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179 杂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

    “泽远, 如今朝堂上颇不安稳,你当沉稳一些。”

    内阁值堂内,茶烟袅袅升起,柳贺与申时行对面而坐, 后者提及柳贺这几日与言官的争论, 面上便是一副不赞同之色。

    申时行近日刚入阁办事, 内阁之中, 张居正回乡守制, 吕调阳上疏乞休, 眼下一应庶务由张四维、马自强与申时行负责处理,不过总抓的依旧是张居正。

    柳贺与三位阁老关系都称不上如何亲近,不过马自强与申时行毕竟曾是他的顶头上司, 二人入阁后, 柳贺也常至二人面前走动,与张四维之间虽曾因扬州盐事有过矛盾, 不过柳贺回京后,张居正似乎赞无对盐税下手之意, 张四维便未因此事为难柳贺。

    当然,这主要是看在张居正的面子上。

    张居正返回江陵,各地清丈田亩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柳贺虽未参与, 户部传来的数据他却有所耳闻仅南直一地, 官员富绅等退出的田亩就比往年多出了三成。

    便是柳贺的同僚中, 也有数位家中有田亩要清退的。

    张居正对待清丈田亩事格外重视,官员们都不敢轻视, 此次张居正返乡, 路过各地的官员都向他面呈本地清丈田亩之效, 也有那等主动讨好的官员,不过张居正乃是回乡奔丧,自然不可能在各地接受官员们的孝敬。

    他自京城抵达江陵,只花了短短二十二日。

    随着清丈田亩策在各地的推行,朝堂中也渐渐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如有地方官员为增加本地的田亩数,便故意进行增报,也有官员为体现自身爱民如子,减轻百姓负担,便将田亩数进行少报,清丈田亩策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朝堂众官皆知,此时上报户部的田亩数与真实数据依旧有差距。

    如此种种,都构成了清丈田亩的阻碍。

    日讲课时,柳贺已对天子道明清丈田亩的意义,朝中有官员权贵将清丈田亩看成扰民、夺民利之举,而张居正的宣传并未跟上,因而柳贺写信给张居正,建议他将清丈田亩的目的向天下人道明。

    张居正可以不在意自己在读书人中的口碑,但口碑这事其实相当重要。

    柳贺将张居正成功劝回了家,虽然此前张居正自称是非常之官得罪了一众读书人,但因吴中行、赵用贤并未上疏,艾穆、邹元标等人也与柳贺一般弹劾了陈三谟等人,夺情的影响便没有进一步扩大。

    柳贺觉得,张居正是干实事的人,但天下人不理解,尤其是读书人不理解,否则万历日后清算起张居正时也不会那般顺利。

    且张居正爱用干实事的人,对于文章写得好的官员并不感冒,他为人有些刚愎自用,宁用浊流不用清流,因而日后才有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对他的诋毁。

    所谓三十二人大轿,所谓海狗丸使用过度之说皆是虚传,官员服撵皆有定制,逾制有御史参劾,且这三十二人的大轿若是真用上,按这个时代轿子的速度,张居正恐怕两个月都到不了家。

    在信中,张居正对柳贺的建议不置可否,然而半月后,内阁与户部便将此提议呈在了天子案头。

    户部尚书殷正茂某日在朝会上见了柳贺,都将他拉到一旁:“泽远,依元辅之意,官民田之则要重提,此事民间争论颇大,老夫当真要对朝上诸公道明”

    官民田之则,即是要改变官田占比大的现状,而由民田占据多数,这毫无疑问会损害官员及权贵的利益,张居正此时不在京,殷正茂可没有胆量将这事推动下去。

    柳贺道:“大司徒,下官是词臣,田亩之事是户部的职掌,下官不好干涉。”

    殷正茂便道:“好你个柳泽远,本官是来参详你的建议,你只与元辅说,却不愿与老夫说”

    殷

    正茂贪得天下皆知,尽管他颇受张居正的器重,朝堂上对他的弹劾却始终没有断过,此时清丈田亩事推进遇上了难题,殷正茂便想着早日将这事了结,自己也好致仕返乡,有传闻说张学颜已经盯上了户部尚书这个位置。

    若是细究的话,他殷正茂在元辅心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如张学颜的。

    万历五年,六部尚书的位置变动颇多。

    前兵部尚书王崇古告老还乡,接替他的是同样参与了俺答封贡的方逢时,吏部尚书张瀚被弹劾回乡,便由前户部尚书王国光接替了他的位置。

    一句话总结,还是张居正的自己人。

    而工部尚书也换成了治水有功的吴桂芳。

    吴桂芳兼工部尚书,又兼漕河总督一职,他在南直隶治水颇有成效,因而张居正便将南北的水与漕皆交于他一人之手,吴桂芳这工部尚书权势远胜大明朝的历任工部尚书,在天子面前也颇说得上话。

