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 后续影响

    “先有纸,然后是学校。”咸阳宫中,嬴政提笔一项一项写下来

    “女科,农科。”

    咸阳学宫需要设置的学科越来越多了,但是他不但没觉得繁琐,反而有一种回到年轻时征服六国时殚精竭力、全力以赴的挑战欲。

    嬴政回忆着天幕提到过的职业“农家,墨家,法家,兵家,医家。”

    后世有农学家,类似大秦的农家;

    有各种能工巧匠,而且很推崇墨子和其夫人,大秦的墨家可替代;

    有女法官,定然也会有男法官,有“法官”定然也有各个阶层的执法人员,大秦的法家可以替代;

    兵家自不用说,后世不但说明了军事武力的重要性,还举出了大宋的反面例子,大秦的兵家本就受重视,以后只会更受重视。

    虽然还没详细介绍医学,但是介绍过军医,也提到过后世长寿离不开医学的发达,大秦的医家也得重视。

    百家其实远远不止一百家,许多派别在后世甚至没留下名字。

    如今百家人才汇聚咸阳,嬴政自然也有侧重。

    咸阳学宫设置学科,还有请先生教授学问,都得仔细考量。

    写完侧重的学科,嬴政又开始写天幕提到过且重点夸奖过的各种技术石刻工艺,青铜剑,冶铁技术,刺绣地图,农业技术,农业的范围包括粪肥、耕地、农具、温室、育种、养鱼和养蘑菇菌子等等。

    嬴政看着写满文字的纸张,满意地收起笔“天幕这一次带来了不少好东西。”

    他回忆着天幕提到过的温室,心动又有些无力。

    可惜纸张还是不够,造温室差了点,用布帛来造温室同样昂贵,只能试试室内挖沟渠放硫磺的“堂花术”。

    温泉是有限的,温泉里的硫磺同样是有限的。

    在嬴政看了,终究是一个问题大秦的面积目前还太小了。

    “百越是种植水稻的好地方,日后需要重视。”嬴政对着扶苏说。

    “百越之地农耕工具技术不足,可以以此方法来收服当地人。”说着说着,嬴政想起了管仲,“果然不是所有战争都需要用武力,若是管子现在还在世该有多好。”他恨铁不成钢看一眼李斯,摇摇头。

    同样是法家,你怎么没学到管子的商战之术

    李斯“”

    对不起,是他无能。

    嬴政想起后世那美国发动的粮食战争,不费一兵一卒让一个国家不战而败,想起前一年刚刚打下来的百越之地,想起那些桀骜难驯的百越人,有了新的主意。

    “别这么仇恨大秦,我们是来帮你们致富的,不是与你们为敌的。”

    此时的赵佗,因为始皇帝在位,还没有生出反叛之心,当朝廷派来农家人帮忙收服百越人心后,赵佗立刻带着星夜兼程赶来的农家人到百越人面前。

    当然,因为咸阳比较远,这里的农家人不是从咸阳赶过来

    ,是得到传书后从就近赶来的。

    在学习和融汇贯通天幕上的农学知识上,农家人具备了很大的优势,他们也有足够的野心,想要壮大农家,听到始皇帝要征发农家子弟去百越教授种植水稻,立刻调转去咸阳的方向,赶到百越。

    一群各种狼狈的农家子弟彼此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庆幸。

    原本还觉得自己住的离咸阳太远,现在发现远也有远的好处,若是他们在百越普及了中原的农耕之术,岂不也要青史留名了

    农家弟子朝前一步,看向百越人“我们是农家弟子,来这里是帮你们扩大水稻产量,种出更多粮食的。”

    百越人群中有些骚动,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民族的发型和服饰习惯,也说着自己的语言,叽里咕噜起来,大秦人也听不懂。

    但是好在曾经的百越首领是懂大秦官话,除了被斩杀的领头羊,剩下的首领家眷还活着,也还听得懂。

    有一位老妇拄着拐杖走到前面,脸色带着警惕,用大秦官话问道“你们是农家弟子”

    “没错。”一眉心有痣看起来慈眉善目的年长农家弟子温和道,“百越现在在种植水稻吧就是直播法”

    “我们直播法吃得饱,不需要你们帮助。”

    “你们不想更轻松点,省力点吗”年长的农家弟子有领头人的架势,循循善诱地试图说服百越人,“后世人人均寿命78岁,你们也看到了,后世人十分悠闲,种地都靠机械,不需要人力。”

