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系社会确立后,男娶女嫁的婚姻制度逐渐形成,世系的计算变成以男性为准。为了防止女子出嫁时带走本族财产,财产继承人只能为男性所有,女性则被排斥在外。这样,未出嫁的女子失去了财产继承权;
出嫁以后,妇女成为家庭的女仆,只能围着丈夫和孩子打转,被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这样她们的社会劳动所得少于男子,而又没有财产继承权,只能是越来越卑微。妇女在娘家和夫家都失去了对财产的所有权,也就失去了支配一切的权力。
女子生来本弱,只能相夫教子,这就是她们最好的归宿。班昭下意识地说道。
尽管她不想写女诫了,可根植于自己脑海中的观念让她一直以为这就是真理。
但是说完她自己首先不高兴了,仿佛自己也受到了无形的约束。这样的观念,是谁输送给她的
“女子生来卑弱,只能依附于人,若是遇人不淑,那一生也就毁了。”哥哥班固在一旁摇了摇头,“说什么母系父系的,又不能改变什么。女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班固根本不在意,随口一说,说完自己继续修书。班昭却猛地抬头看向班固,对啊,这样的观念,是谁输送给她的真的是她自己这么想得吗
华夏的女性越到后期,越不自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压迫女性,又是从哪些开始的呢
有些人说是从清军入关后,汉人自己抵抗不了自己被剃发易服就逼迫女性缠足,还说什么“男降女不降”
有人说是明朝老朱开始,命令命妇开始缠足,禁止改嫁开始;也有人说是靖康之耻,是程朱理学,是安史之乱,是独尊儒术
感觉自己又被骂了的朱元璋 缠足又不是明朝才有,禁止改嫁也不是明朝才有,凭什么总骂明朝骂他老朱
老朱不服
也有人说,是从秦朝开始,从秦始皇鼓励有孩子的寡妇不改嫁开始。其实都不是。
嬴政沉默。
天幕前面刚说了,他是有提倡,但是六国之民也没听啊。而且大秦太短命,根本来不及全部履行。
周朝时期女子可以改嫁,并且还存在原始群婚的遗风。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这个“中春之月”,就是法定的男女聚会的蜜月。
西周虽然女子的权力不如商朝,但是妇女依然有出夫权,也就是女子主动离婚。但是春秋时期的妇女已经没有了出夫权,甚至连离婚全也没有。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连嫡长子制度都不稳固,更何况是婚姻制度中对女性的保护从一开始女子贞操观念淡薄,到逐渐形成妇女贞操观,女性的自由交往被逐渐受到了限制。
礼法也有了这样的规定, 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
青年男女不能随便接触,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雏形,仅仅“夫死从子”还没确定。
三从四德是后期巩固,但是论起源,其实很早很早。
几乎可以说有了父系社会开始,已经开始存在。
秦朝太短,始皇帝就算实行了一系列法律,被彻底实施的也不多,主要是官府登记制度被传承了下来。
汉朝时期,贞操观念再次有了变化。
我开始说过,汉景帝的陵墓中还有女骑兵俑,说明汉初时候女子地位相对较高。但是从刘邦娶吕雉就可以知道,在婚姻上,女子依然是不得不从父命。
吕雉想起往事,冷冷瞥了刘邦一眼。
当年吕公在宴席上见到刘邦,认定对方是人才,将来必有出头之日,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擅自做主把吕雉许配给大许多岁、还和寡妇有私生子的刘邦。
吕雉的母亲完全不同意这门婚事,但是除了挨骂没有任何改变,吕雉还是不得不嫁给一个都可以当爹的男人,还得一进门就喜当娘。
刘邦嬉皮笑脸挠了挠脸皮,完全不在意。婚事不都这样,父母做主,吕公满意他不就行了
而且,从对“夫 妻”的诠释和称谓也能折射出男尊女卑的现实。先秦时期, “夫妇”和“夫妻”的涵义尚有分歧,到汉朝时期已经趋于统一。
