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6 章 武术与军事3

    宋史李全传记载反金起义军女首领杨妙真的杨家梨花枪法精妙非常,杨妙真曾自诩“二十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

    何良臣阵纪:“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各有其妙而天下无敌者,惟杨家梨花枪法也。”

    无论是戚继光口中的“杨氏梨花枪”,还是“杨家梨花枪”,都是指杨妙真的梨花枪。很多地方误传说是“杨家枪”是杨业或者其他杨氏男子发明,其实从称呼就能看出。

    在史料中只有对女子才会称呼“某某氏”。当然女子也可能称呼全名,比如宋史记录的杨妙真,还是被记在她丈夫李全的传记里,并不是单独立传,男子也不会被记为“某某氏”。

    “金人无道,夺我汉人江山,我们誓要夺回汉土,重回大宋”

    山东莱州,身穿红色棉袄的“红袄军”正在攻打莱州,气势雄浑,为首一名身骑高头大马、手拿银色长枪的女子骁勇善战,冲在了最前面。

    杨妙真一出,快狠准地刺入敌人铠甲的缝隙,直接穿透了对方的胸口,再次拔出梨花枪时,敌人来不及任何反抗,从马背上摔了下去。

    她的梨花枪未停,再次挥舞,策马朝着城门冲了过去

    “夺回汉土,重回大宋”

    红袄军看到打先锋的杨妙真杀死对方的头将,受到巨大鼓舞,士气高涨,呼喊着“夺回汉土,重回大宋”,跟着朝金人的队伍冲了过去。

    金人开始慌乱起来,想要回城关城门,却已经来不及了。

    “杀”

    杨妙真快马奔来,追上来就是一枪一个。

    她一身红色棉袄,在马背上腾挪旋转,丝毫不受骏马剧烈奔腾的影响,银色梨花枪挥舞的荧光闪烁,如同索命的刀锋,收割了敌人一片又一片的生命。

    血色染红了银色长枪,也染红了这片土地。

    莱州攻打下来后,杨妙真依然没有停歇,没多久金人就派兵来镇压起义军。

    杨妙真依然冲杀在最前面,每一次都是一马当先“杀”

    她疾如闪电,策马向前,杀到梨花枪的红缨彻底被血液湿透,血液顺着梨花枪的枪杆蔓延到她的手上,把她的衣服全染红了。

    敌人的血液溅了她满身满脸,最后杨妙真的脸上也全是血液。

    金人太多了

    “兄长,你先撤”杨妙真好不容易与哥哥汇合后,要求杨安儿的亲信护送杨安儿撤离。“我掩护你”

    杨安儿还不舍得刚打下来的莱州城,却已经来不及了。

    金人不但兵马更多,连武器也比他们更强,还有从宋人那边传来后研发改造的火器。

    “走”最终,杨安儿带着亲信转身逃走。

    杨妙真掩护哥哥

    离开,自己带着部队在后面拖延时间。

    好在,她顺利打通了出口,让杨安儿顺利逃到海上。

    但是,当杨妙真自己也带着重伤撤离时,却得到了更大的噩耗杨安儿逃过了金兵的追杀,没能逃得过人性,船夫曲成为了求重赏,击杀了杨安儿,把他推入海中,活活溺死

    杨妙真不顾伤势追去海边,连夜打捞尸体,等到杨安儿的尸体打捞上来时,已经被海水浸泡的浮肿了。如果不是衣物完好,差点看不出来对方的样貌

    处置好杨安儿的葬礼后,红袄军的元老们商量一番:“我们决定,由杨妙真来继续率领红袄军。”

    “区区一个女人”

    杨安儿的侄子却非常不满,愤怒之下口不择言,“哦,你们这么多人支持杨妙真,莫不是都与她有染”

    话刚说到一半,咽喉处猛地一凉,后半句话说不下去了。

    杨友艰难低头,看到自己被杨妙真的梨花枪抵住咽喉,快到他根本没看得清她出枪的影子。

    杨妙真冷冷道“你最好管住你的嘴。”

    杨友吓得吞了吞口水,换了口风,却依然是不屑“女人再能打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嫁人生孩子”

    “别以为我不会杀你。”杨妙真冷笑一声,看着已经迫不及待自封为“九大王”的侄子,反讽道,“是啊,我好歹能打,你都不能打,凭什么服众”

