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第 358 章

    十六看下头的人闹哄哄, 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想起自己从前被赶鸭子上架刚刚立为太子时候问父皇的傻话“父皇, 为何这些臣子们他们不能一心为公呢”

    当时父皇就笑了,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君王不昏聩、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人人都说那就是海晏河清。可是要想做到那一步,根本就不可能。人皆有私心,私心,是没办法断绝的。十六,你只要知道,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不怕下头的人有私心, 只要有私心还能为你所用,一样都是好官。为上位者,有时候并不能够事事顺心, 但是在大差不离的时候,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是了。”

    当时十六点了头, 但是心里却是不服气的, 到了今日,十六其实还觉得父皇说的不全是对的, 何为公心民意所向;何为私心己意所向。当公心大于私心时人即会选择放弃私心,天下为公,这不正是为官的初衷么

    但是深思国天下、家天下等等观念, 他又是越想越糊涂, 有时候悚然一惊又觉得不应该再想下去了。他和宝玉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虽然说得含糊,但是宝玉却听明白了这小伙子是有太过于超脱现实的政治目光啊,他所追求的,那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么真是说出去谁信呢一位封建君主开始琢磨共产主义的雏形但是宝玉没有鼓励十六,因为比时代前进一步是天才,比时代前进一百步的,却基本上只能死在绞刑架上没跑,宝玉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搞什么共产主义就会和另世的王莽一样,落不到什么好下场的因为这个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管理国有资产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低下、权力无节制扩张,这两点,就会造成贫富悬殊无限加剧,以及极度的权钱交易和贪污腐败。

    当然,这扯远了,现在十六看着下头的人因为军户到底能不能参加文科举的事情吵成一团,想着果然,自己从前设想得真如儿戏一般,若是真的以支持的人数多少来表决每一件政事,那么党乱也就不远了。

    现在,卫阁老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地方安宁考虑,想要斩断军户考文科的路,而附和者众多,为什么不就是因为现在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们不愿意将利益分出来给予军户们么。他们认为历届科举得中者有数,再多人参与,则自然就会彼厚则此薄

    真真是井底之蛙十六很想骂一顿下头的人,但是他忍,为君者最忌讳在情势不明的时候太过直白地表现出自己的立场,想着宝玉的第二封折子上所书内容,他不得不感慨,宝玉的良苦用心相比起来,更加觉得下头跳梁小丑一般的朝臣们实在是私心太重了这些人就是逸了,才会觉得断绝军户的考文科机会,他们自己人就能把功名分着玩儿呢尽想着旁门左道。就这么一盘子一桶子的格局。宝玉不就是想干点实事么,被这群人逼成这样子,真是委屈了他。

    卫阁老眼见支持自己的人声声附和,中立的人也有些意动,顿时觉得底气更足了,他不着痕迹地瞥了林如海一眼,对方却依旧是面色沉稳地站着。

    “以上,乃是老臣之愚见。”卫阁老大义凛然地退了回去。

    然后林如海站出来了。

    他和情绪激昂、慷慨陈词的卫阁老不同,显得要冷静多了,但是神情淡定并不代表他所说的话没有力度。恰恰相反,当林如海上前一步,不疾不徐地拱手畅言之后,百官觉得这场景怎么略熟悉呢

    再细细一听,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并且深入到前朝初年和本朝各十届文科举入围一甲二甲三甲的人数对比,包含东西南北区域性对比、老中青年龄段对比以及不同户籍类型的对比。

    众人一想哦,这不是几年前增开哈密卫榷场时候一样一样的么当时林如海出来也是直接用数据说话,把大家都说得哑口无言,只有信服。今天这架势

    才走神了一会儿会儿的众人连忙收敛心神,打算细细听下去毕竟,朝中为官数十载,喊口号谁人不会尤其是科举出来的,哪一个写文章不是花团锦簇的方才卫阁老的话,叫翰林院的人来说,能换十种文体,皆是慷慨激昂的。但是真能够像林大人这样一针见血,说动人心的人,却太少了。

    林如海的做法很简单,很直白,前朝没有军户这种户籍,初年的科举制度也算是清明,近三十年的文科举子们同前朝初年比,只多不少当然,前朝末年与本朝初年更加没有可比性,毕竟前朝末年的时候,科举舞弊案都出了好几起。