“妇”意味着屈服顺从, “夫”意味着扶持。“妻”还被解释成谐音“齐”,这并不是说在地位上与丈夫平等,而是说要“贞齐与夫”。
在社会上,丈夫对妻子姓氏的称呼也反映了状况。
汉朝时期,妻子被称为“某妻”,比如刘邦的妻子吕雉在外被人称呼就是“刘邦妻者”。
从汉朝往后,这种称呼都被流传了下来,唐宋流行开,明清彻底延用。
女子开始失去自己的名字,连氏族的姓氏也失去,对已婚女子的称谓都带上了这种带有歧视色彩的名字。
在家族重要的祭祀活动中,按次序排列是男子在前女子灾后,而“子妇”只能与“曾孙”并列,处于与晚辈男子平行的位置。在小农、小手工业者等的家庭中,妻子地位也低于丈夫。但是由于妻子在生产中也承担重要作用,夫妻之间比地主、官僚和商贾家庭相对平等一些。
辛辛苦苦在家劳累的汉代女子抬起头,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听到天幕这话,看向了家中祠堂的方向。
她看着祠堂那边烟火缭绕,心中有许多不甘。
明明家里的男人没有任何本事,家中没有田地也不愿意去参军打拼,大字不识几个依然喜欢吹牛教训她和孩子们,仿佛只有他说得才是大道理。
她跟家里的老人、孩子们每日早出晚归,因为没有田,又要纺织,又要接洗衣缝补的活计,一边交繁重的税一边做活计勉强维生,但是丈夫明明整日游手好闲,却只因为是男人,就被宗族接济,允许进入祠堂供奉。
那个愚蠢懒惰只会说大话的男人有什么本事有什么能力有什么资格
汉代社会,正是我国古代妇女地位从宽到严、由高到低的转折时期。
从汉初的男女地位相对平等到后期男尊女卑的形成,妇女低下地位的形成呈现出一种由高渐低的动态变化过程。
汉初时期,因为青壮男子死于战场,劳动力减少,妇女也需要投入社会劳动中。因此汉初时期,筑城郭、兴水利都有女性服役,比如汉惠帝时期,两次征发长安城六百里内男女修筑长安城。
汉初时期,长安城下。
原本辛苦的女性们艰难地抬起头看向天幕,眼里有了一丝明悟。原来,她们现在服役如此辛苦能让自己地位更高一点,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如果不参与社会劳动就要彻底被圈禁在家中,彻底失去自己的名字,活着做别人的附庸,辛苦同样没有少多少。
谁说在家相夫教子不辛苦,谁说在家待着就一定是享清福
西汉时期的丝织业很发达,妇女是丝织业主力军,除了自己穿的布料,还需要缴纳国家征的麻布、绢布、葛布,属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汉初妇女尚未被完全禁锢在家务劳动中,还承担着部分社会劳动,除了纺织,还有器物制作,农业生产,还有漂业、酿酒、采桑。这也决定了汉初妇女较高的地位。
汉代妇女经商也十分常见,比如开办饮食小点,贩卖手工制品,比如丝织品、席、鞋履之类。还有高级消费品,比如女子使用的胭脂水粉,珠宝首饰。
此外其他行业也有,比如相马,汉朝女子陈君夫“以相马立名天下”有占卜和相面,行医。比如女医义姁、淳于衍;
有女骑兵,汉代皇后出行,是有女骑兵夹道护送,汉代女子尚武,受训为骑兵属于很常见的事。有文学艺术或者学术研究,比如迟昭平、班昭、蔡琰。
连朝中也有女官,比如后汉书里记载的汉桓帝时期,赵夫人与诸女尚书大权在握。虽然没具体记载女尚书的职权和姓名,但是可以从现存史料看到她们人数不少,并且能与宦官一起左右朝政,有一定的政治影响。
“原来前朝的女人那么自由,什么都可以做。”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被束缚的女性羡慕地看着天幕。
原来西汉初期的女子,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各有各的职业,也因为有职业有收入,在家中的地位相对后世较高。
可到了东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西汉初期,有些方面地位比唐朝之后的女子地位更高,比如汉代妻子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主动提出离婚。
一、丈夫操行不良;二、丈夫患有恶疾;三、丈夫家中生活极为贫困,不能共同生活;四、女方与男方家庭矛盾尖锐;五、男方家庭事涉重大法律,如谋反、诽上等。
