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北的战事相比,礼官被贬谏官上奏全都不是事儿。

    白玉堂看热闹只去城里的各个衙门,从来不往城外别院跑。公主身边都有人能发现他的踪迹,皇帝身边的能人肯定更多,他不去皇帝跟前找麻烦。

    虽然西北那次是他自己没在意,以为元帅府和京城的将军府一样可以直接翻墙,忘了现在的元帅府不只有狄青还有乐平公主,所以才弄得刚翻进去就被堵个正着。

    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干的事情往小了说是四处看热闹,往大了说就是探听朝廷机密,万一皇帝和他较真,他下半辈子就只能亡命天涯了。

    他想光明正大的看热闹,不想进个城都跟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

    白五爷自认为很小心,不该去的地方绝对不去,听也只听不那么重要的消息。

    反正没有他开封府也会知道,他只是把这个时间稍微提前了一点儿,四舍五入相当于什么都没干。

    完美。

    白玉堂干什么都有他的歪理,有时候还拉着展昭一起胡闹,包拯听了他几次狡辩后便没有多管,年轻人办事有分寸,不用他在旁边絮叨。

    自从多了白五爷这个爱看热闹的邻居,开封府的消息的确比以前灵通了许多。

    这次的消息是从兵部衙门听来的,西北的战报送到京城首先要送去枢密院,然后再由枢密院商议后续安排。

    按理说军事主要由兵部和户部管,两个部门一个管前头打仗一个管后头后勤,有需要其他几部配合的再说,反正上头有皇帝盯着,需要配合的时候没有哪个部门会拒绝。

    但是大宋是个不合常理的朝代,军事不光由兵部管,兵部上头还有枢密院,因为枢密院的品级更高,所以兵部名存实亡,遇到战事也只能给枢密院打下手。

    兵部衙门的活儿让枢密院干了,不过不耽误他们最先知道西北的战况,要是连战报都没法看,那还叫什么兵部,直接把兵部衙门解散得了。

    白五爷自从发现兵部衙门里的大臣消息灵通还有空闲谈就不时的去那儿溜达,没办法,户部、礼部说的听不懂,吏部官员升迁黜落倒是能听懂,但是对不上名字,刑部的案子还没开封府有意思,工部、工部衙门的活儿大部分都是外派,衙门里白天根本看不到几个人。

    政事堂和枢密院他不太想去听那群老头儿吵架。

    就算他想去,包拯也会在他去之前把他劝下来。

    开封府和六部衙门任他溜达就算了,政事堂和枢密院乃是朝堂的重中之重,开封府中有展昭这种江湖人士为官,朝中更多还是看到江湖人就皱眉的大臣。

    侠以武犯禁,白五爷这到处看热闹的性子直接将那几个字演绎的活灵活现。

    包大人有他的考量,苏景殊却不管那么多,听完白五爷的最新消息后越发觉得某些文臣脑子有坑,“包大人,绥州不是种谔种将军费劲儿吧啦劝降的吗现在仗还没打完陆大人就要弹劾

    他,朝廷该不会真的把种将军召回京城问罪吧”

    陆诜是延州守帅,和他接触最多的武将就是种世衡种老将军的儿子种谔。

    当年种谔种将军镇守青涧城还是他推荐的,怎么一开始打仗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包拯摇摇头,战事正紧,官家不会在这个时候召将领回京。”

    但是战事结束后会是什么情况他也说不准,狄青都能在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被召回京城,要是朝中弹劾种谔的人太多,那就只能看官家到底站哪边。

    至于陆诜,陆大人是个好官,但是不适合在边关做官。

    包大人摇头感叹,公孙先生看苏景殊和白玉堂没听明白,于是耐心给他们介绍那位陆大人的为人。

    陆大人推荐种将军镇守青涧城,军中之事皆由种将军掌管,但是遇到战事还是得听陆大人的。

    先前有西夏部落的酋长想归降大宋,陆大人怕惹出事端不愿意接纳,种将军劝了好久才让他松口。后来西夏那边派人来索要那个归降的部落,陆大人遇到这种事情就慌,最后还是种将军出面把西夏人呵斥回去。