    杨友并非完全不会打,也是起义军的一员,有胆量自称“九大王”自然是有一定本事的。

    但是人心所向,到底是不站在他这一边。

    杨友看着红袄军的元老都站杨妙真,上前一步,举起手高声呐喊“愿意跟随我的站在我这边”

    只有三三两两原本就属于他亲信的人。

    “咚”杨妙真同样走上前,梨花枪狠狠砸在地上,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她高举银色长枪,朗声道“愿意跟随我的站我这边。”

    红袄军的大部队都跟了过来,静静地站在杨妙真的面前,表达着对她的信任。

    杨友看着对比悬殊的部队,气急败坏“你们竟然宁愿相信一个女人也不相信我”

    “我们相信强者。”元老沉声道,“你也别仗着你大伯的威风,有本事打一架,打赢了我们就跟你。”

    杨友皱眉看向杨妙真,对方对他明显不以为然,很淡定地答应了下来“可以,我随时奉陪。”

    杨友却不愿意。

    他大伯都不是杨妙真的对手,杨安儿两兄妹都红袄军主心骨,哥哥负责出谋划策,妹妹负责在前面冲锋,他虽然同样负责厮杀,与冲在最前面承受最大压力的杨妙真到底实力是不如的。

    杨友虽然不甘心,也不想让人看笑话,最终一咬牙“走”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此后,杨友带着自己的部分人马,与杨妙真分道扬镳。

    杨妙真是红袄军的首领杨安儿之妹,杨安儿战死后红袄军

    分为两支,部分由杨安儿的侄子带领,大部分由杨妙真率领。杨妙真率领队伍与另一支起义军李全的部队汇合,并且嫁给李全,两支起义军合作后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起义军。

    杨妙真眼神微闪。

    原来,历史上的她是通过联姻来壮大红袄军的势力,那结果有用吗

    有了天幕的提醒后,她还要不要继续嫁给那个李全

    在政治上,杨妙真也比她在后世被评为“反复无常”

    、人品口碑不怎么样的李全要聪明的多。

    李全身为在金国出身的汉人,先抗金再抗宋,野心膨胀之后早就遗忘了当年农民起义的初心,野心勃勃不断扩张势力,最后兵败而死,在宋史中被列为“叛臣”

    。

    不止是李全,势力强大后就膨胀的嚣张无比、开始自取灭亡几乎是每个农民起义军首领的通病。

    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几乎都是如此。

    一旦开始称王,就从受欺压的底层百姓变成了欺压底层百姓的压迫阶级,屠龙勇士终成恶龙,最后被趁虚而入的其他恶龙吞噬而亡。

    杨妙真从李全抗宋开始,就与李全分道扬镳后,一直坚持抗金。在金国被蒙古灭亡后,杨妙真继续率领部队抗蒙,年迈以后带着养子回老家,数年后去世。

    杨妙真无语。

    李全这人一得意就飘,这跟她那个哥哥一死就开始自号“九大王”的杨友有什么区别

    男人怎么都这样,就不能低调点,熬死其他先出头的吗

    虽然杨妙真也听到了自己的死讯,但是听起来虽然起义失败,自己却是在老家去世,年迈之后也还有养子侍奉在身边,作为起义军首领来说,已经是很好的结果。

    大宋朝廷靠不住,金国她也不可能投降,蒙元更不可能。

    杨妙真第一次感觉到了对未来的茫然,现在才发现,原来提前知道未来也并不是什么好事,一下子知道了结果,她未来该如何抉择

    怎样都是失败,还能怎么挣扎才能成功

    杨妙真的梨花枪法大半辈子用在对抗金人和蒙古人上,所以宋人学习的不多,但是到了明朝,大放异彩,被明朝人誉为“枪法第一”。

    戚继光不仅在自己的著作纪效新书中记载了该枪法,画有详细的图解,并且自己学习杨家枪法并加改进以教士卒。

    宋朝,不仅是火器鼎盛发展的时代,也是冷兵器蓬勃发展的时代。

    根据南宋华岳在翠微北征录中的记载“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武经总要前集中记载刀有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被称为“刀八色”;枪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等,被称为“枪九色”。此外还有大斧、棒、铁鞭、铁锏等。

