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有资历了

小说:重生之神级学霸 作者:志鸟村
    回信略有厚度,摸起来像是有两三页信纸似的,这让杨锐更有紧张的心情,因为他的论文也就好像是这么厚似的。

    “要是被退稿了,我以后都不寄你们,咱可记着影响因子三四十的论文呢,那东西叫神文好不好”杨锐对着空气来了一句,才开始拆信封。

    真要是被退稿了,他也没处说理去。人家期刊社退一封高中生写的专业论文,还需要理由吗

    “嘶”。

    脆生生的信封被杨锐撕开了,手感还挺不错。

    “怪不得那么多人交笔友,撕信封有点爽。”杨锐胡思乱想着放松心情,然后抽出了里面的信纸,将之抖开了。

    正文的字很大,是略有潦草的行书,全文手写,却是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的编辑写给杨锐的信,开头就是“杨锐同学”四个字。

    显然,看到一名高中生写了论文,该报的编辑也起了好奇。他既有询问的意思,也描述了论文送抵之后的流程,颇有介绍情况的意思。

    期刊的编辑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他们只做初审,也就是检查论文的类型方向是否符合本期刊的要求,是否达到论文的基本水平,至于论文究竟如何,够不够资格发表在该期刊上,其实是由他们选定的审稿人来决定的。

    审稿人既有专家教授,也有曾经发表了论文的学者,国际准则是双向匿名,也就是审稿人和著作者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这种制度在30年后是通用模式了,可在80年代,许多专家都搞不明白,人家编辑好心好意的向一名高中生说明,也确实有心了。

    杨锐不由点头,这可比他以后遇到的期刊社负责任多了。用不了多久,国内的期刊还要收上千元乃至数千元的版面费呢,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学校给发表了论文的教授讲师发奖金如果不发奖金,就高校教师那点工资,一个月发表两篇论文,怕是连吃饭的钱都剩不下了,高校可是靠着论文数量过活的。

    手写信的最后,留下了编辑的电话,让杨锐有时间拨打过去,看的出来,这位绝对是好奇爆了。

    也是,现在的高校里面,好多教师都不懂发表论文,杨锐一个高中生发表了,说是新闻也不为过。

    杨锐想了想,决定还是不去打这个电话了。

    人家要好奇,就让他们好奇去,他现在想要的,也就是一张国内学术界的通行证罢了。

    有了这封学报上的论文,他就算是发表过论文的民间人士了,总不至于再只有高中生的名头。

    不过,杨锐还是急切的想要知道自己的论文发表的情况,无论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这种激动的心情都是不会改变的。

    “有随信寄来的包裹吗”杨锐头伸到门房里,边问边找。

    “今天就你这一封信。”门房的大爷接着八卦的问道“是不是又发稿费”

    “这种还不知道有没有稿费呢,你说,连个样书都不肯寄的。”杨锐埋怨了两句,去车棚取了自己的车子,直奔山下而去。

    算算时间,也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的发刊日了。编辑的回信属于私信,和期刊统一的寄送没走一路也可以理解。

    杨锐等不到样刊送来了,干脆决定到西堡肉联厂去找一份看看,这种国营的大厂每年都要预定的大量的报刊杂志,它有自己的脏器生化车间,免不了要买一堆的国内期刊。

    82年的时候,许多后世出名的期刊尚未创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却是五十年代就有的老牌子,杨锐也在西堡肉联厂的室看到过。

    到了厂子,报了大舅的名字,杨锐就进了西堡肉联厂的地盘。

    比起纺织厂之类的国企,肉联厂的待遇虽好,环境却是怎么都好不起来的。屠宰车间本身就是污染源,厂内还圈着上千只的活猪等待宰杀,各种气味混合,实在让人提不起停留的心情。

    杨锐快步去到厂办的室,还是顶着大舅的名头,好容易才拿到新一期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这是一本不满200页的期刊,封面是彩色的,打开以后,就见几页的广告,也都是彩色的。

    和后世的广告不同,这时候的广告都很朴实,就是说明自己厂有什么产品,然后欢迎全国各单位前来购买。

    杨锐粗略的扫过,快速向后翻页。

    差不多到了四分之三处,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重新测定辅酶q10的吸收系数的标题列入杨锐眼中。

