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极宫。
隋朝啊看了这么久的仙画,大唐的君臣们是第一次听到仙画提到自己的前朝。
隋和唐的关系是复杂的。
殿上众人,有的与隋皇室的关系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有的曾为前朝效力。
现在听到路小柒提起隋朝,提起杨坚,颇有些心绪起伏。
开皇之治不仅是开启了科举制的历史,而且隋文帝将官制也都梳理了一遍,最后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大家熟悉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吏部、工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等,就是杨坚先搞出来的。
这个官制就很好理解,一看名字就能知道各个部门负责的东西,清晰明了。
而且权责分得更细,分得更散,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一手遮天、左右朝政的权臣出现。
除此之外,均田令、大运河、新的土地、货币、新的律法等政策,杨坚都做得很出色。
隋朝结束了华夏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与乱世,在隋文帝登基后的一十三年里,可以称得上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他登基的时候全国户数400多户,但他死的时候,已经达到了890户,而粮仓里的储备粮足够供应几十年。
可惜,他有个奢靡无度且好大喜功的儿子。
隋炀帝为了摆脱朝中老臣和关陇贵族们的挟制,一意孤行,打算迁都洛阳。
为此,他征调了两百多万的民夫,在洛阳大兴工事,建了一座比如今故宫还要更加大也更加雄伟的宫殿。
宫殿旁还有周长两百多里的西苑园林。
替他来巡视的贴身太监见冬日西苑里树木凋零,皱起了眉头“陛下喜爱花树,若是让他看得如此景象,恐怕龙颜不悦啊。”
旁边的主事官员很忐忑的问“那公公可有什么好主意”
“不如,”贴身太监想出个办法,“让人从库房里搬一些丝绢出来,做成叶子和花朵,装点一下吧。”
主事官员一愣,最终还是咬牙道“公公的主意极妙,微臣这就去办”
于是,在隋炀帝杨广来到西苑时,看到的就是一副姹紫嫣红的繁花盛开之景。
他颇有兴致的上前,发现是用上好的丝绢做成了假的树叶和花卉,然后用细线绑在了树木上,因此才营造出的景象。
“这个主意好”杨广龙颜大悦,显然对此很满意,“重赏”
于是,隋文帝杨坚留下的盛世,被败家子隋炀帝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挥霍一空。
而继承了隋制的唐朝,终于开创了历史上堪称最为辉煌和繁荣开放的时代。
这个评价甚高
李世民情不自禁露出淡淡的笑意。
而群臣们也都不由自主的挺起了胸膛,有些骄傲。
民间的百姓们,即使日子过得清苦一些的,此时也难免生出了与有荣
焉的自豪感。
他们的大唐,可不就是辉煌又繁荣
没看到西市那堆胡商吗
没看到鸿胪寺那堆前来觐见的藩属国使臣们吗
这个时候的唐朝,民族凝聚力已经隐隐的成型。
李世民在高兴过后,又想到了前隋和得到仙画很高评价的隋文帝杨坚。
他问魏征“爱卿觉得杨坚是位什么样的皇帝”
魏征思索了片刻后道“隋文帝虽然养民节俭,且励精图治,但其性格和作为却不能称为一代明君圣主。”
“他为人猜忌,没有宽仁之度,到了晚年更是刻薄寡恩。隋朝一世而亡,虽是炀帝主责,但不得不说根源确是在文帝。”
李世民欣赏的看他一眼,十分满意舒畅“朕与爱卿,果然知己也”
他曾问过萧瑀同样的问题。
萧瑀就是仙画之前提到的兰陵萧氏子弟,他是杨广的妻弟,也是李世民的丞相。
当时,萧瑀觉得杨坚是位励精图治、克己复礼的帝王。
李世民却不以为然“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一。隋文帝得位不正,他篡权了宇文氏的周朝,却生怕其他人和他一样,心地阴暗,为人苛察,不信任臣子”
他洋洋洒洒的批判了一通杨坚。
李世民不喜欢杨坚。
对着魏征,他回忆起了往事。
“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多有饥民。当时的隋朝官仓中粮食极多,如仙画所说足以供给几十年,但杨坚却并不开仓放粮,丝毫不怜惜百姓。”
这件事情让李世民对杨坚的印象非常不好,至今深刻。
魏征叹道“文帝不怜百姓,却更爱官仓中的那些死物。可惜,炀帝登基后因此而自恃富饶,奢华无道,终招灭亡。”
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定数。
北宋,赵匡胤也正在批判隋朝的奢华和无道。
他想起史书上写“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
为了修建东都洛阳,民夫死了十之四五
这么大的工程,居然可以压缩在十个月完成,可想而知对服役的民夫来说有多么的残忍。
简直是拿命去填
他自己是刚迁都过来的,同样是洛阳,自然很清楚这个工程量。
大宋可是正儿八经修了好几年的,而且现在很多地方其实也都没有完工,还在赶工。
