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三章 本初之谋

    幽州落了第一场雪,刘虞带着妻妾儿女一大家子,迎着风雪北上,很是给人一种落寞凄凉之感。

    想想也是,刘虞乃汉室宗亲,幽州牧,富贵已极,结果到了最后,被手下挟持,不能左右自身,引以为傲的军民所向也是手下投其所好,营造出来的假象。为辽东王言所破,收其家财,散其仆从,全家只带着一堆华丽的衣服,以及乱七八糟的生活器具,由几匹骡马拉着几辆大车,许多人都得走着。

    这种巨大的落差,怎么看怎么凄凉。

    不过给刘虞一行,行注目礼相送的,却是一群即便穿着粗布麻衣,即便灰头土脸,光是看着皮肤就能判断他们必是养尊处优之人,他们在冷风中冻的瑟瑟发抖,拿着工具,被军士驱赶着往山上走。

    他们就不觉得刘虞凄凉,甚至有几分羡慕。谁又能想到,他们以前私下里嘲笑的糊涂蛋,竟然就靠着糊涂活了下来。

    反而是他们,要干活干到死,还是凄惨的冻饿而死。死了之后还没有坟冢,不知道跟谁一起埋在什么地方

    轻取幽州,王大将军坐镇蓟县调度,有黄忠、太史慈、周仓等战将领军出征,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的城池,正在被一座座的攻克。

    这些城池多是小城,很多城都没有护城河,他们城中粮草也不足以支应长久的困城消耗,再者十万大军都不能阻挡,蓟县城已破,上级领导全灭,这个时候,即便很多官吏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他们也没有别的路可走,因为早死晚死都是死。

    另一方面,辽东军士围城喊话,把辽东说的跟仙境一般,鼓动着守城士兵杀官献城,回家搂着老婆孩子过日子,跟着大将军一起共创辉煌。很多守军是不经鼓动的,毕竟传言是早有的,再者四面围城,他们不投降就是死,根本没有战心。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官吏、富户,他们做了同样的选择。杀了全家,然后自尽。

    倒也不是说他们比之蓟县城的幽州顶级官吏、豪强更加的有骨气,只是因为那时候蓟县城中之人,总还抱着一丝幻想。

    毕竟公孙瓒可还在外面呢,虽然刘虞没说,但他们未必没有依仗公孙瓒的意思。攻守城池的战斗,尤其还是蓟县这样的大城,玩命的打,在排除了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只纯粹的攻守战,正常情况下都是能挺几个月的。

    而且他们城中粮草充足,根据缴获清点,城中粮草足以支应一年还要多的时间。所以如果按照正常的事态发展,等到公孙瓒回来攻打王言也不是没可能。

    公孙瓒的根基在幽州,他若是知道刘虞等人尽起十万大军被王言打败了,绝对是惊的一蹦三尺高,破口大骂。骂王贼,更骂刘虞等人的无能。他想两败俱伤,可没想着让王贼尽取幽州。

    但任谁也想不到,十万大军,不到半个月就被打败了。坚固的城池,就挺住了一晚上,那还是王言没有进攻,先休整了一夜。

    这样的消息,公孙瓒一定是不想听到的,他的家小可是都在幽州呢。

    如今都干苦活累活呢,基本活不过这个冬天

    王言坐镇蓟县调度,各种的人员、物资不断的从辽东运来,幽州虽然寒冷,但这个冬天却格外火热。

    复行辽东旧事,各种的铁匠、木匠又是忙碌着生产。砖窑、玻璃窑也开始生产,一如辽东那般,要普惠百姓,都给装上火炕、玻璃窗。

    火炕、玻璃在第一次搭建、安装的时候,收费相当低,待到秋收之后才会收一些粮食。即便等到以后,他们自己购买砖块、玻璃的价格恢复到原价,价格依然是能承担的起的。

    砖头是土,玻璃是沙,原材料都是不要钱的,只有那么些许人工。相对来说,王言还是比较良心的。他治下,凡是生活必需的,价格都不贵,并且一直都很稳定。

    至于说幽州没有辽东冷,保留建筑特色的问题,这其实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有钱人才会考虑建筑,他们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讲究形制、装潢,可穷苦的百姓,是没有那方面考虑的,他们能有地方住,不漏风雨就很好。

    幽州百姓的房子,多是石头垒起来的,用泥混着草充当黏合、保暖,木梁的房顶上,甚至连个瓦片都没有,都是茅草。

    这样的情况,怎么有功夫考虑建筑形制的问题。所以未来基本都是砖瓦房为主,一点点的,待到百姓生活水平上来了,有了更高的追求,那时候就有所谓的建筑艺术了。

    六年攒下来的家底,支应幽州过冬,直到来年秋收,问题不大。现在的问题是,可用人手不足。做民官的最低标准,就是得识字、算数。剩下的什么与百姓打交道的智慧,虽然内部的参事报也在不断的歌颂,但其实还远远没有到需要这些的地步。

