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夫默然沉吟了良久, 终于从长袖中摸出了一份帛书,递给了刘爽。

    “还请刘公勿要外泄”

    “外泄”刘爽呵了一声“老夫就是外泄出去,以满朝公卿的智力才力,又有几人能看懂呢老友, 你就是再谨慎保密, 也不过浪费精力么。”

    纵以中大夫的亢直, 都被这横扫百官的暴论噎得实在无语。他默了一默,只能道“这帛书颇为艰深”

    刘爽眨了眨眼,没有立刻开口驳斥。说实话, 他相当怀疑汲黯的眼力, 恐怕未必能判断出什么“难易”;但刘爽毕竟是搞过几年数学的人,知道这玩意儿的难度迥然超出常理之外, 实在不是人力可以揣度的。搞不好汲黯真能给他整出个什么大活

    于是他默不作声展开了帛书,三两眼扫过帛书前微言大义的哲学理论,径直跳到了正文部分,阅读那简单明了的“布袋原理”。

    果然行家一出手, 就知有没有。刘爽仅仅思考了半刻钟,便毫无困难的得出了结论

    自己绝对解不出这道题。

    于是他果断往后翻了几页,又看到了一道表述得极为清晰又极为简单的题目

    请证明, 可以用五种不同的颜色为任一幅地图染色,相邻区域都要染为不同的颜色

    刘爽再想了一想, 然后然后翻到了下一页。

    刘爽将帛书哗啦啦翻得风生水起, 神色从容而又淡定, 隐约还有睥睨天下人物的不屑。如此过目如飞,迅疾浏览一遍后,他终于将帛书合上,随意丢在了几案上。

    “有答案吗”刘爽问道。

    显然, 天幕还没有缺德到不给数学书附答案的地步。汲黯虽然被整得有些无语,依然从长袖中抽出了帛书附带的答案,随手递给了刘爽。

    刘爽迫不及待,接到绢帛后立刻展开,如饥似渴的从头浏览,一开始看到的便是

    “不难证明”

    “易得”

    “显然”

    刘爽

    这是几个意思

    他当初与张丞相编九章算术,尚且知道详细描述解题的思路,举一反三,归纳总结;这帛书怎么能用“显然”来推搪

    楚元王幼子咬牙切齿,两眼突出,难以遏制的生出了羞怒之情他在数学上颇有天分,也因此崖崖自高,视满朝公卿蔑如也;但在这一张薄薄的绢帛之上,刘爽却愕然体会到了某种智力被碾压的陌生痛楚。

    不过,这帛书虽然满篇“易得”,但遣词造句还是尽量平和中正,显然还是尽力想让读者看懂。换言之,刘爽的懵逼与疑惑,仅仅是因为他太菜而已。

    楚元王幼子愈发的不爽了。

    他随手抛下绢帛,冷冷开口

    “这还是得要墨家的人来参详参详。”

    中大夫微微皱眉。墨家精擅百工术数,自然是解决此事最好的人选。但汉兴以来,墨家渐渐隐匿于游侠之中,而今还能在哪里找到墨门的高士

    “这恐怕不是片刻间就能招致的”

    “不必担心。”刘爽淡淡道“有这么一本帛书在,墨家诸生中总有读术数读入魔了的人,肯定要忍不住钻出来。”

    皇帝千辛万苦,支付如此高昂的价格而求取到天幕的帛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让刘爽与墨家领略数学的魅力。元朔元年的十二月,与中大夫密谈后不过数日,皇帝便在上林苑内召见了远征归来修养已有多日的大将军卫青,及近来显贵非常的御史大夫公孙弘。

    这两位都是随侍的重臣,皇帝寒暄数句之后,便命宫人送来了两筒竹简

    “前几日有人上书言事,词句中似乎颇有可采。朕命侍中抄录了两份,想与诸卿议论议论。”

    大将军与御史大夫一齐谢恩,小心打开了竹简

    驳董生疏

    自董仲舒开宗立派以来,普天下驳斥非议他的文章不在少数,朝廷日日都能收到奏报。但今日皇帝令自己读诵此文,不知有何用意

    两人不敢妄自揣测,仔细读了下去。

    奏疏的开头颇为老套,无非是引经据典批判董仲舒将天道人格化的观点,引用周公召公所谓“天道无亲”、“天不可信”的论调,攻击天人感应说的根基。除辞章华美以外,并无异样

    但行文至中途,奏疏的笔锋却骤然一转,开始议论起了真正的“天理”、“天道”。什么是天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皎皎如月映照万物,才是天理本来的面目