    有一年轻农家弟子插话“那乌龟也不需要干活,所以才活得长寿,那拉磨的驴子天天干活,都短命的很。”

    其他人齐齐白了他一眼,有拿自己跟乌龟和驴对比的吗。

    但百越人还真被说动了。

    “希望你们说到能做到。”

    老妇人说着,对着自己的族人示意一番,百越人这才各自散开。

    赵佗“”

    这样都可以

    他看着百越人还真有几名看起来是首领家眷的人冷漠地对农家弟子说“跟上。”

    然后带着农家弟子去自己水田里跟着学习,虽然态度冷漠,但也的确是在认真听着。

    赵佗挠了挠头,心里对农耕的重视更上了一层。

    目前的状态,是大秦打败了百越,把那群不服的刺儿头削平了,战败投降的战俘还关着,被大秦军队看管着。剩下一群百越的老弱病残,警惕地与大秦人保持距离,没有反抗,但也不配合,始终保持着敌对的状态。

    在历史上,即使大秦打败了百越,也没有教化此地。等秦二世而亡后,赵佗反过来被百越的习俗同化,开始披发左衽,看起来像百越人。

    这一世,因为天幕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百越之地提前迎来了中原的农耕文明,开始从原始的部落生活朝着封建制转变。

    大秦对百越同汉人一样,租借铁农具,帮忙打造石磨,教授如何育秧移栽,如何使用铁质农具更便

    捷的收割和劳作等。

    这对于失去了大部分男性劳动力的百越人来说,

    是正需要的。

    百越人的态度开始渐渐变化,

    六国之人的态度同样开始变化。

    贵族曾经贪恋旧日身份地位,但是如今咸阳学宫正需要人,论识字和学问,谁能比得过六国贵族

    哪怕许多六国贵族并不想去大秦朝廷为官,但是在看到天幕之后有了其他想法。

    比起复国,将六国文明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后世人既然依然以楚国、齐国、鲁国等国人自称,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传承更多的文明

    于是,开始有六国贵族主动申请去当咸阳学宫的老师,也有人开始自己在民间办学堂,收自己故国旧人来学习。

    农业,工业,商业,军事,历史,政治,时事等等。

    哪怕国君昏庸不重视,但是想要被重用的大才们会主动给国君投上各种国策和技术,国君不喜欢也会收起来,不会流向民间。

    现在想来,与其烂在宫中,还不如传给自己人。

    当这些信息汇集到嬴政面前时,嬴政想了想,只颁布了两条指令

    一、咸阳学宫改名为华夏学宫;

    二、咸阳开展百家考试,取才为官,以秦小篆为考核语言,以秦法为考核规范。

    统一文字和思想依然是需要的,但对于文化的管制没那么严格,比起焚烧六国之书,他更想把六国的人才和文明通通榨出来为己所用。

    毕竟,谁能比皇室的藏书更多呢。

    六国贵族只能捏着鼻子,一边教授自己的六国旧民学秦小篆学秦法,一边用自己私藏转移的藏书来教授六国曾经的文化,将更多的六国历史,传到后世。

    汉朝,刘彻正跟赵过一起微服私访。

    他们也没走远,走到了长安周边的田地里,看着农人在天地间忙碌,刘彻不是第一次看到农人种地,但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原来小看了农耕“原来种地大有智慧。”

    往日他看到的是农人机械的弯腰,把头埋进地里刨食。身上手上永远沾有泥土,晒得肌肤黝黑沧桑,腰身仿佛永远直不起来,看向上位者时卑微又低下。

    现在再看农人熟练地学着天幕说过的各种沤肥法,再想想欧洲那些只会用鸟粪的外邦人,刘彻深刻地感受到了农人粗糙朴实外表下积累出来的农耕经验有多么宝贵。

    他还看到田间已经多了一些天幕出现过的农具,官府还没租借,农人已经自己打造出来了。

    原来农人并不都是愚人,学得飞快。

    刘彻看到了一个类似曲辕犁的犁,天幕上放出来过,这是唐朝出现的,到了明朝退步之后反而没用了。

    大汉原本没有曲辕犁,天幕出现后,农人自己研究,村里的木匠帮忙打造刘彻把盐铁收归官营得等到公元前118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可是国库空乏,出身盐铁商人的东郭咸阳、孔仅提出了盐铁官营的政策被刘彻采纳后才实