    这说明什么说明取举子数从来不是恒定的,就好比上届直隶有三千生员参加秋闱,取其中一成为举人,若是取够了三百整,难道再看见精妙绝伦的文章便不录取了么难道收不足三百人,便要胡乱收取火候欠佳的文章了么

    不不不,下头的文官,尤其是出任过各地主考官的人,怎么能够认下这事儿呢那就是明晃晃地给御史参自己渎职的把柄。所以他们皆是一脸义正言辞地摇头,证明自己等人为国取人才的时候,都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漏过任何一位饱学之士的,哪怕真超出了当年划定的录取人数,也有破格。

    这无疑是直接佐证了林如海所说乃客观现实。

    “是故,科举一事,不论是对士人、平民、还是军户来说,从来都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凭真才实学才能被考官挑中的锦绣文章,又岂会因为多了参考人员而少录取了有才华的学子呢”

    “再说到军户会不会因为能够参加文科而本末倒置放松操练”林如海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嘴角一挑,微微笑了一下,卫阁老看的真真切切,这分明就是嘲讽自己的意思

    当然,这时候想要争论林如海是不是在金銮殿大不敬已经来不及了,毕竟能站在他身旁看清楚他神情的人就这么几个而已,他那蔑笑又飞快就收敛起来了,卫阁老实在是找不到实锤参他。

    林如海自然知道自己的微表情把卫阁老气到了,不过那又如何呢

    他继续说着他的观点“臣昨夜又连夜统计,每三年即历届武科情况如下”

    众人方才的数据还没消化完呢,现在又听数据,有些心算能力不太好的人或者记忆力已经不行的老大人都要蒙圈了。好在武科的数据要简单明了得多简言之,就是自大明开国到现在,历年武科中被赐予三甲身份的超过七成是军户。

    林如海不紧不慢地扭头问蔡阁老“冒昧问蔡大人,平直大道与曲折小径,世人会选哪一条”

    哪一条

    前头人们只想到军户参加文科举之后会怎样怎样,这一切都建立在有军户去报名参加的前提之下文科举,可不是武科那样只要识字、能背出武经七书,再有一把子力气就可以通过童子试的而过了童子试便是生员,军户户籍自动改变了。

    对于军户们来说,考武科童子试比考文科容易多了。

    众人一时间茅塞顿开是啊,大家遮羞布之下的,无非就是担心军户们都去参加文科了,不愿意好好当兵,想要闹腾着脱军籍,可是摆在他们眼前的,考武科这条路,已经超过了五十年,每一届都有上千武童生,也没见军户就减少了啊。再说,对军户们来说,是考文科容易还是考武科容易这不是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事儿么

    所以,我们先前在争论来争论去,冒着每天上街被巡街的巡逻的兵丁、出入城门被守成士兵悄悄咒骂、背后吐口水的风险,坚决不同意军户参加文科的意义在哪里呢

    如果放到现代,林如海一定是一个以事实和数据说话的理科生吧。

    因为平心而论,林如海的话比卫阁老的要有客观且有说服力多了。

    但是为官者能够站在这个金銮殿上,有时候并不是谁有道理,就会听谁的,譬如说卫阁老的死忠,就算卫阁老说那贾瑛是女扮男装,他们也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地赞同。

    是故除了蔡阁老以及同他亲近一些的官员们微微颔首以示赞同之外,别的官员并不立即改了口风。

    直到

    直到殿上的皇帝陛下叫初一再拿出一份折子。

    这,是黑省将军贾瑛的军令状。

    他立下将军令,今年黑省童子试,军户中出了多少个生员,明年武童试就要出十倍的武童生,若不成,则自请卸任黑省将军之位,让与贤能。

    底下有人盘算开了,每一届武进士也就五六十人,多则不过百人,武举人二三百,武童生千人左右。这是整个大明的数据,其中一半出字直隶,一小半出自江南,剩下的不到十之一才是关外、西域、西南等地方出来的。也就是说,黑省撑死了三年出十个武童生

    林如海继续敬业地补充“太初元年黑省武童生零人,太初三年黑省武童生一人寿昌元年黑省有武童生八人,寿昌四年黑省武童生六人。”

    哦,也就是说,只要黑省军户有一人考出文科举的生员功名,明年黑省就得出十名武童生。

    纵观这么多届,黑省出的最多的也就是寿昌元年,武童生八人。

    除非贾瑛徇私舞弊,不然怎么能将黑省地方上的军户们脱胎换骨毕竟那些土包子们,可没有禁卫军的底子。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