    正所谓内行见门道,卫青还只是隐约有所领悟,跪坐在身侧的公孙弘却已经是双手微颤,乃至于额头都隐隐渗出汗珠了公孙大夫素来有处事不惊的镇定,而今竟失态成这般模样,可见内心的激流有多么猛烈。

    御史大夫强作镇静,以衣袖遮掩双手,继续读了下去。

    阐述天理的明月论,建构起完整而恢弘的世界观后,奏疏立刻引入礼记中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而后便一个一个的扔出惊天巨雷

    “百姓日用即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实用实学而求道”、“格万物之理”

    这些理论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两千年来最顶尖的智慧所锻造打磨而成,如此不计代价不顾一切的尽数抛洒而出,真是砸得公孙大夫头晕目眩张口结舌,大有思维信息过载的痛楚。他匍匐在地连连喘气,瞪着竹简上细密繁琐的小字,只觉得脑子都是木的。

    公孙大夫谄媚归谄媚,眼光却还是超一流的。正因为是超一流的眼光,才一眼看出这奏疏抒发的是何等石破天惊的观点、高妙绝伦的体系。如明月论,如“日用即道”、“实用实学”之类的论调如珍似宝,寻常人仅仅提出一个,便已是黄钟大吕、当头棒喝,足以警醒当世留名史册,升华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名人高士。但现在现在这些观点却像不要钱一样挥洒喷涌,真让人有一种被稀世珍奇掩埋壅塞的茫然错觉。

    提出一个好理论是名士,提出两个好理论是贤哲,源源不断撒出这么多绝妙的观点,此人是想做圣人么

    公孙弘就是公孙弘,在仓皇茫然之中,依然准确把握住了奏疏的重心显然,此文的作者意在言外,看似是在批董仲舒批天人感应,但杀鸡用此牛刀,摆明了是要借此建立新一套理论体系。

    批董仲舒倒无所谓,天下士人早就把董生批了个透彻;但要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却非得看皇帝脸色不可了。

    御史大夫深谙此理,于是抬起衣袖稍稍擦拭汗水,抬头瞻望盘坐的皇帝

    “陛下,不知此疏是何人所上”

    皇帝微微一笑。

    “是中大夫汲黯上呈的奏疏。”他道“只是,汲公说自己体弱昏迈,笔力不足,恐怕污损了这篇文章,因此只是口述了大意,让东方朔为他代的笔。”

    闻听此言,侍立在皇帝身侧的太中大夫东方朔面无表情,唯有垂目不语。

    这篇文章的确是他代笔,但却是中常侍春陀奉旨传给了他一张薄薄的帛书,以口谕命他照着帛书大意敷衍成文。虽然春陀口称这帛书来自汲公,但他横看竖看也在绢帛上看不出汲公的字迹,只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而已。

    公孙弘不知内情,当然大为惊异

    “臣,臣还以为汲公敦厚长者,不屑于这些辩难经义的功夫”

    “敏于行者讷于言,真正笃学有德的人,也未必就要多说什么。”皇帝淡淡道“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意在斯矣。”

    说罢,他有意无意的瞥了东方朔一眼,震得太中大夫愈发不敢抬头。

    显然,以老刘家刻薄寡恩的本性而言,皇帝数日前对汲公如此温厚殷勤、赏赐有加,绝非无的放矢。

    这十几日以来,皇帝反复斟酌,意识到要增强国势、消弭未来巫蛊之类的祸乱,便必得重用工匠百业之人;但要平息朝野对工匠出仕的议论,便必得开创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由上而下变革思想。而今新的理论体系已经记载于帛书之中,但要如何宣扬这体系,却实在大费周章。

    以现今的风气而言,大汉讲究的是“先德后才”,要想著书立说宣扬理论,道德必得无可挑剔。可天子环顾左右,身边亲近大臣却多是文法酷吏,道德修养只能说颇为拟人;让这群货色宣扬新学,怕不是得把好好的学问染成一泡烂污。想来想去,也唯有汲公正色立朝,天下闻名,操守上绝没有一丁点的污损,可以担当这个重任。

    既然如此,那么皇帝已经决定了,就由汲公来做这个开宗立派、改革思想的圣贤

    当然,汲公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当上了圣贤。但没有关系,皇帝稍后就会命令东方朔向汲公转达这个天大的喜讯,顺便交流交流感想。

    新的理论体系传播之后必然会有质疑,还得两位从帛书中抄创作出更多的创见来。

    公孙弘当然猜不到皇帝这损到家的操作。但闻弦歌而知雅意,他察觉到天子的语意,立刻整衣下拜

    “汲公竟然能写出这样振聋发聩的传世文章,真正是天授之才,臣不如也。臣谨为陛下得士贺”