    赵匡胤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还好还好,兵器

    如此众多,

    看起来不像是不重视的样子,

    大宋还是有武力值的嘛,这怎么能说重文抑武

    就算是大唐尚武,也没见大唐有如此多的武器。

    想到这里,赵匡胤有些自得。

    他以武立国,还在后世留下了“赵太祖长拳”和盘龙棍法,怎么不能算武林高手。

    赵广义同样在暗暗得意。

    天幕说过他篡位成功了,这分明是他的功劳,谁说他只会文治,武功分明不差嘛。

    大家可能会很好奇,不是说宋朝重文抑武吗,为什么冷兵器发展的很好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宋朝的平民文化。

    在宋朝以前,武术,比如骑射,一般都是上层贵族才有资格和本钱去使用的。

    哪怕是春秋战国,想当游侠,仗剑行侠,先得去问问青铜剑有多贵。许多游侠攀附权贵,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禄,也是自身所需。

    所以在秦汉时期,最普遍的是“手搏”之术,也就是“十八般武艺”里最后一招白打,也就是空手搏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写了许多与“手”字旁有关的文字,也能从侧面反应当时的手搏文化

    批,反手击也;挨,击背也;捭,两手击也;,刺也等等。

    隋唐时期,虽然尚武,军中以长枪为主,与为辅,民间以长剑普遍流行,但是依然是处于上流社会的专属。

    在还有奴隶制存在,且良贱不婚的年代,庶民想要习武耍剑,最多也就是去舞剑,真正的剑术同样是有传承,如同当时的书本和知识一样,是为世家垄断。

    到了宋朝,世家在唐末到五代十国的大乱斗中厮杀殆尽,加上造纸术印刷术的发达,文武知识都流向下层。

    加上宋朝士大夫更喜文,崇尚儒雅,宋朝与辽金西夏并立,百姓是最容易遭殃的,反而在民间出了许多武术大家。

    宋朝时期,士大夫阶层流行以文会友,流行著书立作,文化十分繁荣昌盛;在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有了“弓箭社”“忠义巡社”“霸王社”“亡命社”等,还有各种堡垒和山寨,人数众多。

    比如弓箭社遍及588村,651个团伙,共计31411人。还有忠义巡社,势力范围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福建等省,规模是十分宏大。

    赵匡胤笑不出来了,赵光义同样也得意不起来了。

    规模如此大的上万人的习武团伙,这不就是起义军吗

    而且这么多习武团伙,不会都是起义军吧

    大宋分明是有压制民间武力,连兵器都不让拥有的,这些团伙哪里来的兵器

    刚刚还在羡慕宋人不仅火器多,冷兵器也多的刘彻迅速收回羡慕。

    他啧啧出声,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语气嫌弃道“这大宋朝廷真是不得民心啊,竟然有这么多百姓要反宋。”

    此时还年轻的刘彻还不知道,自己年迈之后因

    为“发猪瘟”,反他的起义军也没少到哪里去,在后世也没少被骂。

    大宋的无数社团有多种性质,有的是为了保护村寨自卫,有的是为了防御外族侵扰,还有的是为了反抗封建压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

    从檀渊之盟开始后,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是否富贵贫穷,家家户户都出人,在村中自己组织团伙学习。

    “听说了没,檀渊之战议和了”檀渊之盟刚刚签订之后,民间紧张关注此事的百姓立刻得到风声。

    有百姓紧张中含着兴奋“辽国认输了”

    提起话头的人瞬间暴怒,酒杯狠狠砸在桌上“认输个屁,大宋认输了”

    酒楼里的其他客人酒也不喝了,饭也不吃了,齐齐过来议论。

    “什么”

    “我们大宋不是打赢了吗凭什么认输”

    “莫非又出了什么变故”

    “还是官家也要搞什么兵阵图”

    “的确打赢了,但大宋还是要认输”说话者越想越气,越气越想骂人。

    其他客人更着急“怎么会这样大宋不是打赢了吗为什么要认输”

    “认输该不会又要赔钱吧”

    “我们还在赔西夏的钱,到处赔搞得像是那些蛮夷的奴隶”

    说话者没好气道“你去问官家”

    “这算什么,我还听到更糟心的。”又有一人知道的情报更多,丧气的连连叹气补充

    “官家非要赔款,要赔款三十万求和,是寇准寇相公死命逼着曹利用,说敢把银绢开到三十万以上就提头来见。后来赔款定在三十万,结果官家反而不高兴,要把寇相公革职。”

    “官家糊涂啊”

    “朝廷一群软骨头,自己不敢打还不让敢打的人上,他们自己那么能说自己上啊”

