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 6 章 【书画名家】【1w营养液……

小说:盛唐小女官 作者:春溪笛晓
    宣平坊,贺宅。

    贺知章今儿依然在喝酒,不过请的都是些亲近的文友。

    没办法,他们如今都这把年纪了,上朝也不是天天上,朝事也不是天天要处理,除非当今圣上相召,他们平时大多闲居在家,不凑一起喝酒还能干嘛

    按照大唐的退休规则,低品文武官的正常致仕年龄是七十岁,但三品以上的官员满了六十就可以酌情自请致仕、荣归故里。

    像贺知章他们这样七十好几还在朝中的,大多都是皇帝极力挽留下来的,估摸着就算他们抱着酒坛子上朝都没人管。

    座中自然也有不少相对年轻些的陪客,只不过这次纯粹是文人雅客聚会,贺知章下帖子时就没想起郭家祖父这么个可有可无的宴饮气氛组。

    听人来报说郭家祖父求见,贺知章还怔了一下,愣是不记得自己有没有请他。

    他旁边的钟绍京倒是想起郭家祖父来了,乐道“是那个吹嘘自己孙女五岁能书的郭敬之”

    既然人都已经到了,贺知章自是不会把人扫地出门。他边让人把郭家祖父请进来边对钟绍京说道“谁看自家晚辈不觉得哪里都好你说你都多大年纪了就别一天到晚这么挤兑人了。”

    钟绍京恣意了大半辈子,老了更不可能为谁收敛。他哈哈笑道“他不先吹嘘,我自然不会挤兑他。”

    座中有个叫张旭的,写得一手好狂草。其母族出过虞世南、陆柬之等书法名家,轮到这一代便出了个名扬长安的张旭。

    张旭比贺知章等人小了二十多岁,往常却以平辈论交,闻言忍不住插话“五岁能书又不是什么稀奇事,不一定是吹嘘吧”

    其余人静了一下。

    像张旭这种有家学渊源的,估计不可能理解别人为啥觉得这事儿很稀罕。毕竟对他们来说三四岁开始启蒙都算是晚的了

    说话间,郭家祖父进来了。

    知晓贺知章在宴客,郭家祖父一点都没有“他们居然不带我玩”的郁闷,反而油然生出种“真是来对了”的感觉。

    人多好啊,人多正好都给他家孙女儿点评点评,还能顺便喝点小酒,要不怎么说来得好不如来得巧他的运气可太好了

    郭家祖父一点都没有不请自来的尴尬,理了理衣袖便泰然上前向朝贺知章这位东道主见礼,憨笑道“不知贺学士今日宴客,是敬之唐突了。”

    贺知章道“都是老友相聚,哪有什么唐突不唐突。不过你来得有点晚了,得先罚三杯再说话。”

    郭家祖父最不怕的就是喝酒,闻言欣然入座,端起酒杯仰头就是灌。他可是当过地方官的人,哪里会被喝酒难倒照他说吧,这酒不拿碗都不够带劲。

    见郭家祖父喝得痛快,众人便没为难他了,只钟绍京睨着他笑道“你既然不晓得这里有酒喝,怎地这么巧就过来了莫不是又为了你那五岁能书的宝贝孙女儿”

    郭家祖父并不害臊,还真把自己揣来的文稿拿出来“真教越国公说中了,我还真为我那孙女而来。自打上回得了贺学士所赠的书帖,我孙女儿一直潜心研习,前几日她听我提及几处任地的重阳习俗,竟是亲自替我记了下来。我就是想来讨贺学士几句点评,好叫她能沾沾贺学士的才气。”

    在座的大多是文人雅士,听郭家祖父这么一说都来了兴趣。

    贺知章命人过去把文稿取给他看看。

    三娘年纪还小,反而不懂怎么把字写小,写出来的字比别人的正经小楷要大上一圈。

    这对上了年纪的人倒是挺友好,比如贺知章都七十好几了,有点儿老花眼,看这样的大字对他来说就刚刚好。

    要说这字写得有多好,那肯定谈不上,只能说足够整齐和清晰。考虑到三娘的年纪,贺知章对此持保留意见,他更多的还是关注文章内容。

    正如郭家祖父说的那样,这见闻录写的是郭家祖父在四处任地所见的趣闻,大多都与重阳节有关。整篇文章写得十分浅白,只胜在清新逗趣,读来时常叫人忍俊不禁。

    纵读全文便知确实不可能是郭家祖父代写的,字里行间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小孩儿独有的天真。

    贺知章把文稿传给钟绍京看,转头让人拿笔墨来,好叫大家都能写上几句点评或诗句赠给郭家这位聪慧伶俐的小娘子。

    酒到酣处突然开始搞创作本就是文人聚会的必备环节,只是这次的主题居然源自于一个五岁孩童,大家都觉得挺新鲜,便都翘首等着上座那几位把文稿传下来。

    钟绍京把文稿看完,递给旁边的张旭,接着对郭家祖父说道“你这孙女儿写起文章来确实比你这个当祖父的强。”

    郭家祖父知道钟绍京曾经以一己之力得罪满朝文武,好好一从龙功臣愣是落了个贬谪外地的下场,自是不会在意他说话不中听这件事。没看到当今圣上都怜他年迈体衰,许他回京养老了吗

    人在官场,最需要的就是唾面自干的好心态

    何况钟绍京拿来跟他比较的是他孙女,连这位出了名不爱好好说话的朝堂刺头都夸他孙女写文章比他强那不是挺好吗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大好事,真要是儿孙后辈一代不如一代才该哭吧

