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0 章

小说:科举出仕(士) 作者:黄姜
    户部主管天下疆土、田地、户籍、赋税和官员俸饷等财政事宜, 日常主要政务又以钱粮的收支为主。而收主要是赋税, 支则主要是官员俸饷、军费和行政费用等。

    大燕的赋税实行中央集中管控, 每年春、秋两季的田赋, 以及秋季的人头税, 地方上收齐之后, 留存一部分在府县, 其余部分则起运到京城或边防卫所。

    起运到京城的那部分赋税, 存储进户部管辖下的仓库中。而留存在府县的小部分赋税,则会用于当地军费、官员俸饷和行政费用。

    不过留存府县的钱粮, 并不能随意取用, 要等到年尾户部审核过后, 才能下发下去。

    举个例子,黎池现在盘点的支出中,有今年两广行省的官员俸饷支出。但这个俸饷, 其实理论上并未支付给官员, 而是等黎池这边审核通过之后,再才发下去。

    除了官员俸饷, 还有当地军费和行政费用,也是如此。

    当然,规定是如此规定的,但像军费这样明显不能拖欠的,以及一些不能拖欠的行政费用,肯定是要提前取用了的。

    燕太祖起初定下户部审核通过账目之后,地方上才能下发银钱的这个规定, 本意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奢侈贪腐,却没有考虑到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先后关系。

    如今朝廷规定虽是摆在这里,地方府县却依旧提前取用留存的钱银,这种现状的出现,也是朝廷与地方互相妥协的局面。

    但是问题在于,万一提前取用得多了,户部审核时不通过,地方府县是要担责的。

    为了免于担责,清廉的官员就抠抠搜搜的这样的很少。大多都是胆子大的官员,他们会隐瞒赋税,或将赋税钱粮多留存下来,以供他们取用。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朝堂上讨论过,大多说将赋税起运数额提高,这样就能免于地方官员贪腐奢侈。可是这样也不过是让那些官员们,转而去压榨百姓而已。

    黎池前世历史中的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留存与起运之间存在的弊端,即起运数额过多,加之官员还隐瞒和贪图赋税,以至于过度压榨了百姓。

    而大燕也存在这个问题,留存在府县的数额,与起运到京城和边防卫所的数额,一直都无法确定,哪边多、哪边少都有问题。

    不过,当皇帝听了黎池的盘点之后,从他的盘点中揪出了一个词,预算。

    若是预算出地方一年的支出大概数目,那么就可以直接定下当地留存赋税的数额,再预留一部分应对突发灾害,再就全部起运到京城或边防卫所

    “可根据你的估算,开年年初就提前支出钱粮,发放下去”

    黎池一下就明白了,皇帝的这个特许,并非是给他的特许,而是给两广行省的特许。

    皇帝之所以给这个特许,恐怕也只是想要实行预算制度,于是顺势就选了两广行省做试点。

    不过,皇帝此刻的言行反应,以及做下的决定,也正是黎池想要达到的目的推行预算制度。

    “臣代两广官员和百姓,叩谢陛下。”黎池郑重其事地,跪下向宝座上的皇帝叩了一个头。

    黎池此言此举,朝堂上能看懂深意的,不超过三个人。一个是重生而来的赵俭,一个是老人精内阁首辅周扬青,另一个就是高坐宝座之上的贞文帝。

    “哈哈哈”一向以慵懒睡狮姿态示人的贞文帝,难得地哈哈大笑起来“起和周你啊新公务,可得认真仔细地去办啊”

    大部分朝臣,只当皇帝是在叮嘱他好好做户部郎中的事情。不过黎池当然听懂了皇帝的言下之意,起身后就又揖了一礼,承诺道“臣遵命,定然认真仔细地去办新公务。”