    御史大夫震声发言,站队站得毫不迟疑,果断表示了对汲黯的赞许虽然汲公与公孙弘颇有些龃龉,但眼看皇帝圣意垂示,御史大夫决计不会逆天而行;再说,公孙弘与董仲舒之间见解各异,那才真是异端比异教更可恨,嫌隙积怨比泰山还高,自然对批董的奏疏喜闻乐见。

    无论是谁喷董仲舒,我公孙弘都一定要帮帮场子

    皇帝果然微笑颔首,命宫人扶起了御史大夫。

    公孙弘又俯首道“臣愚钝浅薄,一时不能领悟汲公奏疏的深意,还请陛下将此奏疏赏赐予臣,容臣回家慢慢的思索。”

    既然要批董仲舒、建立新学派,那还是要召集京中的士子,先吹一吹风再说么。

    天子自是欣然应允,还命宫人带来了一百匹绢,一百匹布,作为御史大夫今日积极捧场的奖赏。

    眼见御史大夫起身告辞,回家品鉴汲公的大作。皇帝终于转过身来

    “仲卿,你以为这奏疏如何”

    方才御史大夫与皇帝一唱一和之时,大将军都只是跪坐在侧安静默读奏疏,从不插上一句。而今皇帝垂询,卫青才放下竹简,恭敬俯首

    “陛下,臣远没有公孙大夫的才气”

    “不要紧嘛,言者无罪,多说一说。”

    “唯。”卫青叉手道“臣愚鲁粗拙,说不出什么好坏,只是觉得觉得这奏疏平实又贴切,似乎很贴合军中将领的心思,仿佛知音一般”

    “是么”皇帝起了兴趣“什么意思”

    卫青迟疑了半晌,终于下拜道

    “陛陛下,军中闲暇时也读书,但除兵书以外,读的多是春秋、易经的经传。”

    皇帝只是喔了一声,随即了然春秋、易经都是极为古奥的典籍,而为之做注的经传更是难得匪夷所思公羊派等注释春秋,“王正月”三个字都要解释上万字,已经绝非常人可以理喻的了。军中将领若日日读诵这些经传,那迷惑自然可想而知。

    “那的确不容易。”他笑道。

    眼见皇帝和颜悦色,卫将军壮着胆子再次呈奏

    “陛下 ,读书自然艰难。但除艰难以来,军中诸将多半还有迷惑。他们反复诵读经传,也实在实在不知道这些微言大义,于自己有何裨益“

    所谓“王正月”、“大一统”,就是解释一千字一万字,又对战场用兵有什么助益大儒们都说自己所注的经传中有圣人的义理,可不但没有几个人读得懂经传,经传中的义理似乎太虚无缥缈,于军旅毫不相干。

    是军人太过愚笨,不能领会大儒的深义么是征伐之事太过粗鄙,所以不能走上圣人所指示的大道么

    将领功侯自然一千个一万个不满,但无奈辩经实在辩不过大儒,只能咬牙忍耐而已。

    但现在这篇文章横空出世,无异于是将领的天降嘴替,毫不留情爆杀了大儒的经传所谓“日用即道”,那么沙场征伐中自然也能悟出圣贤的道,仅仅这一点变革,便足以吸引军中同仁源源而来,自发为其助长声势

    皇帝何等颖悟,自然瞬间理解了卫将军的言外之意,嘴角不由多了微笑既有公孙弘的鼓吹,又有武将公侯做支持,这场变革思想的举措便好办得多了。

    他轻轻一招手,身旁的宫人立刻捧来了一个锦盒。

    “既然这样,仲卿就将这奏疏带下去,给军中的同袍看一看吧。”皇帝道“对了,去病就在这上林苑中操演,不妨见他一见。”

    不过片刻的功夫,近侍便召来了在左近驯马场与郎官演练的霍去病。霍郎君一身短打快跑而来,俯首向皇帝与舅舅行礼时额头还满是汗珠。只是行礼抬头之后,面上却俨然一股闷闷不乐的郁气,并没有往日在上林苑操演时的神采飞扬。

    皇帝微微一笑“怎么了”

    霍郎君迟疑片刻,终于低声道“陛下陛下给臣布置的题目,臣委实没有头绪。旁人似乎也不懂”

    不错,在接到皇帝口谕以后,霍去病一板一眼,立刻召集了苏武等亲近的少年郎官,一起思索这道难题。当然,数学从来不是能以多取胜的科目,几个少年绞尽脑汁苦苦思索,终究也是一无所得。后来霍去病为此发急,真从羽林孤儿中拉了一百零五个身高各有不同的侍卫来,反复列队验证题目。但尝试不久,霍郎君便意识到了一个小小的事实虽然只有一百零五个士兵,但排列组合的可能却似乎无穷无尽,即使从他霍家十八代祖宗排起,也莫想排出个结果。