    “寇相公身为文官还亲上战场,还带着陛下御驾亲征,这么有能力的官员贬了朝廷还有什么可用之人”

    群情激奋中,宋人开始各出主意

    “我要写文发小报上去骂人”

    “骂那些只会求饶的狗官”

    “何止是糊涂,官家又签了新的赔款条约,又要给辽国输送岁币。到头来,还不是我们百姓挣得钱去交税送钱,那些贵人哪个自己劳动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看,还不如我们自己结社习武,自己去打”

    这一主意立刻得到认可。

    宋人连给帝王修建皇宫都不肯搬家让路,割地赔款真当他们愿意吗

    自己辛辛苦苦挣得钱,交税之后剩下来自己养家人养孩子不好吗,养敌人到头来还不是欺负自己。

    百姓们义愤填膺,回到家中就开始筹备起来。

    家家户户筹人,自发的出人结社习武,选举武艺高强者教习,但是有志一同瞒着朝廷,哪怕是地方上的小官吏和里长等,都选择性的装作看不见。

    “愚民愚民”

    平行时空,刚刚打赢檀渊之战、正要和谈的宋真宗看到天幕放出的这一幕,恼羞成怒,“我大宋军费每年要耗费三千万,只赔款三十万算什么”

    主和派的大臣道“官家,寇准名声如此之胜,正说明他野心勃勃,没准后面已经拥兵自重,才在后世如此知名”

    丁谓趁机道“没错,三十万钱若是能买来两国和平,对两国百姓都是好事,这些百姓是不懂官家的苦心”

    寇准却犀利道“若是今日以钱财买回两国和平十年,百年,又能管什么用后世只会有样学样,只想着用钱买,不会想着练兵练武,所以大宋才会越来越小,直到亡国都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

    宋真宗大怒“大胆”

    这一刀,插得他面红耳赤。

    但是偏偏是最为真实的结果。

    寇准拱拱手“官家不爱听,无所谓,亡国之后大家都是一死,百姓逃不过,各位大人的后人逃不过,官家的后人同样逃不过。”

    他反正看出来,官家心意已决,不论是认定他拥兵自重还是决心要用钱财买和平。

    从他威逼官家来御驾亲征,已经想到战后会被定罪,但是为了胜利他认为是值得的。

    只是寇准没想到,他豁出去自己的前程和性命,也的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胜利,却没能扛过朝中大臣的诋毁,被人诬陷拥兵自重。

    更没想到,大宋都已经打赢了,官家竟然还要和谈

    还要赔款

    寇准一脸冷漠,想到了以前看病时大夫说得话

    吃好喝好,准备上路吧,没救了

    从北宋变南宋后,民间结社组织大量增加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虽然大宋朝廷弱的不敢打,但是宋人骨头还是很硬的,朝廷不行,我们自己上

    靖康之耻后,民间多了更激烈的角抵社、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英略社等,这些社的成员均不下百人,要求也变高了,不再只是要求人数,也开始要求质量。

    比如“射弓社”成员大都是精锐的武士,要求既会弓箭也得会弩箭,武艺纯熟,弓箭弩箭精准,还要考核,考核成功了才能入社。

    我现在大概知道为什么看似文弱的宋人能抗蒙元40年,大宋朝廷怂,宋人可不怂,习武备战多年,各个都是好汉

    “没错”临安城中,正在擦剑的女子娇声喝道,“朝廷怕打仗,我们可不怕”

    “那些官员怕死,我们才不怕”

    她们手上、身上不少淤青和刀剑伤,但是能看得书身手利落,也没有缠足,气势与文弱的千金不同,与每日干活干到麻木的农家女也不同。

    “横竖这条贱命,战败是死,亡国还是死,我还不如去杀个辽人金人,死在战场上”

    “若是再来个什么靖康之耻,我们女人还不如死在剑下,也好比死在男人身下好”

    还有一些女子

    ,胸前缠着厚厚的布条,但是袒露着胳膊和腰身,身下同样只穿着简单的短裤。

    她们的肌肉更为发达,身形壮硕,脸上、身上不少明显的淤青,有人熟练地给自己上药,也有人在给别人擦不到的背部上药。

    宋朝的无数套路变多后,也有个一个显著的好处,对于普通百姓习武更容易了。

    南宋时期,临安便多了很多武术套路表演的艺人,其中不乏女性,被统称为“女飐”