    施。

    刚刚经历马邑之谋的大汉,盐铁权利还在诸侯国手中,民间也有。

    长安附近的村民相对其他地方也要更富裕一些,村人合伙找镇上的铁匠一起制作,集全村之力,制造出了大汉的第一台曲辕犁。

    “果然比二牛抬杠好用”

    刘彻听到农人们推着曲辕犁,挥鞭赶牛,轻松地耕地时惊喜的叫声。

    赵过感激地看向天幕“大汉不缺牛马耕地,有后世更方便使用的农具,加上天幕说过的各种沤肥法,增产还是有希望的。”

    “再加上小麦和粟轮种,代田法实验。”刘彻看向赵过,“搜粟都尉,你的任务可是很繁重。”

    又是代田法又是改良农具,还要去太学教授农学,赵过刚到就被委以重任。

    赵过恭敬道“陛下放心,在试验田里,小麦和粟已经开始尝试轮种。臣使用了从南方引进的各种小麦,也不知道哪种更适合长安的土壤,不同区块的田搭配了不同的小麦。等待成熟季节来看哪种更适合长安周边种植。”

    刘彻点点头“那水稻也是高产,南方也得重视。”

    偶尔也能看到一群农人汇聚在水塘边,热热闹闹商量着什么。刘彻去一问,原来是想学天幕上,全村合伙养鱼。

    不过这时候还没有人专门育鱼苗,所以全村人打算集体去河里抓点小鱼,圈养在堰塘里,等长大了吃。

    刘彻含笑听着,听到农人们有些还记得天幕说过的养鱼之法,说得头头是道。

    也有人讨论起用枯木养菌子的方法,说自己家里就有枯死的树木,打算砍回去尝试一下,能多一种吃食也好。

    刘彻听着农人们因为多了一些不费钱的食物,脸上是期待的光彩,连他是贵人也没那么忌惮了,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中。

    刘彻没有过多干扰,静静地听了一会才离开。

    君臣二人一边在田间行走,一边议论着接下来的农耕措施,宫中侍卫扮作普通家丁在后面跟着。

    “让官府打造曲辕犁,借给民间使用。”

    “在乡间也设立劝农亭,让有经验的老农担任农官,分享农耕经验。”

    “搜集贵族和官员家中藏书,若是有秦朝或者以前农家弟子的书籍就更好”

    “养鱼之法可以让宫中养过鱼的传授方法,越简单越实用越好。”

    “天幕提到过的箱式养鱼法,还有温室也可以尝试一下,有了足够的经验再推广到民间”

    刘彻被启发着,一条接一条农政行令准备颁布下去。

    说着刘彻就遗憾,大汉怎么没有农书呢

    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也得在西汉末年,离他太遥远了。

    大汉经过连续几代帝王鼓励畜养牛马后,暂时不缺牛,就缺农业技术。相比后世,还是落后了些。

    君臣几人从农田回到宫中后,刘彻这一晚选择在宫中大宴群臣,请客的主菜是天幕提到的好东西小麦。

    把

    小麦磨成粉,按照天幕的做法,做成各种馒头、包子、面条,搭配着大汉为数不多肉类青菜酱料香料,大汉君臣已经觉得饮食进步了一大截,吃着顺滑的面条,一口吸溜下去,仿佛直接顺畅到了肚子里。

    “实在是美味”

    在家乡也吃过数次小麦的董仲舒还是觉得,天幕教授的吃法更美味,他不由盛情赞美,“小麦果然是个好东西”

    御厨特意还上了烤鱼,这正是天幕中提到过的,大汉皇室自己养的鱼。

    刘彻盯着鱼,又有了捞钱的想法。

    练水军的池子可以养鱼卖,皇室的祭田为什么不可以种小麦然后卖面食

    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精细面食,长安城中贵人多,御厨的手艺也好,完全可以卖贵点。

    刘彻立刻开始询问桑弘羊“桑弘羊,你说让宫中的厨子开个专门做面食的酒楼如何”

    桑弘羊听到钱就开始兴奋“陛下,可行”

    皇家动物园,皇家的水产品,再来个皇家的酒楼,一听就大有钱途

    百官们“”

    你们当着我们的面商量如何从我们口袋里掏钱真的好吗

    “可惜,朕还是想要后世那智慧农业。”刘彻还不满足,对天幕上的无人农场念念不忘,“若是农场不需要农民种地,大家都可以去打匈奴,那大汉得有多少士兵啊”

