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如是君臣

    钟繇作为尚书仆射, 常常要代表尚书台向司空禀事。

    这一日, 他如往常一般进入司空府,通禀后在堂中等候,片刻过后,曹操从内堂摔门而出。

    钟元常听着木门回荡的响声,面上不显, 心里犯起了嘀咕,明公最近举止失常难道是因为在宛城被张绣降而复叛, 依旧耿耿于怀

    回到尚书台,钟繇向荀彧提起这件事, “明公出入动静失常,是因失利于张绣之故”

    荀彧否定了这个猜测, “以公之聪明,必不追究往事, 殆有他虑。”他放下笔, 一旁的文吏接过荀令批复好的文书,诺诺而退。

    数日后,许都司空府。

    荀彧下车进府,在庭中与曹丕、曹植相遇, 两个小孩见到他规规矩矩躬身行礼,“令君。”

    “公子。”荀彧莞尔一笑, 拱手还礼后继续往前走。

    曹丕嗅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熏香气息, 再闻闻自己寡淡无味的衣袖, 望着荀令君飘然远去的身影, 面露钦慕。

    “阿兄,行矣。”五岁的曹植生得玉雪可爱,小孩疑惑地仰望停下脚步的胞兄,晃了晃曹丕的袖子。

    荀彧与曹操商议完政令,见其神游天外,在座上唤道,“明公。”

    曹操回过神来,望向他,叹了口气。

    “明公为何事忧虑”荀文若依旧皎若月明,多年来容貌风度并无改变。

    曹操从书案上的竹简堆中抽出一张左伯纸,递给荀彧,“袁本初来书。”

    荀彧阅信,袁绍在信中言辞悖慢,借口许县地狭,雒阳残破,让曹操迁都鄄城。

    看着荀彧放下信纸,曹操叹道,“我欲讨之,而力不敌绍,何如”

    袁绍言语轻慢,就是看准了他曹操势弱,无可奈何。

    “历数自古成败之事,有才者,虽弱必强,失道者,虽强易弱。”荀彧举例道,“刘、项之存亡,足以观之。”

    对于争夺天下的人来说,实力强固然很好,暂时势弱也不必沮丧。刘邦与项羽争天下,项羽强而刘邦弱,但最后鹿死谁手,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公有四胜,而绍有四败。”

    “君试言之。”曹操望向荀文若,听其循循道来。

    “绍外宽内忌,任人而疑心,而公明达不拘,唯才是举,此度胜也。”

    袁绍用人多加猜忌,曹操本人疑心重,但在用人方面确实做到了用人不疑。因此在用人这方面他绝对胜过袁绍。

    “绍见事迟疑,迟重少决,失却先机,而公能断大事,随机应变,此谋胜也。”

    袁绍麾下谋臣众多,遇事先要吵出个子丑寅卯。袁绍本人又不善做决断,常常错失良机,而曹操却应变过人,定计果断。因此在谋略方面他仍然要胜袁绍一筹。

    曹操对袁绍知之甚深,心里清楚荀文若不是在单纯地奉承他,袁绍确实有这些毛病,而他也自信能在这两个方面胜过袁绍。

    荀彧继而从“士卒争死”和“礼贤下士”两个角度,将曹操与袁绍作比较,得出了曹操武功和仁德远胜袁绍的观点。

    “明公以此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天下谁敢不从绍虽强,无能为也。”

    曹操终于转忧为喜,“君言是矣。”至少作为一方主将,他必须有胜敌的自信。

    荀彧转而道“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

    “然。”曹操点头,叹息道,“我所虑者,唯恐袁绍侵扰关中,北联羌胡,南诱蜀汉,袁绍占天下六分之五,而我独有兖、豫二州,如何相抗”

    曹操担心的是,他若专心对付吕布,无暇插手关中,如果袁绍得了关中之地,天下六分之五都被袁绍占了,那这仗就没有必要打了。

    荀彧答道,“关中势力纷杂,将帅以十数计,唯独韩遂、马超最强。关中见山东战起,必定各自拥众自保。”

    “为将奈何”曹操起身坐到荀彧身侧。

    “明公可抚之以恩德,遣使连和,此虽非长远之计,足以使明公战时无后顾之忧。”他拱手道,“可遣一人总领关中之事。”

    “何人”曹操略微俯身,蹙眉相问。

    眼前人从容而答,“钟繇。”

