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造船 始皇:涂涂抹抹(划掉)大触才是……

    既然为始皇讲到了指南针, 那就再多为始皇顺带着讲一点其他的吧。

    嬴政不禁连连点头,天幕说的是

    不愧是朕的好天幕

    请继续

    首先郑和七下西洋这件事, 我们要先了解下郑和为什么会是郑和七次下西洋, 而不是其他人呢

    我们要知道的是,郑和他不止是个宦官,他还点亮了其他技能即会打仗。

    说起明朝, 大家肯定都会想起什么东厂西厂,锦衣卫什么的, 因为这种制度, 宦官专权的太多,但郑和有别于明朝其他同行宦官,人家在政治领域搞专权,他倒是在打仗的领域点亮了技能点。

    等等等等

    朱元璋锦衣卫就算了,东厂西厂是什么东西宦官专权太多

    朱棣锦衣卫和东厂就算了, 西厂又是什么时候弄出来的还有宦官专权

    在升任为内官太监之前,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为人有智略,知兵习战。

    后来跟随朱棣作战, 在靖难之役中有功,于是才被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关于下西洋前六次, 郑和是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最后一次, 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 之后又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等等再等等

    朱元璋什么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什么

    朱元璋眼睛都瞪大了,看看天幕, 又看看贴在朱标身边的朱棣,又不禁咬了咬牙。

    他是真的太想要一探究竟,搞清楚这些究竟都是什么跟什么, 可天幕就是不继续往下说这些啊

    唔,既然说到郑和,说到明朝

    关于靖难之役,还有那什么瓦剌留学生,叫门天子,土木堡战神等外号集于一身的明堡宗,还有与宋朝软蛋皇帝相比,明朝这些奇葩皇帝们,真的很有必要聊聊,毕竟明朝这些皇帝也是各有各的“拿得出手”

    朱元璋“”

    朱棣“”

    瓦剌留学生叫门天子土木堡战神等外号集于一身明堡宗

    奇葩皇帝们

    宋朝是软蛋皇帝,明朝是奇葩皇帝

    糟糕,呼吸有那么点困难和急促起来了

    那什么“土木堡战神”的称号,对比宋朝那位赵光义“高粱河车神”的称号,一听就不是什么好的啊

    天幕,你说清楚

    不过这些暂且先放一边,我们继续往下说郑和。

    不不不

    朱棣深深蹙眉,那明堡宗,到底是谁和瓦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有明朝的奇葩皇帝又有多奇葩

    他很想让天幕继续往下讲,但是没办法。

    世界很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在发展文明的同时,外国也同样在发展文明。

    所以要出去的话,这首要的带队人选,最好是能打仗的。

    毕竟要是一言不合的话,还可以用武力解决不是

    汉朝未央宫。

    刘彻点头啊点头,可不是。

    然后视线就想往卫青和霍去病那边去瞟,又狠狠抑制住自己。

    不行他的两位爱卿不能再更多劳累

    可是美洲大陆啊,远航啊,好像要

    找谁呢

    李广

    刘彻“”

    他才收了李广的兵权没几天,而且将军年纪不小了,就算有指南针可以指明方向,但是会不会老眼昏花看不清楚

    刘彻不禁咂咂嘴,人才他大汉也急需人才

    看来这科举制要尽快去推进了

    郑和又懂军事,又为朱棣立过功,而且是坚定跟在朱棣身边的“死党”,所以朱棣当上皇帝后,要找个人去出使海外,遇到什么意外紧急情况还要能应付,那自然而然就想到郑和了。

    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这里有几种说法。

    其一就又要说到靖难之役。

    朱标因风寒病逝后,朱元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而死,然后又“逼”得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造反,遂史称“靖难之役”。

    而朱棣在攻下帝都应天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靖难之役中,便就此下落不明。

    噌的一下,朱元璋又站了起来,脸色大变

    而不止是他,其他人也瞬间都变了脸色

    标儿大哥会因风寒而病逝

    五王削藩

    举家而死

    靖难之役竟是如此老四就是这样当上的皇帝

    这这怎么会发展成这样究竟为什么

    朱元璋左右来回转了两圈,想不通,想不通啊

    而且尤其是

    “标儿”