    就连这次绥州归降,陆大人的意思也是不想接纳。

    苏景殊

    真有这种大傻子啊

    主动送上门来的地盘为什么不要非得地盘归西夏才开心

    而且绥州还不是毫无缘由的主动来降,那是种将军筹谋已久连哄带骗又恰逢西夏换成梁太后掌权才骗过来的胜利,花那么大的力气要回来的地盘,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

    这次天时地利人和俱全,鬼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等到第二次这么好的机会

    包大人说的没错,那位陆大人的确不适合去边关。

    大宋的兵权分配本来就奇奇怪怪,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互相制约。

    率臣就是安抚使、经略使等管,本朝凡出师征战,都要临时委派武将作为统帅,但到澶渊之盟签订后,任用文臣统管地方军政便逐渐形成了惯例。

    如同枢密院一样,帅臣主兵也逐步演变成了文臣主兵。

    兵部也一样,即便名存实亡也都是文臣。

    除了三衙管军还是武将之外,朝廷几乎所有和兵权有关的部门都被文臣占据,恶性循环下来,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低。

    武将辛辛苦苦要回来的地盘,到文臣那边又轻飘飘的送出去,这是什么道理

    离谱两个字都不足以形容那些人的脑回路。

    白玉堂咬牙切齿,“我感觉我当官都比他强,至少我不会在不该怂的时候怂。”

    苏景殊重重点头,“就是就是。”

    他们上他们也行。

    把打仗的活儿交给武将,把治理边关的活儿交给手下文人,他们只要辛苦辛苦多下去考察,尽可能的减少底下人欺上瞒下,他们也能当个顶顶好的好官。

    不争馒头争口气,打死都不能怂。

    什么人嘛

    公孙策看他们俩义愤填膺的样子,感觉一时半会儿都冷静不下来,于是让他们去外面平复心情。

    他啊他这些年见多了这种事情已经习惯了,再糟心也不耽误他整理文书。

    醉酒花间提醒您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包大人也是如此。

    很明显,景哥儿还没历练到他们这种心静如水的境界,再在书房待下去怕是连笔都能掰断。

    “就是很气啊”苏景殊将笔放回远处,把桌上的文书摆放整齐,然后和白玉堂一起出去骂,“他们知不知道要回来一个州有多难给的不是他家的地他不心疼是吧”

    白玉堂撇撇嘴,“不是我家的地我也心疼,糟践东西也不带这么糟践的。”

    两个人杵在廊檐下骂骂咧咧,越骂越气越气越骂,气的白五爷甚至有了从军的冲动。

    他要是将军肯定不会让那些文人叽叽歪歪,来一个砍一个来两个砍一双,五爷的大刀不是吃素的,砍他们跟玩儿似的轻松的很。

    幸好西北有狄青在,不然那个陆大人肯定会把种将军欺负死。

    不想让种将军打仗就别让他去镇守青涧城,让人家去了就别再指手画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不懂啊

    哦,他们还真不懂。

    不只那位陆大人,还有朝中很多大臣,书上写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们学完之后就变成用人要怀疑怀疑也得用,主打一个怀疑一切。

    展昭悠哉悠哉听着他们在底下骂骂咧咧,听着听着愣是给听困了。

    种将军劝降嵬名山的来龙去脉他知道,西北军拿回绥州的确不容易,种将军立大功。

    西夏党项人部落林立,比起西夏皇室,部落首领在党项百姓之间的威望更高,之前占据绥州的党项部落首领嵬名山便是如此。

    在他被种将军劝降之前,他弟弟嵬名夷山已经归降大宋。

    种将军通过嵬名夷山去劝嵬名山,同时用金银去引诱嵬名山身边的亲信。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离谱的,嵬名山要带着绥州投降,但是嵬名山本人不知道,答应投降的是他身边的亲信和已经投降的他弟弟嵬名夷山。