    “陛下不可”主父偃幽幽地道“万一全打死了,岂不是大汉直接亡国”

    刘彻忍无可忍“乌鸦嘴,闭嘴”

    东汉邓绥时期,她在天幕结束后,就已经有了想法。

    “我想把造纸术公布于天下,让天下人一起想办法改良纸张,你可愿意”邓绥首先看向蔡伦,“当然,这个纸张还是叫蔡侯纸,你也依然是大汉的龙亭侯。”

    蔡伦脑筋快速一转就知道了邓绥的用意,她是想要开启民智,有了纸,百姓才有更多的机会抄书学习,才有更多有经验有家传的农耕世家子弟写农书。

    而把纸张制作方法命名为蔡侯纸,也让他在天下再次扬名。

    哪怕已经天下闻名,蔡伦依然激动到声音颤抖“臣愿意”

    “还有前朝的氾胜之书,我也准备公布之后,让大家一起研究改进,你若是对农学有兴趣,也可以看看。”

    邓绥说到这里时,眼睛看向茫茫天空,仿佛透过天空看到了另一个时空。

    这本农书成书于西汉晚期,便宜了东汉,可惜,西汉汉初的帝王们再优秀,也看不到了。

    大臣们眼前一亮,让大家一起研究改进,意味着他们也有机会。

    谁家中没有几个要出仕但是又够不到推举标准的,这个农书,不就是机会来了。

    邓绥微微一笑,对着群臣道“诸位同僚,可要一起尽心尽力,千古留名的机会我给了,你们愿不愿意留名就得看你们自己了。”

    “臣等定不负太后所愿”

    大臣们齐齐俯身拜倒。

    写个劝农书都能青史留名,他们也督促过农桑之事,完全有这能力的嘛。

    “先祖有云台十八将,我朝虽然不是开国朝,没有开国将领,但是对有功之人一样重赏。”

    邓绥的政策不止一条,听起来对大臣们都是很大的奖励“仿造天幕,在长安铸造一条长廊,挂上名人画像,百姓都可以献花欣赏。”

    蔡伦这时却唱反调“太后,依臣所见,不妥。”

    大臣们齐齐怒目以对你个阉人,又想干什么

    邓绥“为何不妥”

    蔡伦“纸张太脆弱容易风化,不如还是立石刻雕像。”

    石刻也不容易被人偷走。

    邓绥轻笑出声“诸位大人觉得如何”

    大臣们立刻眼神柔和起来“对对对,纸张太珍贵,臣觉得用石头就挺好。”

    邓绥轻轻点头“那么第一批,就让工匠打造三圣塑像,也让百姓瞻仰一下三圣的风采。”

    “至于后面谁能成为第四人,就看诸君的努力了。”

    邓绥身体微微往后,看着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也不阻止。

    天幕说,从西汉末年小麦就造就了一系列的世家豪强,贯穿了整个东汉,甚至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她知道,这些种小麦的世家豪强家中一定有地,有技术,与其在民间寻人,首先得从他们手中挖出田地来。

    就像天幕说得,技术再好,农人没有田地有什么办法,最后还是便宜了豪强。

    每次都是在王朝末年出现新的农书,可是最终便宜的是下一朝代。

    邓绥眼神微冷她不管后世如何,就要东汉继续延续。

    这些大臣是要家族继续垄断,还是要扬名立万,最后给一次机会,看他们自己的选择。

    不然,她不介意学着后世,也来提拔寒门子弟。

    纸张传入民间后,寒门子弟学习的机会多了,朝廷上寒门子弟到来的时间还短吗

    唐朝,从上到下,劝农亭,劝农碑,兴建起来轰轰烈烈。

    李世民在民间提拔擅农之人,任命为农官;

    世家们的农庄、庄园各种人才被选出。

    养蜂、养鱼、养猪养牛马的民间人才,都被举荐到了李世民的面前,他这才发现,自己求贤若渴的贤才原来就在眼皮子底下。

    虽然目前只是小官吏,但是正因为小官吏更接近百姓,在百姓心目中,有了更亲近的地位。

    “糊名制,或许在朕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了。”