    至此,黎池也就回禀完毕,于是退回了班列之中。

    黎池退下之后,接着户部其他郎中依次上前盘点。因为有了黎池的珠玉在前,后面十几个郎中的盘点,缺点也就很容易突出来了。

    比如,大多户部郎中有一半时候在掉书袋,听着花团锦簇,实则没有枝干、不知所云。又比如,数据不够详实、精确,都只是说了个大约数,想必其中的误差不会小。

    不过以往户部盘点时,也都是这样的,贞文帝修心养气功夫不错,只是嗯嗯几声敷衍过去了,并没有发火怒斥。

    腊月二十的早朝,主要是礼部和户部进行盘点,这两个衙门盘点完了。腊月二十五的早朝时,其他衙门再盘点一番,然后就能轻轻松松地准备过年了。

    虽然今天的早朝持续时间很长,从辰时准时上朝,到午时了都还没散。但终于在午时中,户部盘点完毕了。按说,今日的早朝也就该散了。

    黎池也是这样以为的,结果三皇子赵俭竟也出列,盘点了一番。

    “由此可见,因地制宜之策施行以来,可谓卓有成效。”赵俭总结道。

    没错,赵俭盘点的是:因地制宜之策施行以来,所起的卓越成效。

    说起来,因地制宜之策,还是出自黎池在考院试时,做的一篇策问里。

    黎池明白,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不管放在何时都是通行的。不过在这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因地制宜战略的效果,要打一个折扣。

    因为有了赵俭这个重生者,可能在赵俭的上辈子里,黎池有倡导过因地制宜战略。所以在黎池因地制宜策问的基础之上,又有了实践经验,在施行之初就规避了一些问题,几乎没有走弯路。

    因此,即使效果打了一个折扣,也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比如一些不出产稻米和小麦,或者产量很低的地方,因为这因地制宜的政策,就鼓励发展种植他们的特色作物,并可用来抵交赋税。

    以前交赋税时,只能交稻米和小麦,交不出的地方,就以银子代替。许多百姓为此苦不堪言,不出产、或者产量低的地方,如何能指望农民赚到足够抵交的银子

    因有了这因地制宜之策,那些百姓们稍微好过一些了。也因此,作为提出因地制宜政策之人的黎池,在边疆山野之中,也有了一些声名

    因地制宜之策的成效,不用赵俭特意盘点,朝堂上的人也都知道。从东市里多出来的,那十几家卖各地特产的店铺,就能够看出一二。

    所以难不成三皇子,这是在给他手下的人黎池邀功

    赵俭之所以盘点因地制宜之策的成效,当然不止是为黎池邀功,他有着自己的目的。

    “在因地制宜之前,儿臣知大燕地大物博,却不知物产竟博大至此如今各地奇特物产,尽聚京城,颇有几分大唐盛世之风。”

    赵俭吹过一番了,这才说出他的真正目的“然而,终究只是有几分而已,并不及大唐盛世之风”

    贞文帝不是一个很自大的人,别说这话是赵俭说出来的,即使是一般朝臣说出来,他也不会发怒。

    赵俭接着说到“如今大燕朝野上下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已然就是盛世的征兆。而为何却没有大唐那样百邦来朝的盛世之风呢只因大唐大开商路,使得各国来使大唐之路通畅无阻而反观我大燕,西域商路堵塞,南边海关紧锁,西边来使入关无路,南边来使登岸不能。”

    “因此,儿臣奏请重开西域商路,增开海上商路,并设西域商贸司、南海商贸司,以畅通和维护各国来使之路”

    赵俭话一说完,朝堂上就响起窃窃私语声

    “和周,你如何看”坐在宝座上的贞文帝没说什么,先点名问了黎池。

    不管是基于本心,还是基于立场,黎池都是要赞同赵俭的提议的。“回禀陛下,臣以为俭王殿下所提建议甚好。不仅是因为所谓的盛世之风,也是为了实在的好处。

    臣爱看杂书,当初从书中得知蚕豆、豌豆、扁豆、胡瓜和紫瓜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时,真是惊讶不已。臣当时心想,中原物产确实丰饶,却也有不少西域外国传进来的东西,想来或许中原之外的地界和国度,也有许多中原没有之物

    臣赞同俭王殿下的建议,因为那样,或许会有一些实用的作物或事物传入。”

    又没等议论纷纷的朝臣发话,贞文帝就又对黎池说到“你倒是没辜负你的绰号,确实务实。”

    “陛下,臣这是在其位谋其职。臣之身份乃是朝臣、是官员,自该为陛下、为百姓着想,事事以实用为准。若我黎池不是朝臣、不是官员,而是衣食无忧的风流才子,自然也就只管风花雪月了,哪管实用不实用这样的俗事”

    贞文帝和黎池这一打岔,刚刚因赵俭提出建议而要反对的朝臣,刚欲出口的话就被打断了,一时就愣了一下。

    也就是发愣的这片刻,贞文帝说到“俭王奏请之事甚大,待日后再议。今日就这样,散朝了。”

    “退朝”

    “恭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作者有话要说  晚上十点见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