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崖率兵攻打滁州这事儿谁都没想到,除了老孙自己,估计所有人都是懵的。
他和郭子兴的关系再不好,当初也是一起抵抗元军的交情,这边郭子兴尸骨未寒,那边他就趁郭家办丧事的时候带兵攻城,这是不是有点太不讲情面
就算郭大帅在他走投无路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对他赶尽杀绝,人死为大,他也不能在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落井下石啊。明面上所有人都这么义正言辞的谴责老孙这事儿办的不地道,私底下所有人都觉得正孙德崖的做法其实没啥。打仗就是这样,不趁他病要他命将来死的就可能是他们自己,这么好的机会不打白不打。
心里这么想是一回事儿,表现出来的又是一回事儿,孙德崖这次又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当然要怎么难听怎么骂。要是事情真的和他们大哥无关那更好,他们骂起来更理直气壮。
朱元璋黑着脸想打人, 孙德崖离开和州时闹的不体面,他的事情和咱没牵连,你们私底下猜测也就算了,要是这话传出去,从谁那儿传出去的谁出来领军棍。
他和郭天叙的关系正处在悬崖边儿上,稍有不慎就是两败俱伤,孙德崖这时候打过来到底想干什么他连手底下的兵都快养不活了,真以为自己能吞并滁州
老朱气的不行,他手底下的人都觉得孙德崖这时候打滁州可能和他有关系,郭天叙那边肯定也这么想,这事儿要是解决不好,他今后面对郭天叙有理也变没理。
旁边几个亲信被训斥之后也想到了这里,一个二个都缩头缩脑不敢说话。
朱元璋捏紧拳头平复心情,咬牙沉声道, 传信给吴祯和胡大海,遇上孙德崖格杀勿论。他们现在将大部分家底挪到和州,但是滁州那边还留着不少兵力,就孙德崖手里那点兵,他甚至不用从和州派人过去。
和州这边听到孙德崖率兵攻打滁州后没什么动静,依旧有条不紊的进行渡江南下的准备,郭天叙本来有点怀疑朱元璋是不是和孙德崖勾结到一起抢夺大帅之位,但是孙德崖在战场上被老朱的亲信胡大海当场斩杀,他私底下骂几句也不好再追究。
朱元璋不想分道扬镳,他更不想分道扬镳,朝廷的兵还在周围虎视眈眈,他疯了才和朱元璋撕破脸。
郭天叙能这么想着实让朱元璋松了口气,他不怕朝廷派兵攻打,就怕自己人扯后腿。
朝廷如今外强中干,他们齐心合力肯定不会没有活路,最多就是四处躲藏,但是自己人扯后腿就不一样了,自己人扯后腿他们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好在郭天叙回滁州后专心收拢郭大帅留下的兵马,没再搞什么幺蛾子,孙德崖死后没两天,小明王的任命也下来了。以郭天叙为都元帅,以张天佑为右副元帅,以朱元璋为左副元帅。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比左副元帅高,老朱只能屈居第三。朱元璋对这个任命很不满意,但是也在他的意料之中,即便不满意也没有说什么。
刘福通是个干大事的,杜遵道在正经事情上也很靠得住,淮西红巾军实力太强就会对他们有威胁,现在这样分而治之既能将他们收入麾下又不至于管不住,于他们而言再好不过。
要不是那边大部分兵都是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还有不少起义之初就跟在郭子兴身边的老人,直接派人去当大帅容易生变,他们更想从身边挑个亲信去统帅淮西红巾军。
现在那边郭天叙弱朱元璋强,他们就来一手制衡之道,提拔郭天叙打压朱元璋,如此一来郭天叙当上元帅就会对他们满怀感激。
淮西红巾军大部分都是朱元璋收编的,朱元璋手下人才济济,他本人又有勇有谋,郭天叙斗不过他,想坐稳大帅的位置就只能求助于他们,这样也有利于他们掌控淮西红巾军。
郭天叙被他们拿捏在手里,往郭天叙手下安插人手也不是难事,循序渐进慢慢来,过个年淮西红巾军就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杜遵道的计划很完美,趁淮西红巾军群龙无首,将这数万大军尽数收入麾下,如果不出意外,这个计划过个年就能完成。
手段是摆在明面上的阳谋,即便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其中门道也无所谓,局势在这儿摆着,对方有意见也没办法。
