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知道将军要来,寡人早早便为将军备好宴席了。”
齐王建看上去是个很富态的中年人,常年的养尊处优,让他肤白而圆润。
他的眼中不似燕王喜那般充满诸多算计,瞧着倒是比燕王喜要讨喜一些。
李令月试图从齐王建的脸上找到些许强颜欢笑的痕迹,却没能找到,不由有些纳闷。
难不成,齐王建是真心盼着他们一行人来“打劫”他的粮草
这世上竟还有这等憨憨
其实,齐王建,包括齐国其他大臣的想法很简单。
打不过那就加入,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只要他们对秦军滑跪的速度够快,秦军的刀就落不到他们身上。
看看隔壁已经挨过毒打的赵国和燕国吧,再看看正在挨打的魏国,反正迟早都是要向秦国滑跪的,早点滑跪还能少受点罪。
既然已经决定滑跪了,出兵协助魏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于是,魏王派来齐国求援的使者,连齐王建的面都没见到,就被齐王宫的侍卫给撵走了。
齐王建对待魏王使者的态度,与他对待眼前“秦军”的态度,可谓天差地别。
李令月发现来齐国没仗可打,倒也不感到失望。
一面倒的仗打得虽然痛快,但虐菜虐久了,是会影响手感的。
不是她小瞧山东六国,在她精心打造的军队面前,山东六国的军队全都不够看。
她打赵国和燕国本就是为了十万大军以及爱马们的口粮。如今齐王建主动将这些奉上,倒是省了她的功夫。
齐国君臣引着李令月与秦使姚贾往王宫的方向走,与他们一道的还有一小队护卫队。
大军不好跟着李令月进入临淄王宫,齐相后胜另寻了一处空地安置这十万大军,命人为他们搭起帐篷,又让人为将士们送来了好酒好肉。
临淄黔首看到自家王上在招待“秦军”,吓得就近躲了起来。一面躲,他们一面还忍不住探个脑袋出来看。
那支“秦军”穿着精良的甲胄,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各自各样他们叫不上名字的武器,在黔首们看来,那就是一支天兵。
此番王上是在款待天兵么
齐国沿海,是产盐大国,齐地又商业发达,自然比苦穷的燕国要富庶不少。这一点,在临淄王宫与蓟城王宫的对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宴席上,由于缺乏调味品以及烹饪技巧,齐国君臣口中的“佳肴”,在李令月等人眼中也只是勉强能够下咽。不过,菜品的数量倒是比蓟城王宫那边为他们备的多了不少,酒水的质量也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姚贾将这一幕看在眼中,心中暗道,齐国在七国中,已是富庶之国。也不知后世的王朝发展到了何等地步,才会对齐国这般不以为意。
老田家的人都爱听人吹竽,齐宣王爱听三百人大合奏,齐湣王爱听人独奏,父子二人还联合贡献了“滥竽
充数”的典故。
在今日的宴席上,自然也少不了歌舞表演。
演奏者们吹奏着齐地乐曲,有齐女和歌而舞,虽算不得有多么精妙绝伦,却也让李令月等人感到十分新鲜。
这等富有地域与时代特色的表演,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看到的。
齐国君臣原本见李令月等人不大喜欢他们准备的吃食,一颗心不由悬了起来。待他们发现李令月等人对歌舞表演相当满意时,终于松了口气。
这些天,他们已看出,李令月与姚贾这两拨秦国来使里,李令月才是那个说了算的人,他们万万不能让贵客感到不满。
李令月私下里对姚贾道齐国君臣倒是比燕赵君臣要乖觉许多。只是,他们若是将这份乖觉用在壮大自身上,他们又何须讨好旁人”
姚贾道“人各有志,兴许,偏居一隅,便是齐国君臣梦寐以求的生活吧。”
只是,如今正逢大争之世,这样的心态,终是无法长久。
作为秦臣,他乐于看到这一幕。若山东六国都如齐国这般,秦国一统天下的阻碍将被降到最低。
李令月一行人在临淄停留数日,期间,他们但有所求,齐国君臣无不竭尽所能满足他们。
他们不止为李令月的大军准备了粮草,还为李令月了齐刀币,以支持他们一行人在齐国境内的花销。
哪怕是再严苛的人来了,也找不出他们的不是。
整日与齐王与贵族们相处,有丝竹歌舞相伴,若不是“爱民如子系统”提醒李令月,齐地的黔首们幸福感并不高,只怕李令月都要被这繁华的假象所迷惑了。
真正富庶的,只有这些王族勋贵。
靠天吃饭的黔首,以及那些盐民、小商贩等,也不过是勉强糊口罢了。
一旦碰上年成不好的时候,这些黔首们的日子不会比其余几国好过。与其他几国相比,齐国仅有的优势,也唯有战乱较少了。
他们不必像魏、楚、赵边境之地的黔首一般,担心着哪一日有人打来。因而,在这战国乱世,他们的日子过得还算稳当,仅此而已。
李令月与姚贾默默将所见所闻记在心中,前者思考着如何提高黔首的幸福度,来赚取积分,后者则准备将齐地的情况写在一封奏疏中,呈予秦王。
在临淄停留几日后,李令月与姚贾使团一起离开了临淄,一路向着黄海的方向而去。而后,他们从齐国的腹地折返,往魏国所在的方向而去。
当齐国君臣听闻秦军与秦国使臣尽皆离开齐国,没有滋生任何事端时,一颗心终于彻底放下。
他们总算是不用一边在王宫中看着歌舞表演,一边担心着李令月和姚贾会不会突然暴起了。
此时,秦魏交界处,蒙骜已连下魏国十余座城池,魏军被打得满头是包。
魏王向赵国求援,赵国推说自己刚挨完打,实在没有余力帮助魏国,一点儿也不顾及十几年前老大哥帮他解了邯郸之围的情谊。
