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海禁 朱元璋:好的,请叫我“背锅皇帝……

    海禁政策

    朱棣皱了皱眉, 海禁是他爹提出来的政策。

    这项政策的提出原因朱棣叹息着摇了摇头。

    果然有利就有弊吗

    可谁又能知道,放眼望去,那影响能如此之大

    海禁, 说起明朝的海禁政策, 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八八哦不,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八八是什么称号

    说是明太祖, 其实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庙号太祖。

    刘彻“”

    这朱八八的谥号可真是够长的。

    秦王宫。

    嬴政眯了眯眼睛,不由得和自己的“始皇”之称谓对比了一下, 然后暗自点点头。

    他的虽简单明了,但讲究的就是一个“凸出”,无人能及。

    而且, 这谥号之称无非就是“子议父, 臣议君”,如此而为,于他何用他之功绩如何还用他人来评判。

    所以,甚无谓, 朕弗取焉。

    明朝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轻咳一声, 暗道这可和他没关系。

    嗯, 没关系

    朱元璋曾言“寸板不许下海,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 前往番国买卖, 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 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的部分用意。

    明朝在建立之初,确实仍面临许多问题。

    所以不得不说其海禁政策的提出,和朱元璋时期的国内情况实属有着必然的联系。

    除此之外,这也和朱元璋的出身等原因密切相关。

    “出身等原因”

    李世民不禁有些诧异“这和出身原因又有多大的密切联系”

    有句话形容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江山全靠打。”

    刘彻也是不由得面露诧异“开局一个碗”

    一个碗的开局江山全靠打

    这朱元璋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所有的开国皇帝之中,开创全新大一统国家的,总共才有两个“布衣出身”

    一个是秦朝末年有着“秦始皇基业继承人”称谓的汉高祖刘邦。

    一个就是以一己之力打下天下江山的大明高祖皇帝朱元璋。

    秦王宫。

    嬴政不由得挑眉。

    秦始皇基业继承人汉高祖刘邦

    这刘邦

    汉朝刘邦时期

    刘邦不由得拍腿大笑,招呼旁边萧何“乃公是始皇基业继承人”

    “这后世评说当真是有意思,不过说得也不算错,哈哈”

    汉朝刘彻时期

    刘彻“”

    高祖确实不凡,可“秦始皇基业继承人”

    哼怎么显得他大汉是依托了秦朝一样

    不过刘彻摸了摸下巴,脸色纠结,好像可反驳的余地也不是太多

    明朝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这时候可是笑开了。

    “大妹子,你听见了吗”

    说完又朝向几个儿子“你们几个,听见那天幕所说了吗咱们可当真是开局一个碗啊,太不容易了”

    开局一个碗,江山全靠打。

    纵观历史,才有两个“布衣出身”,而他朱元璋占其一

    不得不说,朱元璋其实还是颇为自得的。

    但与此同时,于内心深处,那点因出身而带来的些许情绪,却也还是存在的。

    只是听天幕之言,后世之人看来还是很认同他老朱之能力的哈哈。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不禁点头,布衣出身啊。

    以此之身份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那确实是值得说道说道。

    不过那“开局一个碗”又究竟是何解释

    其实若对比汉高祖刘邦,朱元璋与之甚至还存在着“差距”

    最起码刘邦家人还有地可种,自己怎么说,在秦朝时期也算是一个小官。

    可朱元璋幼时贫穷,为地主放过牛,在元朝苛政统治下,当过和尚,当过叫花子,曾几何时,手中只有一个用来乞讨的碗,而且朱元璋当时面对的形势相当复杂

    元朝灭宋之后,将近100年的残酷统治,几乎压弯了汉人的武力。

    而朱元璋要创立基业,恢复汉统,首先武力上就要击败号称是欧亚第一的黄金家族,以及蒙古勇士。

    他是孤身一人,全家几乎都死在了元朝的苛政之下,何其艰难。

    可以说,在决心对抗元朝统治之前,朱元璋一直在转型,但是从未脱过贫,先后从事多种职业,真是穷得非常稳定了,所以比起刘邦来,朱元璋的开局可不就是“一个碗”。

    李世民“”

    他偏了偏头

    “咳”

    从未脱过贫,穷得非常稳定天幕可真是

    李世民摇了摇头,实在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来。

    汉朝刘邦时期

    刘邦倒是没忍着,还拍着萧何大笑起来。

    萧何“”

