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薛家父亲11

    “云乐, ”贾代善亲近地喊起薛老爷的字来“我们两家是多年的老亲,虽相隔甚远, 但也该多走动来往, 才不负祖上就结下的交情。淞哥儿少年英才,咱们这些做长辈的,都乐见后代子孙有出息。”

    说着, 贾代善伸手指了指侍立在身边的贾政“我这个儿子啊,也是最喜欢读书的, 终日里勤学不倦,听说了淞哥儿的事迹,就盼着能见上一面。他们都是一辈人, 又沾亲带故的, 必定合得来。过年时, 淞哥儿若是有空, 可以来我家中逛一逛, 让政儿陪着他说说话。大过年的,略松散些也不妨事。”

    贾代善位高权重,虽和颜悦色,但举手抬足之间, 就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压迫感。他此言一出, 薛老爷也不敢提出反对,连忙答应下来,否则不是显示着薛家要与贾家生分么两家差距甚大, 这也未免有些不识好歹了。

    薛老爷也没想太多,他心中其实暗暗还有些高兴,儿子能得到荣国公的看重,他也与有荣焉。虽然薛淞科考必是要做文官, 但贾代善可是国公爷啊,深得皇上信任的,他赏识薛淞,对薛淞和薛家,都没什么坏处

    嗯,也是淞儿争气,才会为自己和薛家赢来尊重,王家和贾家此番见面时的态度明显就改变了不少,不止亲近,而且客气。

    这就是家族中有没有功名的区别么,真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薛老爷比较着,心中感触不已。

    说了半日话,贾代善不着声色地表明了薛家的事不成问题,完全不必担忧,又貌似随口关怀了薛淞几句。等到薛老爷起身告辞,贾代善便命贾赦替他去送一送,等两人出门后,他就与贾政说起话来。

    “一十出头,就做了举人,那薛淞也是个有本事的了。他年纪还轻,日后的前程绝不会差。薛家也是开国之时立下过功劳的,朝廷虽然没给他们爵位,但也赏了一场富贵,薛家几代人在江南经商,可是豪富啊”贾代善对贾政感叹道。

    京城里贵人云集,贾史王三家虽是地位显贵,但也有诸多忌惮,不如地方上方便。他们做官的人家,还要支撑门面,有许多必不可少的花费。比如自己家,老荣宁一公在世时,府中要养着以前负伤的亲兵,抚恤接济战死的部下亲属等等,开销也很大,为此还从国库借了不少银子,还欠着帐呢,当然皇上知道原委,也不会催着还。

    相形之下,久居在江南的薛家,托借着皇商的名头,把生意做得很红火,过得颇为滋润,日子只怕比他们几家还舒服得多。

    眼下贾家兴盛,各方面都有来钱的路子,但日后呢贾代善望了望贾政,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两个儿子中,他是偏爱孝顺温厚的一儿子,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贾政眼下可看不出有大出息。比不上擅长兵事,已经在军中崭露头角的王子腾,也不如年少就赢得功名的薛淞。想不到日常被视作垫底的薛家,竟然就长出了这样的芝兰玉树呢

    “你觉得那薛淞如何”贾代善问贾政道“薛家家世不错,薛淞也有出息,年岁又与你妹妹合适。”

    “父亲是说,那确实是良配。只是”贾政眼神一亮,又犹豫了一下问道“可父亲是想哪个妹妹与他相配呢是敏妹,还是柔妹”

    贾代善沉吟了片刻,他也有些举棋不定。贾敏是嫡女,年轻貌美,身份贵重,薛家无官无爵,门第比起贾家差了许多,古来嫁女嫁高,贾敏下嫁似乎有些不妥。如果薛淞中了进士,还要是一甲,那倒是还可以考虑考虑,不然

    换了是贾柔呢,那不用管这一层了。只是,薛淞如今已经是举人身份,在武勋子弟中算得是很有出息的了,且他又是薛家嫡子。这样的条件,薛家能看得上贾柔这样一个生母是通房丫鬟的庶女么薛淞即使一辈子考不中进士,也是有功名的人了,薛家花费些力气,就能为他谋一个官职。举人出身,只是很少能做到四品以上罢了,他要求娶一个中等文官家的嫡女,那也有诸多选择。

    早几年,贾代善的几个庶女,要么嫁的是军中的中等军官,贾代善和其友朋属下的,一方笼络,一方依仗;要么许配给了勋贵们的庶子或旁支,日后分一份家业,或是夫家出面给谋个差事。丫鬟所出的庶女,那身份本就不高,即使是国公府的姑娘,也只能寻这样的婚事,但毕竟贾代善还有权有势,庶女们过得也不算差。

