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政治白痴

小说:人人都爱马文才 作者:祈祷君
    萧衍刚刚建国时, 和大多数才打下天下的统治者一样, 也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境况, 世间士庶分别已久,士人都以担任“浊官”为耻,而立国之初需要大量精通实务的官员和吏人,只会吟诗谈玄的士人弥补不了这样的空缺。

    然而即便萧衍又是下令征召草野遗贤、又是命人举荐各方才士, 能用的人还是少,尤其是缺少干实务的年轻人,于是五馆与馆学生应运而生。

    然而随着士族和皇权的博弈,士族也担心庶人因此崛起,国子学便被重新建立起来,看起来似是萧衍输了,然而高门擢选家中子弟大量入国子学,却用另一种方式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

    这些年幼的高门子弟并没有担任实务的才干, 但他们出身高贵,一旦出仕往往带来家中大量的门客、幕僚, 他们的主人占据高位,他们也就相应的起到辅助之能。

    这些门客和幕僚大多是经验老到的政客和治才,高门知道皇帝需要人,便借由这种方式不失优雅的向皇帝低头,用高门中培养出的人才迅速支撑起了国家的复苏, 并且和皇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萧衍要的是结果, 并不在意过程。他急着用人, 高门豪族向他输送了可用之人, 他再利用国子学挑选可用的门阀派系,再用起家官职“回赠”高门的善意,由这种方式,迅速的进行了又一轮的洗牌,逐渐形成了如今梁国朝堂上层的格局。

    褚向入不了国子学,不得不去会稽学馆就读,便是被“洗牌”掉的那一群。

    在解决了燃眉之急后,萧衍并没有放弃培养可用之人,五馆便一直存续下去,他一边举荐贤能,一边着手培养、提拔可用之才,原本因为前朝几任帝王昏聩而隐逸起来的贤士纷纷出山,于是国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意,南朝也迎来了百年来少有的治世。

    然而即使萧衍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在五馆生身上,刚刚被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抵不上随主家出任官职的那些幕僚和门客们,能做一地县令的都是极少数,能独当一面的更少,这种“速成”出来的学生往往在经验上还有极大的缺陷,不能马上胜任自己的位置,渐渐的,萧衍也就对五馆生的期望低了很多。

    随着政务越来越繁杂,萧衍放在各处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这么多年来,五馆之中没有出过什么惊才绝艳到引世人侧目的人物,在萧衍发现“拿来主义”比重新培养更加容易后,惰性产生了,五馆生也就渐渐走向末路。

    只能出任算吏、书吏这样低微官职的五馆生,成了贫寒子弟“包食宿”混日子的地方。

    历史之中,寒门的迅速崛起往往都跟随着朝堂和国家的动荡、皇权的无力,然而萧衍这么多年来一直很有力的掌握着各方的平衡,高门也都支持这位勤政有为的皇帝,萧衍对宗室的“宠溺”使得大部分宗室都失去了斗志,连封地都不去就在京中过自己的富贵日子,内斗都少,于是在士族和皇权和睦的情况下,国家飞速的发展着,五馆生注定也要被遗忘。

    但马文才现在却将五馆生重新显现与众人面前。

    “是的,臣指的是五馆生。”

    马文才欣然点头。

    “臣在会稽学馆就读过,了解五馆的现状。如今互市需要大量精通计算、律例和书写的低级官员,从他处都很难一时征召这么多吏官,但五馆中曾培养出大量精通这些的学生,陛下可以下令五馆的馆主举荐贤才,以充互市之需。”

    他的表情认真,说明是很慎重的考虑过这个问题。

    “不过是些学生,怎能立刻起用”

    朝中有大臣反对。

    “那就不用还在五馆中的学生。”

    马文才显然已经预料到了各方刁难,列于阵前,据理力争。

    “五馆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从五馆中得到推荐的历年五馆生现在大多在各地担任着书吏、算吏或是门客、幕僚之类的官职。这些人当年能得到推荐,皆是五馆之中最优秀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也远不是当年那些没有经验的贫寒学子,此时征召,正当合适之时。”

    他见皇帝有所动容,继续乘胜追击“非但如此,互市攸关商业,但精通行商和经济之事的人却少,须知会计算不代表会做账,会律例不代表会立契约、书条陈,朝中或只有户部培养出来的吏官能立刻胜任,然而户部之重,不必臣言,诸位也能明白。”