    不过笑过之后,刘邦倒是点点头,颇为认同天幕说的话

    “这朱元璋,也实乃是英雄人物。”

    明朝朱元璋时期。

    妻儿聚在身边,可回想过往,朱元璋还是不由得叹息了一声,心底仍颇有些五味杂陈。

    而且他老朱先前可不就是穷过,饿过,真真是饿怕了。

    不过朱元璋最初虽是如此,但也因此得到了许多历练。

    就是说,经历之丰富,技能之完备,很擅长在各行业之间迅速切换模式。

    于是当上皇帝后,朱元璋自然也能迅速具备“为帝创业”的最基本动能素质。

    汉朝未央宫。

    刘彻若有所思点点头,是福是祸,谁又能说得清呢。

    朱元璋究竟算不算千古一帝,这个颇有争议。

    但以此身份开局,确实只有一例。

    而且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所行政策确实也有于民有利的一面

    在明朝之前,于元朝的统治下,老百姓可谓是忍受了多年的苛政及战乱,而朱元璋出身最底层,曾过过最苦的日子,所以对于老百姓遭受的苦难,他感同身受。

    当然,明朝建立之后,为了让大家不再跑去打仗,朱元璋也必然要实行有利于民的政策

    比如给老百姓减税,重新分田地,恢复生产,减少兵役对百姓的负担等。

    同时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各项举措,都可谓是利弊尽显。

    总之,明朝的大部分政治举措,政策制度之始,及其后的延续发展等,朱元璋真的是要“负担”太多。

    朱元璋“”

    老朱使劲挠了挠头,这“利弊尽显”

    嗨,这叫咱怎么说啊。

    其他诸多方面的各项举措先放一边,让我们再来回到海禁本身。

    知晓朱元璋的出身后,再来看看他当上皇帝之后的海禁举措这其实源于朱元璋固有的“小农意识”。

    毕竟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的出身,当过叫花子,可谓是历朝历代之中仅有的,出身赤贫的开国皇帝。

    所以你猜他这皇帝当得安心踏实,有底气吗

    那底气肯定是有的,毕竟像朱元璋这样的开国皇帝,仅此一例,他合该骄傲,但肯定也是不安的,毕竟从无到有,从赤贫到坐拥天下,这底下的龙椅,他如何能继续坐得稳

    如果宋朝能算是大一统国家,其实赵匡胤也勉强可以算是半个“布衣出身”,不过他倒不是打天下,而是占天下。

    就这样,赵匡胤还要“杯酒释兵权”,那朱元璋可不得多想想办法。

    朱元璋再次“”

    虽然但是,真的要继续说下去吗

    秦王宫。

    嬴政手指点在桌案上,对那些政治举措以及制度等很是感兴趣。

    希望天幕能好好说说。

    所以这朱元璋,为了维护统治,究竟都做了什么

    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朱元璋想的办法可太多了

    其一就是,这当皇帝的职业病总有刁民想害朕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如此,朱元璋更是如此。

    但是捏,赵匡胤他情商还是比较高的,所有有了“杯酒释兵权”,而朱八八原名朱重八的朱元璋,可是最底层爬上来的,他都能做皇帝,那其他身份地位的人,自然也能。

    就比如那些跟他一起造反的兄弟们。

    要是像宋朝赵匡胤一样,哪天跟着他造反的那帮兄弟,也把他从皇帝座位上撸下来怎么办

    赵匡胤“”

    朱元璋“”

    老朱低咳几声,搓了把脸,罢了罢了,说就说吧。

    于是朱元璋当机立断,将那些跟随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兄弟,也就是明朝的开国大臣们,基本上都给被砍了个干净。

    关于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轶事典故,最著名的就是“火烧庆功楼”,以及“胡蓝党案”。

    明以前历朝历代众人嘶

    这一步步打下江山的人,就是狠啊。

    火烧庆功楼。

    除刘伯温看穿朱元璋之意,跟随朱元璋离开庆功楼外,其余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胡蓝党案,这个要分开说。

    其中“胡”指的是胡惟庸,“蓝”指的是大将军蓝玉。

    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契机,不仅诛杀了蓝玉一门,连一些公侯在内,一律牵连,而且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皆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消灭认为对明朝统治有威胁的人,而由此所引发的著名四大屠杀案件。

    明朝朱元璋时期。

    朱标震惊诧异地看向朱元璋“爹”

