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 南士 祝缨自认是个散户。

    禁军的靴底奔跑时发出的擦擦声, 身上的铠甲随着动作发出的尖一点的声音,禁军们沉重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他们冲进殿内, 打架的人就开始往两边撤了。

    沈瑛算是“始作俑者”, 脸上又挨了两下,余清泉年轻腿脚好, 不但躲闪及时还趁乱踹了别人好几脚, 自己却毫发无伤。

    禁军将打架的人隔开, 皇帝冷着一张脸,道“不成体统御史大夫”

    王大夫出列上前“臣在”

    皇帝指着下面这些人, 问“此当如何”

    王大夫自己不回答,点名了殿中侍御史来回答这个问题。按照规定, 就是都记下名字挨个惩罚。御史回护自己人, 顺便把沈瑛给摘了出来, 认为他们俩还只是“论事”, 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动手的人。建议, 照着上次朝会斗殴的结果来办。

    上一次是一片朱紫互殴,这一次紫衣不下场,红衣之中又掺了好些个青绿色。

    一群朱紫, 罚也有限, 也不伤筋动骨, 大部分人是写了个谢罪折子了事,一点儿也不妨碍他们继续秉国。如果比照着旧例来, 今天大部分人能够逃脱。

    皇帝气道“明知故犯,还能宽宥么”

    王大夫建议,让这些人都停职反省。

    皇帝认为余清泉也出脚了,得回家吃自己。王大夫道“陛下, 御史不能因言获罪。”

    此言一出,得到了许多人的附和,皇帝不好坚持“回去闭门思过”

    王大夫又问“那要思多久呢没有永远呆在家里的道理。”

    皇帝只好说了个“一个月”。

    有了余清泉打样,则参与殴斗的其他人就都不能得到比余清泉更轻的处罚,王大夫道“动手的,官降一级,也都闭门读书去。”三个月。

    皇帝道“就这样吧。”

    他往下一看,也有些灰心,不禁想先帝坐在这个位子上的时候,看到的也是这样么他是怎么做的

    想了一阵,发现印象中自己记事起,先帝就基本能控制朝局了,至少不会这么混乱。直到先帝晚年失明。

    皇帝道“散了吧。”

    群臣三三两两地往外走,有刚才吃了亏的,还远远地对刚才的对手叫骂“必要与你分个高下”

    “分就分,怕你不成你说个地方咱们接着打”

    随后,被各自的上司骂回去了。

    祝缨见状,对林赞、施季行使了个眼色,三人带着大理寺的人飞速地溜了。

    回到大理寺,祝缨开了个晨会。现在大理寺的事务比办鲁王案时少了许多,祝缨开始着手复核旧案“不要积压,免得以后再有大案又要手忙脚乱。各领几个州县,核吧。”

    “是”

    祝缨又让日常事物给林赞处理,再叫过施季行来,与他详谈。

    施季行心道难道大理寺又要有什么大事么没听说啊家里阿爹也没提过。

    两人到了祝缨的屋子里,没在正堂坐,祝缨请他到旁边的坐榻上对坐,说“陛下命写的大理寺条陈写完了。”

    “是,已经呈上去了,没听说陛下有什么抱怨。”

    祝缨道“你再写一个,不是交给陛下的。你自己写了自己看,对大理寺的职司、各项事务等都要有个数。在自己心里过一遍,再仔仔细细地想一想,别拿会典之类的东西来敷衍自己。”

    施季行年纪比她大,但口气很礼貌,问道“大人的意思是”

    “交给陛下的交了,咱们自己呢得心里有数。看今天这架打得一年之内很难平息了。大理寺怕不能置身事外,你是少卿,得把得住。再抽空一些近期的案子和往年大案看一看,现在辛苦一点,后面省事。”

    施季行道“下官明白了。”

    祝缨请他喝了茶,施季行便回去忙了。祝缨到书桌前,抽出一张纸来,在上面画满了圆圈,每个圈里都写一个名字。标了刚才打架时的站位。

    只要不瞎,刚才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尤其是打架,各人的站位就能看出亲疏远近。紫衣没什么人下场,动手的这些人里也不是两大派对殴,而是分成几块。

