿,随即又笑了,“好了,这些便不多说,我要说的是,我们团团煎饼要开食肆了。”

    有不少食客已经知道她们在筹备店铺开张的事,这些时候花样繁多的新菜品就能说明一切,但也有的人只不过买了煎饼就走,并未多关注摊位是什么模样。

    这会儿一听,都有些惊愕。

    “哇,老板,厉害啊。”

    “恭喜团团啊,也恭喜老板。”

    “丽姐,我可是你从余老板那里带过来的食客呢。”

    客人们七嘴八舌,有的恭喜,有的玩笑,有的是真心替她们高兴。

    虽说不过是萍水相逢,但看着这几个娘子越过越好,即便只是路过行人,也会为春日里逐渐盛开的花儿停住脚步。

    由衷在内心称赞一声真美。

    棚架里一瞬间便热闹起来,每个人都说着笑着,似乎也跟着她们一起欢喜。

    沈怜雪看着眼前的一张张小脸,心里有暖意流淌,她又伸了伸手,示意自己话还没说完。

    “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特地做了一些礼券,在开张前来我们这里买吃食,只要超过十五文,都会送一张。”

    “每张礼券值一文,到时我们的食肆开张,大家可以拿着礼券过来抵扣餐费,每十文可抵用一文。”

    这是沈怜雪跟沈如意在家算来算去,又同裴明昉仔细研讨出来的兑换方法。

    沈怜雪他们卖的吃食,煎饼两张十五文,肉夹馍一个十五文,因此,只要买两张煎饼或者肉夹馍一个,便可以得一张礼券。

    用的时候也很简单,十文用一张,无论是坐桌还是买了带走,都可,即便只是路边买煎饼,买两套煎饼也能用一张,是很划算的。

    当然,划算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食客们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过,一时间都有些愣神。

    旁的大店似也发过礼券,但大多都是赠菜或者吉祥话,不过讨个好彩头罢了。

    “礼券我们准备了两千张,暂时先发,若是不够还会补做,若是有人不懂,可以询问白娘子,她会给你们解答。”

    沈怜雪声音平稳又有力量,食客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下一刻,便都异口同声“给我来两套煎饼。”

    沈怜雪几人对视一眼,沈如意的小嗓子吆喝道“好嘞,煎饼两套。”

    于是,这个小的团团煎饼摊位前,更是热闹非凡,排队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食客们你给我讲,我给你解释,说得不亦乐乎,似乎都想给别人讲讲这一桩新鲜事。

    什么礼券,什么兑换,说得人心潮澎湃,很不能明日就拿着这礼券去新开的食肆,狠狠花上一大笔钱。

    甚至还有食客问“老板,若我攒了十张礼券呢”

    沈怜雪正忙着做煎饼,沈如意替她回答“阿叔,你有多少,都能换多少,就看你吃不吃得完。”

    食客们哄堂大笑“好吃,就一定吃的完。”

    沈如意语气里有着让人开心的轻快“那,团团煎饼提前谢谢阿叔惠顾哦。”

    一开始在商议的时候,裴明昉就道“先同食客说,你就准备了两千张,先到先得。”

    “但也要同他们说清楚,晚来的不一定没有,为了让所有食客都能领到,要额外加做。”

    裴明昉声音透着笑意“这样一来,食客就会知道你生意火爆,到时候食肆开张,他们会先去登门兑换,不会拖着不兑,因为他们都觉得会有很多客人,去晚了不一定还能兑上。”

    “一开始能引得大批客人,这些客人又会一传十十传百,口碑和客流自然而然便会带起,等到礼券都兑换完,客人也不会变少太多。”

    沈怜雪的手艺到底如何,裴明昉大抵都尝过,能叫他那挑嘴的母亲和侄子赞不绝口,想来一定能吸引回头客。

    物美价廉,美味干净,即便只是贩夫走卒也吃得起,生意自然不会差。

    裴明昉对沈怜雪是很有信心的,因此,在沈如意同他商量礼券之事后,他还能举一反三,给了后面一系列的发放方式。

    就连看过菜谱的沈如意也自愧弗如,她爹真不愧是宰执,在指定规章时真是信手拈来,连想都不用深想。

    裴明昉看女儿一脸崇敬,不由摸了摸她的头“爹爹整日都同那些老宰执打交道,每日做的就是这样的差事,自然熟悉。”

    他制定和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牵扯到万万人之身家性命,每一个新的政令颁布,背后都经历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评议。

    因此而言,这间小小的食肆,即便没有沈如意的这个奇思妙想,裴明昉不用动用裴家都能让宾客盈门。

    最主要的还是味美价廉,东西是一顶一的好。

    沈如意想了个成语“大材小用”