    单独与长孙皇后在一起时,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如是说。

    李世民何尝不想做把大的,但是贞观初年,国库很穷。

    他刚刚玄武门之变上位,内有太上皇和前太子的旧势力,外有突厥等强敌,这时候就摆脱世家自己单干就是找死。

    科举糊名制不了了之,李世民再心动,也知道现在民间识字率不高,寒门子

    弟的质量比世家差许多,想要提拔寒门子弟不仅仅是糊名制,还需要民间普及教育,普及书本。

    造纸术在研究精进,印刷术也在研究。

    原本笔墨纸砚技术都掌握在世家手中,天幕放出技术,宫中自己也在研制,现在已经有了雏形。

    就算不如世家的纸张质量,至少用料便宜,价格低廉,对寒门子弟也有优势。

    两人没有在后宫,而是换了行动更为便利的胡服,出现在皇宫的将作监。

    李世民看着工匠打捞纸张,看得入迷了。

    小麦造就了从西汉末年延续到东汉的世家豪强,又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有了世家。

    隋唐时期,世家依然势力强大,动不动就是百年世家百年基业,独家垄断技术。

    小麦让世家垄断了粮食,纸张让世家垄断了知识。

    但是天幕出现了,后世的农业政策和各种技术也出现了。

    李世民看着纸张,如同看着一把破开世家垄断的利刃“昔日汉高祖发迹前同样是一小小亭长,今日这些小农官,焉知不是他日的另一位高祖。”

    长孙皇后轻笑一声,没有多说什么,献上自己刚修的女史书稿“刚写完平阳昭公主,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接过书稿“观音婢文采飞扬,朕一向信得过。”

    “陛下,既然有女史,为什么不可以有农史”长孙皇后提议道,“大唐没有知名的农书,那我们自己修。”

    “世家也有世家的好处,许多世家经营农庄经验颇多,只要几个人陛下就满足了吗”长孙皇后冲着李世民俏皮地眨眨眼,“陛下,这就满足了”

    “没有。”李世民拿着书稿砸在手心里,“没错,这个农史就让世家修,他们要么自己编,要么去民间找人,朕只要结果。”

    “一本不够,他们没准合伙糊弄朕,一年一本吧。”

    李世民愉快地决定了,看着提议的长孙皇后嘴唇微张。

    陛下,你知道修书有多累吗

    一年一本,这分明是要把大臣们榨干啊

    最后,长孙皇后默默道“陛下,千万别说是臣妾出的主意。”

    她怕被骂。

    武周时期的最大优势,在于比贞观初年国库富裕许多,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贞观遗风后,经济上国库更充裕,世家更为势弱。

    在李治上位后,为了房遗爱谋反案杀一批,为了废后之争又杀了一批关陇贵族,李世民曾经有意传位的吴王李恪、和李世民的托孤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故人,全被他送下去陪父皇。武曌登基后再杀一批一批又一批,世家被压制的更狠。

    也就给了武曌更大的发挥空间。

    天幕消失的第二日,早已筹备多时的上官婉儿和姚崇二主要负责人,率领新闻部全部人员,熬夜做出了武周朝第一份综合性报纸,武周朝报。

    之所以叫综合性报纸,是因为武周朝报上汇聚了武

    周朝各项朝廷政策,

    税收田地,

    天幕讲过的农业新技术和历史上的农业技术等等,算是一份科普武周朝政策和天幕讲述的农业知识的报纸。

    这一份报纸只有一张,正反都有着豆腐块文字,内容不多,许多内容对于洛阳人士来说已经不是新闻。

    但是这可是武周朝的第一份报纸,有文字也有图,还有天幕出现过的农业机械图纸,无论是百姓还是贵族都抢的不亦乐乎,一时间达到了“洛阳纸贵”的效果。

    而在周边地方,有快马已经带着武周朝报奔向全国各个地方。

    因为是初次印刷,数量不多,除了洛阳是自由贩卖,其余地方一地只有几份,分发给小吏读给百姓听,然后会贴在城中官府附近供百姓自由观看学习。

    想要全国自由贩卖,还得有很长一段时间。

    除此之外,太平公主还在带着其他公主们筹备女报和女校。

    女报第一期比较基础,结合宫中女医,讲述女子婚育、健理知识,以及女校的创办和招生信息;

    另一位被天幕夸过的寒门才子宋璟则专门负责农报,也还在筹备中。里面将会记载宫中的农书技术,世家大臣贡献出来的技术,并且鼓励百姓投稿,农业技术高超者可以聘为农官;

