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小说:谢相 作者:若花辞树
    昨夜兵荒马乱,长安城中腥风血雨。李闻率金吾卫在大将军府捉拿了一众官吏后,关入廷尉狱,连夜带人审讯。

    刘藻将大事任命与他,也有这考量。他原是廷尉,廷尉寺中皆是他门下故吏,行事起来,自是便宜。

    翌日一早,京中人人惊惶。

    李闻拿捕之时,虽声势浩大,但自四军直属刘藻统辖后,她赏赐丰厚,惩戒也极严,最三令五申的一条便是军纪。四年下来,军纪严明,军中连传递消息的人都少有。而李闻为雷霆一击,显出气势,更是不会将消息外泄。

    故而金吾卫纵横大街小巷一整夜,百官只知大将军下狱,连同昨夜与宴的十余名大臣也一并被捕,用的什么罪名,却打探不出。

    宗正急得直冒汗,他们好不容易阻了陛下立后,可谁知陛下过后会不会反悔,应当趁胜追击,把谢漪的位份定死下来,怎么这节骨眼上,大将军却下了狱。

    他派出人去探听,连衙都未去上,在家中等候消息。家仆一波一波地派出去,却皆是无功而返。廷尉寺口风把得极严,金吾卫更是威风凛凛,不近人情,任谁去威逼利诱,都撬不开嘴。

    宗正预感不好。

    昨日宣室殿,大将军挟民意逼迫,陛下都忍了下来。相隔不过二个时辰,陛下却突然发作,将大将军与附庸官员全部捉捕,可见这短短二个时辰,必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使陛下拿住了大将军的痛处。

    究竟是什么痛处

    宗正暗自思索。

    他对孙次卿其实也有不满,譬如在他看来,反对立后是应当的,可孙次卿裹挟民意便是僭越,太过出格。因而他与孙次卿走得并不近。

    家仆匆匆赶回,宗正等得心焦,见他回来,不等他见礼,便急问道“廷尉寺派人,又捉了七八名大臣,连太仆都下了狱”

    “用的什么罪名”

    家仆回道“附逆。”

    “附逆”宗正惊呼。他瞪大眼睛,失魂落魄地坐下来,喃喃低语道“附逆”

    能在朝中屹立不倒,宗正自也不乏能耐。刘藻这些年打压宗亲打压得那般狠,宗正仍能保全自身,非但如此,还在诸侯王与皇帝之间起了调和作用,使郡国与朝廷间不至于针锋相对。这样的人,头脑必是清楚的。

    陛下既然敢大张旗鼓地拿人,可见必是证据确凿。

    附逆之事,最难说清,大臣们同朝为官,相互之间哪里能没点关联。当下正是最敏感的时候,陛下立后受挫,未必就肯罢休,她指使主审官员,蓄意引导,入了狱的大臣攀咬起来,怕是能攀咬出大半个朝堂。

    宗正气急,一觉陛下任性,二来又恨孙次卿怀有异心,连累同僚。

    接下来半日,不断有大臣被捕入狱,上至九卿,下至刀笔小吏,全部不留情面,宗正听着家仆禀来的一串名目,个个都是反对立后的大臣。

    宗正便知自己是猜对了。这般下去可不行。群臣人人自危,稍没些风骨的,怕是连话都不敢说,更不必说强顶着皇帝立后。

    宗正再三思量,更换衣袍,亲自去见李闻。

    他与李闻私交深厚,只因近日政见相左,方才疏远。到了这时候,他也顾不得疏远不疏远,决定先探探口风再说。

    李闻见他了。是在廷尉寺的一间斗室之中,隔壁便是大狱。隆冬时节,冷得彻骨,狱中更是森寒,一道道喊冤的呼号传来。稍加辨认,能听出其中有熟悉的人声。宗正心底发寒,他盯着眼前已穿上了丞相冠服的李闻,问道“是何罪证”

    这话说得没头没尾,但李闻领会了,他也未瞒着,坦言道“孙次卿写下手书,派遣孙适携书,出奔济阳,称愿与济阳王里应外合,共成大事。”

    宗正心中将孙次卿从头到脚骂了个遍,他忍耐了气愤,板着脸,望着李闻,道“主上执迷不悟,李公为丞相之位,竟敢为爪牙”

    李闻想当丞相,朝中尽人皆知,而今他心愿得偿,宗正也替他高兴,可偏偏他用的是这般不磊落的手段,逢迎主上,得的官位。

    他试图使李闻感觉羞愧,而后再行劝说。

    李闻摇了摇头,反问道“公可知陛下是何时拿获的孙适”

    宗正显出洗耳恭听之状。

    “昨日晨。”李闻说道,“孙次卿以民挟君,那时陛下手中已有他谋反的罪证,足可将他当场拿下,可为何她不先捉拿这贼人,而是忍了,且还让了步,待百姓退去之后,再派人捉拿孙贼”

    宗正道“为何”

    “为万民。”李闻容色正肃,“昨日之事,陛下未必非要让步,她拿下了孙次卿,百官之中便无人敢反对,而后她再派人将请命的百姓以从逆之罪全部下狱,此事便解了,至于下了狱的百姓是杀是罚,全屏陛下喜好。”

    宗正听着便皱起了眉头,却不得不赞同,京中兵权都在陛下手中牢牢握着,她若执意如此,也无人拦得住她。

    “这样一来,势必激起民怨沸腾,可这一回手段强硬,之后必然不能手软,一手软便是害怕屈服了。到时难道要将非议的百姓全部杀尽”