    。女飐不但表演剑术,还有相扑摔跤表演,看客众多,十分激烈。

    她们就是一群在临安卖艺的“女飐”

    。

    虽然能靠技艺求生存,达官贵人看客也不少,但是地位并不高。

    尤其是女相扑手,因为摔跤时要脱去很多衣服,只绑着上下两块布,在儒学与理学盛行的南宋,相当于没穿。

    所以女相扑手哪怕年纪大了退役了,很多都嫁不出去,但是可以因为过去的厉害去给一些大家千金当女保镖,或者直接出家去寺庙、道观里了却余生。

    但是在看了天幕之后,这些同样心怀侠义的女子开始有了新的思考。

    既然天幕都支持民间习武,支持女子习武报国,她们何不也习武然后找机会报效国家

    可能有人会好奇,宋朝习武之人如此多,为何还是屡屡打败仗

    那么首先,得从宋朝的政策说起。

    首先,宋朝朝廷完全不支持民间习武。

    赵匡胤对开国功臣都能“杯酒释兵权”,怎么会允许民间习武强大。

    宋朝的政策,是“守内虚外”,与清朝的“攘外必先安内”某些角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把自己的百姓当做敌人。

    从律法上来说,宋会要辑稿刑法中记载“江南盗贼间作,盖起于乡间愚民无知,习学枪、梃、弓、刀。艺之精者,从而教之,一旦纠率,惟所指呼,习以成风。”

    也就是说,统治者认为,百姓习武会成为“盗贼”,所以要严加禁止。

    从政策上来说,北宋初年已经有了百姓不得私藏兵器的律令,到后面宋真宗、宋仁宗、宋徽宗等皇帝都有三令五申禁兵禁武,而且还会再民间搜寻兵器。宋仁宗时期,还设立了奖赏互相告密的制度,让民间互相举报私藏兵器私自习武。

    宋朝的军事训练也是战后立刻收回兵器,日常用木制兵器训练,除了边军。

    到了宋徽宗年间,不但开始全国禁兵禁武,把边军的武器也收缴,这才是为什么金人可以长驱直入大宋就算有再多的冷兵器、再好的火器,都被藏在仓库里,根本没到边军的手上。

    其次,可以看一眼宋朝帝王对武术的态度。

    赵光义亲自去看京城的八十万禁军,这也是整个大宋最厉害的军队。

    赵光义看着大宋军士的训练。

    军士们先是排成行列,以击锣为号令,两两出阵格斗较量。

    每一组的动作都相差无几,学得正是教头亲自教授的套路。

    赵光义对着来观看的契丹使者炫耀道“我大宋养兵126万之众,

    80,

    还有专门的教头训练武术,厉害吧”

    契丹使者先是想着数量,感觉不太对劲。

    126万士兵,80万的大头在京城,那边境谁去守

    宋朝外敌如此众多,还战败了数次,这都不重视边防,把大军放在京中,是怕敌人打到京城吗

    “如此整齐,果然厉害”

    契丹使者表面上表示赞叹佩服,再看禁军两两对摔后,开始用木杆互刺,再次奇怪宋人不是武器很厉害吗,还有火器,怎么训练没看到。日常都不训练如何使用,战场上就不怕不会用吗

    到了晚上,赵光义宴请契丹使者,又请出他的大杀器

    一位能表演抛剑于空中、然后一边跳着一边用剑鞘接住剑的高手

    契丹使者“”

    赵光义洋洋得意“使者以为如何”

    瞧,这蛮夷被震慑的无法言语了吧他这一番炫耀武力到底还是把人吓住了,早知道还是得含蓄点。

    契丹使者“”

    他的眼里闪过一丝轻蔑,快速举起酒杯说出一系列恭维的话语来掩饰。

    这宋朝,终究是不如大唐,中原没落了

    赵光义对武术颇有兴趣。

    比如,经常让高手在殿前表演,鞭枪,相扑等。

    宋朝的兵种中有一种叫做“厢兵”,厢兵种有类似后世工兵的兵种,负责修桥铺路、修建城池、制造兵器等内容。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百戏艺人,他们名列军籍,每月领取粮饷,专门学习技艺表演,管理者叫做“左右军”。