    旁的不说,蓝玉是他太子妃的舅父,且素来与他关系甚好,到底因何事要被诛杀

    “这这”

    朱元璋又想挠头了,现在蓝玉可还没死呢,谁知道他以什么理由诛杀的蓝玉。

    而且真要说起来,蓝玉可是他为标儿

    要真说起来,蓝玉之死,其实和朱标的早逝也有一定关系。

    朱标皱了皱眉,嗯

    朱元璋一拍大腿,嘿,他就知道

    可能他认为这蓝玉是“没用”了吧,哈。

    朱标可谓是朱元璋的“掌上明珠”,他出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于酣战之中的朱元璋,在听到长子的出生之后,竟然高兴的跑到山上去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所以自其出生,朱元璋始终都对朱标疼爱有加。

    听到这里,朱标瞬间挠了挠脸,掌上明珠什么的这天幕也太能用词了。

    倒是朱元璋听得乐呵乐呵的,还煞有其事点点头。

    “掌上明珠”倒是真真贴切。

    因这份喜爱和重视,所以朱标自小就被朱元璋当做接班人来培养。

    而朱标也确实威望极高,富有执政经验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并且朱标不像朱元璋脾气火爆,他生于安乐,却无纨绔之习,忠厚,能尽心受教,对大臣老师也都十分恭敬。

    此外,朱标在做太子期间,看朱元璋杀人太狠,就曾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

    所以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标在朝中的拥戴程度可想而知。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仅觉得没什么,反而还颇为自得的点点头。

    他家标儿,就是好,没得说啊。

    洪武后期,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本来是朱元璋留下辅佐朱标的,可惜朱标早逝。

    之后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子,可是朱允炆“仁弱”,蓝玉性格又居功自傲,显然不是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能镇得住的,于是朱标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屠戮了,可以说,朱标不死,蓝玉其实也不用死。

    朱标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

    这么看来,他真要好好“保重”身体才行,毕竟后续影响太大。

    朱元璋和朱棣兄弟几人抓住朱标的手,恳切点头,是啊是啊,大哥

    马秀英也是叹了口气,又在思量那养生保健之法。

    当然,蓝玉一门尽皆被处死的原因,肯定是不可能这么就简单的

    首先,蓝玉至少就犯了三大罪。

    第一,骄横跋扈,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当时朱元璋待他可谓是十分优厚,所以蓝玉渐渐骄傲自满,甚至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使得朱元璋曾多次责备他。

    第二,目无法纪,蓝玉的义子多达几百人,而因蓝玉的权势,蓝玉的家人不仅侵占民田,滥杀无辜,而且单蓝玉自身而言,也屡放厥词,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还认为朱元璋给他的封赏太低。

    第三,意图谋反,锦衣卫指挥使就曾找到蓝玉谋反的证据。

    另外蓝玉谋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姻亲叶升被诛,使得蓝玉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

    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但说起来,虽然蓝玉谋反的动机还是很充分的,但蓝玉到最后也只是有谋反的“动机”,而没有转变成谋反的“事实”,因为朱元璋老谋深算,先发制人,于是蓝玉一党就只有被动挨打,束手待毙的份了。

    朱元璋不由得冷哼一声,蓝玉果真是想要谋反吗

    朱标也是抿了抿唇,不知该如何去言语。

    不过话说回来,蓝玉也是挺矛盾的。

    因为据史料记载,蓝玉本人可是对朱标忠心耿耿,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朱元璋的一切计划被无情打乱太子早逝,皇孙年幼,于是朱标的武人集团班底,只能全部被屠戮干净,好为皇太孙铺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概朱元璋也不曾想到,如果蓝玉不死,以蓝玉统领朝廷优势军力而言,在后期皇太孙朱允炆上位后,朱棣想要以燕地一藩之镇起兵,其实胜算是有些渺茫的。

    所以只能说,一切缘由皆有因果。

    朱元璋不由得嘶了一声,搓了搓脑门。

    这可真是

    啧,纠结啊。

    然后思考再三,不禁看向朱标

    “若这蓝玉不死”

    朱标会意,立即正色道“爹您放心,孩儿自会约束好舅父。”

    “还有那些蓝家人。”

    朱元璋嗯了一声,拍了拍朱标的后背“咱多想想天幕之前说的百姓。”

    “这是自然的,爹。”