    先帝系、今上系、太子系、“与国同长”系、仕林派、散户,都各有一群人,这些人又与地域同乡之类的分类交织在一起。

    祝缨自认是个散户。

    对了,先帝诸子都还在,除了鲁王,别人的势力没有大的损伤,他们又是一股势力。

    先帝在世的时候都还安分,分类只是分类,现在都破土而出,成了山头。

    王云鹤狠一狠心,凭威望凭手段,或许能大权独揽、尽快平息。但如果那么干了,就不是王云鹤了。他必得是在维持皇帝体面的同时再做事,这就会慢。

    一旦有摩擦,御史台肯定很忙,而大理寺也不得闲。

    最好的办法,就是天子振作起来,早点养出自己的势力,甭管什么派系都能压得住。

    祝缨将纸团了团,烧了。

    午饭之后,大理寺迎来了一位稀客王大夫。

    王大夫掌御史台,待人却和善,笑吟吟地说“老了,觉少,冒昧过来,没耽误子璋休息吧”

    祝缨笑道“我正愁着没人说话呢,您请。”

    两人坐下,王大夫打量了一下屋子,道“子璋这里看着清爽。”

    祝缨道“这几天才收拾完,头先到处都是卷宗,乱七八糟的。”

    王大夫道“鲁逆案办得这么紧,可是忙坏了吧又不得不尽早平息,子璋辛苦。”

    “这阵子谁都不得闲,也不独我一个人。王公也受累了。”

    “哎我先前还真不累,不过,就快了。你干前半截,我干后半截。”

    “哎哟”祝缨说。

    王大夫点点头“大理寺狱,得给我留些空房,我要关人。”

    祝缨道“要多少总不能一总都关了吧那动静也太大了点,着痕迹了。”

    王大夫道“慢慢来,男监女监各留个三、五间就够了。地方有远有近,就算拿了人,往回赶也是有早有晚的。”

    祝缨道“好。包在我身上。”

    王大夫又缓缓地说“又会出一些不错的缺,子璋如果有意,可不要错过了。我今看中了一个,子璋有没有合意的”

    祝缨道“您尽管办。”

    “诶咱们还是先商议一下,错开来的好。子璋看呢”

    祝缨道“好。”

    王大夫说“散朝后,陛下召了我去,给了我三个名字,让我派人去查一查有无不法之事。我还记得这几个人,像是依附过鲁逆的。”

    祝缨道“鲁逆案已经封档了,在我这儿已经过去了,原来到了您那里。”

    王大夫笑笑,说自己看中了一个五百里外的府,想安排自己的儿子过去。祝缨道“那就先恭喜了,到时候我只管去府上吃席,我不喝酒,但饭菜要好。”

    “那是自然”王大夫说,“我已派了几个人出京拿人了,此事须与吏部讲一讲。子璋,同来否”

    祝缨笑眯眯地“求之不得。”

    两人一同去吏部,此时不冷不热,阳光照在身上十分舒适。王大夫道“只盼能早些安静下来才好。”

    祝缨道“再闹腾,也不会比去年末麻烦的。”

    王大夫道“比最差的强,也不能就说好了。哎哟,陛下的儿子们也快长大了。”

    “东宫名份早定,倒是不愁。”

    “在子璋这个年纪,能这么沉稳的人可不多呀。”

    祝缨道“打小我就知道,着急也没用。”

    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到了吏部,吏部也比先前安静了,但是气氛却比较紧张。祝缨知道,这是因为姚尚书自己也不太安心。姚尚书算先帝派的,真正的先帝自己人。可惜,先帝死了。现在最不安的就是他们。

    看到王大夫与祝缨带点闲适的样子,姚尚书心里甚至有了一点点的嫉妒。王大夫与郑熹、郑侯等人一样,只沾了一点先帝的边,他们自己本身就有挺大的势力。祝缨成分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皇帝登基中出了力,是新贵。

    俩都比姚尚书从容。

    姚尚书这几个月都很紧张,尽量多给自己人留些后路。

    三人见了面,先是寒暄,然后是王大夫说明来意。

    姚臻笑问祝缨“接下来会有什么人,我不一定知道,王大夫或许能知道,你现在是一定已经有数了的。”

    祝缨道“陛下说,那件事已经过去了。”

    姚臻道“那件事过去了,别的事呢不能因为附逆,就把做过的恶事统统一笔勾销了这不好吧附逆还有这好处该问还得问不是”

    祝缨道“我也不知道陛下会追责哪些人,档也已经封了。不过我想,哪些人平素与鲁逆走得近,这个大家应该都看在眼里的。比如”

    她简单说了几个名字。

    姚、王二人都点头,王大夫又说“膏粱之地,竟让这样的人去掌管,实在苦了百姓,又误了朝廷。该早日换上体恤下情的人。”

    三人又分了分名额,全占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仨完成了一次勾兑。祝缨原不打算马上伸手的,现在也说了一个县给顾同准备着。

    这个县离京城比小吴还要近一些,是个上县,她对姚臻道“就他了。”

