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 建康。
玄圃园中,欢声笑语。
如今太子在玄圃园中举行的诗会,已经是文人士子最想要参加的集会。
这据说是受到玄圃园中各书令史的启发, 起初只是当残章攒的多了后,太子召来大儒名士就各家献上来的残章断句进行讨论、并尝试“补缺”, 并为此设置了彩头。
而后, 对此感兴趣的人便越来越多,最后发展为每月一次的“固定活动”。
因为“补缺”考验的是过人的想象力和不同的风格, 太子便没有拘着必须要士人参加,渐渐的,将太子这处“玄圃会”当做敲门砖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时候哪家送来的残章有些来历, 连皇帝和官员都会跑来凑热闹。
每次到这样的诗会时, 祝英台就想跑。
自去年从临川王府被救回来后, 她一下子就成了玄圃园里的香饽饽, 就好像玄圃园发现没了她就不能转一样,越来越多的诗篇堆在她的案前, 有些甚至让祝英台怀疑他们是不是放低了标准。
除此之外,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经常来园里玩,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希望她能作诗,常常说话间说得好好的就伸手一指枝头或是什么地方
“这花天气不错, 英台不来一首”
英台和马文才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马文才猜测应该是三皇子抢了她为自己作诗的帕子后, 觉得英台应当有这样的实力, 偏偏她又不爱作诗, 便只能想尽办法希望她能乘兴来一首。
对此,祝英台只觉得是自己剽窃了后人诗句遭了报应,除了在抄写诗赋时看见上辈子背过的诗会补一补以外,再也不在外人面前作诗。
大概是她这样的“怪癖”引起了太子的注意,她偷偷“填补”残句以今托古的事情终于还是被发现了。
好在太子没有责罚她,只是顺势令她对玄圃园中精妙的残章进行“完形填空”。
这就要了祝英台小命了,有原身的学识打底做两首诗还可以,让她补全那么多残章断句,哪里是她做的到的
无奈之下,她选择了“祸水东引”,索性建议太子召集名士大儒一起“研讨”这些残章断句,一来这些人文风各有所长,二来这样做一首诗就有好多种填法,比较有趣。
就是没想到她为了不累死自己随口提出的建议,如今成为了玄圃园里一月一度的盛事,也因为这样的缘故,各方送来的诗文更多了。
最后还是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说起来都是泪。
“山际见来烟这只有一句,如何填”
捻起残简的文士眉头紧蹙,“为何到了我,就只有一句”
“吴老,就因为你水平高,所以才把这个留给你啊。”
其他几个文士齐齐笑了起来。
叫吴均的文士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是负责修史的,自己也长得像是出土文物一样,须发都已经花白。
他身体不好,平日里很少出门,只有玄圃园开诗会的时候会来看看,他对古物颇有研究,有时候。倒不是为了作诗,而是为这些载体断代。
“这简,看起来就几十年,有点像是家里小孩练诗作的小简啊。”
吴均翻了下竹简,仔细摩挲。
“吴老,我们还等你填诗呢”
几人纷纷起哄。
太子坐在轩中,看着轩外廊下的文士们起哄,笑着怂恿。
来这里的都是对自己实力有信心的,吴老被人一哄,握着竹简填了一首“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他诗一念完,大家齐齐向着握笔的祝英台看去。
“点评”
太子对祝英台一颔首。
又来了。
这是看中了她在应试教育下训练出来的理解、不理解瞎掰的能力吗
“好诗”
祝英台肃容道“此诗精炼简洁,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吴老惬意闲适的心情。残句里本只有一句山际,于是全诗切合第一句的山际,表现出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已曲曲传出。”
听到祝英台点评到了点子上,吴老自得地点头。
“同时,全诗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吴老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他安贫乐道的思想,实在是辞藻与立意极佳的作品。”
她一点评完,众人纷纷鼓掌。
感谢作文赏析、文言文鉴赏以及自己瞎诌的能力
要是以后还能回到现代,她一定去考公务员
“无论听多少次,都觉得英台你对诗词的了解实在是过人。旁人只能说好,却很少能像你一般将为什么这么好也能说出来。”
太子叹息道“既然这是首好诗,你就将它抄下来,就提名山中杂诗,作为本月玄圃会的入选诗词吧。”
“是,太子殿下。”
祝英台拿人俸禄,老老实实地写下山中杂诗。
“那且听听我这首。”
