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112

    所有人的眼睛在天子和黄克缵之间来回移动,朱由校笑着看这个人老心不老的刑部尚书,望着周嘉谟含笑不语。

    黄克缵已经七十二岁了,朱由校一直感觉他是二十七岁。在他的身上永远洋溢着积极做事的进取活力,永远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相形之下,都感觉自己是不是缺少点儿与这个十七的身体相应的激情了

    周嘉谟看天子在等自己出头,立即就说“绍夫,吏部没有调你去兵部做尚书的安排。你快安静下来看户部的计划,赶紧帮潜夫查缺补漏。”

    汪应蛟与黄克缵同岁,但他是万历二年的进士,比黄克缵早了六年,与周嘉谟同样妥妥是在座这些人的前辈。但是周嘉谟要黄克缵看看汪应蛟的户部计划也没有选错人,因为黄克缵做过布政使,对民事、财政这一块也不陌生。要周嘉谟来说,黄克缵就是放到那一部都可以的人才。因为他以前还做过工部尚书,两度出任过兵部尚书,要不是天子有意让汪应蛟做户部尚书,周嘉谟都想把黄克缵弄去户部作尚书,让黄克缵负责千头万绪的户部,省得他带着天子好战了。

    黄克缵只好先把去当兵部尚书的心思收回来,接过崔景荣手里的细竹竿,在堪舆图上指指划划。

    “陛下,我认为崔自强的提法不错,就是从宁夏卫往辽东这一路,山高水远的,又不是军卒,真的不适合正月里动身。为百姓家的老老小小考虑,老臣认为家有长者在六十岁之上的、幼儿在五岁以下的,不宜列入这第一次的迁徙选择中。把年轻力壮、适合路上奔波的移往辽东迁徙,路上安全,到辽东也容易安定下来。”

    接下去黄克缵说的就是具体的迁移行动了。

    “所有百姓路上吃的需要朝廷准备好,到了辽东安家落户还需要朝廷支持,三月初天气暖和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动身,计划用三、四个月走到辽东的指定地方,就要立即去盖房子的。平均下来每人得至少准备三两到十两银子的投入。”

    黄克缵仔细把那三两到十两银子怎么花说了一个仔细,公鼐瞪大眼睛,觉得自己与崔静荣、黄克缵相差太多了。

    民生这一块他就没接触过。

    公鼐咬紧下唇,跟着黄克缵在堪舆图上划来划去的那根细竹竿移动视线,看着黄克缵与周嘉谟、汪应蛟、崔景荣等投入地讨论第一次要迁徙多少百姓最适合,朝廷要准备多少粮食,调动哪里的常平仓比较适合。

    这一瞬间公鼐觉得自己做在礼部侍郎的位置都有点儿勉强了,他没想到出了他和方从哲,其他人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到移民的讨论中。

    他提笔记录“虽然辽东那边地广人稀,迁徙过去的农人不缺可耕的田地,但是冬天寒冷,到辽东之后的首要事情是建好过冬的房屋。依托抚顺的露天煤矿产出,可以安然地渡过第一个冬天,但朝廷还要在下一个年度里足够的农具和种子,还要继续粮食到秋季的收成下来了,才算是帮助这些移民在辽东安顿下来。”

    这么一算,这迁徙的费用就不是单单是银子,还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做支持呢。

    英国公见他们算计的是朝廷全部包揽的费用,就插嘴说道“这些农人到了辽东以后,男人去建造房屋,女人和孩子可以去种番薯等。我听说今年京畿这边的番薯每亩都够千斤。到了冬天,男人可以去抚顺煤矿挖煤,全等着朝廷资助,怕是每年迁徙不了多少百姓,解决不了黄河中上游耕地对水土的影响。”

    叶向高立即表示赞同英国公的意见。

    “迁徙到辽东的农户,在冬天去抚顺煤矿挖煤,一个壮劳力可以赚出一家四口的粮食,在加上番薯等补充,可以大大减轻朝廷的负担。”

    周嘉谟恍然大悟,怪不得就觉得这里有问题呢。于是又与黄克缵埋头重算贴补到每一个农户家里的粮食。

    朱由校看了一会儿说道“单吃稻米等谷物不耐饥饿,朕看军卒添加马肉后,吃的米面少了一半。那些农人到了辽东以后是不是要养些家禽啊养些猪羊等。”

    定国公立即说“多吃些肉食是可抗寒的。”

    徐光启就说“陛下,那些迁徙的农人明年夏初到辽东以后,当地没办法立即足够的猪崽鸡崽给他们养。但左共之今年在直隶屯田成绩斐然,后年把北直隶的经验推广到辽东去,这些移民不仅可以有足够的口粮,还可以养些家禽家畜了。”

    “应该现在通知周永春,让他做好明年接受迁徙百姓的准备。”

    汪应蛟看看说话的人是方从哲,点点头不做声。心里在说,要是周永春问要迁徙过去多少人,朝廷计划贴补多少银两、多少粮食该给周永春什么回答这些数字都没有敲定呢,让周永春怎么准备还不得被熊廷弼喷回来啊

    公鼐看着方从哲被汪应蛟虚应,更不敢开口插话,他借着摘录讨论要点,想着该怎么补上自己在民生这块的短板。乾清宫里这么多人,除了自己和工部侍郎徐光启是四十岁以后中进士,其他人三十五岁中进士都算晚的了。