    当下,两人之所以还想要多加宽恕蓝玉,不用过于言说,恐怕尽是想起了他们早夭的,真正的长子嫡孙朱雄英。

    他们那不到八岁就过早夭折的孙子儿子哎

    但是现在才十岁不到的朱允炆两人心中又是齐齐叹气,“仁弱”啊。

    朱标在心底摇了摇头,这皇太孙之位,恐怕与他这个儿子无缘了,更何况他之妻常氏还留下了次子允熥只是他妻子常氏在生下允熥的当月便逝世,现在允熥或许可接到他身边,又或是娘的身边亲自来抚养

    如此思量着,冷不防旁边靠过来一个人影

    朱棣哼哼着往朱标这里靠,不过倒是没说什么。

    毕竟比起旁的,还是大哥活着最重要

    兄弟连心,朱标了然,暂时先抛却这些烦恼,笑着拍了拍朱棣后背。

    火烧庆功楼事件是民间传说故事,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

    明初四大案,除了蓝玉案,胡惟庸案,还有“空印案”和“郭恒案”,这两案也先暂且放到在一边。

    因为这其中关于朱元璋为维护统治所做的事情,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宰相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这两案也可称“胡蓝之狱”。

    为什么这两案会并称去说

    因为据逆臣录中的招供记录,许多人既参与了胡党的谋反,又参加了蓝玉党的谋逆活动。

    如前军都督杨春,他在早些年“因见胡丞相有权,就投门下,来往商量谋事”,后来胡党案发,他侥幸躲过,又积极参与到蓝玉的谋反活动之中,再如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均参与了两次谋逆活动。

    由此可见,胡、蓝两案实属关系密切。

    至今还活着,被点到名字的众人“”

    朱元璋则呵呵了一声,心道,天幕说说其实也挺好的。

    呵呵,真挺好的。

    好的,再说回宰相胡惟庸。

    对于宰相这个职位,其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皇帝,位高权重,一言不合就可以把皇帝说到怀疑人生。

    比如历史上优秀的宰相都会努力约束皇帝,不让他太放纵自己。

    而要是如我们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时常自省己身的皇帝,那就更有除了宰相外,也同样一言不合就把皇帝说到怀疑人生的大臣,对,说的就是魏征,可是遇到明主了吧,要不这口才真就无处发挥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魏征立即失笑着朝李世民拱了拱手。

    李世民同样如此,不禁无奈摇头失笑。

    但挥挥手,让魏征不要给他这样“感谢”,总让他有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

    胡惟庸也是个当宰相的,但是吧,胡惟庸这人优不优秀不好说,他脑子倒是挺“秀”的

    上面可是有皇帝在,结果胡惟庸竟还敢在朝廷里作威作福,栽培势力,结党营私。

    胡惟庸总共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

    比如对刘基刘伯温,其被解雇革去岁禄,告老还乡后,也依旧深受胡惟庸嫉恨

    就因为刘伯温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

    于是后来刘伯温生病,胡惟庸虽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伯温在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了。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胡惟庸案的主要症结在于其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胡惟庸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种行为,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以及皇权恐怕旁落的危机。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了一声,就这等宰相,实属宰了都不为过。

    于是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朱元璋又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

    在这之后,又以胡惟庸通倭以及通元之罪,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现在是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

    还活着的众人“”

    朱元璋“”

    他真的好想捂脸。

    这说说是也好,但是随之而来的“麻烦”也好多

    这里想说的重点不是胡惟庸死,也不是“胡狱”,而是胡惟庸死后,这还不是结束

    比如在做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真的觉得好心累,于是他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即砍掉宰相这个职位

    还有就是,明朝建立不久之后,却发生了所谓胡惟庸“通倭叛国”的大案,这件大案的节点是胡惟庸暗中勾结倭寇,妄图推翻明政权自立为王,加上当时倭寇作为一种威胁明朝的外部势力,确实不容小觑

    因这一时期,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许多日本浪人徘徊于我国沿海一带,从事海盗活动,频频袭扰明朝沿海地区。

    于是种种因素叠加起来

    以及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最终下令“片板不得下海”政令,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

    秦王宫。

    嬴政等人不禁冷哼,倭寇日本

    只要一想起先前那一幕幕展现的画面,嬴政就不禁满心愤怒,甚至暴怒

    尤其是对那倭寇之国当真是贼人

    宰相这职位没了,其后的演变发展,对明朝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不过这里还是暂且不说