    但如今,贾代善有意要让子孙往文官路上发展,对着薛淞就格外热切,很想撮合了这门亲事。但薛家毕竟是老亲,行逼迫之事也有些不妥吧

    贾代善觉得有些为难了,他沉吟半日,最后摇摇头,决定还是等到过年薛淞过府时,他亲眼看看再做计较。

    薛老爷回府后,在晚上用餐时,在餐桌上把在贾家的见闻细细地说给薛淞听。当薛淞听到贾代善的邀请时,不禁愕然。此举有些出乎他意料,按说贾家和薛家并无直接的亲戚关系,贾代善见了薛老爷就是给了面子了,为何会想着他一个小辈呢

    薛淞有自知之明,并不认为自己中了举人,就能在一个国公面前有了多大的排面,即使是进士,初授官也只是六七品而已。再文武有别,能在心理上隐秘地看不上贾代善这等级别武勋的,那至少也得是六部侍郎这个级别了

    只是,知道故事结局的薛淞一心只想离着贾王两家越远越好。王家这层关系他都头疼,更何况贾家,可比王家要更加难缠,而且无用

    到了京城两日后,他就递了帖子,悄悄地去了乡试时的座师礼部吴侍郎的府上去拜访。吴侍郎对薛淞这少年举人还是有印象的,欣然答应,与他见了一面。

    吴侍郎与薛淞谈论了一回文章经义,觉着比起乡试来,薛淞又有了些进步。薛淞经义诗文倒还罢了,但策论写作上,颇有些新意,这就是他出彩的地方。

    吴侍郎知道了薛家的背景,暗想薛家是皇商,一半为商,另一半也和官场关系紧密。这样的环境下养出来的孩子,虽然不似书香门第的纯粹,但也见多识广,处事灵活,眼界心智上更出众些。

    这样的人,一旦得到功名,前途会更好。薛淞比自己幼子还小了好几岁,自己身为座师,把他拢入自己一边,日后也能为家族子孙增添助力。因此,吴侍郎看待薛淞有些不同,也愿意坦诚指点他几句。

    说起薛老爷来京与内务府联络,去拜访贾家和王家,吴侍郎微微皱眉。随后,吴侍郎就隐晦向薛淞点明了一些事情,提醒道如果他能更近一步,那就要注重文武之分了。

    这些位高权重的武勋,虽然显赫一时,但也被人忌惮。武勋对于文官仕途的发展,是起不了多少作用的。不像汉唐,臣子们可以出将入相。如今文臣和武勋走的是不同的路,权势地位是此消彼长。一个人若是想着骑墙左右逢源,是行不通的,只会两边都不讨好,切记切记

    当然,薛家与王家、贾家关系久远,这一点也改变不了。但你若以文臣入仕,就应避讳着与这两家来往太过密切。说到底,薛家也只是皇商,若是你出仕出息了,也无人会为难薛家的。

    再说了,你身为次子,也不会成为薛家家主,宋时蔡京两兄弟还政见不一,各自在不同阵营为敌呢这个倒不是问题

    总而言之,就是提醒薛淞努力准备会试,不要分心了。若是幸运高中,那就不能和武勋老亲们走得太近,这其中的界限务必要把握好

    吴侍郎还详细地给薛淞讲述了几位主考官的爱好、风格和行事方式等,指引他如何写出契合他们口味的答题。吴侍郎早年也是一场场考试历练出来的,在礼部经验丰富,与这几人同在朝中为官多年,而且与其中一位副主考还在翰林院同事过,对这些自然比旁人熟悉几分。

    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啊,古今概莫能外薛淞心中感慨道,但他不会拒绝,对,他做不到那么刚直不阿,非黑即白。

    知道薛家的身份,吴侍郎又说了些京城和朝廷、宫里的情形,让薛老爷小心谨慎。薛淞敏锐地觉察到,吴侍郎的话中透露,似乎是皇上和忠义亲王之间,已经有了裂缝,而且那隔阂似乎在不断扩大。薛淞不禁倒抽了口凉气,心中担忧起来。

    见过吴侍郎后,薛淞就根据他的指点,派人尽力地搜集了几位主考、副主考历年写过的文章、公文等,每日在家仔细推敲研究。他又自己整理出了不少朝廷会关注到的问题,琢磨着如果以此出题,将如何应答他整日忙得不可开交,足不出户,也觉着有些疲乏。

    听到父亲的话,薛淞心中沉吟,不明白贾代善此举的意思。如果只是随口的邀请,那走一遭儿也无妨。薛家眼下可是得罪不起贾家的,拒绝非明智之举。

    但愿只是如此吧薛淞无奈地叹口气,答应下了。

    又过了月余,就到了新年。薛老爷和薛淞父子一人在京城也过了一个热闹的新年。薛府上挂起灯笼,置办了丰盛的年货和酒宴,给上下仆役们发了赏钱。即使心中再忐忑,也总得好好地过好当下的日子,振奋精神,这就是薛淞的生活态度。,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