    可徐光启的才能是别人比不了的啊。他在数术方面的计算,是朝廷里的第一份。听说新式火炮他起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北直隶的屯田水利方面的事情等等等,都是工部、户部能够用得上的。

    可自己呢反过来想过去,公鼐找不到自己能够补足短板的可行方法,觉得还是回去国子监继续做祭酒比较适合自己。

    他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干了。等乾清宫这一天的讨论结束后,他就向朱由校提出要回国子监。

    朱由校被他的提议吓了一大跳。

    “为什么”

    放着已经提名的礼部尚书不做,要去国子监做祭酒朱由校觉得大明的臣子太有性格了,自己有点儿接受不了。

    “陛下,今日臣看各部尚书都能在迁徙百姓之事上有独到的见解,那些见解不是来自书本,都是他们往年的外放累计起来的经验。臣想过,以臣如今的年龄、资历外放去做知府可以,但臣知道自己连做好知县的能力都没有。所以臣还是回去国子监教书,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占着礼部侍郎这位置,更不能去做礼部尚书。”

    “孝与,帝师做礼部侍郎并不算破格,这个你承认吗”

    朱由校凝视着公鼐认真问他。

    得到公鼐的肯定,朱由校继续说“你是两代帝师,这大半年代理礼部尚书也做的很好。你先别急,咱们暂且不提升值为礼部尚书的事情,这礼部左侍郎的事务,朕从没发现你哪里做的不好。你自己也承认是个称职的礼部侍郎,对朕是没有虚词夸大,对”

    “陛下,臣是看其他人对六部事务都有过涉猎,讨论朝廷百年大计的时候”

    “所以朕喜欢用年轻就中了进士的。”

    朱由校也不遮掩自己喜欢用年轻进士的想法。

    “咱们不说想崔景荣这样的特例。只说那些在三十岁以前就中进士的。他们从地方知县做起,到了四十五岁以后回到京师,积累的那二十年的地方主政经验,可以支持他们对很多事情做出及时的正确判断。但这与你只专精礼部的事情并不矛盾。”

    公鼐难掩低落沮丧的情绪,“陛下如此说,臣更是惭愧了。”

    “孝与,你要是顾虑太多,朕也不勉强你了,你就好好地做礼部侍郎。这是帝师该得的职位。以后直接做太傅教导太子,朕也毋须再另挑帝师了。”

    公鼐衣躬到底,“臣谢陛下器重。臣以后一定会好好教导太子的。”

    三代帝师啊,尽管天子昨儿才定下皇后人选,大婚还没定下日期,太子不知道那年才能有呢,单仅凭天子让自己教导太子,这份信重就让公鼐激动的热泪盈眶了。

    公鼐离去,刘时敏把这一天的讨论记录整理好送上来。司礼监也派了人参与预算会议的记录。

    “放那。朕现在不想看。唉,朝廷还是缺能干的人啊。”今儿这一天讨论让朱由校不仅累,还有些灰心。这些老大臣脱离基层太久了,百姓用脚从宁夏卫量到辽东,他们也真敢想。

    方正化拧了热面巾过来,刘时敏伸手接过,抖出了热气后递给朱由校。

    “皇爷,先用些点心再泡澡解解乏。”

    今天可比昨天累多了,刘时敏看着天子略眍的眼睛心疼不已。

    “先用膳,然后去看看五郎,回来再泡热水。”

    “皇爷,臣今儿派人去永宁宫去了五六趟,见到五郎两次,确实如太妃所言已经好了很多了。”

    “那就好,你替朕把五郎照看紧了。”

    “皇爷放心,臣会看紧五郎的。”

    朱由检在皇十女夭折后大哭了一场,病恹恹的几天不思茶饭。在朱由校、朱常淓和几位公主、郡主反复劝说下才端起饭碗。没想到跟着七郎朱由橏也病逝了。朱由检知道消息就病倒了。昏睡了二、三天,迷迷糊糊的时候,嘴里都是在念叨着“七郎,到五哥这儿来。”

    李庄太妃日夜亲自照料朱由检,哭得双眼都肿的睁不开。

    “皇爷,五郎就是个重情分的。当初刘氏走了以后,他病了一个多月,我是白天黑夜抱着他不敢撒手。他是真的喜欢七郎的,常常做完功课就跑去带七郎玩。”

    朱由校每晚都过去看看朱由检,顺便劝慰李庄太妃两句。对于丧了亲儿女的冯氏和邵氏,只能拜托母傅太妃和王太妃去劝慰了。

    朱由校到了永宁宫的时候,见朱由检很清醒地瞪着床帐在发傻,脸上哭过的痕迹也很明显。

    “五郎,听说你今儿好点儿了,能坐起来吃饭了”

    “嗯。皇兄,我大好了。你不要过来看我了。朝事辛苦呢。”

    这样重情的小儿郎模样的朱由检,与地府那个满怀愤懑、不甘心、偏激偏执不能放下仇恨的成年天子相差的太远了。

    可唯有这样的朱由检,才更让朱由校真切地感觉到日子的真实,感觉那“愿生生世世不生在帝王家”不是一句假话。

    作者有话要说新年快乐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