    “元常”曹操沉吟片刻,“元常理干持重,可矣。”

    正商议间,属吏奉着竹简来报,“明公,宛城传书至。”

    曹操接过竹简,展卷而读,抬眼望向荀彧,不掩惊喜,“元衡献计,与子廉生擒张绣、邓济。”

    他把曹洪的军报递给荀彧,“南阳郡北尽皆归附。”

    “上兵伐谋,令弟之夺城,何其游刃有余,使人叹为观止。”荀忻与曹洪这一战,帮他彻底解除了许都南面刘表、张绣的威胁。

    片刻之间,关中与荆州两个心头大患迎刃而解,曹操怎能不喜

    他喜不自胜之下,当即想召郭奉孝过来饮酒欢庆。

    荀彧看完军报,微露笑意,拱手道,“当与明公贺喜。”

    “然关中之事,公需尽早布置。”荀彧起身向曹操告辞。

    “吾知矣。”

    于是曹操表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给予钟繇极大的自主权,将关中之事全权托付给他。

    曹洪与荀忻因战功升迁,曹洪被拜为都护将军,封国明亭侯,荀忻封高阳亭侯,食邑七百户。

    高阳亭位于陈留郡,邻近颍川。汉代封爵以封地在家乡为荣,荀忻祖籍颍阴,本该封在颍川,但迁都后许都位于颍川郡,按例京畿不能作为封地,只能退而求近。

    曹操本已做好打算攻打吕布,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人迫不及待地想成为众矢之的。

    建安二年,袁术称帝于寿春,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天下震惊,许都尤甚。

    荀忻在昏沉中苏醒,入目的是浅色的帷帐,眼前眩晕,耳内轰鸣。

    他浑噩的神智隐隐意识到不对,脑中最后的记忆停留在要去参加庆功宴,伸手摸上隐隐作痛的后脑勺,不出意外摸到鼓起的肿包。

    荀忻皱起眉头,他竟然不记得这伤是怎么来的

    忍着眩晕望向周围,一个熟悉的身影坐在床沿,荀忻闭眼又睁开,“子廉将军。”

    靠在荀忻床头打瞌睡的曹洪被惊醒,“元元衡醒矣。”

    曹洪凑上去扶他起来,荀忻被挪动,眩晕更为严重,他强压下恶心呕吐之感,询问曹洪,“忻为何昏厥”

    这种感觉荀忻并不陌生,他做群演时就曾摔到脑震荡,眩晕、不记得受伤经过、恶心呕吐等症状,无一不与脑震荡符合。

    曹洪羞愧道,“元衡醉后,我遣人送君还家,未料途中为寇所袭,幸而元衡未有大恙。”

    荀忻暗自皱眉,醉酒自从上次被郭奉孝灌到神智不清后,他喝酒时十分谨慎,绝对不会过量,怎么又会醉酒

    “袭我者何人所属”青天白日,城内哪来的贼寇

    “张绣旧部。”曹洪愤然骂道,“畜生无眼,旧主已押入许都,竟于城中寻衅滋事。”

    荀忻从曹洪怒不择言的话中零散拼凑出当时发生的事,两个时辰前的庆功宴上,他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喝多了,曹洪派马车送他回住处。

    曹洪家的马车可以想见颇为奢华,曹洪派的随从又不多,招摇过市时就被有心人拦住,冲突中马车倾倒,不省人事的荀忻跌落车下。幸好有军中的士卒路过,及时相护,才没有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即使他此时头脑不甚清醒,也能看出这件事疑点极多。

    张绣兵败投降,本来就是敏感人物,他的旧部不说缩着脑袋做人,怎么敢对曹洪的马车动手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想法,曹洪叹一口气,“此事洪已遣人禀明司空,元衡首疾,且安心休养。”

    荀忻抓到奇怪的重点,慢吞吞重复,“何谓首疾”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怪,郑玄注诗,“忧思以生首疾”,他思念谁了就说他首疾

    等等,荀忻眨眨眼,他什么时候这么有文化了

    那边曹洪卡了壳,他挠了挠头,“医工方才诊断,君疾在首”他回忆医工的话,转开话题,“少思少虑,数日就可痊愈。”

    许都中,曹操拿到曹洪快马送来的书信,他想起新设的刺察机构校事,所禀报的消息,神色转冷。

    某些人的手未免伸的太长,不杀鸡儆猴,或许他们只当曹孟德未生耳目。

    他叹口气,对书吏吩咐道,“起诏,调高阳亭侯回许。”