    朱元璋心累点头,他懂,要讲海禁

    我们来继续讲明朝的海禁政策。

    从被朱元璋提出来后,一直是起起伏伏,也波折甚多。

    如明初的海禁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朱元璋为防止自元朝起就侵扰东南的倭患,规定除官方认可的朝贡贸易,对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以及倭寇等均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海禁政策。

    但是,这项政策其实并没有在根本上起到制止倭寇侵袭的作用,反而还严重影响了明朝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

    朱元璋“”

    哎,着实是有点子烦躁。

    当时在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日本真正的倭寇。

    而另一种则是沿海地区的走私商人。

    这些商人为了更好的走私和保护自己的商品,通常与真倭联合,或者假借倭寇的名义建立属于自己的海上武装,以此对抗明朝海军,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当数五峰船主汪直。

    是的,海禁政策引起了民间的“反抗”。

    汉朝未央宫。

    刘彻挑了挑眉,竟是引起了民间的反抗

    那如此想来,这海禁究竟有多严啊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当时我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于是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

    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朱元璋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

    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朱元璋再次发布命令,禁止明朝人下海通番。

    嬴政“”

    刘彻“”

    李世民“”

    历朝历代诸人“”

    这一系列的海禁政策,未免太过“严厉”

    难怪会引起民间反抗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还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这可谓是一系列严峻又错误的法令政策了。

    朱元璋“”

    他屁股挪了挪,竟颇有些坐不住。

    马秀英看着朱元璋额角冒汗的样,实属无奈的摇了摇头“你可要好好认真的听着。”

    “哎,哎”

    朱元璋摸了摸后脑勺,尴尬笑了两声,他这不在听着嘛。

    本来嘛,实行海禁政策,朱元璋是期望由此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可结果呢,由于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的反明势力,于是朱元璋所下令的一系列海禁政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地区的百姓们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而朱元璋的“严交通外藩之禁”,几乎是堵绝了沿海地区百姓们的正常谋生之路。

    所以,海禁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而反复发布的海禁令,也说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些百姓就干脆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

    “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以及“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紧抿着唇,真的错了

    就一点用也没有吗

    再说回汪直。

    汪直虽然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海盗,但同时也是当时整个东亚地区最大的走私商人。

    其实他一直希望明朝能够取消海禁政策,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

    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汪直甚至主动帮助明朝剿灭海盗。

    但是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明朝的认可,因为在明朝看来,以汪直为代表的走私商人依旧是明朝海防最大的威胁。

    所以说嘛,有句话叫“堵不如疏”,这使劲儿堵着还不行,有人帮忙,还要一直打压,连沿海地区百姓的正常谋生之路都几乎堵绝了,那百姓不反抗,说得过去吗毕竟都要活不下去了。

    你拿了人家吃饭的家伙,你愿意啊

    当初朱元璋当叫花子的时候,要是有人抢朱元璋的那只碗,还不得被他恨死。

    结果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倒是为了所谓的“海防”,直接抢了沿海众多民众的饭碗了。

    朱元璋一下子站了起来,脸色被说得难看,但同时又很是难言。

    而所谓的难看,也不过是因为实在“无言以对”的难看若是有人抢了他的饭碗,他必然不可能轻易放过

    所以所以若是换位思考

    马秀英不由得叹了一声“重八”

    朱元璋也是一声叹息“大妹子,咱大概是错了吧。”

    “有错就改。”

    马秀英握住朱元璋的手“这有何难的。”

    朱元璋哎了一声,得到些许宽慰“大妹子说的是。”

    不过话说回来,嘉靖年间,因为汪直既无法完全剿灭福建以及广东的众多海盗,同时又无法约束自己的部下袭扰沿海之行径,于是最终造成了汪直与明朝之间的矛盾激化。

    是年三月,明朝派遣官军偷袭沥港汪直。

    之后汪直与明军交火失败,遂败走日本,其中双屿港与沥港相继被毁,使海商的海上贸易网络遭受重创。

    而为此,汪直开始联合各方海上势力,大举入寇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这些地方同时告警

    由此,因为这次海患自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年开始,于是也被称为“壬子之患”。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啧两声,这因果缘由,可真是不太好说啊。

    可以说,随着倭寇之患,明朝海禁政策愈加严格。

    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到永乐后洪熙到弘治年间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再到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这些政策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嘉靖年间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明朝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

    于是在此之后,明朝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是以,朝廷接受建议,封锁了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了海上交通。