    裴明昉跟沈怜雪不由一起笑出声。

    两个人对视一眼,沈怜雪道“多谢大人费心,如此便按大人所言来办。”

    裴明昉摆手“不,倒是我要谢过团团和沈娘子,倒是给了我些许深思。”

    沈怜雪有些惊诧“团团这奇思妙想,还能给大人深思”

    沈如意咧嘴笑了,特别得意“娘,说明团团很厉害”

    裴明昉眼睛里的笑意流淌出来,他温言解释“治大国如亨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同开设一间食肆,其实也是有些相仿佛的,本质上来讲,国家也需要赚钱,赚来的钱,让国家里的所有人都生活幸福,即便是庶民也能生活下去,不会被逼迫流离失所,无以为系。”

    “团团这个礼券的主意其实不错,若是收商税时可试行,比如商税实交则发放礼券用以兑换各路票引,这种优惠,相信许多大商贾都会心动。”

    “毕竟,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偷税漏税,这毕竟要承担风险。”

    裴明昉说得就有些深奥了,但沈如意却奇异地听懂了“爹爹,可他们还是要多交税,愿意交的一定会交,不愿意的即便优惠也不会交,还不如给早交税的人多发礼券,然后逐日或者逐月减少,这样,一直积极交税的人会更积极。”

    听到女儿的话,裴明昉眼睛都亮了。

    他比刚才的沈怜雪还要惊讶,简直是不可置信地看着小女儿,似乎在看什么稀世珍宝。

    “团团,你是怎么想出来真是叫我颇为震惊。”

    裴明昉看着女儿问,他的震惊是藏都藏不住的。

    沈如意冲父亲笑笑,很是理直气壮“毕竟要赏罚分明,照功行赏,且嘉言懿行,只有后来者看到前人之裨益,才会效仿。”

    这话说得比裴明昉还咬文嚼字,落在沈如意身上,却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反而有种返璞归真。

    这些自然不是沈如意小小人儿能深思之言,其实是她的师父前世所教导。

    师父一心向善,总是说嘉言懿行,沈如意小小年纪便也记在心里。

    裴明昉赞叹道“吾儿聪慧,堪比当世大儒。”

    这夸奖实在有些厚重,沈如意栽倒在母亲怀里,脸上笑容不落,终于还是有些羞赧。

    裴明昉同沈怜雪对视一眼,沈怜雪冲他抿了抿嘴,一句话都未多言,但裴明昉却看懂了沈怜雪的意思。

    他只是低声笑着说“我女儿就应该聪明。”

    一晃几日过去,礼券也已发出过半,当每一日生意都更上一层楼时,沈怜雪便跟沈如意感叹“你们父女,真是厉害。”

    或许都被那两千张的定量激励,过来买麻酱馒头和糖三角的食客都增多了,沈怜雪和白柔儿每天都要揉更多的面,明日次从十几蒸笼几乎要卖过二十。

    且不提娘几个累却也快乐,临近甜水巷一带,甚至蔓延至南牌坊街,百姓闲聊时也会问“你有礼券吗”

    甚至有以前没听过团团煎饼的食客,也会因为礼券慕名而来,想要看看光凭铺席两月开起食肆的食物到底有多美味。

    可以说,煎饼带来了附近的食客,而礼券却把未听过煎饼的食客吸引而来。

    就连提出这个“促销手段”的沈如意都没想到,不过为了宣传食肆而发放的礼券,反过来把煎饼带火了。

    沈如意看着眼前络绎不绝的食客,同母亲感叹道“也是美味佳肴太少,咱们这么花样繁多的美食,一定可以征服汴京百姓。”

    沈怜雪好笑地用手肘敲了敲她肩膀“莫要胡说。”

    沈如意嘿嘿一笑,便又跟眼前的食客捧起笸箩“婶娘好,盛惠十五文,这是您的礼券,请收好。”

    她一边收钱,一边从自己身上的小围裙口袋里取出一张细长的白布。

    白布上有些隐约的暗纹,上面写着团团煎饼,一文字样,下面是沈如意的花押和东汴河大街街道司的花押。

    翻过背面,则是小字,写的是每十文抵扣一文。

    这张礼券很简单,也不大,即便有十来张都可一起放入荷包,还有些绰绰有余。

    那面生的食客接过礼券,下意识摸了摸,然后便低着头匆匆走了。

    沈怜雪正忙着摊煎饼,沈如意在数钱,谁都没注意这个并不显得奇怪的客人。

    之后一连三日,慕名而来的食客太多,以至于礼券发放很快,到了二月初七,这两千张便全部发放完了。

    沈怜雪站在摊位后,同食客们说了这个好消息“之前承诺的两千张已经发完,我们已经提前赶制了新的礼券,从今日开始发放,这一次大约有一千张,同样先到先得。”