    因为目前出版印刷的技术有限,目前都是一月一发,为了丰富百姓的生活,三份报纸是错开发行,分别是上旬、中旬、下旬。

    “还是得把天幕说过的活字印刷术和套色印刷弄出来。”武曌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着工部官员说到。

    “各地及时汇报新农业科技的使用情况,民间反馈上来才能知道不足,官府好及时调整。”

    “是,陛下。”

    哪怕工部官员有些不情愿,也不得不低头。

    他知道,从此之后,百姓对武周的认可可能会越来越高。

    但是陛下,你已经如此年纪,还能活多少年呢

    大宋时期,世家已经被杀完了,将军也被杯酒释兵权了,满朝文人正等着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天幕放过活字印刷术,文人们很快就自己琢磨出了出来。

    兴农报、“兴农学堂”,在大宋不缺钱的支持下,遍地开花。

    “大秦可以以耕养战,大宋未必不能。”赵匡胤比起农业,更在意的还是将士,“秦有赳赳锐士,宋也可以有”

    明朝时期,朱元璋背着手站在高处吩咐“把宫中所有农书,分类誊抄,编成百姓通俗易懂的文章,发行民间。”

    天幕曾经问道出身农民的朱元璋真得不懂耕牛的重要性吗

    朱元璋当然懂。

    但是就像他用大明律把农民圈在出生的那一小块区域一样,若是有了耕牛,百姓闲下来想要造反怎么办

    他就是农民起义上位的,怎么能保证没有下一位起义军皇帝

    土地越来越小,不适合耕牛拉犁后,农民不得不使用铁搭。

    铁搭比江东犁更费力,百姓在田地间劳累一天,回到家根本没有做其他事情的力气,就可以安安稳稳被锁在田地上,继续耕作。

    或者说不止是朱元璋,帝王大多都是这个想法,比起技术进步,统治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天幕告诉朱元璋,这样的做法让整个大明国库一直很穷,一直很穷。

    他以为每个朝代开国时期刚经历了战乱,穷是正常的,贞观初年不也很穷

    他以为当百姓回归土地,都老老实实在田地间日夜劳作后,大明不会再继续穷下去了。

    但是很明显他错了。

    天幕提到过的大明对外征战直接打到国库空虚,何尝不是穷带来的后遗症

    大明宝钞,终究不是真的铜钱银钱。

    一时的欺骗是没有用的。

    朱元璋一条一条地在心里计算着,闭上眼睛,手指在腿上一敲一敲。

    “农学,学堂。”

    大明本就兴办学堂,这个可以有。

    “农具,机械。”

    西式风车大明没有,但是水利磨坊有技术。而且大明有海商,有外来传教士,学习外来的机械也可以有。

    “水稻,养鱼。”解决百姓吃主粮,吃肉问题。

    “商业,富裕。”再不喜欢,为了国库,也不得不使用。

    朱元璋慢慢睁开眼睛,面无表情对儿子们和大臣们说道“日后多看看宋朝的书籍,学习学习。”

    朱标都惊了父皇受什么刺激了不是一向最讨厌宋朝吗

    朱棣“学什么”

    “学什么,学宋朝的致富之法”朱元璋没好气说道。

    吃到了民间奖项的好处,朱元璋学得很快

    “设立农书奖项,最有效者,重金,官位,都有”

    “那什么勋章,也搞起来。”到时候搞个授勋仪式,仪式感也是荣誉感。

    “雕像就不要了,不实用。”大明正缺工匠,哪里值得浪费在这上面

    “父皇,画像,儿臣可以。”

    一位公主小心翼翼道“父皇,这是儿臣画的农作物。”

    是天幕上出现过的农作物,想不到被公主很用心的全部记录了下来。

    这也是朱元璋前面被骂了歧视女性后的改变,允许后宫女眷来前朝一起看天幕了。

    原本朱元璋还觉得讲农耕女人听了也没用,现在看得女儿记录地又快又好,满意极了果然,他的儿女们还是有才的,那什么当猪养的宗室,是后面的皇帝没养好。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瞪了一眼朱棣。

    朱棣父皇又怎么了

    朱元璋拿着公主的画册,刚看了一下封面,表情舒展开“好”

    这画工,虽然朱元璋也不是很懂,但是很像就对了,方便给出海的人去海外寻找。

    “印刷出来,近来民间多出海寻找,有个图样子参考也好。”