不过,大宋现在对民夫的待遇提得可好,不仅有工钱还包饭,所以赵匡胤一点都不怂,骂起杨广来丝毫不心虚。
西汉。
汉武帝招招手,后面站立的贴身内侍立刻将笔吏刚记下的东西送上前来。
刘彻将视线停留在隋朝官制那一部分,细细琢磨起来。
有意思
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仙画那句将权责分得更细,才能避免人专权的意思。
的确如此刘彻心中暗道。
而
且这段时间以来,他愈加发现,要做的事情越多,越需要进行专门的精细的管理。
像现在这样,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将事情大包大揽就往往会有些力不从心。
或许,也可以学学这官制,刘彻心中滑过这样一个念头。
唐朝从官制到科举再到教育都承袭了隋制,只是完善和周全了不少的细节。
比如教育这方面。
它同样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又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朝廷统一规定教材和教学计划。仅中央官学就分为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这三个的区别和学生们家长的官职有关系。
这一点就还蛮微妙的。阶级,始终存在。
唐时的士族门阀并没有消灭。
但比起以往,算是好多了。
而且它的各类学校分得还蛮细。像天宝年间中央官学增设了广文馆,专门收留的就是各地来京科考结果没考上于是打算继续复读的那些贡生们。
它还有专门的技术学校,律学、书学和算学。对应法律、书法和算数学。
长安城内。
无数的学子带着书童,或者是自己背着自己的书箱,在城中行色匆匆的赶路。
“快上课了,来不及了,赶紧走。”
有在路上遇上相熟的同学或者是朋友,还能一边走一边寒暄几句,交流一下各自学校的授课进度。
“还是羡慕你们四门学的啊。”算学的学子道。
四门学的学子苦笑“那我们也羡慕在国子学和太学的呢。”
两人正好走到岔路口,一往左,一往右,便互相告别了。
而在国子学的大门口,甚至有不少异域长相的年轻人穿着学子服,他们或来自新罗、或来自东瀛、高昌、吐蕃等地,千里迢迢只为来大唐求学。
在一些大家的课堂上,往往前来听讲的学子众多,甚至一直挤到了院外。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其他旁系专业学校,直接隶属于太常寺太医署的医药学;隶属于太仆寺的兽医学;隶属于秘书省司天台的天文历数学。
甚至还有专门的道教学校,隶属于尚书省礼部的崇玄学
路小柒放了一张唐朝时各类官学的架构。
除了国子监等七学是独立的之外,其余的旁系学校都隶属于相应的行政机构。
她还放上了可以查到的当时唐朝所规定的一些相应的官方材。
经学类的无非就是四书五经等,还是以儒家的经典为主,但算学等专业性学校则有自己的专业书籍,九章算经等等。
另外,还有各个学校的招生标准。
比如国子学,是三品以上的子孙,而太学是五品以上,四门学则是七品以上。
其等级划分森严明显。
民间的百姓们,尤其是宋以前的,就算是没读过书的也能喊出几大世
家的名字。
什么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
对他们来说,这些世家大族就宛如天上的云一般高不可攀。
世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教育资源,而平民连受教育的资格都没有,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官员的子弟上更好的学校,同样如此。
总不能让他们的金贵儿孙们和我们泥腿子上同一所学校吧
那怎么行
听上去就是大不敬。
但此刻,不知为何,听得到了唐朝,这样的阶层还依然存在,很多人心中却忽然生出了一些淡淡的不爽与质疑。
但若说不爽在哪里他们却又回答不上来,或者是不敢去细想。
唐朝,贞观。
孙英娘一家也在观看仙画。
她现在算是一名正式的医院医生了,算得上是公务员,而且又在医学院学习过。因此,她爹娘都不约而同的转向了她。
“那现在是长安大学厉害还是国子监厉害”
国子监只收大官子弟,而新开的大学是不分出身的,只要没案底就行。
孙英娘还真知道一点内幕“最厉害的其实是弘文馆,那可是皇子皇孙们上学的地方。国子监也只能排在第一。”
“大学嘛,当然也挺厉害的,而且招揽了很多厉害的夫子。”
她娘继续问“那到底哪个更厉害”
孙英娘“现在肯定还是国子监厉害一点点,不过我觉得再过几年,十几年,可能大学更厉害一点。”
她不再是那个没有见识的小姑娘了,读了书又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的眼界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孙英娘觉得,现在朝廷明显是想要发展科学,走后世那种综合性大学的路子。只要这大政策不变,人们肯定会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便利,那大学的迎头赶上就不是问题。
说不定到时候,连皇子皇孙都要来大学读书呢。
至于民间教育,在唐朝同样很受欢迎,甚至发展到了一个小高峰。
一些没有官职的文人学士开始在家中开起了私塾。