可以看到,汉朝时期“丈夫患有恶疾”可以离婚,可是在唐朝时期的“七出”里是“妻子身患恶疾”可以出妻。
丈夫家庭极为贫困可以离婚,但是在明清时期因为贫困离婚会被辱骂。男方涉及违法可以离婚,在秦朝时期男方流放女方得跟着一起流放。汉初的离婚法律,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由于汉代妇女拥有一定的主动离婚权,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丈夫喜新厌旧的行为。
而且在汉朝法律中明确规定,
“夫死无男,有改嫁之道”, “夫死未葬,就嫁之妇,亦不干法规”。
也就是说,妇女死后没有儿子,改嫁是合乎道义的。丈夫死了即使还没有下葬,妇女改嫁也不会追究法律责任。
汉代前期的法律认同主动离婚,也认可改嫁。
在汉代,男子与男子写信,和男子给女子写信,在语气、格式、用辞上并无明显差别。
男子给长辈或者给兄弟时会用到的敬辞“再拜请” “叩头幸甚”,也用在丈夫给妻子的信件上,说明男子还没到明清时那种,歧视女子歧视到了骨子里。
在这时期,母亲对于子女婚姻的决定权虽然比不上父亲,但是远超儿子。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决定自己婚姻的权力,比如当汉朝有女子家中父亲病重无人照顾,女子选择不嫁照顾父亲,会被认为是“至孝”。也有女子因为父母都故去,留下幼弟,也选择不嫁来抚养弟弟,同样得到赞赏。
汉朝“崇孝”,在婚姻与“孝”之间, 孝道占据了上风,也因此女子可以凭借“孝”得到一定的赞赏。
比如缇萦救父,缇萦不但让汉文帝废除了肉刑,还得到了封赏,算是有好结果。
而且汉初有很现实的一面,如果女方家庭经济状况高于男方,妻子地位也可能高于丈夫。在汉朝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妇女性格。
陇西之地向来尚武,加上地理环境影响,陇西妇女自幼受到影响,吃得好长得结实,善射猎,力气强大。这里的女性不但对丈夫并没有太过恭敬,有的妇女还会执刀为亲人复仇,被认为是“男子之所为”的烈义行为。
燕赵地区风流不羁,男子多“慷慨悲歌之士”,女子热情大方,燕赵地区女子受到的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也小一些。
而巴蜀之地就是另一番风格。从西汉中期开始,这里“士女贞孝”,巴蜀一带大部分妇女对“忠孝节操”颇为重视。
根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巴蜀之地在汉朝时期守贞的妇女有40多人,在并不是很重视贞节的汉代,占据了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所以巴蜀地区妇女受夫权压迫程度也高于其他地区。
在封建夫权还没有渗透入各个角落的汉朝,一些男性的思想也比较前卫。
比如经历过底层生活或者富有忧患意
识的思想家,反对富户贵族广娶妻妾、婚嫁铺张、虐杀女婴。这不仅是华夏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也是世界婚姻思想史上较早提出的富有价值的观点。
这也是社会风气开明之下,思想上的进步。
西汉初期还有原始婚俗遗存,女子在缔结婚姻上比较主动。比如平阳公主与前夫离异后,托皇后向武帝提议欲嫁给卫青,还有孟光择夫也是女子主动,在汉朝并不是偶然。
但是,在西汉中后期,妇女家庭地位已经开始降落。
荆咕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一声,历史规律的强大,以及十分的遗憾。
如果汉初的这种开明能一直持续到汉末,该多好。
可惜,就像是汉初时的英明帝王无法英明到后世一样,开明的政策同样不能。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后,对妇女的约束加强。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学说渗透到汉代夫妻婚姻关系中,认为丈夫属阳,妻子属阴,妻子服从丈夫是天经地义,男尊女卑开始有了理论基础。