    数日后曹操因杨彪与袁术为姻亲,令人诬陷杨彪与袁术私下交结,将杨彪下狱。

    孔融得知这个消息,连朝服都来不及穿,前来拜见曹操。

    “明公。”他自恃自己与曹操有旧,直言劝道,“杨公四世清德,声名为海内所瞻仰。”

    “周书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更何况杨公与袁氏仅为姻亲,如何能以袁氏归罪杨公”

    “易称,积善余庆,弘农杨氏累世德行,子孙竟无恩泽可及,可知此言”孔融顿了顿,嘲道,“徒欺人耳。”

    弘农杨氏四世为太尉,杨彪的曾祖父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门生故吏遍天下,是当世与汝南袁氏并列的名门望族。

    曹操敷衍道,“此国家之意,非孤一人能决。”

    孔融抬头望向他,戳破那层窗户纸,“假使成王杀召公,周公岂能不知”

    他将曹操比作周公,天子比作成王,召公与周公共同辅佐成王,正如杨彪与曹操,所谓的天子要杀杨彪,谁信这不是出自曹操的授意

    屏退众人后,空荡的堂内回响着孔融一人的声音,“如今天下世族簪缨,之所以瞻仰明公,全因明公聪明仁智,匡扶社稷。公若滥杀无辜,海内得闻,谁不失望”

    孔融见曹操沉默不语,言辞愈发愤慨,他站起身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曹操心意并无改变,仍下令将杨彪收付许都县狱,由许县县令满宠负责审讯。

    满宠接到命令,带着县卒上杨彪家提人,把这位前太尉收入槛车。等他回到县狱,两封书信已经摆到了案头,满宠望着封泥上的印鉴挑了挑眉,伸手取过尚书令荀彧的来书展读。

    荀令君书中之意,希望他审问取证,不要用刑考掠。

    满宠再拆开少府孔融的来书,扫了两眼便放下,孔融之意与荀令君相差无几,让他“受辞即可,无加考掠”。

    令君,孔文举不明白也就罢了,难道连你也看不明白曹公之意他未必是要致杨公于死地,恐怕仅仅是为了一挫杨氏的锐气。

    如果满宠在狱中礼遇杨公,是敬他,还是害他

    满宠将两封信扔回案上,亲自审讯杨彪,全不顾及杨彪年老,该用的刑讯用具一件未少。

    尚书台中,荀彧听着属吏的禀报,神色莫辨,“满伯宁对杨公用刑”

    属吏点头,“据闻杨公在狱中,受刑昏厥,奄奄一息。”

    “满伯宁”荀彧放下笔,满伯宁所为无非揣测曹公心意,他没想到曹公自边让一事后,仍能做到这个地步。

    只见素来平易近人的荀令君,半晌独坐不语。

    尚书台中一时人人屏息,落针可闻。

    于是文吏间人人传言,荀令君与孔少府因满宠执意对杨彪用刑,怒而绝义。

    连曹操对此也有所耳闻,当满宠前来求见时,他立刻放下手中之事召见,“卿审讯如何,可有所得”

    满宠拜倒在地,“杨彪考讯之下,无所招供。”他抬头禀道,“凡收狱当杀者,宜先彰显其罪。”

    “此人海内知名,若其罪不明而杀之,必大失民望。”满宠揖道,“窃为明公惜之。”

    曹操沉吟不语,片刻后答应道,“如卿所言。”

    他随即下令赦杨彪无罪,即日释出,饱受刑狱之灾的杨彪捡回了一条性命。

    孔融听闻消息,终于明白了满宠的用意,“伯宁大直似屈,是我误矣。”

    满宠入省阁公办,在宫中遇到尚书令的车骑,他依循惯例躬身避让到道旁。

    耳边车行声却缓缓停止,帷车竟在他身旁停下,满宠抬头看去,侍从将车帘掀起,端坐车中,仪容出众的荀文若向他作揖。

    满宠长揖回礼,望着帷车徐徐远去,他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或许荀令君并不是不懂曹公心意。

    他们君臣莫不是在相互试探荀君若有半分默许,也许曹公就要借此机会铲除杨公,肃清朝野,除一后患。

    满宠叹口气,这才是君臣,看似亲密无间,生死同心,却始终各有立场。,,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  免费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