    仅仅依靠直觉就能意识到阶乘运算的快速增长,果然是天生的名将苗子。但要以直觉来解决组合数学,那就太为难小霍郎君了。霍去病颇为羞赧的说完这几日努力的结果,抬头期盼的望着皇帝陛下,眼神发亮。

    陛下想必有解决的思路吧

    不知怎么的,天子的笑容似乎愈发灿烂了。

    “朕倒是知道,可惜日理万机,也没功夫细讲了。”皇帝曼声道“不过何必舍近求远大将军正是派兵列阵的高手,你们不向他请教,还去找外人做什么”

    全程在后垂手细听的大将军卫青莫名被拉入局中。茫然抬起头来。

    然后,他看到了自家外甥闪闪明亮的眼睛

    “舅父舅父,你看,这里是两只布袋,三个金丸。其中肯定有一个布袋要装两个以上的金丸,这叫布袋原理”

    虽然决意招揽墨家擅长术数的门徒,但无奈墨门僻居乡野,即使以楚元王幼子刘爽的人脉,也要花费半个多月的功夫才能送去消息。因此,在等候墨家的空当,刘爽索性住进了中大夫府中,与汲黯一起整理这精微难言的帛书。汲公钻研序言,思索“明月论”、“日用即道”的大义;刘爽则推敲正文,尝试解答那些艰深的数学难题。一文一理,倒也算搭配默契。

    如此闭门研习六七日后,太中大夫东方朔忽然到访,声称奉皇帝的谕旨而来。但东方朔却没有让中大夫摆香案行礼接旨,而是站在大堂正中,口述了当日皇帝与公孙弘的奏对,并向汲黯展示了那道驳董生议。

    汲公措不及防,反复观看这据说是出自自己手笔的奏疏,一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瞠目半晌,终于咬牙开口

    “陛下与东方大夫替臣写的好文章但署名之前,是不是也该告知老臣一声”

    老刘家的皇帝拉人背黑锅,已经是赤裸裸到这种地步了吗

    东方朔面无表情“五日以前,陛下已经将奏疏赐予御史大夫公孙弘及大将军卫青,命二人回府细细品读了。”

    开玩笑,皇帝怎么会给臣下辩驳脱身的机会而今五六日过去,署着汲公大名的竹简早就从公孙弘府邸四散流布,再也不可清理了。所谓生米煮成熟饭,这开宗立派变革朝野的圣贤,汲公是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眼见中大夫嘴角抽搐表情扭曲,同样被逼着当枪手的东方朔终于有了淡淡的安慰。他停了一停,低声道

    “汲公,自御史大夫将竹简带回府中以来,数日间京畿的士人争相传抄诵读,长安竹简的价格都翻了一倍”

    虽然是摁头署名,但这篇文章委实是太好太过出色,一经公孙弘宣扬后立刻有了石破天惊的效果,两千多年前的汉儒哪里见过这种等级的哲学思辨,哪怕只是稍稍听闻,也被震得矫舌不下五体投地,真正是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敲得人三观俱碎。

    数日以来,诸生们前赴后继的奔往公孙弘的府邸,借阅或者传抄这份惊世骇俗的奏疏;乃至于群聚议论,彼此争辩问难,解读文义,大有战国时稷下学宫的遗风。东方朔甚至听闻,已经有博士辩论时称汲子而不言其姓名,俨然是贤哲的待遇了。

    虽然提前数百年创造出了长安竹贵的典故,但成圣成哲的中大夫并无喜悦之色,反而冷冷望着前来通传的东方朔。当然,迁怒于使者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他思虑片刻,只能漠然开口

    “既然是陛下的圣意,老臣自然不敢稍有推却,只是有一个冒昧的陈请,想求陛下俯允。”

    东方朔立刻道“汲公请说。”

    皇帝阴损归阴损,该给功臣的待遇却从不含糊。早在令东方朔上门传话之前,天子便已经给他交了底只要中大夫愿意认下这篇文章,当这个开宗立派的圣贤,那么金玉珍玩官职俸禄,但凡国库所有,朝廷绝不吝惜;皇帝甚至已经为中大夫预备好了侯爵的封邑,不久便可颁下制。

    却听汲公徐徐道

    “陛下既然要推行新学,则上行而下效,勋贵重臣们总不能置身事外。臣在家中研究这帛书,见其中数学一道包罗万象,深奥莫可比拟;因此想请陛下的旨意,召集在京勋贵外戚的子弟,一齐研习这数学的道理。毕竟,这数学之道,于军国百业,实在不无裨益”,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