都说天地有阴阳,阴阳和谐方为相处之道,各朝各代都致力于打压女性,这就是你们的天地阴阳之道吗
天幕放出了对比
秦汉时期的文官与明清时期的文人,谁阴谁阳
秦汉男人 “哈哈哈哈,当然是我们我大秦锐士大汉铁骑阳刚威猛文官同样不遑多让”
唐朝的男人也矜持一笑 “我大唐男儿同样威武”
明清时期的文人,拿着手里的折扇,坐着轿子,上马颠地七荤八素官帽都快掉下来。秦汉时期的文官,佩剑骑马,文官也很能打。
哪怕是唐朝也保留着尚武风气,诗人都是佩剑出行,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剑术高手。不是所有文臣都是文弱书生。
再放出对比“文臣与武将相比,谁阴谁阳”
身穿盔甲的武将,和瘦弱白皙的文臣,谁更威猛,谁更阴柔甚至不需要跨时代的对比,同时代对比也能很明显看得出来。
你们是不是以为我只是开玩笑
并不是哦,当朝廷不断地禁止改嫁禁止再婚,民间还因为女子受歧视,生下女婴就溺死,男女比例不断失衡,这个时候,阴阳平衡如何维持
刚刚听得忿忿不平的董仲舒心里一个咯噔。阴阳原来不仅仅局限于男女吗女为阴,男为阳,难道不对吗
男女比例失衡是什么意思阴阳平衡会被打破又会有什么后果可惜荆咕没有继续讲下去,给董仲舒吊足了胃口。
汉宣帝时期,下令表彰贞妇烈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出面对女性贞节进行表彰。此后,汉宣帝不断以朝廷名义不同程度的表彰贞妇烈女,极力鼓励贞节观,并且把贞节观和国家政策结合。
嗯没错,就是因为殉葬严惩藩王的汉宣帝。我对他的爱消失了,再见了刘询,你这么喜欢贞节,妻子死后干嘛不自己守贞
刘询前面还夸他,现在立刻改口,女人的爱真是短暂。
他又忍不住摸摸鼻子,有些心虚。
难道,这件事做得不对吗连始皇帝都提倡贞妇不改嫁,哪里不对了
到西汉后期,汉成帝时期刘向进一步发展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对妇女行为做约束,并且写列女传来约束妇女。
这位汉成帝,就是飞燕合德的汉成帝。刘向呢,也很神奇,自己约束妇女,但是掺和进后宫女子的纷争时,丝毫不肯闲着呢。
刘向和儿子刘歆,都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论文学成就可以说是中国目录学的鼻祖。
他撰写得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还编纂了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文学上的成就非常厉害。
但是政治上,跟他的文品相比差太远了。
听到天幕上对自己政治上搅风搅雨行为的评价,刘向一阵担忧怎么听起来自己在后世口碑不好还是说自己后来的结局不好
到了东汉,班昭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女诫,开篇就是卑弱,说女子天生卑弱,所以要谦让恭敬,先人后己,对丈夫专心事之。班昭还立下一个总原则,即后世教导女子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
或许班昭的初心是好的,是在东汉这个已经日渐保守的社会劝诫自家女孩如何立世,但她也不会想到,后世会如何歪曲她的书籍。
当女子连读书识字的权力都被剥夺,当女子以无
才便是德为荣时,只能读“女四书”,只能不断地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古人告诉自己该如何做人时,她们哪里还会有自己的主见和自己的思考
班昭的脸色一阵阵惨白。
虽然现在她还没写这本书,但是可能另一个世界的她写了,会有多少女子因此受害她更没想到,同样是汉朝,西汉与东汉的差别如此之大。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史书的,在管控思想的封建王朝,史书从来不是面对普通百姓,是面对统治阶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史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史书同样如此。