    种将军率兵前去接手绥州的时候嵬名山还懵着,奈何他弟弟当众大喊他已经和宋臣约好要投降,周围的亲信也拿出来自大宋的金银珠宝当证据,这么一来,他的部众也信了七七八八。

    得嘞,降吧。

    事已至此,不降也说不过去。

    西夏朝堂越来越乱,梁太后为了讨好部分党项贵族放任他们劫掠百姓,西夏境内现在是民怨沸腾,他们忠心朝廷也活不下去,不如转投大宋另寻生路。

    党项贵族能无所顾忌的劫掠他们,他们降了大宋后大宋总不能也劫掠他们,表面功夫总得做好吧

    他弟在大宋过的不错,也说了宋室对归降西夏部落的安置条件,他觉得还行,比让西夏的贵族当肥羊宰好。

    然后他就降了。

    首领放弃抵抗,部众自然也没有抵抗的道理,嵬名山带着他的部众

    随种将军南下,绥州于是归属大宋。

    绥州境内党项部落很多,种将军去劝嵬名山不是没有原因,那边大大小小的部落三百多个,加起来一共只有不到两万户,只嵬名山的部落就有足足三千户。

    嵬名山一降,其他部落的首领自然望风而降,种将军便能顺势收回整个绥州。

    人家种将军好歹是手里有实权的将领,西军种家威名赫赫,陆大人想欺负他其实有点难度。

    以前守边文臣可以联合朝中文臣对武将施压,如今官家明显要遏制朝中崇文抑武的势头,文臣再想和以前一样抱团欺压武将得看官家答不答应。

    两个傻子,没发现包大人和公孙先生一点儿也不担心西北军的情况吗

    种将军刚刚收复绥州的时候要在绥州筑城驻军,陆大人非要以无诏出师的名义把他召回延州,那个时候他要是退兵,西夏立刻就会派人将绥州抢回去。

    陆大人的意思很明显,他们镇守边关最重要的任务是不和邻居起冲突,保证自家地盘不出问题就行,不能把手伸到西夏那边,若是西夏派大军来讨要绥州,他们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朝中很多大臣都是这个意思,武将镇守边关老老实实在驻地待着就行,大宋没那么多精力管多余的地盘。

    陆大人想的很好,可惜种将军不听,虚晃一招退回延州,等西夏派兵到绥州试探的时候立刻带着他新招降的大军杀了出去,杀的西夏军队落荒而逃,跑了二十多里都不敢停。

    当然,最后种将军还是驻守绥州了。

    所以他能猜到陆大人为什么弹劾种将军,包大人和公孙先生也能猜到。

    种将军的确没听他的命令擅自发兵,这是事实,但是种将军发兵之后守住了绥州也是事实,功过相抵,他觉得没毛病。

    而且陆大人被狄大元帅扣下是大事儿,消息传到朝中,朝中文臣肯定要炸锅,边军将领真的有危险的话包大人肯定已经气势汹汹去别院帮将领们辩护去了,绝对不会和现在这样稳稳当当的坐在书房处理那些无关紧要的文书。

    不像他,他一点儿都不担心。

    狄大元帅敢这么干肯定有底气,没准儿私底下已经和官家商量过,官家准了他才扣押陆大人,这样就算事情闹到官家面前他也有理。

    只要官家觉得狄大元帅这事儿办的没毛病,就算私底下没商量过他们也能说商量过。

    诏书啊密报啊回头补上就行,多大点儿事儿。

    展猫猫一切尽在不言中,丝毫不觉得西北军会吃亏。

    官家昨天能贬礼官,明天就能贬文官,等过些日子战事结束自会见分晓,现在骂也是浪费精力。

    学学他,放宽心态,躺在房顶上晒太阳多舒服,冬日里这么好的日头可不多见。

    嗨呀,景哥儿上不来哈哈哈哈哈。

    苏景殊在廊檐下吐槽文臣掌军事的不合理,说着说着就感觉鼻子痒痒想打喷嚏,跑到院子里看到展昭枕着双手翘着腿躺在房顶上,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是展猫猫在念叨他。