    “所以五馆生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人中,有些曾为县衙、府衙的吏官,了解庶务;有些是巨贾富商的账房、门客,精通财算;有些为了生计四处奔波,长于交际这些经验才是五馆生们最贵重之处,褚监令虽已上任通市监一年,但草草成立起的互市司里,有这般经验却不多,这也是褚监令如今难以独撑的原因。”

    马文才知道皇帝并不喜欢褚向,也没有为褚向说好话的意思,只隐约点出从五馆被征召的都是老油条,并不会立刻倒向士族出身的褚向,更多的是希望借此机会往上爬。

    而这种情势正合皇帝之意。

    马文才提出的最后一点显然说服了皇帝,也说服了朝中大部分的官员。

    有些大臣甚至思考起五馆生是不是以往都被他们太过轻视了,毕竟“清官”那么多,朝里不少部门都缺人缺的厉害,要是有合适的人,多聘几个书写计算的人会让衙门轻松不少。

    萧衍还在犹豫,“征召贤士”不是一件小事,往往还要权衡各方势力的态度,尤其启用这么多庶人出身的官吏,则意味着互市司日后属于庶族掌控的衙门,哪怕他的主官是个士人。

    站在萧衍下首的太子看出了父亲已经动心,这几年来,他一直郁郁寡欢,他知道东宫因为萧综之事让萧衍失望,所以总是尽力讨好自己的父亲。

    这一次,也是如此。

    “陛下,臣附议。”

    萧统在百官的注视下,持着笏板,不紧不慢地迈出步子,附和道“马文才与褚监令、太医令及傅郎中皆出自五馆,其德才兼备,举世皆知。除此之外,当年一同入京的天子门生,在少府、秘书省及各部历练者,如今皆已可以独当一面,可见五馆生所学虽杂驳,却可各取所需,亦有大用。”

    当年一起入京的天子门生,现在虽然都能独当一面了,却没一个能当主官的,大部分都是衙门里的副手,不过却是不可或缺的那种,不干活的“主官”多了,这种副官谁也不敢得罪,一旦撂了挑子,整个衙门都瘫痪了。

    用祝英台的话说,就是朝里养了一群“军事白痴”、“政治弱智”。

    那几个被点名的衙门主官顿时悚然,还以为天子和太子都把主意打到了“天子门生”上,担心他们被点召走后衙门里要一片混乱,哪里还能冷眼旁观,连忙出来跟着附议,支持太子的观点。

    太子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东宫一派的官员自然也会支持,再互市司发展也确实利于现在缓解现在货币紧缺、商业萧条的大环境,于是没有多久,皇帝就应允了征召五馆生的事情。

    但是他却没有将这件事交给吏部和需要人手的互市司,而是交给了马文才和梁山伯。

    皇帝下令五馆的馆主举荐可用之人入京,“应届生”和“历届生”不拘,但挑选可用之人的事情却交给了马文才而不是吏部,大概是怕吏部太看重出身,轻忽了这些庶人。

    除此之外,梁山伯作为御史中丞,要负责调查这些人的背景是否清白、有无恶迹和贪腐情况,协助马文才一起为互市司选拔人才。

    不过是一群吏官和低级官员,朝中大部分官员也不稀罕结这种“善缘”,有的甚至还觉得和五馆生打交道“有辱身份”,对皇帝的委任毫无异议。

    下朝后,马文才轻轻呼出一口气,面对太子善意的眼神也只是微微还了一礼,便缓步走出大殿,站在殿外广场的空地上。

    他凝望着南方,久久不语。

    没一会儿,身边光线一暗,梁山伯带着磁性的嗓音在他身旁响起。

    “在想什么”

    “在想今年的冬天,先生可有募到学生过冬的木炭。”

    马文才淡淡开口。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

    “原本难说,但天子的诏令下达后,应当就能募到了吧。”

    听他提起馆主,梁山伯眼中也涌起一抹暖意。

    “五馆生,也算是等到一个春天了。”

    “入了朝后,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在朝中做一件简单的事,却总是这么难”

    马文才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梁国绝不乏可用之才,就在五馆之中,就有成百上千的识字会算之人,役门、吏门与高门之中,能够任用的人才更多。”