另一个文士拿起手中的残卷,读道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他明显是个庶人,虽是一介白衣却毫无拘束之感,只稍微思索了会儿,吟诵出一大篇来“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口朱发艳歌,玉指弄娇弦。朝日照绮钱,光风动纨素。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他负手闭眼诵完这首诗,满脸期待地看向祝英台。
“我这首如何”
会抄死吧。
祝英台满脸不爽地看着他,没有立刻点评。
“你一定是提早拿到“残卷”了才能一口气背出来的吧曹植七步成诗也没你这么快啊”
他用了子夜歌的乐府格式,虽说有固定格式,但创作周期一般都很长,很少能这样一气呵成。
她上下打量着这人,记得他姓方名奉,按理说有这样诗才的人后世不会没有名声,她却听都没有听过。
显然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想法,看向此人的表情明显有些变化。
但此人似乎丝毫不知,一心一意等着祝英台点评。只是祝英台确实被他这一大串震撼住了,一时没有开口。
“李兄,既然是子夜歌,又有这么多吴语,你就该用吴语来唱才是。”一旁的袁为之见气氛有些紧张,突然开口结尾“而且英台年纪小,你这又是“芳香”,又是“玉指”、“美目”的,他怕是听不懂。”
这话就有些狭促之意了,于是一时间,众人哄堂大笑。
祝英台没有跟着笑,她怕他们一群人说着说着就替她做媒。
“好一个沽名钓誉之徒”
好在事情没有按祝英台担心的这么发展,原本坐在廊下并没有出声的一人高声斥道
“你竟敢讹称这诗是你写的”
那做出子夜歌的人脸色一白,而后坚决地否认“你血口喷人”
“这首子夜歌是晋朝一女郎子夜所作。她一腔爱意却未得到良人,于是做此怨诗,世上知道的人虽少,但也不是没人听过。”
那青年冷笑着。
“昔年传王轲府中有鬼魂吟唱此曲,遂无人敢再提,渐渐失传。”
“你是何人,居然这样污蔑与我”
方奉脸色又红又白。
“他乃刘宋中书舍人东海鲍照之后,鲍涯。”
噗。
袁为之是他的引见人,伸手一指“他的先人鲍参军乃是乐府大家,家学渊源尚在我等之上,他既然说这诗不是你写的,那必定就不是你写的。”
太子虽然宽厚,但素来最恨这种文坛大盗,立刻命人将他押了。
那边鲍涯向众人拱了拱手,“此诗虽然散轶,但乌衣巷谢家和传出过鬼曲的琅琊王氏应该都有收录”
他怕众人不信,又指了指祝英台。
“何况这位郎君刚刚不愿为他点评,又蹙眉不语,显然也是因为如此。”
祝英台一愣,没反应过来。
那方奉本就是想借着这偶尔得来的子夜歌博得太子注意的,而太子身边多得是能让人说实话的人,没一会儿,此人就对讹称此诗为自己所做之诗供认不讳。
“怎么有这么蠢的人,行骗到太子面前了。”
一群文士见了这样的闹剧,纷纷窃窃私语。
刚刚没有点评的祝英台,虽然年纪轻轻,在众人眼里却也变得越发高深莫测起来。
“好险,这样一来,这么长的乐府诗应该不用抄了吧”
祝英台在心里松了口气。
“虽然被这俗人坏了心情,但这子夜歌却不错”
她正这么想着,被众人簇拥着的太子却向她递过一个眼色,“祝小郎,将此诗记下。”
记,记下
就在她挣扎着要承认自己没记住时,萧统已经闭上眼,将刚刚那人吟诵过的子夜歌背了出来。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听闻殿下记忆超群,过目不忘,想不到竟然过耳亦不忘”祝英台旁站着的鲍涯激动道“殿下,您背的一字未错”
在这没有百度没有电脑没有印刷本没有录音笔的年代,一个人记忆力超群,那真是老天爷给的最好技能了
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抄书。
混入学霸队伍里的祝英台,一边压力山大地同步抄写着萧统背出的诗,一边在心中第一万次腹诽自己一个工科生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地步。
这时代太子有异于常人之处,大多昭示着天命所归,鲍涯的激动成功掀起了又一轮追捧的热潮,祝英台素来对这种场合不怎么适应,抄完那首子夜歌就到一边去了。
没一会儿,同样闲散的袁为之也摸到了她这边,从怀中掏出一个小酒壶喝了一口,露出怡然自得地表情。
看着那熟悉的酒壶样式,祝英台不由得多瞟了两眼。
“想要裴家新出的春露,要不要尝尝”
袁为之将酒壶递了过来。
见祝英台摇头,他又劝道“这酒不像烧春,口味清淡,你喝喝看。”
她还能不知道这酒酒味清淡她闻着这味儿都快吐了好吗。
袁为之发现祝英台确实是不感兴趣,便将那扁扁的方壶又放回了怀中,像是不经意般问她
“你知不知道今天为什么来了这么多人,甚至还有许多庶人也被允许入园参加这诗会”
“不知道啊。”
祝英台很诚实地摇头。
“因为北魏送亲的使团就快入京了。”
袁为之分享着自己得来的消息。
“两国来使,历来有斗诗和谈玄的惯例”
“太子是国之储君不便下场,这是在找有诗才的能人呢。”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