    白五爷抱着手臂嘀嘀咕咕,“仁宗皇帝封他是御猫,他还真把自个儿当猫了”

    展昭坐起来,笑的开心极了,“五爷,上来说”

    白玉堂白了他一眼,懒得和他说话,拉着苏景殊回书房继续琢磨这事儿官家会怎么处理。

    臭猫一个江湖人懂什么,要请教也得请教包大人和公孙先生。

    他把景哥儿压在府衙帮包大人和公孙先生整理文书,劳烦二位腾出点时间给他掰开了讲讲,不然他晚上睡觉都睡不踏实。

    说真的,他感觉他现在对朝政的关心完全不像个江湖人,回头官家高低得给他封个官儿,他要求不高,待遇不能比展昭待遇差就行。

    展昭

    行吧,他好猫不和坏老鼠斗。

    正好公孙策手里的活儿告一段落,于是很愉快的接受了白五爷的交易。

    苏景殊挠挠头,他就这么被抵押出去了

    青天大老爷,您不能光听着不说话啊

    在青天包大人的默许之下,开封府中的非法交易进行的非常顺利。

    公孙先生找出西北的舆图,带上纸笔去外间,准备好好给他们上一课。

    苏景殊想了想,于是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本和炭笔做笔记。

    公孙先生都拿出了讲课的架势,他这个当学生的肯定不能让先生讲的不尽兴。

    机会难得,他爹从来不会这么教他,只会“啊这还需要讲”然后嫌弃他是个笨小孩儿。

    哼,能让他请教的老师多的很,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人缘而已,他人缘比老苏还好

    小小苏端端正正坐好,两眼亮晶晶的等着老师开始讲课。

    白玉堂

    那什么,他是不是也要准备纸笔这么严肃的吗

    白五爷身上没有功名,但也是读过书的人,四书五经不说本本精通,反正出门在外从来没有因为文化水平不够吃亏。

    他出师后好多年都没坐这么端正过了,还真有点不习惯。

    公孙策挂好舆图,回过头看到两个人端端正正坐在那里颇有些忍俊不禁,“不用那么紧张,就是和你们说说西北的局势而已。”

    形式瞬息万变,可能今天是这样,明天就变成了另一种情况。

    他不敢说他说的都对,凑活着听一听吧。

    大宋武力疲弱不是近些年的问题,而是开国时就留下的顽疾。

    盛唐太过耀眼,周边各个部族都沐浴在天可汗的荣光之下,万邦来朝何其辉煌。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朝廷无力掌控周边那些部族,边疆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如此才有唐末五代的乱象。

    太祖皇帝建立大宋后逐渐平定各方,只是当时平定的还不够,北方、西北、西南各个地方都处在动乱之中,虽然大宋占据了中原,但是却称不上稳定。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宋的朝臣都不觉得他们

    的王朝能维持百年,也不敢那么觉得。

    他们觉得大宋可能会步前头那些王朝的后尘,短短几年或者十几年就会消亡。

    昙花一现般的王朝,自然不用在制度上过多上心,没准儿后面就能出个唐太宗那样的天纵之才一统河山,大宋只是后来者的垫脚石,有什么问题都留给后面那位可能出现的开国之君。

    但是出乎意料,大宋撑下来了,还一撑就到了现在,如此一来,那些开国时留下来的问题就很要命。

    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中原彻底暴露在辽国的铁蹄之下,西北有西夏崛起,大宋同样失去了历代中原王朝都能依赖的天然屏障。