    宗正默然,细细一想,真到那时,再杀几批也无妨,以陛下如今的权势压得住,何况百姓多是怯懦无主,只要砍上几批人头,杀鸡儆猴,余下的自然会听话。

    “怕的就是血流成河,百姓受人诱导,虽有过,却罪不至死。陛下不愿与他们计较,更不愿杀戮更多,方才让的步。”李闻语气沉重,见宗正面有动容之色,又话语一转,问道,“你可知,昨日议事之时,谢就在后殿,她劝说陛下应下了百官所求。”

    宗正叹了口气,他从前对谢漪一直颇为敬佩,这时也不得不赞一句“她的为人,我一直都很敬仰,以为她朝中最有名臣风范的。可怎么偏偏就在这上头犯糊涂了。”

    他已经有些动摇了,李闻趁胜追击,道“但凡是人,哪里逃得过七情六欲。”

    宗正听到这里,眼神渐渐奇怪起来,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李闻好几回。李闻被他看得浑身不自在,也端不住高深的架势了,蹙眉道“你看什么”

    宗正疑惑道“你怎么就接受得这般自然,好似理所当然一般,二女相恋,你就不觉别扭吗”

    李闻轻咳了一声,道“起初是别扭过的,可过了些年,也不知怎么,竟就渐渐顺眼起来,她们不睦还反倒为她们着急忧心。”

    原来是习惯成自然。宗正有些明白了,可转瞬,他又觉得不对,反问道“过了些年你是何时知晓的”

    李闻既是都坦诚了,也不至于在这上头骗他,他开了口,正要说,却哑口无言,他竟记不清究竟多少年了。岁月匆匆,年华悠长,多少人在其中青丝换了白头。

    李闻一阵恍惚。

    宗正见他神色不对,推了他一下,问道“怎么”

    李闻回过神,歉然一笑,道“记不清了,仿佛是十来年,又像是八、九年,总之久远得很。”

    刘藻在宫中,审讯所得的供词一卷卷都往宣室殿送。她全部看了一遍,做了批示。

    李闻的威信远远不及谢漪,眼下正是为他立威的时候,故而但凡他给了建议,刘藻全部予以批准。这一回下来恐怕能多出不少官位,还得斟酌人选。

    还有谢党。谢漪入宫时,吩咐了他们不得妄动。如今他们知道了谢漪的打算,恐怕正自迷惘。刘藻打算也予以安抚。

    说起来,这回立后,又让刘藻见识了谢漪的手段。不论谢党还是帝党,此次都有“叛出”,反对立后的人。但谢漪手下的人要比刘藻的人少得多,也稳得多。谢漪吩咐了不可妄动,他们便当真置身事外,极少掺和。

    她正忙着,掖庭令来了。

    大汉的仪制,皇帝后宫,除皇后居椒房殿,其余妃妾,不分贵贱,皆居永巷。永巷即是掖庭。掖庭中事,皆由掖庭令掌管。

    谢漪成了婕妤,掖庭令心下忐忑,唯恐怠慢,等了一日,等不来陛下吩咐,思来想去,干脆自己来了,也好显得殷勤。

    刘藻听闻他的来意,皱了下眉头,道“一应供奉,皆比着朕的例来。”

    掖庭令唯唯称诺,称完了诺,妃妾享天子供奉,岂不是僭越连皇后都不能与天子比肩。他若当真听从陛下吩咐去办了,必会受人弹劾。

    “谢婕”掖庭令迟疑着开了口,却触上刘藻冰冷的目光,他一个激灵,反应过来了,陛下根本不想封这个婕妤,自不愿听人以婕妤相称。幸而他敏捷,及时打住了,想起谢漪还有个爵位,改口道“巩侯位卑,若与陛下比肩,难免遭人诟病,以为轻狂僭越。”

    刘藻一笑,道“无妨。”

    她既这般说,掖庭令也就不劝了,又请示道“巩侯居所也请陛下示下,臣好去整理出来。”

    “不必麻烦,与朕同住即可。”

    掖庭令大惊,道“这、这怎能委屈陛下”哪有皇帝与人共用一殿的道理。

    能与谢漪同住,刘藻高兴还来不及,哪里会委屈。她摆摆手,示意掖庭令退下。掖庭令一见,便知是他聒噪了,陛下已不愿听,只得退下了。

    刘藻心思一半在朝政上,一半分出来,系在谢漪身上。到了黄昏,她便有些坐不住了,半颗在朝政上的心被收回,与系在谢漪身上的那一半重合,使她一整颗心都想念起谢漪来。

    她忍耐了一会儿,觉得着实待不下去了,令宫人收拾了余下的政务,匆匆赶往温室殿。

    回到温室殿时,天已黑,殿中灯火通明。

    今日算是谢漪入宫的第一天,她竟也惴惴不安起来,在门前徘徊了一会儿,方才踏入殿中。

    殿中空荡荡的,只几名宫人侍立,寻不见谢漪的身影。

    刘藻奇怪,在殿中走了两圈,招了一名宫人来,问道“巩侯去了何处”

    “尚在书房。”

    刘藻恍然,她将奏疏都推与谢相了,一时紧张,竟没想起来。有了方向,便好办了。刘藻正欲往书房去,余光却瞥见殿中新摆上的那株珊瑚树。

    久远的记忆如潮水一般涌来。刘藻移转目光,落到那株珊瑚树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地走过去,细致地端详了许久,想起什么,她微微地笑了一下,弯下身,在珊瑚中找寻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哒哒哒。新新电脑版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开,老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会打不开的,请牢记:网,,,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