    姚臻道“好。”

    三人都比较满意,各自散去。

    祝缨回到大理寺狱,便下令将男、女监各收拾出五间囚室来,里面的用具也给准备好,预备给御史台的人用。

    没等来囚犯,她调的几个学生来了。

    这一批都是早期福禄县的县学生,散在外面或做官丞或做主簿、县尉之类,正在苦哈哈地熬着资历。一入官场深似海,八、九品的小官儿,跑官都很为难,绝大部分这个品级的人摸不到吏部的门槛,只能在本州里巴结刺史府的司功等人。

    做百姓的时候,看着一个“官身”就觉得了不起,等到自己做了官,才知道在官场上这就是个虾米。

    不做这个官呢,又十分可惜,确实有利。大丈夫建功立业,总比老死乡间强百倍。

    就这么不上不下地熬着,偶尔也会想起提携他们的祝缨。无奈离得太远,现管着他们的是顶头的州府官员。

    突然之间,皇帝成了先帝,太子成了皇帝,人人心神不宁。

    更突然的,大理寺给他们调过去做官了

    四人哪敢怠慢手上的公文一交,拿了张收条就打起包袱连夜赶往京城。四个人路程有远近,到得也稀稀落落的。

    第一个到的是赵振,祝缨调他来做主簿,从七品,是实打实的升了。他一路兴兴头头地赶到了京城。跑到祝家老宅去,却发现是祁小娘子住在那里。两人也认识,赵振让随从打开包袱,分一份礼物给祁小娘子。

    祁小娘子道“你带这些都是孝敬大人的,又分我们做什么少了一分,也不好看。”

    “害我听说了你们也在京里,本就准备了你们的一份儿。可怜我也不得自己做主,莫要笑话寒酸。”

    祁小娘子道“那我就留下了。大人搬了新府,不过要到落衙后才得见呢。我叫人带你去。”

    “好嘞谢嫂夫人”

    祁小娘子嗔道“都说你是个老实人,怎么也油嘴滑舌了的”

    赵振道“离乡三千里啊”赵苏都变可爱了呢

    他于是又去祝府,祝府里的人也认得他,又是一番相认。到得祝缨落衙回来,赵振忙上前拜见“大人我来了”

    又忙解释“大理寺在皇城里,我两眼一抹黑,也不认得道,怕叫人瞧了笑话。并不是故意疏忽公务。”

    祝缨道“哦,那今晚就先住在这里,明天你随我去吧。赵苏也在京城,明天见一见。”

    “是。”

    当晚,赵振就在祝府蹭饭了,刚开席,赵振道“看着邸报说大人升了大理,只恨离得远,不能到贺。现在可算有机会啦”

    祝缨道“你们不用与我讲虚文。过几天,还有几个人会陆续到,以后你们都是同僚,要彼此扶持才好。”

    赵振请教是何人,祝缨都告诉他了,赵振喜道“都是少年同窗,可惜我在县学里的日子不太长,后来就与他们分开了。才到府学的时候,学里的人还瞧不上我们福禄县来的呢。我那会儿总想家。后来好了您来了我就知道,有大人的地方,我就能有好。”

    “莫要高兴得太早,在我手下是要认真做事的。”

    赵振拍胸脯保证“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接着,又很小心地说“大人,就是”

    “什么”

    “顾同,他还好吗”赵振说,“我们那些同窗里,他是最聪明的。以前,不是也挺好么那个”

    祝缨道“你倒还念着他。”

    “同窗么,小时候也一起长大的。”

    “哎哟,那这回可没他。”

    赵振就不催问了,他给顾同提了,大人一向有主张,现在没安排,那就是不合适呗。大不了,过一段时间他再给顾同提一提。

    比起赵苏,赵振是更喜欢顾同的。

    吃完了饭,赵振被带到书房,祝缨向他讲了他之后的职责之类。比起施季行,祝缨对大理寺可谓熟悉了,那是闭着眼睛都能生活的地方。赵振是主簿,光看纸面上的职责可以当个木偶,但是祝缨让他“万事留心”。

    赵振道“我将每日经手的事件,都记下来。”

    “有点意思了。原主簿升了要到外地赴任,趁他现在还在大理寺内,你明天与他办交割。”

    “是。我会向他请教的。”

    祝缨又问“打算住在哪儿啊”

    赵振道“京城米贵,俸禄也不太多,先不想着买房。我想先看看会馆那里有没有房舍可以长赁,如果没有,就先寄居一阵子,慢慢相看租间屋子。”