    郭家祖父乐滋滋地回道“那是自然,我一看就是个大老粗,肚里能有多少墨水儿孙个个都比我强才好哩。”

    钟绍京指着他直摇头“你啊你。”

    连钟绍京都说不出什么促狭话来了,席上自是气氛十分融洽。

    三娘还不知晓她祖父干了什么好事呢,她已经看着人把梆子悬上去了,接着才发现一个严重问题梆子挂太高啦,五岁小娃娃根本够不着。

    三娘昂起小脑袋,不敢置信地睁大了眼睛,拿着敲梆子用的小敲棒有些不知所措。

    这下换郭幼明在边上捧腹大笑。

    郭幼明笑够了还戳着三娘气鼓鼓的脸蛋乐道“就阿晗你这个头,挂了梆子也敲不到啊。”

    三娘很郁闷,感觉自己没考虑周全,沮丧得不得了。看来她不是个顶顶聪明的小孩

    郭幼明笑着笑着发现小侄女眼眶都快红了,赶忙敛了敛笑意,无奈地伸手把三娘抱起来哄道“我们阿晗再长几年就能够着了,在那之前让人抱着你敲不就成了来,我把你抱高了,你敲吧。”

    三娘这才不伤心了,眉开眼笑地握着刚到手的敲棒把那梆子敲得梆梆响。

    郭幼明脑袋被吵得嗡嗡响,心里头更无奈了。

    唉,他的侄女儿是很多没错,可最喜欢黏着他的就这么一个,他能怎么办只能惯着她了。

    三娘除了精力过分旺盛、一天到晚闲不下来以外,大多时候都是很懂事的,她知道敲梆子会影响到别人便没有一直敲,继续开开心心地玩耍了一下午。

    到傍晚她才发现祖父出了门还没归家,便跑去门口等着她祖父回来。

    郭家祖父被人灌了不少酒,回来时满身都是酒气。三娘见到他的身影本来想扑上去的,跑近以后就闻到浓浓的酒味,熏得她当场皱起了鼻头,整张小脸都随着这个动作变得皱巴巴的。

    瞧见她那怪里怪气的表情,郭家祖父把人抱起来问“怎么晗娘嫌弃祖父了”

    三娘继续皱着小鼻子,相当诚实地评价他祖父身上那股子酒味“臭不好闻”

    郭家祖父也不恼,只佯作叹气般说道“我可是为了我们家晗娘才喝了这么多酒,没想到居然被晗娘嫌弃了。”

    三娘不明白喝酒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满脸懵懂地追问“为什么”

    郭家祖父想到自己这次去贺府的收获,嘴巴都快咧到耳后跟了,抱着三娘大步往书房那边迈“走走走,祖父给你看点好东西。”

    的确是好东西,这次在贺家喝酒的人除了贺知章这位名扬大唐的贺学士以外,还有钟绍京、张旭这两个著名当世书家,甚至还有位挺有名的宫廷画师吴道子

    那可是靠着一支画笔混到官职的厉害画师

    得是什么样的运气才能碰上这么多书画名家齐聚一堂

    最妙的是,贺知章这位东道主很好说话,不仅自己给他们家三娘写了点评,还给在座的酒友都备了笔墨,让所有人都来个即兴发挥,想点评便点评,不想点评便以“重阳”为题作诗。

    诗作上佳者重阳节可以到他们家来看剑舞。

    这次贺知章可是重金请来了有名的剑舞高手公孙大娘

    贺知章不仅邀请郭家祖父到时候把三娘带过去看剑舞,还允许他把大伙写的点评与重阳诗带回来赠给三娘

    郭家祖父的面子钟绍京他们可能不给,贺知章的面子众人还是给的。

    这不,郭家祖父一下子带回了贺知章真迹、钟绍京真迹、张旭真迹以及吴道子真迹等等。

    那可都是外面许多人重金相求的宝贝。

    今天他不花一文钱就能把它们统统带回家

    不必作诗直接获得欣赏公孙大娘剑舞的机会

    全都是沾了他宝贝孙女的光。

    这让郭家祖父怎么能忍得住不一路傻乐呵着回来

    三娘听着她祖父把酒宴上的事一一道来,关注点却和她祖父不太一样。她很有些纠结地说道“可是我们说好重阳要去登高。”

    郭家祖父说道“傻孩子,登高什么时候不能去公孙大娘的剑舞可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看的,阿翁这么大岁数了都还没看过。你这次且先不去登高,改带阿翁去看剑舞好不好没有晗娘的话我到时候可进不了门啊。”

    三娘顿时觉得自己小小的肩膀上有了沉甸甸的责任,一脸认真地点头答应下来“那好吧。”

    那一本正经的小模样儿又让郭家祖父乐了半天,只觉天底下再没有比他们家阿晗更伶俐可爱的小孩儿。

    作者有话要说

    老郭震惊草圣真迹不要钱画圣真迹免费送

    三娘茫然不认识

    庆祝营养液满一万

    两万还离得老远嘿嘿

    注

    1本章人物介绍

    贺知章诗狂

    吴道子画圣

    张旭草圣

    钟绍京与他祖先钟繇并称为“大钟”“小钟”,代表作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灵飞经据说在书法界可能存疑,但我不太了解书法界,姑且这么写

    不错,老郭一登门,直接捅了书画名家的窝

    2公孙大娘的剑舞据说在大唐是非常有名的,连唐玄宗过生日都请她去表演。

    老杜有次看到她弟子舞剑,还追忆小时候看公孙大娘舞剑时的情景,遥想当年公孙大娘的风采,说是草圣张旭都是看了她舞剑,写起草书来才会这么牛逼

    具体参考老杜的日记,哦不,老杜的诗序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