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2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九)

    天幕下。

    一位出身贵族的名士嗤之以鼻“难不成还真要把天底下那些庶民们全算进去”

    就算是本朝最繁荣鼎盛的时期也做不到啊

    他心底私密的想法是,读书写字那么高雅的事情,那些泥腿子们也配

    百姓们心情也有些复杂。

    之前仙画一直提“全民教育”,但说实话没人真的把这个词放在心上。

    如果说全民的意思真的是普及到每一个百姓每一个人,那也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那些人,他们可能是乡村的贫农、城镇中的杂役甚至乞丐、卖艺的倡优等等等等他们从未觉得读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一位百戏杂耍的优伶抱住了自己的膝盖,自嘲的笑一声“难不成还真的想让所有人都能够读书识字不成怕是神仙来了也难做吧”

    像他这样的人,平日里经过书院私塾这些地方,都是要自惭形秽的,远远的绕开。

    觉得自己不配。

    也因此,他对仙画后面那样气愤嘲讽的语气有些不解。

    世界本就如此,不是吗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当时1945年伟人的讲话里有一句“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民国接受了教育的阶层,依然是士绅阶层,从清朝的时候就绵延下来的那些家族。他们本身就拥有了优越的条件和待遇,独占了教育资源。

    所以,要说民国有什么全民教育,那是瞎扯。

    真正的全民教育,还是要等到49年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扫盲。

    毕竟,对于咱们来说,扫盲这事儿就很有经验在根据地的时候,伟人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根据地那会儿就开办了很多扫盲的夜校,为不识字的士兵和当地的百姓们学习的机会。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

    新到的村干部眉头紧锁,皱在一起像是包子褶“全村三百多个人,只有9个人是识字的,这可不行,不利于我们以后开展工作啊。”

    “主席说了,如果绝大多数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一不能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便条和信,那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以后要宣讲政策,要让他们理解政策,甚至记工分什么的,都是要认字的。

    “没办法呀,以前这个状况,能读得上书的可太少了。就那九个人,也都只是认识几个字而已。”当地的村民道。

    村干部思忖了一下“这样吧,咱们组织一个夜校。大家晚上有空的话可以报名来夜校,我来教大家认字。”

    有村民小心翼翼的问“需要交多少钱多了咱可出不起。”

    村干部一愣,笑了起来“当然是免费的不用交钱,也不用拿其他东西来。”

    ”

    这件事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西汉。

    汉武帝刘彻有些沉默。

    在仙画出现之前,他就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创办太学然后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政策。

    仙画出来之后,他更是将对大汉人才的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

    但每每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很足够的时候,仙画就会用事实告诉他,还不够

    而且是远远的不够

    没想到,后世对教育居然如此重视

    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认识字,有必要吗

    认字之后,难道亩产会有所提升

    而且,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得有许许多多认字的官员,而且这些官员还得愿意为这些庶民们上课

    想到这里,刘彻立刻就放弃了。

    太难了,而且可能不会有什么成效,算了。

    倒是在大将军府上,霍去病和卫青有不同的看法。

    卫青赞叹道“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句话说得对。”

    霍去病现在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亲兵和部属了,对领兵也有了些小小的经验。

    “舅舅,读书的确能让人变聪明。我就发现,同样的事情讲给不同的人听,往往是读过书的那个理解得更快,完成得也更好。”

    卫青点头“读书使人明理。”

    霍去病挑起一双剑眉“所以我的亲卫们,肯定是要会认字的。”

    文武兼修,哪个都不能落下。

    民间。

    百姓们羡慕极了。

    “要真有这样免费的课堂,谁会不愿意去呢”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表示自己白天做活儿就已经够累了,即使有也不

    会去的。

    但大家选择性的无视了他们。

    “有几个人会认字已经很不错了,有的地方,找遍了都划拉不出一个识字的”

    “要能认字肯定好啊,我儿从外地寄回来的信,我都不认识,还要去找村头的田秀才去读给我听。”

    “那可不不识字就是容易被人骗。我和你们说”

    为了让普通的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们能够迅速的识字,还组织语言学家们发明了汉语拼音以及简体字。

    而且,国家还设有扫盲委员会,下面有城市扫盲工作司、农村扫盲工作司、编审司等等单位,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情。

    当时还有目标,就是争取让每个人都能认识1500到2000个字。

    轰轰烈烈的全民大扫盲开始了。

    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各样的夜校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大家白天工作完,晚上又出现在夜校里跟着老师学认字。