    朱元璋一系列颁布完之后,开始看

    着公主思考。

    废除缠足和人殉后,

    ,

    但是朱元璋知道自己后世子孙的男丁多到成为国家的负担后,开始往实用性考虑。

    不拖累国库,还能创造价值的宗室,总比只会压榨百姓的宗室好。

    而且用公主画功臣也挺好,公主本来就有份例,不需要额外开俸禄。只是画个画像,给她们一点事做也不用担心夺权。

    朱元璋想起贞观朝的凌烟阁,有心向偶像看齐。

    石雕和工匠舍不得,画像还是可以的,谁再说他刻薄寡恩对功臣不好,就把画像砸他脸上

    朱元璋不但答应下来,还鼓励道“画好点,好教后人知道,大明也是有才女的。”

    想到才女,朱元璋就不满意大清的才女竟然都比大明多,哼他的大明公主哪里差了

    民间,曾经考上科举后觉得农人低俗的举人老爷们也改变了思想,开始主动走向田地间,主动跟农人传授研究农学。

    “天幕上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应该这样”

    “我读过王祯农书,农书上说”

    “天幕上前朝的农具大明也有,不适合参考,大清同样人多,后世的农具可以参考。”

    “天幕放日本农书的内容我也抄下来了”

    “什么日本农书,还不是学得我们华夏的。”

    “那不是还没出现吗”

    “先把已有的农书借来抄下来就好了。”

    “家里哪有那藏书。”

    一群有功名在身的文人跟农人议论着议论着,差点吵起来时,有人突然跑过通知“快去听说书朝廷在派人说书”

    文人“朝廷说书说的是什么书”

    “当然是农书。”

    这一下,不论是文人还是农人,集体一溜烟跑路了。

    朱元璋在刺激农民积极性上,很有想法。

    想要让百姓去买大明律,先用大诰讲故事,并且有实际用途,百姓才人人去买大明律,达到了普法效果;

    现在想让百姓买农书,先让官吏讲书说书,更详细的操作,更适合大明不同地区的土壤和具体环境。就算买不起,能每日来抄书也有用。

    逐渐放松政策,让百姓和商人流通起来,也没出什么乱子。

    国库也多了更多收入卖书、卖图画所得。

    朱元璋开始和大臣们商议建立农业大棚。

    “地窖顶部用透明琉璃瓦,可以采光。”

    “这种地窖温室能种菜不能养牛羊。”

    “还是后世温室好,那种地面的大棚种菜养牛都可以。”

    “你不废话吗,我们不知道,那白色材料是什么你知道吗”

    “用布帛,纸张都试试。”朱元璋听着吵来吵去心烦,最终拍板决定,“前朝可以用纸建温室纸屋,让工匠用纸张涂上防水的桐油试试。”

    朱标提议“根据各个地区,做

    不同的温室。比如松江府人从前朝就擅长种棉花纺织棉花,给他们温室也种棉花,一年四季都可以产棉花,岂不是能提高收益”

    朱棣不甘落后“养鱼也可以,江浙地区擅长水产,可以专门做养鱼。”

    朱椿默默道“养金鱼,重金卖给外国人,就说是皇室特供,金色是龙袍的颜色,鱼是龙的祖先,养几年鲤鱼跃龙门后就可以化龙。”

    朱元璋都被儿子搞无语了,问“如果不化龙呢”

    朱椿理直气壮“水土不服”

    都带回外国了,水土不同,金鱼不能化龙不是很正常。

    大家齐齐侧目。

    不是说你最儒雅好文吗,这坑人一事也挺熟练的。

    论坑人,还得是文人心眼多。

    朱元璋无语归无语,对这些政策一一应允。

    他有了新的想法,想稳固统治,不一定让百姓被迫困在自己土地上。只要让他们知道,土地能让他们致富,过得更好,那就赶都赶不走。

    清朝时期,玄烨不再自满,想要继续深入研究自己的御稻米“召集天下农师,继续研究御稻米,以提高产量为主。”

    已经能双季稻了,如果产粮再高数倍就好了。

    不求后世动辄几百万公斤的亩产,能达到传统亩产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儿子们忙于农政,写农书,研究农业。