    每当宫中宴会时,这些军中艺人就要入殿表演,比试相扑等技艺,按照胜负会增加俸禄或者军中升职。

    到了一年一度的大节日,还有全军的兵械表演。

    赵光义坐在宝津楼上,高高在上的俯视楼下的禁军的百戏表演,仿佛这样就能超越兄长的武德。

    只见军士打扮的十分威武,前面高举着军旗,随后举起盾牌、木刀列成阵形,随后大鼓轰鸣,伴随着军鼓的激昂音乐,开始变幻阵型

    来了来了

    赵光义最喜欢的环节来了

    只见大军一会变成偃月阵,一会变成长龙阵,互相搏杀,对抗,看起来十分激烈

    音乐声突然一变,阵型再次变幻,盾牌兵出列,开始与木枪兵两两对抗。

    一人拿着木枪表演刺击动作,一人拿着盾牌作遮挡闪躲;

    随后还有剑兵、刀兵等各种兵器,五花八门,看起来十分丰富,看得赵光义喜笑颜开。

    “我大宋真是文武兼备,人才济济”

    赵光义自鸣得意“朕亲自教授军士剑舞,还经常去巡视军士的练习进度,辛苦没有白费”

    群臣连声称赞,夸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让

    赵光义顿时更飘了。

    公孙大娘之前还在思考自己可不可以真正的习武成为高手,看到后世皇帝把“跳剑”

    的把戏叫做高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算作高手。

    “这真的是炫耀武力,不是玩杂耍”

    她可是很有自知之明,舞剑可以,真要上战场,剑刚刚抛出去,立刻被敌人一枪捅死了。

    哪怕没上过战场,她又不是傻,骏马那么快,骑兵那么彪悍,甚至不需要骑兵出枪,骏马一撞都可以把自己撞飞。

    李世民等君臣同样想到了这一点,齐齐摇头。

    “这大宋的皇帝,难怪重文抑武,敢情根本不懂武术也不懂军事。”

    其实不懂也不是弱点,嬴政表示,他也不是很懂,他就从没上战场骑马打仗过,但是他会用人。

    王翦等武将看着始皇帝感激涕零。

    有一个不瞎插手的皇帝,真是太好了

    每次看到宋朝的帝王对军队的干涉,王翦自认为一把年纪什么没见过,但是心态再好也能被活活气死

    最后,可以看一看帝王对武举的态度。

    武曌创立了武举制度后,持断断续续持续了百年。

    唐末五代,因为战乱,武举制度一度荒废,到了宋真宗时期短暂的商议过恢复武举制只是商议,从未实行;

    宋仁宗时期,在庆历新政时期,再次短暂的恢复武举制度,主要考骑射然后遇到了与西夏议和,立刻废除;

    宋英宗时期,再次恢复武举制度但是依然带有大宋的特色,要求文武并举,不仅要考武艺,还要考试程文,程文包括兵书墨义和策问。

    宋仁宗在庆历新政时还试过武学,这是学自大唐的武学建置,但是仅存三个月,庆历新政失败,武学废除。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中再次兴建武学变法失败,再次废除。

    到了南宋,武学彻底停止,从此武举制度停滞百年,一直到明朝才恢复。

    武曌“”

    她创立的武举制度就这样被糟蹋

    知不知道她实施的时候顶着多么大的压力

    朝中大将突然看武曌这位独一无二的女皇无比顺眼。

    尤其是通过武举制选拔上来的郭子仪等寒门将军,原本的历史上他会因为得罪武三思在武曌时没有受到重用,因为天幕特别提过,这一次提前升官了。

    对比一下宋朝皇帝,郭子仪默默跟同武举制出身的员半千道“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任用武将上,女皇可比后世的男皇帝大度多了”

    这两位武状元各有奇特之处,员半千是武举制开创后的第一位武状元,也是最长寿的武状元,活了94岁;

    郭子仪是唯一以武举制出身、两次拜相的武状元,不但走到了官员能走得最高处,还得以善终。

    他的儿子郭暖娶了升平公主,就是醉打金枝里的原型。

    朱元璋对宋朝这一点同样很鄙视“那么多火器,

    比大明还好的火器,

    竟然藏着不让士兵训练,难怪动不动战败,差点亡国才提出来用,纯粹是自己作死。”

    朱元璋还记得天幕说过,大明的火器发展的不如大宋,大清的火器发展的不如大明,好像自宋朝的火器火药发展到巅峰以后,海外技术开花节节高,华夏的技术却在不断落后。

    他对此耿耿于怀,一边开始接纳民间工匠研究火药和火器,一边还在惦记着宋朝人的火器。

    “反正你们又不用,还不如给我大明”