    正在等着取煎饼的食客很惊喜,后面也有人问“还有一千张啊,那我明儿还来”

    沈怜雪学着女儿的话语,笑着向面前的食客解释“承诺要发,便一定会如数发放,绝不会敷衍。”

    食客们就道“好嘞,老板明日多准备些肉夹馍,来晚就买不到了。”

    沈怜雪点头,沈如意就道“好,一定一定,明天见哦。”

    今日忙完,依旧是天擦黑。

    不过此时已过了立春,傍晚天色越发明亮,能忙到这个时候,也说明生意比平日里要好得多。

    四人推着空空荡荡的推车往家走,路过临街的楼屋时,沈怜雪便往上喊“大姐,大姐。”

    孙九娘推开窗户,低头往下看来“我就来。”

    今日他们要吃火锅,特地叫了孙九娘和郑欣年,大家一起热闹热闹。

    火锅好准备,高汤都是提前熬好的,沈怜雪调试了两重口味,一种是排骨汤,另一种是略微有些味重的辣鸡汤,这两种到时候都会放在店铺里,给食客选择。

    今日他们要吃的就是辣鸡汤。

    鸡汤里放了葱姜芥子和麻椒,味道是又麻又辣,却很驱寒,冬日里先喝一碗汤,浑身的寒气都被逼出,舒坦得很。

    孙九娘领着郑欣年上门时,厨房里已经摆好了新定做的铜锅。

    铜锅下面是炭匣,中间有个高耸的烟囱,上面正冒着烟气。

    铜烟囱四周是一圈圆锅,里面的辣鸡汤正在咕嘟沸腾着,孙九娘一进来就能闻到辛辣之味。

    “哇,这汤底是新熬煮的”

    孙九娘好奇地问,卷起袖子过来帮她们端盘子,沈如意招呼郑欣年跟她一起看地上放着的碗碟,闻言道“是呀九婶婶,这也是咱们食肆的招牌,今日请您跟年年哥品鉴。”

    孙九娘笑着把各色菜肉放到桌上,边放边笑“我今日还去看过,桌椅铺面都洒扫干净了,就连菜单木牌也都做好,陈六郎正在让人挂墙。”

    沈怜雪她们忙得脚打后脑勺,这几日实在没时间过去盯工,好在陈六郎用心,孙九娘也每日都过去瞧一眼,这才一直顺利。

    “多谢大姐,你辛苦了,往后大姐就不用再叫外食,直接铺子去吃便是了。”

    孙九娘也不同她客气,道“那好,我可想椒麻拌面了。”

    沈怜雪笑道“管够。”

    他们这边说着话,那边郑欣年看着沈如意正在摆弄的瓷碗瓷碟,一眼就看出里面的关键。

    “上面的梅花数量代表售价”

    这个点也是裴明昉提出的,他道即便盘碗分出颜色,亦或者让食娘子和掌柜背下食单,却也会因为人多而忙乱,因此,每样食材的碟子上都要标好价格。

    比如说,用来涮锅的素菜都是四文,那么便统一用小竹筐,轻便便宜,特殊又好记。

    而荤菜比如说羊肉鸡肉杂碎等,都用标注有两朵四瓣梅的青瓷碗来盛放,同款式还有四瓣双梅碟,这样若是选两个麻酱馒头或者糖三角,亦或者一碗椒麻拌面,都是一样价格,好算也好记。

    食客都不用多问,时间长了很简单就能分辨食物价格。

    郑欣年帮着沈如意一个个检查碟碗,感叹道“裴大人真是令人敬佩,不愧是我辈楷模。”

    沈如意嘟嘴“年年哥,你怎么不夸我怎么都夸爹爹了”

    郑欣年倒是一本正经“如此巧思,心思又细腻,定是裴宰执所思所想,若是你啊”

    郑欣年看着她道“你只会说一大通奇思妙想,最后实际要如何做,还不是要裴宰执或者雪婶给你兜底。”

    这倒是说得一般无二。

    沈如意瘪着嘴看他,片刻之后,却还是笑了“年年哥,你也很聪慧,我就当你是夸我了。”

    郑欣年看着小丫头笑了。

    他们这边嘀嘀咕咕,那边母亲们便喊“开饭了。”

    沈如意抬起头,跟郑欣年一起飞快起身,两个人迅雷不及掩耳闪现在桌边“开饭”

    他们每个人都饿了。

    大家在圆桌边坐下,沈怜雪端起桂花酿,对这众人道“生意兴隆,红红火火。”

    桌上的铜锅里,火锅高汤蒸腾出馋人的香味,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她们异口同声“红红火火。”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