    玄烨在看书。

    后世的天工开物,只有日本版本和明朝版本,没有清刻本。

    尽管天幕没有说清政府对这两本书做了什么,玄烨看到书中内容也知道。

    农政全书被分为两个部分,“农”与“政”,皇室是不会允许百姓懂“政治”,尤其还是外族的皇室。

    虽然名义上没有列为禁书,单纯的束之高阁后,民间少有流通。

    天工开物更为大胆,有不少西方的先进技术。

    大清连让汉人研究火器都不肯,怎么会允许他们研究西方先进技术

    玄烨想起天幕的态度“满汉之分在后世似乎已经没了啊。”

    他忍不住自我反省都是华夏人,为什么不能人才兼容

    李唐皇室还有鲜卑血脉,对各族都是同等对待,也没见后世单独提他们如何偏见。

    “李唐王朝可以成为后世人怀念的盛唐,满清为什么不可以”

    玄烨十分遗憾。

    粮食和人口等方面,明明比李唐更强,怎么只见后世怀念盛世大唐,一提起大清就是惨烈对比。

    清朝后面的皇帝也有汉人血脉,跟李唐皇室的混血也差不多,为什么对李世民就那么推崇,对清朝皇帝那般贬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最后,玄烨自己想通了,亲自提笔写了一幅字,准备挂在御书房警示自己。

    反省一天后,玄烨第二日就颁布了新的政策。

    “科举不限地域,种族,

    都可取士。”

    “增设农科,

    工科取才。”

    “增设农业学堂。”

    关于农业学堂,

    他的子孙没做到,他亲自来做。

    废物后人指望不上了,还是自己来吧。

    关于农科取才,玄烨首先给京城里报名的百姓亲自发种子“谁能让御稻米增产最多,谁就是今年的农科状元。”

    讲究的就是一个实用性,纸上谈兵在实用科目上不管用,他要立刻看到成效。

    工科取才,由工部负责。

    玄烨知道,一旦农科、工科科举和学堂开了,后面的皇帝想要废除这些制度只会被大臣用“祖宗之法不可废”来阻拦,民间也会有逆反之心。

    子孙后裔昏庸无法避免,土地兼并也不能完全解决,那就从制度上发展农业。

    开农科和工科科举消息传遍天下后,底层的农民和工匠瞬间沸腾了。

    许多农民和工匠都是祖辈相传,比不了书香门第能出科举进士,但是论耕田种地和做工具谁愿意服输

    谁要是服输,祖宗半夜都会从坟墓里爬出来揍他

    在各朝君臣轰轰烈烈改革新农政,推广新农具,研究新农学传播向民间时,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间七天过去了,天幕再次出现时,还有百姓惊了一下“七天这就过完了吗”

    大家好,又见面了

    荆咕表示没错,七天过完了,我又来啦

    大家看到我面前是什么了吗

    这一次,画面一开始,对着荆咕的手和桌面。

    只见桌面上有一个透明玻璃杯,和一个陶瓷茶罐,一壶热水。

    荆咕打开茶罐,随意往玻璃杯里扔了些茶叶,然后倒水。

    是的,这是一杯清茶。

    李世民看着荆咕用热水直接倒入茶杯,看着绿色嫩芽在水中沉浮,清汤寡水的,如果那精美的琉璃盏,看起来像是百姓吃什么野菜汤,惊呆了

    “后世是这么泡茶的怎么清汤寡水,什么佐料都没有,茶叶也没有研磨”

    长孙无忌也惊了“这泡茶的手法是不是太粗糙了”

    天幕中的后人不都生活富足吗,怎么茶水反而还不如大唐

    点茶戏最为盛行的宋朝,赵祯遗憾道“哎,看来大宋的茶饼和点茶戏也失传了。”

    难怪天幕先前说后世日本的茶道是国粹,华夏看起来根本不会茶道了。

    这么简陋,后世子孙明明生活条件那么富足,却无缘享受大宋的点茶戏,可惜了。

    只有朱元璋很满意“后世还是有继承大明的东西嘛,朕就说龙凤团茶又费事又麻烦,还不如直接冲泡。”

    废除龙凤团茶后,另一个好处是推广向民间

    到了明朝,百姓才开始喝得起茶叶。

    朱元璋觉得这种泡发没问题,看着多清爽

    今天,我们就从“茶”开始说起,茶马古道与植物间谍的故事。

    首先科普一下,全世界所有茶叶,都来自于华夏都来自于喜马拉雅山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全世界的十大茶叶品牌,没有一个华夏的茶叶品牌,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欧洲人喝茶的方式与华夏不同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