朱元璋现在就是这么个憋屈却又无计可施的处境,按理说他应该很不高兴,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郭子兴打压他也就算了,韩林儿是那根葱也敢打压他
老朱明面上的反应和杜遵道、郭天叙等人猜的没错,得到任命后只能无能狂怒,心里再不甘也只能受着。
事实上,朱元璋一点都不恼,他不光不恼,还等着看刘福通和杜遵道狗咬狗。
感谢天音的提醒,要不是提前打听了刘福通那边的情况,他现在十有八九真的只能无能狂怒
。小明王那边离的远不用管,再让滁州那边的弟兄盯着郭天叙,他这边继续准备南下渡江攻打太平。
和州在长江北岸,太平在长江南岸,南下渡江需要水军来打水仗,他手下骁勇的将领不少,唯独没有能打水仗的,也没有战船和水军,这是个2十有八九。
现在从零开始培养水军有点来不及,他得想办法从别处拉拢一支水军回来。
打仗的事儿和沐青没有关系,年龄是硬伤,就算三个哥哥全都去军中历练,他也只能留在家里读书认字。
后世吐槽他们家朱老爹自己没机会上学堂,有能力之后就组了个梦之队来教他的儿子们,现在亲生儿子朱标还没出生,他先体验了一把朱老爹的粗糙版梦之队。
和州现在是朱老爹的根据地,将领们的家着都搬了过来,学龄期的小孩儿不少,梦之队教的不只他一个,而是一整个学堂。幸好不是多对一,不然他哭都没地儿哭。
沐青眼泪汪汪收拾好书包,告别一起上学的小豆丁们,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家走。
小孩儿的日子真难过啊,他情愿回去剪他那没几个人看的“优秀视频”。
太难了,真是太难了。
小娃无精打采的往回走,还没到家门口就看到兴冲冲不知道在讨论什么的朱文忠和沐英。
什么事情这么高兴
爱看热闹的小娃瞬间精神,迈着小短腿儿赶紧追上去, 哥,哥你们去哪儿
朱文忠和沐英停下脚步回头,熟练的拎起小老弟的书包, 文正哥在校场和新来的将领较量,我们准备去看热闹。沐青丢掉束缚他活动的书包,感觉整个人都活了过来,凑上去眼睛亮晶晶的问道, 新来的将领谁啊虽然他视频做的不咋地,但是为了做视频资料没少看,毫不谦虚的说,朱老爹麾下有名有姓的将领他都有印象。不过攻占滁州到拿下集庆这段时间太多人前来投靠,让他猜他还真猜不出来。
沐英乐呵呵的回道, 是从盱眙来的将领,叫邓友德。他来的时候带了一万多人,听说每次作战的时候都身先士卒,打起仗来猛的很,刚来到和州就被爹任命为管军总管。
管军总管的职位比万户地位还高,在军中仅次于元帅,他们爹在打下滁州后立刻提拔汤叔当管军总管,这是是他能任命的最高的职位,可见他有多看重邓愈。
邓愈初来乍到就能当管军总管,文正哥心里不服气,这不,得闲之后立刻过去找人较量去了。
沐青听到这个名字后眼睛更亮了,邓愈耶,大明的开国六王之一,他知道他知道他知道。
大明的开国六王是指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王且配享太庙的六位明初功臣,分别是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还有就是宁河武顺王邓愈。
俩哥哥占了两个位置,汤叔徐叔占了两个位置,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凉快的大明第一先锋常遇春占一个位置,刚投奔过来的邓愈占了最后一个位置。
大佬大佬都是大佬
朱文忠急着去看热闹,嫌弃小老弟的小短腿儿跑不快,把书包扔给沐英然后将小娃扛在肩上,一边走一边和他说那邓愈是何许人
也, 你不知道那人有多猛,他十六岁的时候就是他们那支起义军的头头了。
沐英补充了一句,哥,不是他自己打的,是从父兄手里传下来的。
邓愈他爹邓顺兴是个重气节讲信义的人,被乡人推为团练,率领人马保境安民,后来天下大乱,他便带领乡亲们抵抗元军的烧杀抢掠。
前两年邓老爹在和元军作战的过程中中箭身亡,邓愈的哥哥邓友隆接掌兵权,之后不久邓友隆病逝,这才轮到十六岁的邓愈当家做主。
朱文忠不甚在意, 差不多差不多,从父兄传下来和自己打下来没什么区别,他十六岁就能让手底下那些兵服气,不正说明他更有本事
沐青解放双手之后又解放双腿,眨着眼睛问道, 文正哥为什么非要和他较量
朱文忠和沐英对视一眼,都没忍住笑出声来, 因为那小子比文正哥还小一岁,人家已经是管军总管,文正哥还没有个正经官职,他能服气才有鬼了哈哈哈哈哈哈。”
文正哥主动上门挑衅,在心态上就先输了,难得有机会看他吃瘪,他们一定不能错过。
好塑料的兄弟情哦。
顺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