    北方的情况暂且不提,他们今天只说西北。

    西北有河西走廊,那片土地自汉唐以来就是和西域外族交往的必经之路,即便如今经济上不再繁荣,在边防而言也不能掉以轻心。

    河西走廊在大宋的掌控之下,中原应对西北外族入侵时就能从容不迫,可那块地方被外族占据,外族就会对中原产生极大的威胁。

    西夏抢走了银、夏、绥、宥等州,大宋和他们就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

    党项人人皆兵,骑兵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只要他们占据银、夏、绥、宥各州,之后不管是入侵大宋还是抵抗大宋都占尽优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盘丢出去的轻轻松松,再想打下来难于上青天。

    苏景殊唉声叹气,“难于上青天。”

    要是能空投物资就好了,只靠人力来运粮草,大宋什么时候才打得起仗

    他前几天还试着去算大宋的军队攻打西夏的最优解,算着算着就算自闭了。

    哪儿有什么最优解,所有的解都不行。

    游牧民族南下打谷草在士气上就远胜守城的一方,他们不用管输赢,冲进城池村寨抢了就跑,完全不用管被他们抢掠的那些人要怎么活,没有后顾之忧,抢多少都是他们的,士气自然旺盛。

    反观大宋,军队战斗力相对弱不说,整体的军队制度就有各种问题。

    大宋贯彻落实的是“外虚内实”的军事政策,所有精兵悍将全部收入中央,地方上仅留老弱,且人数不多。

    这就导致地方发生叛乱必须要依靠中央朝廷派兵平定,而一旦边关受到入侵,驻守边关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只能依靠朝廷派遣军队前来。

    朝廷防备边军拥兵自重,有利有弊,边军无法拥兵自重,同时也无力抵挡外族入侵。

    大宋开国那么多年的确没出过武将造反的案例,但是这并不值得骄傲,因为北方对战契丹屡战屡败,西北对战西夏也是屡战屡败。

    武将连该打的仗都打不好,不该打的仗就更没法指望了。

    就拿西北军来说,除了那少数几个世代镇守西陲的武将世家,其他都是从京城派过去的。

    中央禁军前往西北很麻烦,长途跋涉赶到边地后没法立刻打仗,军队得先修整然后再开始作战,从大后方运送粮草过去也是个问题

    ,因为朝廷为了防止边疆出乱子,根本不给边地留太多粮食。

    中原到西北那么长的补给线,光路上的损耗就算的他想喝墨水自杀。

    想看醉酒花间写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 104 章吗请记住本站域名

    打仗的时候由三司调度往边疆运粮,不打仗的时候就凑活着过吧,粮草运送的不及时饿几顿也没关系,反正饿的不是他们。

    朝中还重文轻武,一群不懂打仗的文臣远程遥控,十成的战斗力能发挥出来三成都是难得,这仗怎么打

    西夏那边攻打大宋百利而无一害,劫掠大宋城池富了他们的腰包还坑了大宋。

    禁军到边疆之后要从收复失地开始打,对面主要是劫掠粮食人口不是占地盘,人家打不过立刻就跑,大宋这边只能吃闷亏。

    要不是这些年大宋这边出了几个能打的将领,西夏李元昊又及时的魂归西天,天知道西夏能嚣张成什么程度。

    朝中那些文臣也是,想勾心斗角玩谋略可以和辽国西夏一起玩,没法兵不血刃就玩三国鼎立,外交上的制衡筹谋才能显出他们的本事,只窝里斗算什么

    每日一感叹,还好这不是正史,不然他得气死。

    公孙策

    他有预感,等他们景哥儿将来入朝为官,朝中那些主和的大臣将会迎来他们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公孙先生面上不显,点出舆图上绥州的位置,温声讲到,“延、绥边地有山崖高峻,横山连延千里,乃是宋夏之间的天然屏障,而绥州正好在横山东面。”