    老朱眼眶一下子通红,朝着长子扑过去,恨不得上下左右仔细看一遍

    他的长子,怎么会因风寒病逝

    可这时候扑过去,早就没多少地方留给他。

    现下朱标已经被团团围住。

    马秀英,朱棣等四兄弟早就围到朱标身边,“上下其手”,弄得朱标那点诧异的心绪瞬间飘散,颇为哭笑不得。

    朱棣抱住朱标,吸了吸鼻子“大哥,我没有”

    他话音未尽,但朱标听出来未尽之言是何意,于是伸手摸了摸朱棣的头,表示他知道。

    一旁老五朱橚看到,挂着臊眉耷眼的表情挤开朱棣“大哥”

    我被你儿子削藩了

    朱标瞬间了解,也立即伸手摸了摸朱橚的脑袋,以作安慰之意。

    老二老三想了想,好吧,天幕没说到他们。

    马秀英拉住朱标一只手,忧心忡忡开口道“早知道标儿也身体有恙之前在评论区留言,就该问此相关问题。”

    朱标倒是豁达笑了笑“娘,这不是问题,还有机会不是吗。”

    马秀英也只得点头称是,心下仔细思量起来。

    另一边朱元璋背过身,抹了把眼睛,然后又转过来,大掌呼噜了一把朱标的脑袋,又呼噜了一把朱棣的脑袋。

    可是削藩削藩他老朱家的儿子,当藩王不是为了被削藩啊

    天幕那简短几句话,还不足以说明那“靖难之役”究其根本的始末缘由。

    朱元璋深深拧起眉,他需要更详细的解答才行。

    关于靖难之役等,我们在这里就先笼统介绍一下,之后针对明朝的一些制度等,再结合实际详细给大家讲讲。

    毕竟要是按照我们的“假想”,现在秦朝是不是已经在着手更改秦律了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一切都还在探索阶段,而秦朝之后的众王朝,尽管框架脱胎于秦朝,但在自身基础上也有许多发展和改变,所以之后我们可以给始皇“借鉴”一下那些发展改变的制度等。

    就以明朝为例,那些好的和坏的,那些利与弊,我们结合当时明朝实际发生的事情来分析讲解一下。

    秦王宫。

    嬴政这个舒心啊。

    天幕,叫朕如何夸你

    汉朝未央宫。

    刘彻又吃味儿了,不由得哼了一声。

    没关系

    朕也是千古一帝,朕也听着呢

    哼,没关系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笑了笑,对左右大臣道“看来我们是沾了始皇的福。”

    “毕竟对于那秦朝而言,要着手更正解决的事情实在太多。”

    魏征语气有那么点“不服”“反观我大唐倒是不必如秦朝那般。”

    李世民点了点魏征,笑着摇了摇头。

    不过现在还是让我们再回到郑和这里

    关于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起因是什么,其中之一就是说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而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朱允炆亡命海外,所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含有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用意。

    不过这种说法受到不少批评。

    明朝一位内阁首辅就认为建文帝朱允炆为人“仁弱”,即使未死而窜入异域,也不会再对朱棣的皇位构成威胁。

    还有研究者指出,郑和下西洋次数多,时间长,朱棣的皇位在此过程中早已稳固下来,不可能历次都是为了寻访建文帝,此外,这种说法也缺乏可靠原始史料作为支撑,明史之中就此还有自相矛盾之处。

    但尽管如此,也不排除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可能的动因。

    明朝朱棣时期

    听到这里,朱棣不禁挑了挑眉。

    察觉到似有所悟的目光后,他也仅是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宣扬威德

    如果说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主要出于猜测,那么宣扬国威说则有原始史料根据。

    不过对于宣扬威德这一点,学界一直有很多种解读。

    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为了践行明朝的传统政治理念。

    并认为所谓“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

    其二则是认为这从根本上是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

    即我国一直以天chao上国自居,所以欲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其三,则是认为朱棣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出于“夸多斗靡”,而是重在宣扬德化。

    反正大概就是表达出以下几点意思

    我大明朝,很牛,很有钱,你们都要乖乖滴

    与此同时,不仅要乖乖滴,不能惹事,还要给我贡献点稀罕的东西,要上贡的,懂吗

    朱棣“”

    此时此刻,他很想要捂脸。

    除以上这两点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即为了军事目的。

    比如有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而采取的行动,具体又包括想联络印度抗击帖木儿等说法。