受教育的阶层开始下移。
韦庄的“韦氏教坊”、孙光宪的“孙氏书院”、韩愈的“韩文公书院”等,都是当时很有名的私塾,或者说教育机构。
一总角小童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私塾拜访自己的未来老师。
父母将十块肉干捆绑在一起,加上一匹粗布,就是要给夫子的束脩。
夫子考校了几句小童,见他说话口齿清晰,反应灵敏,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一系列的学校加上全国的私塾书院之类,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
由此可见,唐朝民间求学的风气肯定是可以的,百姓们的文化欣赏水平也还不错,不然也不可能造就一个几乎全民皆诗的文学和诗歌的盛世。
大唐
上到皇帝,
,
都是狂热的诗歌爱好者。
唐朝的诗人和文学家更是如天上繁星一般璀璨闪耀,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的华章。如果换在一个教育落后、文化贫瘠的社会,那是完全无法做到的。2
黄鹤楼。
一位疏朗洒脱的青年文士与友人饮酒。
酒酣正兴,他站起身笑道“听闻常有文人雅士在黄鹤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你我何不前往一观。”
他与友人前往楼中题诗之处,墙壁上满满都是来往文人们留下的诗。
还有一些是店家觉得极好然后找人刻成了字牌悬挂在明显处。
一首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有其他的,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一首一首,文士看到兴起,大声长吟,周边客人形貌不一,有的似读书人,有的似商人,有的似游侠,但都为之叫好。
有人甚至跟着吟唱起来,诗歌的余韵在楼中回荡。
而这样的场景,发生在长安、发生在江南,发生在边塞。
不过,唐朝的诗人们除了少数几位之外,其余的往往在仕途上怀才而不遇。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诗仙李白,根本无法参加科举,就是因为唐朝规定商户之子不能科考。
当然了,在现在咱们看来,这也未必是坏事。
文章憎命达,且会作诗不代表会治世。
扯远了,回归正题。
唐朝教育的兴盛,当然也和唐朝的科举制度绕不开关系。
宋朝。
苏轼悠然神往“诗歌的盛世啊”
想想,诗不过是唐朝人的日常,就算是不会写诗但也能读懂诗。
这是何其浪漫的一个时代。
他喜爱李杜,更是韩愈和白居易的迷弟,听到韩愈创办“韩文公书院”时,心思一动。
他要不要也仿照韩文公来创建一个书院呢
比起大学的称呼,其实苏轼更爱“书院”这个名字。
反正,现在朝廷也没说不允许民间办大学,哦不,书院嘛。
而且,西方的一个城市就有着好几座大学。
精力旺盛的苏轼既报纸杂志之后,找到了自己又一个感兴趣的东西。
而其他地方,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有读书人存在的地方早就吵得天翻地覆了。
“我还是更喜欢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么沉郁悲壮”
“我更喜欢那句,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最全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尽在,域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多美”
“就是李白才代表了最辉煌的大唐就连杜甫,都是李白的崇拜者”
“那我还是更喜欢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有人提杜甫、有人提李白,还有人提白居易、李商隐、李贺等等等等。
到最后,吵得不可开交,俨然后世饭圈。
在更多的地方与角落,小孩子们也都朗朗背诵近期刚学的诗句。
也由此可见,璀璨如明珠的唐诗给后世留下多少精神财富。
唐朝的科举在隋朝基础上已经完善了许多。
除了继承了隋朝的常考和制考之外,还分了六科,分别是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
明法和明算科比较有意思,一个是法律人才,一个是数学人才,都还算得上是当时的专业人士。到了武则天时期还开设了武科,选拔军事人才。
长安,春闱。
无数的学子在贡院门口等待着进场。
他们身上往往都背着小箱笼,里面有清水、笔墨纸砚和一些吃食。
有专门的小吏负责搜身。
不过这时候的搜身远没有后世严格。
“把你们的小心思都给我收起来,徇私舞弊那可是大罪”
检查过身份和随身携带的物品后,考生们依次进入到考院,开始了自己长达一天的考试,直到酉时交卷离场。
但唐朝的科举有个问题,那就是考中之后还算不上官员预备役,只能说是证明了你拥有当官的能力,接下来能不能当,还得通过吏部举办的“关试”。
在古代的环境里,就意味着,拼出身拼关系的时候到了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