    但就是这种要求,一百个人找不出一个来。

    虽然这几年百姓中有天才的人,他们学会了常用字,能够自己看书,学会了算数,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但这仍旧与需要的官吏数量,相去甚远。辽东学堂培育的学生,还要三年才能接受完毕基础教育。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开国之初,不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挺年轻的。但是到了稳定时候,岁数一下提高了很多。就是没有堪用的人手,只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有一部分人,在这种重压之下,适应成长并脱颖而出,自然成了教科书上的人物。

    手里的人才不够,幽州本地的官吏活着的没多少,都被杀绝了,也不了多少助益。本身他就把亭的治理,纳入了正经的体制中,亭长一样可以升迁,这大大增加了所需官员的数量。本来就不够用呢,他这么搞,自然更加的人手不足。

    不过问题不大,反正规则在那的,人手不够就从高的来,先覆盖县一级的行政单位,辽东的亭长都升官,来到幽州做县令,干的还是亭长的活,带着其他的官吏,以及一些军卒辅助,一个亭一个亭的去开展工作,累就累一些,有错漏那就先漏着,总有找补回来的一天。大面上,百姓肯定是不会吃亏的。

    另一方面,就目前来讲,百姓的建设热情是相当高涨的,只要官吏下了命令,讲明白所为者何,不用人监督,渴盼生活更加美好的百姓,干劲比谁都足。

    当然目前因为已是寒冬,还没有开始大建设,只是在重新清丈田亩,划分田地。这个工作,由县令带着军队做,问题不大。

    军中规矩多,军令严,高压之下,认识字,会算数的有不少,他们才是目前治理地方的主力。

    总体来说,幽州目前的统治已经算是稳定下来。

    同时为了应对来春诸侯撤军,各自发展争霸,以及公孙瓒要率军归来,王言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调动。

    黄忠领宣武卫镇守泉州天津,周仓领威武卫守徐水保定徐水,太史慈领广武卫守霸县霸州。这是为了预防来年公孙瓒回师,更是为了预防冀州的韩馥、袁绍。目前的目标,就是守住幽州的胜利果实,可以踏实的种上几年地,再积攒一些家底儿,预备着更大的扩张。

    至于并州,现在已经无力拿下,廖化的骁骑营驻扎在那边,还有振武卫的三千兵马。这股力量,不管不顾的话,足以在并州打下一大片地盘。只不过目前资源吃紧,短期无法外图。

    另外草原上还驻扎着振武卫三千兵马,清平县还有熊武卫六千兵马,那是不能动的。那是守住草原地盘,团结投靠的鲜卑百姓,以及守卫辽东西方门户的兵马。廖化的骁骑营没有调过来马踏中原,考虑的也是这个原因。

    草原上的战争一直都没停,就算这边占了幽州,廖化在守卫广宁地盘的时候,还是分出了一部分的兵马,到草原上打击蛮夷。

    对待他们,王言的态度很坚决,要么入我麾下,听我指挥,融入汉民,要么就往西走,如果留下还不归顺,就是个死。当然即使归顺,各部头人也活不了,要不他们怎么反抗呢。但如果不杀头人,让他们掌握着部落的话语权,那是归附,不是归顺。

    王大将军与草原上各部头人的敌对状态,和豪强官吏的敌对状态,是一样的。在他这里,都是阶级敌人,在头人与豪强官吏那里,也是两不相容,欲杀之而后快

    除这几部兵马外,房县还有三千英武卫,长春满编兴武卫。英武卫维护老家稳定,兴武卫吞并扶余、高句丽,这也是不能动用的。

    至于先前发兵出来的三千英武卫,以及三千征召的民兵,都没有正式的整编,现在属于分散在各地,维持秩序。太史慈、黄忠、周仓的军士,也都抽掉了一半的人手,到各个县城辅助民官清丈田亩。

    待到来春归队,准备着跟公孙瓒打仗就行。

    事实上在幽州乱起之时,便有人举家南迁,而在辽东打败了幽州十万大军之后,封锁不及的情况下,更是有人南下逃跑。而在早先幽州兵马调动之时,冀州韩馥便已经收到了消息。当王言调动兵马,黄忠、太史慈、周仓三人,领军南下驻地,封锁了从保定一线开始,太行山以东直到临着渤海的泉州。

    这一趟近六百里的封锁线,设置了各种的隘口,对着冀州虎视眈眈。这种动静,韩馥要是都不知道,他也不用当什么冀州牧了

    洛阳的冬天也不很温暖,然各路诸侯却是常常相聚。虽然所有人都达成了天暖再跟董卓干一干,意思意思就撤军的共识,但是大家相聚之时,仍旧不忘讨论讨论如何戮杀董贼,再讲一讲匡扶汉室的大志向。在这些人面前,刘备这个出身汉室宗亲,同样有着匡扶汉室之志的人,看起来都没他们更忠于汉室。

    大家都清楚各自的心思,也清楚这是最后一个和平时候,来日或许刀兵相见,但大家都在这应付着。

    这时候属于是汉末初期,这时候的形势,大家其实是围绕着袁绍、袁术兄弟俩来的。十八路诸侯,十六路围着这俩转,互相站队。

    当然不管怎么站队,大家是联军,一起聚会饮宴之时,看起来还是一团和睦。

    不过今日,盟主邀众人宴饮之时,却是不见了熟悉面孔。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