所以司马迁会在史书里加入个人感情偏向,史书向来会带上一些劝诫教化之意,不完全写实,也是带着史官“以史为鉴”劝告帝王的意义。
比如班固家是如何成为修史世家呢
班固的父亲班彪祖籍扶风,西汉时期班彪的姑姑班婕妤曾经是汉成帝的宠妃。而汉成帝时期曾经让著名学者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皇家图书,在完成之后皇帝也懒得看,就让班婕妤的兄弟班游读给他听。
班游朗诵史书时嗓音洪亮,字正腔圆,汉成帝对班游的朗读非常满意,就赏赐给了他们家一套皇家藏书的副本,班彪受到这一套皇家藏书的影响,加上他历经两汉,这才开始修史。
班彪想续写史记未果便去世,遗志便让长子班固继承下来,班固在家中修汉史还让人告发,差点丢了小命,是弟弟班超为他在帝王面前伸冤,加上汉明帝欣赏班固的文采才逃过一劫。
班固历经了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三朝,汉和帝时期班固因为得罪洛阳令,被逮捕下狱后死于狱中,那时汉书没有写完,汉和帝知道班昭同样多才,便令班昭续写汉书。
写完后, 汉书同样只在皇室里流传,比如汉和帝让皇后、贵妃等拜班昭为师学习,邓太后曾经让班昭为皇室子弟讲解汉书,为了报答班昭的功劳,还把班昭的儿子曹成封为关内侯。
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史书之类的管控有多严格,不论是学习还是都是有很大的限制。
从班固编纂白虎通开始,多了女有三从之义,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父死从子”, “妇
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事者。”从此成为了衡量妇女的尺度。“三从”是在周礼的“二从”基
础上,又多了“父死从子”。
而这并不是班固自己一个人撰写的,是东汉汉章帝时期,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召集百官和大儒等人,集体商议讲经后,由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由班固把会议成果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
班固有些尴尬明明他的两汉赋也很不错, 汉书虽然没写完但是也很好,怎么光提白虎通了而且白虎通汇聚五经经典,不止是约束女子的三从啊
班昭原本自己被点名,心里又担忧又郁闷,现在看到哥哥也很尴尬,心理顿时平衡了。
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天幕说后世的女子地位更低,西汉时期的女子自由度高,她为什么不把西汉时期的事写下来传给后世看
到了东汉时期,夫妻关系严重不平等,男子在离婚问题上拥有了很大的随意性,女性开始受到来自政治、社会舆论的诸多限制。
在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的事迹还被当做是美谈,卓文君寡妇再嫁也被当做理所当然。
但是在汉宣帝时期,张敞为妻子画眉被人弹劾,宣帝当面对证,张敞回答闺房之内有过于画眉者,原本官至京兆尹,从此失去了帝王的重用。
东汉时期,有的男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孝心”,动辄对妻子打骂甚至无情抛弃。
比如鲍永,因为妻子在母亲面前骂狗,鲍永认为妻子对母亲大不敬,将她休妻赶回娘家;姜诗的妻子因为遇上大风没有及时接到母亲,让母亲渴了一会,就被姜诗休妻。冯衍的妻子不许冯衍纳妾,夫妻已经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冯衍还是把她休弃
东汉时期,男子离异甚至不需要官府认可,也不需要办理离异手续,一句话就可以把妻子抛弃。很明显看出女性的地位比西汉时期低了很多。
最可怕的是,当女子也被这样的思想奴役后,还是一步步自己洗脑。
东汉人曹文叔在丈夫死后十分悲痛,不欲再嫁,以刀断鼻,毁容自誓;
而这样的“毁容守贞”在后世成为了称赞女子节操的行为,尤其是明清,有了更多的“自毁”案例。