    如此严厉的海禁政策下,遂导致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经,于是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如最大的,汪直的武装走私集团。

    虽然在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1557年,当时的浙江巡抚胡宗宪成功诱降了汪直,并在两年后将其正法,但这场倭乱并没有因为汪直的死而终结

    因为明朝采用诱杀的方式,企图扑灭来自海上威胁的做法,无疑失去了走私商人对明朝的信任,于是导致东南海患愈加严重,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即公元1566年,在戚继光等将领的努力下,这场海患才最终得以扑灭。

    “从嘉靖三十六年,到嘉靖四十五年”

    朱元璋张了张嘴“这近乎十年啊。”

    而如此倭乱的发生还不是最初

    海禁政策竟是影响如此之大吗

    其实若真算起来,这次的海患前后一共持续了十五年,波及了整个大明海疆,沿海地区的经济也由此遭到严重破坏。

    朱元璋“”

    不止是想叹气,更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样沉重的损失,使得明朝开始反思海禁政策是否有必要继续施行。

    于是这之后,朝堂之上开始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开放海禁的争论,也就是所谓的“筹海之争”。

    有支持的,自然也有反对的。

    只是虽然反对开禁的声音一直都存在,但是随着明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禁显然已经迫在眉睫。

    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福建巡抚谭纶以回籍守制,上陈善后六事,遂指出

    “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禁之而私通如故不若官明通之,而制之以法,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宜稍宽其法。”

    因此他请求朝廷允许有限度的开放海禁,这个主张在当时得到了明朝大部分官员的认可。

    李世民不禁点头,倒是不错,堵不如疏。

    其后,一直到隆庆年间,明朝政府再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明朝也由此出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明朝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不过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秦王宫。

    嬴政也是不由得点头,后面对日本贸易的“禁止”规定非常之不错。

    就合该如此

    也由此,对于倭患这一困扰明朝多年的顽症,自隆庆开关之后,因为解决了倭寇出现的这一经济根源问题,于是东南沿海从此“倭渐不为患”。

    当然其实隆庆初年的开关政策并不彻底,不过虽仍有诸多管理和限制,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而且明朝依然通过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对海外贸易进行控制。

    如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出海贸易规定

    对出海商人的船只到货物,从时间到路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官兵严加盘查,同时为了能更好的监督出海商人,不仅对商人们实行连坐制度,甚至规定了举报者的赏格,以及诬告者不受惩罚等。

    但是民间被压抑了两百年的商业活力,终于能够被释放出来。

    而且失去经济诉求的走私贸易也随之开始根绝,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

    于是除倭患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之外,与此同时史载隆庆初年,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所以显而易见,开关成效的确非常之明显。

    不过总的来说,“隆庆开关”虽然为明朝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益处,但这次开关对于明朝而言,其实更多是一次带有实验性质的尝试而已,如果缺乏持续的政策支持与产业提升,势必无法继续下去。

    而且明朝在开关条件,以及规模上的诸多限制等,最终没能让这项良政得以推广到全国,使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所以其说到底,还是可惜的。”

    朱元璋摇了摇头,深深叹了口气。

    他哪里能想到,实行海禁政策,竟影响如此“深远”。

    所以这偌大的一个国家,是由此慢慢落后于西方的吗

    不得不说,明朝海禁政策的确是个历史教训,固步自封,拒绝与世界文化交流,终究是错误的决定。

    于国本身,以及潜移默化出现的负面影响,都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单对明朝国内而言,都可见海禁政策对于明朝发展的限制和沉重严峻的影响,更何况是对外的整体发展而言。

    是啊,明朝自身都是如此“受创”了,那再与世界发展对比,岂不是越发的落后掣肘

    海禁,实属是不可施行之政策。

    尤其更不该如此严厉施行

    明朝朱棣时期

    永乐年间,朱棣对于海禁的想法倒是不如他爹那般严格,但听天幕之言至此,也算是深刻明白了海禁的“弊端”。

    与其带来的好处相比,这弊端更不可忽视

    所以海禁,当真是不可再继续施为。

    好了,海禁政策对于明朝的影响就讲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宰相”废除之后,于明朝之后又发生了何种演变影响。

    是滴,现代明朝影视剧经常出现的东厂西厂,锦衣卫什么的要来了。

    尤其是宦官专权带来的影响其实往前倒倒,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事件”也与此脱不开干系。

    朱元璋“”

    所以这难道又是他的罪过,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