燕国被秦啃去大半地盘后,都缩水成那个样子了,魏王也不指望燕国能够帮到他什么了。在选择求援对象的时候,魏王直接忽略了燕国。
齐王连见魏使一面都不肯,魏王自然明白了他的意思。
赵国、燕国、齐国皆指望不上,至于韩国,更是早早就成了废物点心,让各国给欺负得不要不要的,魏王最后的解围希望就落在了楚国身上。
可惜,他好不容易等回出使楚国的使者,却仍是空手而归。
楚王表示自己虽然有心出兵相助,可楚地实在太偏远了,等楚军赶到魏国,黄花菜都凉了,所以,还是请魏王自己努力吧,他在精神上支持魏王。
魏王增颓然地跌坐在地上,此时的他,早已没有任何形象可言。
难道,他就只有降秦一条路可走了吗
在这个深秋,魏王增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
仿佛身边所有可信任的人都背弃了他,他原以为几国之间再有龌龊,面对暴秦的虎狼之师时,仍能一致对外,就像他的叔父信陵君犹在时那般。却原来,一切都是他的错觉。
魏国还未亡,但不知怎的,魏王增仿佛已经看到了六国的末路。
在秦国如此强势的情况下,各国仍然各扫门前雪。来日,新郑、大梁、邯郸、蓟城、临淄、寿春沦陷,又有谁能顾得上谁
这时,魏王增身边终于有人看不下去,对魏王道“那廉颇如今就在我大梁城中,他为赵将之时,曾与秦军打过不少仗,没让秦军讨到便宜。既然我方无将可用,王上何不试试启用廉颇”
魏王增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提议。
他这也是被逼的没法子了,援军找不来,朝中将领完全挡不住蒙骜的攻势。否则,他断然不会考虑启用一个不知根底的将领。
然而,既知廉颇就在大梁城中,秦国君臣又岂会毫无防备
当魏王增稍稍表现出要用廉颇的倾向之后,秦国安插在大梁城中的细作便开始四处散布与廉颇有关的传言,说他刚愎自用,看重自己胜于君王。他在邯郸最危难的时刻抛弃了邯郸,其为人不可信。若是由他掌了兵权,魏王的性命都掌握在他的一念之间。
魏王增在一家茶楼中听到这话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再也不提任用廉颇的话。
这时,秦国已拔得魏国二十城,设为秦东郡。
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这边魏王愁云惨淡,那头秦国君臣却欢欣鼓舞。
咸阳王城中,秦王政在与大臣们一道庆祝了前线的胜利之后,就是否乘胜追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有人认为应该乘胜追击,直接打到大梁去。
还有人则认为,应该见好就收,徐徐图之。
老将王翦就属于后者,他对年轻的秦王道“如今并不是灭魏的好时机。隆冬将至,这仗若要接着打下去,魏国固然会损失惨重,我秦国也讨不到什么好,老臣恳请王上撤兵。”
王翦担心秦王不知轻重,贪功冒进。
秦王政只是略略思索了一番,便点头道“可。寡人收到消息,姚贾与唐军已离开齐国,进入魏国境内。和谈之事,就交由姚贾来办吧。”
“此番寡人派军攻魏,是因为魏王与楚王对寡人不敬,指摘寡人行事。若想寡人退兵,魏王需得让寡人看到他的诚意寡人要魏王献上与秦东郡相邻的十城。”
实际上,魏王和楚王没有直接指责秦王,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对燕国废太子动手的“秦军”,也就是李令月一行人。
但嬴政毫不犹豫地把这笔账转嫁到了自己身上,这便是在向各国表明,那支“秦军”在外的所作所为,都是经过了他这个秦王许可的。再有人逼逼叨叨,便等同于是在指摘他这个秦王。
王翦看着将一切安排妥当的秦王,不由点了点头。
他这心算是白操了,他却颇为高兴。
秦王虽年轻,眼中看到的却是全局,断然不会因为一场战事的胜败而被冲昏头脑。
有王如此,于他们秦国而言,是大幸。
姚贾的办事效率相当之高,收到秦王书信没多久后,他就与魏王派出的使者完成了和谈重任。
当然,李令月的十万大军,也对这场何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要是谈不拢,是不是就要直接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了呢
那边儿蒙骜的二十万大军还让魏王头疼着,他实在不愿再招惹一支凶悍的秦军。
在这种情况下,魏王比姚贾还急着促成和谈之事,和谈的过程自然无比顺利。
和谈完成后,魏王增正想像送瘟神一样把李令月与姚贾等人送走,李令月却一直在大梁城外徘徊,迟迟不肯离开。
这举动可把魏王增给吓得够呛。
秦王政莫不是还给这女将交代了别的任务,比如刺探大梁城的情报,甚至是寻机会对他这个魏王不利
一想到李令月对姬丹做过的事,魏王增就生出了浓浓的防备之心。
面对魏王的质问,李令月道“吾王求强贤抢若民渴男,听闻廉颇将军在大梁城中,自然不愿错失他这良才。魏王若将廉颇将军交出,我即刻便会退去。”
魏王增“”
这廉颇有那么大“魅力”吗
魏王增“来人,请廉将军出城一叙。”
不是不知道,直接将他国来投奔的人才亲手交给秦军,会对他的名声造成多大的损伤。
但此刻,魏王增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他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才与秦国达成和谈共识,断然不能因为一个他用不上的武将而功亏一篑。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