同样,在明清时期,女子为了守贞不改嫁选择自缢,还会得到朝廷封赏,得到贞节牌坊,为家族得到免除徭役的机会。这也是起源于汉朝。
以上诸多案例足以说明,东汉女子已经在不断地社会环境影响,和各种洗脑之下,可以看出这时期的妇女已经主动放弃离婚的主动权,投身“从一而终”的夫权观念。
与西汉相比,东汉妇女所拥有的自主意识已经日渐萎缩,她们开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沦为丈夫的附庸,不再像西汉那样勇敢表达出自我的抗争。不仅失去自我,将命运系于丈夫,地位逐渐下降,男性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男尊女卑”的性别角色日益强化。
东汉时期的贞节观更加强烈,汉安帝进一步表扬妇女贞节,赏赐粮食物质,还上升到了精神高度。
也因为社会要求的贞节观,虽然法律没有禁止妇女改嫁和再婚,但是社会已经以倡导守节的方式限制妇女再嫁。
每逢乱世,女子的地位便会降低一次。
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乱世之中女子人命如草芥,倒也不用提贞节不贞节,生死根本不由自己。
但是汉末时期依然有生过孩子的寡妇很受欢迎的习俗,曹操所谓的好人妻也是汉朝流行的风俗影响,只是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就显得他的癖好也很“奸臣”了。
唐朝公主改嫁,哪怕中后期同样开始重视贞节,但是相比后世勉强还好。唐朝130位已婚公主当中,有27位是再嫁者。
唐朝女子地位较高还有一点显现,男子惧内的情况比较盛行。
提起惧内,李世民等人齐齐笑嘻嘻看向房玄龄。
相传房玄龄妻子卢氏善妒,不允许房玄龄纳妾,李世民把卢氏召入宫中,给她一杯酒,说如果不允许纳妾就赐毒酒。她毫不犹豫抓起毒酒喝下去,没想到是一杯醋。
这也是“吃醋”这一个词语的由来。
“看来房相后世留名了哈哈”李世民开玩笑道。
房玄龄被笑的次数多了,也不以为意,轻抚胡须 “能让大唐得此美名,臣也没白惧内。”
因为唐朝的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一定打击,胡族遗风也不断侵蚀,唐朝还颁布了许多经济政策来鼓励寡妇改嫁,所以唐朝的再嫁风一直比较盛行。
提起改嫁的唐朝公主,朱元璋有些嫌弃。
他虽然很崇拜李世民,但是觉得李世民最大的缺点就是选了武氏作为妃嫔,让大唐江山被篡。他严格对待后宫女子,就是为了避免大明出现类似大唐那种女性篡权的结果。
宋朝分为两个阶段。
北宋时期, “女主内”慢慢演变成强势女性的出现,比如宰相王旦就是有名的惧内,沈括在家中也被老婆欺负。这其中很大原因,便是因为女性拥有管理家庭内部事物的权利,社会上职业女性也比较多,社会地位没有后期那么低,生活环境较为宽松。
因为唐末时期世家门阀几乎被屠杀殆尽,宋朝没有强大的门阀世家,女性地位高并不是跟唐朝一样有强大的娘家背景。
宋朝时期女性地位高,很明确的说明了一个现代也通行的道理经济自由,才能婚姻自由。
说起职业女性,宋朝民间厨娘比男厨子还受欢迎,诞生了许多厉害的女大厨。现在的古代十大厨神里,有六位女厨神,两位都是南宋的。
天幕放出十大厨神的画像和资料,先秦的三位有些争论。
伊尹作为宰相比他作为厨师更出名, “易牙烹子”的典故加上齐桓公晚年的不幸遭遇让这位“厨神”口碑很差,春秋末年吴国名厨太和公地处偏远加上时间久远,知道的人不多。
而且先秦时期物资匮乏,所谓的厨艺高超也就是善于烹鱼善于烤肉这么原始的手法。
唐宋时期物资繁荣,因为与国外也有了交流引进许多新品种,商业贸易繁华也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加上夜市活动,更加刺激了美食的多样性。
“这膳祖是何人竟然是我大唐的女厨神。”唐穆宗好奇。
“是臣府上的家厨。”丞相段文昌出列,姿势恭敬但是语气也有些无奈, “这写酉阳杂俎的段成式是老臣,可能把她写进去了。
儿子从小就喜欢膳祖的厨艺,出门探访亲友回来总要抱怨别人家的厨子不行,做得菜不好吃,没想到竟然馋到写书都是写美食,甚至还因此流传后世了。
段文昌表示不理解,这写美食的书有什么好看的,后世人为什么要看