    大宋占据绥州,抵抗西夏的入侵就能游刃有余,而一旦绥州落入西夏手中,那么绥州之后的延州就会最先面临冲击。

    当年的三川口之战就是这样,李元昊率领西夏军队从绥州出发进攻金明寨,仅仅三天就杀到了延州城下。

    李元昊知道大宋不会轻易放弃延州,于是围点打援以逸待劳,援军来一波他打一波,要不是大宋的将士浴血奋战死守延州,再加上天寒地冻党项人也没法再打仗,同时麟州都教练使折继闵、代州钤辖王仲宝围魏救赵率军攻入西夏境内,延州如今可能已经也归于西夏。

    连延州都丢了,党项人打到汴京还远吗

    当年大宋和西夏打了三场大仗,三场皆惨败,也就是那个时候,朝廷意识到绥州的重要性,因而想方设法想要夺回绥州。

    朝廷修建青涧城不光是为了保障延州的安全,还为了及时获取绥州的情报,方便对绥州出兵,那不光是负责守卫的城寨,还是延州的前哨城。

    白玉堂啧了一声,“要是这样的话,陆大人的想法就更没道理了啊。”

    他是延州守帅,绥州在西夏手里的话会对延州造成很大的威胁,种将军收复绥州能解除延州的威胁,还给大宋多了一道天然屏障,他没道理不愿意接手绥州。

    青涧城本来就是延州的前哨城,当初建城就是为了夺回绥州,如今种将军不动兵戈拿回绥州,这不是那些文臣最推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吗

    到手的地盘要扔出去已经很过分,公孙先生又说绥州对大宋

    而言那么重要,那陆大人不愿意接收绥州就不合理了,他别不是西夏派来的奸细吧

    公孙策哭笑不得,“陆大人一心为国,他只是想法和种将军不一样,说句白大侠不爱听的,其实朝中赞同陆大人想法的大臣更多。”

    大宋北有辽国西北有西夏,比起时不时犯边侵扰的西夏,绝大部分朝臣都认为北方辽国更应该防范。

    即便大宋和辽国已经几十年没开过战,也还是辽国的威胁更大。

    绥州在西夏手上,西夏先打的是延州,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上,辽国一旦大军压境就会直接威胁到汴京,孰重孰轻他们分的很清楚。

    西北那边求稳,先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让辽国没法直接威胁到汴京,然后再说其他。

    苏景殊小声嘟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呗。绥州延州离的太远,打起来也伤不到他们,辽国离的近,打起来可能会真的要了他们的小命儿,肯定保他们自己的命更重要。”

    白玉堂手里的笔杆子已经断成两截,“自私自利假公济私欺世盗名全都是伪君子”

    公孙策无奈摇头,解释道,“两位不用担心,种将军收复绥州有官家的授意,不管朝中怎么弹劾,大宋都不会再把绥州让出去。”

    拿回绥州,大宋就能以绥州为中心布局横山,然后以此来牵制西夏。

    先是牵制西夏,然后就是筹谋出兵灭夏。

    别看官家看着温温和和不显山不露水,其实心气儿大着呢,先是西夏,然后是辽国,要不是国库实在撑不住,他甚至想两边齐头并进。

    难就难在国库撑不住。

    大宋的问题不只有军队疲弱,还有民间那此起彼伏的造反起义,实在分不出精力既稳住朝堂又两边开战。

    再者,虽然防范北方辽国很重要,但是别忘了,辽国现在也是自顾不暇。

    大宋的火器炸药已经把辽国使臣吓的面如土色,如今是辽国怕大宋和他们开战,而不是大宋害怕辽国突然发兵。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宋这只骆驼比辽国更大,内里再怎么千疮百孔大宋也还是大宋,真要打起来,最先撑不住的肯定不是他们。

    所以官家的想法和朝中那些大臣不太一样。

    那些人的意思是主要防范北方,西北能稳定不打仗就行,而官家却是北方求稳,在西北利剑出击。

    粮草军饷啊凑一凑总能凑出来的。

    微笑jg

    苏景殊

    白玉堂

    他们是不是听到了点儿不得了的东西

    白五爷难得有些紧张,“公孙先生,这是我能听的事情吗”

    醉酒花间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