    还有认为是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的用意。

    帖木儿帝国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察合台蒙古贵族帖木儿建立的帝国。

    张士诚则是元末明初时期群雄割据势力之一。

    不过对于这两点说法,都采取怀疑和保留的态度。

    因为郑和下西洋开始时,帖木儿本人已经去世。

    其继承者则同明朝关系友好,加之该国已经开始分裂,按理来说,帖木儿帝国应该不会再对明朝西陲形成威胁。

    而为了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

    在明初的时候,对南粮北运采取海运方式。

    而到永乐年间,则先后改为海陆兼运和单行漕运。

    于是让不再负责运粮的海员参加郑和船队,可以有效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并避免他们铤而走险,勾结倭寇等等。

    但与此同时,从以上行为来看,这些应该只能作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效果,而非其动因目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虽然所耗颇多,但相应的,收益和回馈也非常之可观。

    秦王宫。

    嬴政点点头,就算没到那美洲大陆,到了别的地方,恐怕所得和收获也颇多。

    美洲大陆能有那些令人眼馋的作物,那保不准其他大陆没有别的不曾见过的东西。

    世界之大,世界之大啊。

    那外面的世界,何其广大,要探索的地方事物又何其多。

    嬴政光是想着,就不禁一阵激荡又急迫之感。

    可恨时间不够多

    不过嬴政突然间心思一动

    除了海上贸易,之前观世界舆图,这陆路之间可也是连通的

    海上贸易暂且不能轻易实现,可是陆地上的贸易

    想到这里,嬴政不由得呼吸渐重起来。

    他之前怎么没想起来思绪陷入了死胡同,还好现在想到

    与此同时,就听天幕也开口道

    在我国古代,一般去西方做生意,有两种选择

    毕竟那时候古人还不能坐飞机上天,所以嘛,想要出国去别处,那除了走路,就只能是下海。

    即一共两条路,一条叫作陆上丝绸之路,一条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嗯嗯”

    刘彻瞬间睁大了眼睛“后世后世之人竟然能上天”

    众大臣也是一脸惊讶。

    那“肥鸡”是何物啊

    究竟多肥的鸡能载着人飞上天

    这也太神奇了吧

    一时间,几乎历朝历代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天幕话中所说“feiji”,所以,究竟是怎么上天的坐什么上天的

    但他们注定没办法左右天幕,只能继续听下去

    在唐朝以前,其实国内更喜欢走陆上丝绸之路,毕竟限制条件较少。

    而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比如我们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就很有名。

    刘彻挑了挑眉,嗯哼,有名不愧是他

    不过“张骞出使西域”就不细说了,毕竟重点也不是这个。

    刘彻“”

    熟悉的感觉每次都是对他“一带而过”

    反正陆上丝绸之路的确很历史悠久,只是之前我们讲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也说过了

    于安史之乱之后,西北地区就不再受国家管控,于是就此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辖制,等到了宋朝时期,那里甚至变成了西夏以及回鹘人的地盘。

    刘彻不禁冷哼一声。

    每每想起这件事,都让他心塞又气愤

    唐朝李世民时期。

    再次听到“安史之乱”,李世民还是不由得叹了口气。

    不过上一次他收到了“李隆基”的回信,观其内容,已算是多有宽慰了。

    不过现下,这陆上丝绸之路可是完全行得通。

    但唐之后

    到宋朝时期,陆路走不通,那就走海路。

    而且别忘了宋朝时期的“一路向南”,这往南方偏移,可不就更靠近海岸了。

    哦,好嘛,看来“一路向南”还是有点用的。

    赵匡胤“”

    熟悉的感觉每次都是这种语气

    于是从宋朝开始,海上贸易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然后历经了北宋,南宋,元朝,历经了一代代商人的海上贸易,于是海上丝绸之路也就逐渐繁荣了起来。

    而到了明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自然就成了明朝人的首选航线。

    补个知识点海上丝绸贸易在宋朝以前自然也有,只是到了宋朝之后,才开始在对外经济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那么问题又来了呦为什么到了明朝,会出现郑和下西洋这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其中一点当然是造船技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足够长期的发展和积累

    “快,这里要更仔仔细细记下来”