    柳贺并非不愿告知殷正茂,然而清丈田亩之策的确是户部的职责,他若轻易干涉,在朝臣心目中终究不会留下好印象。

    他给张居正出主意,全的是师生之情,他与殷正茂又没有太多往来,何必为对方劳心劳力

    京官有京官的使命,若是一切还如在扬州时,那柳贺这个詹事府少詹事的官位又何必要

    一转眼,时间便到了万历六年,正旦时,京里下了好大的一场雪,柳贺格外不愿出门,然而这个时候迎来送往免不了,作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之一,柳贺还需在衙门当值一日。

    “真够冷的。”

    府中烧了炭,屋子里倒是暖洋洋的,杨尧替妙妙穿了件红色披风,妙妙便如年画里的娃娃那般可爱,这大雪天,连猫狗都懒得出门跑一趟,妙妙却兴致勃勃地踩在雪里,捏雪人滚雪球玩得起劲。

    柳贺打了个哈欠,坐上马车出了门,好在这一早不用上朝,翰林院中没什么人影,他只需安安静静坐上一日就足够了。

    “柳学士,您来了。”

    一见柳贺,翰林院中的书目便送上热茶汤,还打了一盆水给柳贺净手,柳贺喝了些茶暖身,又吃了些茶点,之后便拿起书静静看了起来。

    若非年底一桩夺情事,柳贺在翰林院中的生活可谓十分滋润。

    “将嘉靖年有关宗藩的条例给本官找来。”

    柳贺命令刚下,那书办便将文渊阁中的条例文卷等翻了出来并非他想干涉宗藩事,说实话,藩王们在封地上的荒谬文武百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嘉靖时也曾出过宗藩条例,对藩王们的待遇进行削减,可惜政策削减太狠,加上嘉靖皇帝自身也非勤政的帝王,之后这宗藩条例便不了了之。

    读了文卷之后,柳贺最大的感慨就是朱家子孙当真能生。

    其实也可以理解,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的帝王,他虽当了皇帝,但思想上仍是地主那一套天大地大,儿子最大。

    为了让他老朱家的子孙能世世代代享福,他不许宗室考科举,也不许宗藩从事生产,只由大明财税养着便是。

    然而嘉靖四十一年时,宗藩总人口便有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二人,这个人口数量看似不多,然而亲王郡王等人岁禄高,一年的岁禄开支便有八百多万石,而同一年的粮税是两千多万石。

    这两千多万石里,还有一部分进了天子内库,一部分满足军需,还要应付官员开支,地方赈济,若是有战事,那花钱更是如流水一般。

    柳贺为何要看这宗藩之策因为前几日张居正给他的信中,有几回仿佛不经意间提及了宗藩事。

    张居正官至首辅,平日忙得不可开交,除了为天子写贺表外,他平日所说不可能有一句废话,与其说是暗示柳贺,不如说是明示了。

    柳贺:“”

    他何德何能啊。

    宗藩有宗人府管,然而永乐以后,宗人府常由勋戚掌管,实际上的职权已经到了礼部手里,而礼部的职掌和翰林院也有一点交叉,比如皇室玉牒就是翰林院修的,不过玉牒当然不可能只修皇帝那一脉,那天子也不必特意下旨令翰林官修了。

    事实上,宗室玉牒这工程一点也不小,柳贺修的时候除了崩溃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爵位外,还对朱家子孙的名字表示崩溃。

    因为朱家宗室取名,一名中必带金木水火土五行,因而看到朱效锂、朱诠铍、朱恩钠之类的名字,他恨不能回去重修一遍元素周期表。

    如果可能的话,柳贺也不想与宗室打交道,宗室骄横满朝皆知,但他们又是老朱家的龙子凤孙,生下来便高人一等,官员们也是能避则避。

    放衙之后,柳贺自暖室走进风中,虽裹着厚厚的大氅,他依然觉得风往脖子里灌得厉害,走两步脸都刮得生疼。

    在这个时节的大明,在地处北方的京城,这样的大雪,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恐怕真有百姓被冻死吧。

    扬州那般的富庶之地尚且有百姓穷苦难度日,何况在北方。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述的或许正是这个时节。

    不过京城的百姓日子还稍好过一些,毕竟天子脚下,若是饿殍遍野,那着实是伤了天子的颜面。

    可是看不见并不代表不存在。

    柳贺轻轻叹了口气。

    张居正之所作所为,说是为了延续大明的国祚也好,说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不再困苦也好,那的确是伟大的事。

    他若仍图安逸,若是守着这四品京官的位自得,那着实是辜负了来这大明走上一遭。,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