    以他对祝缨的了解,有祝缨的地方属下的日子都不会难过,一定会有额外的补贴。俸禄加上补贴,就能租不错的房子、存一点积蓄了。

    祝缨拉开抽屉,取出一串包在纸里的钥匙“大理寺在京中安排了宿舍,专为管待外地的同僚。钥匙你拿好,地址在上面,你可住在那里。过几天他们三个到了之后,你领他们去。”

    赵振喜出望外“是”

    “张、范二人在鸿胪寺,住鸿胪寺的宿舍,与你们的宿舍离得不远,都是同乡,你让赵苏带你们见见他们。”

    “是”

    “去休息吧。”

    “是”

    次日一早,赵振顶着两个黑眼圈出现了。京城官员早上起得尤其的早,祝府是围着祝缨转的,祝缨得上朝,是官员里起得最早的那一批。赵振昨晚兴奋,大半夜还没睡着,才沾枕头,钟楼里的大钟就被敲响了。

    他胡乱往嘴里塞了些早饭,打着盹儿跟着祝缨去往皇城此时天边才微微透出一点亮来。

    到了皇城外面,赵振又振奋了起来皇城他可进来了

    冼敬与祝缨是街坊,今天见她带了个人来,问道“这什么人”

    “新来的主簿,赵振。见过冼詹事。”

    赵振忙来拜见,冼敬道“唔,相貌堂堂。”一语也就带过了,冼敬是知道祝缨的性子,护短,也就顺口夸一句。

    祝缨问道“余清泉呢”

    冼敬道“在家读书呢,正好多动动脑子。”

    “有些时候,跟脑子没关系,跟屁股有关系。”祝缨说。

    “啧啧啧,粗俗。”

    “切”祝缨带着赵振,给禁军交代他。

    祝缨与禁军极熟,情份也不错。以前还是面上好,现在又多了一点真心。

    她审鲁王案,刺客砍了、谋逆的毒死了,唯禁军,就拿了周游及几个心腹去杀,其余士卒她都没有收押,抬一抬手,让禁军阮大将军自己处理,甚至没有与阮大将军争一下该谁管他们。

    结案的时候,又为这些人说了几句话,说他们是听命于上官,而禁军的要求就是要听命于上官,所以士卒不该为逆案负主要责任。

    最后这批人的命是保了下来。禁军都很感激她。

    她把赵振托付给禁军,赵振一应文书俱全。李校尉看了看旁的祁泰,这位也混了个眼熟了,是个众所周知的泥人。怨不得明明有他,还要把赵振托给自己。

    李校尉道“大人放心,交给我了保管把他们二位好好的给送到大理寺去”

    “交给左丞,他知道怎么办。”

    “是。”

    祝缨又嘱咐祁泰与赵振两句,让祁泰陪同赵振一起。

    赵振土包子进城一般,看皇城哪哪儿都新鲜,禁军也不嘲笑他,给他办了手续,又带他去见左丞。

    左丞道“你就是赵振”

    赵振道“是,正是下官。”

    左丞道“别太拘束了,到了大理寺,就跟在自己家里是一样的。”

    又办交割,又带他认同僚,祁泰又让牛金帮赵振安顿下来。

    左丞道“奇怪,这会儿应该回来了,怎么不见人呢”

    牛金也说说“是呢,莫不是朝上有事不会又打起来了吧”

    “打打打打起来”赵振说,朝上打架简直不可想象啊

    左丞道“少卿他们回来了,怎么不见咱们大人”

    祝、林、施三人非常好认,祝缨是紫衣,其他两个是朱衣,远远一看,俩红的。

    祝缨是被皇帝留下来了。

    散朝之后,皇帝将她与丞相一起留了下来,祝缨猜了几种原因,等着皇帝发话。皇帝先与丞相说了一点国政,他没有提给次子封王的事,但是提到了要整顿一下纪律。丞相们也都同意了。

    接着,皇帝说“骆晟丁忧之后,鸿胪寺只有一个少卿,如何使得须早日补上一个。卿等有何人可荐”

    刘松年不说话,一副已经休致了别烦我的样子,施鲲刚要开口,皇帝忽然问祝缨“你是鸿胪寺出来的,你觉得呢”

    祝缨道“鸿胪寺卿,国家重臣。”

    “说人。”

    “一则要干过实务且风评不错的,二则要品貌端方、礼仪周全外番面前可显风采,三则出身也要能说得过去。”

    “那么谁呢”

    祝缨想了一下,道“臣也只好说一些臣相处过的人,以臣之见,冷云或可胜任。”