唐穆宗哈哈一笑 “这可好,这女厨神原来近在眼前,朕可要好好尝尝”
“竟然还
有尼姑厨神,她做得应该都是素食吧”被赞扬的膳祖正在后厨教徒弟,被一群女弟子围住夸她被后人封为厨神后,才特意看了看天幕,看到还有别的女子厨神。
辋川小样,听起来就很美。
她们议论的是五代时期的女尼梵正。
膳祖感慨“女子果然是多才多艺,做什么不可以,只有不让做。”“所以你们也要好好学,可不要堕了为师的名声。”
“我朝竟然有两位女厨神,善。”赵构满足了,这两位还都跟他有点关系。刘娘子是南宋高宗宫中女厨,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宫廷女厨师,被称为“尚食刘娘子”。
还有宋五嫂,是南宋民间女厨师,相传高宗赵构乘龙舟游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宋五嫂为脍鱼之“师祖”。
现代还有许多品牌打着与宋五嫂相关的招牌,但是实际上与宋五嫂毫无关系。
朱元璋有些不满 “不过区区一妓子,也配代表我大明称为厨神。”
哪怕是女尼也比名妓好,朱元璋这么在意女子贞洁的男人,哪怕看到的是明末清初时期也觉得不满意。
朱元璋说得是秦淮名妓董小宛,除了写诗作画文采飞扬,她还精通厨艺,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闻名于江南。
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相传均为董小宛所创制。
比起厨神萧美人、王小余,玄烨更在意天幕提到的书籍,这二人都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盛赞过的。
“随园食单,听起来是记录美食,没想到还能有人以厨艺、以厨书扬名后世。”玄烨心里有了一个念头在逐渐成型, 后世似乎不在意圣贤之学,各种学问百花齐放,都很重视。
“前朝周王朱楠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 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对百姓有重要意义。你们闲着没事干,回去编书。”
玄烨突然地一条命令让一群阿哥们都懵了。“啊”
这里的阿哥要么背后有母族支持,要么已经出宫开府的有幕僚有心腹,完全不缺人编书。哪怕没有助手,玄烨自认为对阿哥们的教育极其严格,自己写也不是不行。他故意又刺激了一句 “明朝朱家的皇子亲王都能写,你们不行”年轻的阿哥们受到刺激齐声应到 “行”
“那就滚吧。”玄烨把儿子们都给赶出去后,对太监招招手, 去把格格们都叫来。
看着阿哥们离开,玄烨捏了捏眉心,想起天幕曾经说得“九龙夺嫡”,有些头疼。
都滚去写书去吧,少一天到晚斗来斗去,斗得乌烟瘴气。他还没死呢
格格们相继抵达,得到了玄烨的新任务。格格们在宫中,单独写或者编人手不够,但是组团组队应该还是可以的。
玄烨看着天幕对宋明清颇有微词,有心想改善,现在在一点点努力。
最重要的是,他也并不想满清的格格们沦落到汉女那样,只会女诫女训,满女是马背上长大的,怎么能跟汉人一样文弱
宋朝什么都是瘸腿,就很迷惑重文抑武,文武偏科;重男轻女,性别失衡。
荆咕一直觉得宋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你说他弱,他又有地方特别强。你说他保守,他也有地方十分开放。
宋朝还开始有了一个“榜下捉婿”的习俗,从唐朝的“门当户对”开始更在意“钱财”。而且宋朝人宁愿为了钱财娶寡妇或者入赘女方,甚至也有女性嫁给出家人,还有很多中举者为了钱财卖婚。
但是,宋朝依然是男尊女卑,女性的强势也只是给丈夫去妻多了一个新的借口以“强势”而去妻。而且宋朝男子纳妾、狎妓非常普遍,朝廷屡禁不止,官员甚至以狎妓为风流。
荆咕自己查资料时都没想到,宋朝,或者说北宋,还是一个很出“悍妇”的朝代。
而且与唐朝尚武、有胡人习气的原因不同,宋朝的“悍妇”大多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因为宋朝商业发达,女性自己有能力挣钱,而且男人结婚时也会追求钱财,那么为钱在家里低头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宋朝以前各个朝代所记录的贞洁女性有186人,到了宋朝是303人,元朝是741人,明朝高达36719人,清朝有12294人。