    老朱很可惜,宋明中间隔了个元朝,要是直接接手宋朝的国库,那他不得富死

    所以你问为什么民间如此多的武术人才,朝廷怎么也打不了胜仗,因为民间人才只有凭借“文”上升这一条途径。

    在大宋当兵,地位非常低下,有些还要刺面,都刺面了,在平民眼里与罪犯无异,还谈什么上升

    大宋倒也不是凭借武力没有任何用处,还可以打擂台啊

    宋朝帝王虽然不开武举,但是到处开武术表演比赛宋人称之为“露台争交”,是带有奖项性质的,不仅有私人的也有官方比赛。

    这里的露台比赛,有明确的规则,比如不许暗算,不许杀人,有裁判、参赛者、规则和赏赐物品,已经非常类似现在的体育比赛。

    私人比赛多有财帛礼物作为赏赐,官方比赛有一些小职位,可以让获胜者得到军佐之类的官职。

    这样的露台比赛后来演变成擂台赛,以棍棒和相扑居多,不允许刀剑厮杀,以表演和娱乐性质为主,这也让武术从“练为战”演变为“练为看”。在套路表演中开始注重视觉效果,要好看,而不单单是重视实战。

    嬴政受到启发。

    虽然大秦没有武术套路,但是这种擂台用来做选拔赛也不是不可以,大秦有游侠,给他们找找事做总比投靠野心家造反好。

    嬴政果断下令“在咸阳设置擂台,让兵家人作评委,设立规则和奖励,让民间善武者搏斗。胜利者除了奖励也可以赏赐官职。”

    秦朝时期擅长剑术的游侠并不多,嬴政并不想作无谓的牺牲,而且秦人彪悍,让他们单纯表演也验不出来,打出火气来还得派人去拉架。

    于是嬴政看向夏无且“派几个太医过去。”

    一旦有新的任务,需要商量的事情就多了。

    这一次,已经年迈接近退休的王翦主动请缨,与兵法理论大师尉缭负责此事。

    两人虽然看不上宋朝皇帝的军事政策,但是对擂台赛和套路并没有什么偏见,没有什么是绝对坏,只看用得人如何使用。

    刘彻看得叹为观止“难怪天幕说宋人会玩,真是把武术都玩出花来。”

    可惜,大好的习武局面,偏偏在往娱乐上面发展。

    武术套路并不是完全没有用处,给初学者训练以及练兵的确有一

    些效果,但是前提是,依然要结合实战,要敢打。

    如果帝王都在追求好看、刺激,只注重花架子,那跟民间的舞剑表演有什么区别

    刘彻也喜欢看杂耍,宫中也有百戏艺人,但是他从不认为那些艺人会什么吐火就可以上战场上火烧三军。

    “难怪朕是千古一帝,实在是其他皇帝太差劲,后世怎么什么人都可以当皇帝”

    刘彻有了深刻地自我认知。

    一句话,全靠同行衬托

    虽然前面的少林十三武僧救李世民是后世夸张演绎,但是少林寺与武术的确息息相关。

    到了大明,少林寺有了专门的僧兵,不但有官职,还有维护边疆稳定、进入军队教习武术的职责。少林僧兵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重大胜利,凭借少林棍法大败持有武士刀的日本浪人,一时间名声大起

    不同时空的少林寺众僧立刻抬起头,昂首挺胸。

    唐朝少林寺“后世的少林寺可以以武出名,我们现在也可以”

    宋朝少林寺“后世的少林寺僧兵竟然可以维护边疆稳定,如今大宋国土不断被吞噬,我们岂可龟缩一角,任由蛮夷侵略”

    明朝少林寺“不错我大明少林寺,武德赫赫佛有慈悲心,同样有金刚怒”

    清朝少林寺“阿弥陀佛,可悲可叹如今我少林被朝廷处处提防,难以重现先祖荣光,实在是丢人”

    下一秒,天幕却已经提到了清朝少林。

    哪怕到了清朝,少林寺被清朝各种提防警惕,甚至派出军队常年包围提防、派出官员入驻少林寺来监视,少林寺依然成为了天下武术的起源地之一后世的不少著名拳法,都有少林寺的影子。

    现在让我们进入明清,进入华夏古代武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进入那一段英雄好汉辈出,百姓为了国家用血肉与列强抗争的英雄年代

    我们耳熟能详的众多门派、高手,几乎都是在明清一代诞生</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