    标题下方,是著作者信息河东省西堡中学杨锐。

    “总算是有资历了。”杨锐大松了一口气。

    这样子,以后就算向国外期刊投稿,也不至于没有说话的资格。

    尽管论文是个很讲究内容的东西,可名头一样是不能少,尤其是一些比较牛的期刊,其初审编辑往往就具有很大的权力,拒绝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譬如“最近的文章太多”都能堂而皇之的列入其中。然而,被初审编辑直接拒绝,连送审机会都不给的,多数是在校学生和普通讲师,而在专业领域内有了名气的专家教授,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待遇。

    事实上,到了大牛的程度,往往用几个小时写一片文献综述,都可以很容易的发表出来。

    一些学生写的论文不能发表,而挂导师的名字就能发表,其道理也在于此。

    既然来了,杨锐就不准备太早回去,拿了两本期刊,默默坐在椅子上。

    此时的期刊纸张却是不错,因为订阅量比后世的期刊还要高,做的很有些杂志的味道。

    在杨锐眼里,手里的期刊有一半的内容算得上是通俗易懂,某几篇文章还算得上“有趣”。

    “有趣”不仅是对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学术期刊的最高评价。

    像是化学界最高端的期刊jacs,发表在这上面的文章,除了科学质量和结论重要以外,有趣就是最重要的指标。因为只有吸引到了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让他们对该期刊的论文选题有了兴趣,高端期刊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如国内期刊那样,除了自己以外没人再看的,写的再好又有什么意义。没有读者的文字,是世上最没有价值的东西除了评职称。

    读文献的时间过的很快。

    等杨锐准备离开的时候,身后的人都换了几拨了。

    新来的是两个毛毛糙糙的年轻人,一人搬了半人高的期刊,一本本的翻下去,另一人摊开个笔记本,焦躁的问“人家能把怎么做的法子都写在这上面

    “能走多少算多少,总比一点都没好吧。”

    “最后做不出来,还不是要买外国人的”

    “那你说咋办。”翻书的年轻人心里憋着气,啪的一声将拍了桌子。

    被他们一吵,杨锐看不下去书了,起来将手里的两本期刊还了,顺便看了两眼他们挑的书和期刊。

    似乎在找结晶器的制作。

    这算是生物工程的设备制造内容了,属于国内比较热门的领域。因为国内讲究自力更生,凡是自己能做的,一定不能用国外的,由此产生了重硬件轻软件的结构。

    不过,以80年代的国内制造水平,科研装备的国产化还遥远的很呢,想自制结晶器,即使是较简单的搅拌槽冷却器,估计都很难做出来。

    要从期刊里找出来,难度就更大了。

    论文里描述较多的都是原理和技术,直接给答案的可是少之又少。而且,论文里更少见成熟的设备构造,作者往往喜欢改造来改造去的,与最终使用的产物区别较大。

    这也就是80年代的期刊,要是30年后的,干脆找也甭找了。

    “没有咋办”低声的询问里,有着浓浓的忧虑。

    “找不到也得找,厂里没有就去省里找。一个蒸发结晶器要几万美元,德国人怎么不去抢我们自己做了,看姓韩的还有什么说头。”这位是一股子发狠的气势。

    忧虑者埋怨道“韩以前在总厂也就算了,这到了罐头厂,怎么还管咱们总厂的事”

    “听说分厂的人不爱搭理他,估计想回来了。”

    “怎么就没把他给烂到罐头里。”

    杨锐听到此处暗想姓韩的应该就是罐头厂的新任党委书记韩森吧。看来,这两个年轻人是反对外购德国设备的。

    想想也是,如今的企业收入低,外汇紧缺,而外国仪器却是一点都不便宜,相比之下,进口货就太贵了。日本货还稍好一点,欧洲货的价格实在不是西堡肉联厂这样的企业能轻易承受的。

    “有共同的敌人,还是帮一下吧。”杨锐脑中忽然冒出了这个念头。

    他心情正好,也不在乎能不能赚钱了,从公文包里掏出纸笔,想了想,当场画起了图纸,并写上了标注。

    国外80年代的蒸发结晶器,也就是国内90年代末的水准。论高端,这种东西是够不上的,统共就是几十个部件,虽然有一些焊接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可都算不得困难。

    杨锐目前是没精力做这种复杂仪器的,干脆挑了两套成熟的仪器,尽可能详细的画了出来。

    虽说是简单,那也画了两个小时。

    身后两名年轻人都放弃要走的时候,杨锐才将那二十多页纸叠起来,随手塞到其中一人的怀里,说“这是我以前看书记下的图纸,说不定有用,你们参考一下。”

    说完,杨锐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就揣着包离开了。

    明天要公布成绩呢,再不回去睡觉会迟到的。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