但是,就是极力推崇理学的
程颐自己在女性的再婚问题上也不是那么迂腐,对父亲积极操办外甥女再婚的事情不但不阻止还大力支持,并且还允许侄媳妇改嫁再婚。
前面提过范仲淹自己裸捐成立的范式义庄,还会出资捐助族中女子改嫁再婚。范仲淹的母亲再婚,儿媳后来也改嫁给了自己的学生,可见北宋时期风气还比较开明。
明朝时期,听到程朱理学的程颐自己也支持改嫁,一群信理学信到疯魔的书生们懵了理学不是说“存天理灭人欲”吗不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吗怎么能支持改嫁呢
到南宋时期,对女子的要求变为“柔顺 不妒” “恭谨”,再变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妇、烈女遍及全国各地,数目也远较汉代为多。在封建礼教的严酷制约下,妇女丧失了主动离异权力,男子可以在各种借口下出妻。
提到南宋,赵匡胤就想到不成器的徽钦二宗,就想到赵光义篡位,就想打弟弟而同样想到徽钦二宗的,还有南宋时期的皇帝。
听到天幕特意介绍“北宋”和“南宋”的差别,南宋的男人们集体感到脸上发热,仿佛那一层遮羞布被撕扯下来,火辣辣的痛。
还好荆咕没有继续骂宋朝,宋朝的老问题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她说起了元朝。
这里为元朝辟谣一下。
元朝背负了一个很惨的黑锅,说什么是因为“处女初夜权”才导致汉人反抗。这东西首先是欧洲特产,华夏从来没有过,从来没有
元朝明确规定的四等人制度,连娶汉人妻子都不愿意,哪有那么变态。
最重要的是,蒙古人并没有贞操观念。草原民族有继承兄弟妻妾的传统,而且这对于汉人来说难以接受,但是对草原民族来说,死了主要劳动力才是最可怕的,有人继承和继续抚养,不至于在草原上饿死才是最重要的。
就连欧洲人搞这种,也不止是为了女色,是为了财富,处女初夜权可以通过交税免除。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种黑锅都跟日本人有关系,反而不是类似高阳公主和辨机和尚那样是民间造谣的,这是一出明确的政治谣言。
日本人喊出“崖山之后无中华”,不承认宋朝亡国之后的元明清朝代是华夏文明,为什么
元和清集体迷惑。
他们一统一就迫不及待修前朝历史,还祭拜前朝的皇帝比祭拜祖宗还恭敬,图什么还不是图一个正统继承权。
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华”,清朝作为满族,在对外的外交文书,比如尼布楚条约,用得并不是自称“大清”,而是“中华”。
而且满汉哪怕权力有分,许多皇帝已经有了汉人的血脉,母亲都是从汉军旗改满姓抬入满军旗,如果真正不想融入华夏,选择继承人时首先就会把有汉人血脉的皇子排除在外。
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学唐宋,自己才是华夏文化继承者,侵华之后的目标就是占领华夏,然后
造出第二个谣言,元朝贵族的“处女初夜权”,来煽动汉人对蒙古人的仇恨。
成吉思汗 把地图给我。他要好好看看,这么造谣,还给他们造这么无耻的谣言的小国家在哪里
忽必烈非常认真,也非常生气 “朕知道中原人经常骂我们草原人是蛮夷,这无所谓,打又打不过骂就骂吧。但是造谣,还是这种谣言,这小日本太可恨了。
元朝的官员也很生气,说元朝贵族有这种变态嗜好,岂不是连他们一起污辱了
“我们要女人直接抢就是了,搞那么花里胡哨做什么”
草原上,他们抢女人都是提刀上马直接抢抢了就是给自己生孩子,这种什么初夜,要了有啥用
草原民族从来没对女子贞操观念莫名其妙的执念,包括清军入关前,从皇太极娶的宠妃海兰珠是寡妇,顺治帝的宠妃董鄂氏曾经是弟妹。
满清入关后学汉人的守节和不许改嫁,真得没必要。
现在回到那个问题假如男女比例失调,娶妻生子如何解决呢这里,就由明清来做这个反面例子。</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