    王云鹤皱了皱眉头,旋即松开,这个人选,不上不下的,倒是比较好通过。

    皇帝又问丞相,丞相们都说“差强人意。”皇帝心里想是自己的女婿,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只得作罢。

    鸿胪寺卿的人选定了,皇帝又问太常的人选,冼敬去东宫了,太常的位子也空了出来。施鲲推荐了一个人鲁刺史。

    鲁刺史在刺史这个位子上也有二十多年了,一直干得还可以。

    皇帝问鲁某的履历,施鲲也说了。皇帝不知道祝缨与鲁刺史那一段渊源,也没问祝缨,他问施鲲“穆成周不合适吗”

    施鲲答道“穆成周未谙实务,不妨从副职开始做起。”

    皇帝勉强点头,又提出要让穆成周做吏部的侍郎。丞相们沉默了片刻,皇帝在座位上挪了挪身体,丞相们勉强同意了。

    皇帝道“那便如此吧。”

    祝缨回到大理寺的时候,太阳已经老高了,她开了个简单的晨会,把赵振介绍给大家。然后就让各忙各的了。

    赵振干劲十足,交割、洒扫屋子,与同僚拉关系。

    落衙前,大家对他的观感都还不错,觉得他是个开朗诚实的人。又听说他是吉远府的,不少人“哦”了一声,就知道他的来历了。

    第二天是休沐日,省得请假了,赵振当晚在祝府借宿一夜,第二天就开始搬家。搬完又去赵苏家拜访,下午去了会馆,与在那里的王小娘子订了几间房“他们不认得大人在京城的住处,也没去过老宅,我想他们应该会找来的。”

    王小娘子笑道“要是长住,我可管不起,只住几天落脚,也不用你这些钱。都是乡亲,难道你付得这些房钱,我就付不得”硬是不肯要。

    接下来的小半个月里,余下的三人也陆续到了,都是先到会馆,再被王小娘子派人送信给祝缨和赵振。赵振接了人,先拜见祝缨,再由赵振带他们办手续、搬宿舍。这三个人比赵振的品级低些,都是评事。

    安顿下来之后,祝缨选了个日子,在家里设宴,将所有原梧州在京为官的人都叫到家里来吃酒。连同苏喆、林风,府里大大地热闹了起来。

    祝缨在大理寺里“自己人”越来越多,御史台也往借用的牢房里关了三个人进去。这三个人进去了就出不来了,由这三人又牵扯出他们治下的属官一些贪渎、行贿的问题。

    王大夫给祝缨抠了个县令的窟窿出来,姚尚书抬笔填上了顾同的名字。

    赵振从赵苏那里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心道大人就是有安排的

    祝缨的府上,也经常有人在门房里守着了。梧州出来的这些人,不时会往府里去。赵苏跑得频繁些,给祝缨带了一些冷云与沈瑛的趣事,他的笑容肉眼可见地变多了些。

    这一日,府上却又来了一个生人,拿着顾同的名帖来登门。

    府上收了帖子,让他在门上等了半天。等到祝缨回来,没吃饭就先见了他。此人二十上来,官话里带着些口音,一身绸衣,看着衣食无忧的样子。

    拜见时口称是“贡士卓珏”,原来,他是卢刺史州里选出来的贡士,籍贯是顾同治下的县。去年末到了京城,顾同想到他上京不容易,给了他名帖。

    “顾大人说,可持名帖往会馆投宿。他们地面熟。又与晚生一张名帖,道遇到难事可以来求助于大人。本不欲劳烦大人的,不幸去年先帝驾崩,考试也没了,到得今春仍无音讯。”

    祝缨道“哦,确实,两场试都没了。你如今是在京城一面游学一面接着等呢还是要谋出仕”

    “小子无状,便是求一官半职,也须再砥砺自身之后,才敢妄言。”

    祝缨道“那你不妨先住下,吏部一有选擢,我便知会你一声。保书荐书,我为你安排。”

    卓珏大喜,拜倒在地“多谢大人。”

    吏部近期确实会有一些选擢,但不是广谕天下的。还是因为鲁王案,虽然“余者勿论”,但日常里谁是谁的人,周围人心里都是有数的。鲁王一倒,后台没了,好些人是被同僚清算的。此外还有几个胆子小的,为不连累家人而自裁了。人一死,账也就销了。

    吏部得把这些缺给填了,但又没有明示天下,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有人知情。祝缨恰是一个知情者。

    卓珏不久便拿着保书,去吏部参选。知情者少,他于是被选上了个从八品的小官。

    没过多久,便有许多南方士子知道,京城有一位对南方有着深厚感情的祝大人,以前梧州干过的,愿意栽培咱。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