    嬴政立即又开口严肃嘱咐宫人。

    造船秦朝需要改进造船技术

    另一边,已经进入造纸局的墨家子田胜以及荆元二人也不禁“严阵以待”起来

    造纸和雕版印刷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他们也想试试造船和改进船只

    能造出足以支撑长时间下海的好船,自然离不开一直以来,历经各朝各代改进的造船技术。

    正是因为经过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造船技术也一次次的进步。

    所以我们讲一下船只的“进步”过程

    首先就是桨和橹。

    桨诞生的时间比较早,它是船只前进的动力来源。

    毕竟你划船浪不起来的话,就必然要用到船桨了。

    刘彻“”

    浪什么叫浪不起来

    但是初期,有个问题,这船桨虽然能使小船动起来,可是一个人只有两只手,两只手最多也只能握两只船桨。

    而多加几个人到船上,手是多了,船桨也多了,动力也足了,但人也占地方不是。

    于是问题又来了,又什么办法能让一个人也能划得动力大一些

    而且在划船的时候,桨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毕竟船桨只能作用于水里,出水之后就没动力使船前进了。

    然后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在桨的基础上就作了改进,发明了一种装置即所谓的“橹”。

    橹叶比桨更宽,放置在船尾,人可以通过绳子来调整方向,并带动水中的橹叶左右摇摆,给船只向前的动力。

    这个过程叫作摇橹。

    而且橹全程都在水里工作,动力比桨大得多,一个人差不多能顶三个人的活儿。

    刘彻不禁将刚才那个疑问抛诸脑后,然后点点头。

    于汉朝而言,造船技术也尤为不发达,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橹的作用凸显出来,逐渐受到追捧。

    并且与桨相比,人们能靠船橹到达更远的地方了。

    这是人类在动力装置上的一次进步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扩大了在水上的活动区域。

    而且橹在工匠们的手中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用的就是橹的最新版本即旋转橹,据说有点类似螺旋桨。

    顾名思义,就是靠动力装置旋转起来,使得推动水的动力变得更大也更省力。

    旋转橹不可考,于是天幕之上出现了“螺旋桨”的简单构造图。

    但这也足够让无数人茅塞顿开

    赶紧画下来

    说完了橹,再来说说“舵”

    舵是调整方向用的,它的灵感和橹一样,依然来源于桨,毕竟一开始,桨也用于调整船的前进方向。

    比如划桨的时候,要是驾驶小船,就只用在船两侧调整方向即可,可若是驾驶大船,那船尾之处还要再加个小人才行,当然这也没什么,但是要出海的话,如果还是这样,那肯定是不够安全。

    于是人们根据桨的原理,继续改进,在东汉时期发明了舵。

    即把桨叶加大变成舵叶,然后固定在船尾,再由船上的人进行操控。

    只是在最一开始,舵叶全部在舵杆的一侧,要让它在水里转起来,那必然是很费劲的。

    不过这难不倒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到了宋朝时期,造船工匠们再一次对舵进行了升级改进,并且按照功能分成了以下几种

    嗯,宋朝,毕竟一路向南,越来越靠海,这造船技术当然也难免得升级改造一番。

    间接影响很大嘛。

    赵匡胤“”

    天幕真的求求了

    好的,话再说回来

    这几种按照功能改造的舵,主要分别是

    其一,叫平衡舵,舵叶在舵杆的两侧,转动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其二,叫开孔舵,舵面上有很多小孔,转动时就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其三,叫升降舵,可以根据水位深浅来调节舵的高度。

    综上从桨到舵,再到各种类型和功能的舵,这可以说是古人在造船技术上,在转向装置上的一次进步。

    天幕每讲一种改造舵的时候,其上画面就会放出相应的构造图,详细又清楚。

    真可谓是贴心极了。

    好的,说完舵,让我们再来说说帆。

    古代的船只主要靠什么作为远洋航行的动力

    除了桨,橹,舵,还有什么

    你一定会说是“帆”吧。

    错

    是风啦

    惯性思维,天幕先说了“帆”,于是李世民在听到其后天幕的问话后,竟下意识想的也是帆,结果

    听到后面那句“风”,李世民不禁哑然失笑。

    天幕这可真是设了个陷阱啊,竟是顺着思路走了。

    不过也确实是风,有风,帆才能发挥作用。

    风,也就是古代远洋航行的动力之一。

    利用不同方向的风,则可以推动船只前行,于是,这就有了帆。

    帆的原理,就是根据风吹来的方向调整角度,将风力分解之后,然后利用产生的向前的力,来推动船只。

    但是呢,帆,我们也通常说帆布,既然是布的话,那长期经历“风吹雨打”,自然是不抗造的。

    于是为了让帆能顶住风的摧残,以更强的动力,古时的人们在制帆的工艺上也费了不少劲,最后再次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明了“硬帆”。