    还有许多从清末活下来的依然裹着小脚的年老女性,都在干部的劝说下拿起了课本。

    这可能是她们人生第一次接触到书本和知识。

    各式各样的宣传画被贴在了墙上。

    宣传画上的标语简单好理解

    “帮助妈妈学文化”

    “爸爸,这个字是这样写的。”

    “夫妻互教互学。”

    甚至,扫盲的工作人员还编了很多相关的歌谣,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

    而且,这场运动并不是进行了一次就结束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放松过。

    到1964年的时候,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建国初期的80降低到了52,到1974年的时候,更是下降到了20。

    路小柒放了自己查到的一些数据。

    在5060年代的十年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

    这堪称是一个奇迹。

    除了全民大扫盲之外,同样重要的当然还有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建立。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骄傲的宣布

    “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已经建立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如今,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他在哪一年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有的还是必需的,是作为公民一定要完成的义务。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然后开始牙牙学语。

    到了三岁,他被父母送进了幼儿园,一开始大哭,然后交到了新的小朋友后,开始在幼儿园如鱼得水,很快适应了集体生活。

    这个阶段学的是习惯。

    六岁的时候,他会开始进入到小学阶段,正式接触到知识和考试

    。

    六年后,他升入初中。

    三年后,他成为了一名高中生。

    又三年,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他会通过高考。踏入到大学阶段,光荣的成为大学生,并且选择自己的专业。

    四年后,他毕业了,可以选择进入到社会工作,但同样还可以选择考研甚至再考博。

    后者往往还需要花费好几年。

    一个拥有高学历的现代人的教育过程,需要持续十五到一十年的漫长时间。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在读人数,这个模型呈现出了倒梯形的形状。

    是一个相对健康的形状。

    天下人皆在惊叹。

    “上十几年学啊这也太久了吧”

    “如果是科举的话,倒也不久。我娘家隔壁的,考秀才都考了好多年呢。”

    “可这不是一两个,是所有人”

    “十几年的学费,这可不便宜”现在供个读书人多难啊

    “说不定他们朝廷也不收钱呢不是说必须要上吗总不能这种还让老百姓掏钱吧”

    这句猜想引起了一大片哄笑声。

    “怎么可能”

    “白日还未到,怎么就做起梦来了”

    “规定的事情让老百姓掏钱的,你难道少看了”

    魏晋。

    即使是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名士谢安也不免为后世之人漫长的求学过程感到震撼。

    他甚至站起身的时候差点崴到了脚。

    而且,再也维持不了原本淡然高雅的风仪,对着身边幕僚冲口而出

    “她说的可是所有人”

    幕僚也在心神震撼之中,“的确是所有人。”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万万人,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之中都需要读十几年的书。

    那岂不是所有人都是饱学之士

    即使是现在的士族子弟,恐怕也难与之相比较

    谢安震惊于此,而其余名士们却不免有些愤怒。

    “简直是乱来”

    “怎能用那西方的字母来为我华夏文字注音”

    是的,他们对于简体字其实并没有太多感觉,很多和现在没什么区别,而且和之前相比,字本来就是一直在变化的。

    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字母拼音。

    但这一点,朱元璋却很能理解。

    “就和八股文一样,”他特意强调了一下八股文,“更方便让老百姓认识的,和记住的,就是好的。”

    主要都是为了降低难度。

    一个性质。

    还有一个很容易就接受了的群体是数学家们。

    刘徽对着墙上挂着的几个从仙画上誊抄下来的后世数学公式道“这种字母形式的确有其可取之处,尤其是运用在数学上。”

    更简洁,也就更方便记住和运算。

    只要熟练了,中间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秦朝。

    嬴政并不觉得意外,新朝成立,那总得在一些事情上制定自己的标准,就好像他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一样。

    他只觉得有些牙酸。

    自己好不容易统一下来的标准,没想到后世又改了

    但在一穷一白的新中国初期,这个图形却是大头针形。

    大头针,小学的占比面积大,往上陡然收窄。

    窄到只呈现出针一样的尖锐细小。

    三千多万名小学生,成功上到中学的只有一百多万名,而上到大学的更是只剩下十万名。大多数人小学毕业甚至是没毕业就已经辍学了,成为大学生,简直如同登天梯一般艰难。

    更别提那些连小学都没有上过的人。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