    “明明朝中有能力实施复杂的管理,也能轻易选拔大量能处理公文、受过同样环境熏陶的官吏,明明已经有更高效行事的可能,为什么却依旧维持着这么多年来依然落后的办法,甚至还弄出什么流内、流外十八班官员来,养着一堆吃干饭的闲人”

    梁山伯一听他自言自语居然说得是这么“禁忌”的事情,立刻敛容四顾,发现没有人来这边空地,才松了口气。

    他是言官,更知道出口成祸的灾难。

    大概是听祝英台经常在他们面前神神叨叨啰嗦惯了,现在他听到这样的话题,已经不会和之前一般骇然失色。

    但上升到这种高度,也往往让梁山伯胆战心惊。

    只是原来以前祝英台随口说的那些“政治弱智军事白痴”,什么“高效管理精细管理”的话,马文才并不是随便听过而已。

    “士庶天别一日,这种情况不会终止的。”

    梁山伯见身边的挚友陷入迷茫,也压低了声音,喟叹道“你已经替天下的五馆生找到了新的出路,他们会感激你的。”

    马文才好似并没有听见梁山伯的话,而是陷入了自己的思考之中,接着自言自语

    “如果用五馆之中考试的制度来选用可用之人,而不是出身呢一开始固然是高门出身的更有优势,但假以时日,却未必是这个局面”

    如果所有人在一个选拔体系里呢,如果没有了“士”这个阶级,而是只有“官”这个阶级呢

    马文才想起从一个贫苦学生培养到五馆出馆的困难,又只能苦笑,识字读书也看天赋和资源,士族和庶人的资源差距,至少百年很难弥补。

    整个五馆里,甲等加一起也没有百分之一。

    除非全天下皆有学馆,州有州学,郡有郡学,县有县学,否则选拔出来的人,依旧远远不够。

    他如今势力不过稍稍扩大了一些,便常常为可用之人而发愁不已,要让一个庞大的国家正常运转,需要的人才更多。

    马文才在这边自言自语,那边梁山伯却是认真思考了起来。

    “也未必是更好的局面吧。”

    他和马文才不一样,他见识过更多的“庶人”,经历过更多的“黑暗”,对于马文才的推测,他更多的是持有一种悲观的态度。

    听到梁山伯的叹息,马文才终于回过神来,认真看他。

    “没有了尸位素餐贪得无厌的士族,还会有随心所欲无法节制的帝王、寡廉鲜耻聚敛无度的官吏,即使这个混乱而残酷的时代终结,之后依然还会产生同样僵滞沉闷的残暴时代,因为人是不会变的。”

    梁山伯根本不相信什么“美好”的治世会到来。

    “所有坚实的基础,到后来都会坍塌。”

    马文才眼神微黯。

    “但无论是什么结局,都是人拼出来的。”

    梁山伯着身边的友人轻轻一笑。

    “你我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努力让这个世道拼到更好一点罢了。”

    马文才眼中的迷茫尽泄而去。

    “是,不过是想更好点而已。”

    他重新振作起来,粲然一笑。

    “眼下我们自己尚且自顾不暇,还不是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

    梁山伯笑而不语。

    就在他们准备结束这个沉闷的话题时,却见一位身着骑装的中年人在宫人的带领下从宫门那头匆匆而来。

    马文才定睛一看,这人他是认识的,正是皇帝随魏国使臣送回洛阳的探子,以魏国人的身份留在洛阳打探消息的。

    更重要的是,这人其实是马文才的人。

    见他风尘仆仆,离得老远甚至还能闻到恶臭之气,想来是一路疾行回来,吃喝拉撒都在马上,连整理仪容都来不及。

    马文才假装不悦,捂着鼻子走到这些人面前,斥责道“你们这是怎么回事衣冠不整怎么能入宫”

    几个宫中侍卫都知道这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不敢怠慢,连忙说“马侍郎,从魏国来了急报,此人持的是陛下颁下的印信,我等不敢阻拦。”

    马文才“哦”了一声,命几个宫人留在这里,他和梁山伯带着他去通报,那几个侍卫也不耐烦闻到他身上的恶臭,连忙应允。

    待几个侍卫一走,马文才和梁山伯便将目光转向那探子。

    “公子。”

    那探子已经在脱力的边缘,说话却很清楚。

    “魏国的花夭得了魏国小皇帝的衣带诏,把胡太后杀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