    就是说,帆面每隔一段都有竹子撑住,这样的帆就会变得非常结实并且耐用。

    除此之外,船帆的材质也自然是有所改进,不过这就要靠丝织技术的进步了。

    比如船帆一般是用麻布,竹片,篾片,棉布,以及还有丝织品等制成的。

    不过宋代以前,棉花种植并不普遍,一直到南宋以后,由于棉花种植日渐推广以及棉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棉布的使用日益普遍,棉布才逐渐成为船帆的制作材料。

    然后由此于造船技术上,这又是古人在风力利用装置上的一次技术进步。

    嬴政听得不禁连连点头,甚至自己也在桌案上尝试着“拼装”船只出来。

    涂涂抹抹,涂了又改,改了又加,从船桨,船橹,船舵,再到船帆。

    然后呢还有什么吗

    动力技术的确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毕竟船可是要装人的,那如果船漏水怎么办

    好的,我们可以提前让上船的人留个遗嘱,以免出现意外。

    嬴政“”

    刘彻“”

    李世民“”

    天幕别闹

    咳咳,正经说回来

    要怎么让船只更加安全呢

    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人想到了办法。

    比如说以前的船只,如果有一个地方漏水,那完蛋了,水流会直接无可阻挡的流遍整个地方,那船里的人估计得后悔没提前留下遗嘱了。

    于是为了不让没留下遗嘱成为遗憾,唐朝人就发明了“水密隔舱”。

    所谓的水密隔舱,就是将船只分割成很多个舱,而舱与舱之间互不相通。

    然后一个舱漏水,水不会再流进其他舱。

    而靠着其他舱的浮力,船只就可以该怎么走,就继续怎么走,只需要针对性的补一下漏水的地方就行了。

    像这种水密隔舱的设计,让船只漏水不再成为航行的致命危险。

    船也能因此而跑得更远,这是人类在航海安全方面的一次重大进步。

    嬴政看着天幕之上画面点点头。

    然后又低下头,在桌案上新鲜出炉的纸张上加了几道“杠杠”。

    那几道杠杠竖在嬴政涂涂抹抹的船只上,着实有些

    嬴政在心底暗咳一声,心想这纸张的质量还有待加强,墨色都晕染了。

    反正,一定不是他的问题。

    又看了看到最后四不像的船只,嬴政不禁悻悻然放下笔。

    不过到此,动力有了,安全性也有了,这船,可造起来了

    除了上面这些,其实相关的,还有很多技术的发明,就比如我们这一期的主题指南针。

    以及在一代代造船工匠的不断钻研和改进下,使得造船技术越来越先进,加上诸多其他因素,如外交关系,以及经济上的支持等,于是整体综合起来这才有了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

    关于造船,每个方面技术的进步,都会大大的推进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进步。

    还有社会的发展等,军事上的进步,人才的培养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李世民认同点头,确实是如此。

    从古至今,都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后世才如此发达吗

    可是想到此,李世民又皱了皱眉

    他突然又想起了那艘巨轮。

    那艘巨轮那样悠远低沉的嗡名声,竟不知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还有那样巨大的船只,远远超过现有船只的大小,如此巨大,难道只靠天幕说的这些就能办到

    不,当然不可能

    最起码那船帆就没有。

    所以究竟改变了什么,为什么没有船帆,就能使那么巨大的船只得以航行于海上

    后世究竟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越是想下去,李世民的心就不禁砰砰跳动起来,他觉得自己仿佛触及到了某种关键核心的存在。

    可是却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如何入手。

    到底是什么又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无独有偶。

    冒出和李世民同样想法的人不少,毕竟当初巨轮那一幕是谁都见到过的。

    如今对比天幕给出的,已经是造船技术大大进步的船只,再想起之前的巨轮,竟还是没有任何可比之态。

    所以那巨轮,究竟又有何不同,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