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的前院东侧有一个十分精巧的三层小楼。
小楼古朴雅致, 上书“藏书楼”三个字。
袁氏的藏书楼在袁家地位极高,甚至比袁充主院的地位还要高上几分,只把守这里的仆从部曲就围着小楼整整一圈,多达十数人。
沈舒就静静地站在外面, 看着这座古朴的小楼, 一语不发。
“为何不进去”袁充疑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沈舒这才回过神, 对着袁充一揖“只是想看看这藏书楼。”
“想看,进去不就好了”袁充皱眉。
早在沈舒住进梧桐院的时候, 他就允许孙女可以随意出入藏书楼了。
他不懂这孩子又是在想什么, 他听说沈舒一回来就在这藏书楼前驻足半个时辰了,也不进去,就站在外面发愣, 就赶紧赶了过来。
沈舒不答, 而是问道“阿翁,如今能建藏书楼的家族多吗”
“屈指可数。”袁充说到这眉目间带着自傲, “除了王谢袁萧, 朱张顾陆这些大士族,基本没有家族能建藏书楼,其他的士族的书能把书房塞满就不错了。”
“当初陛下刚立国, 接收了前齐的秘阁,深感藏书之多。后到琅琊王氏做客,却发现秘阁之书还不如王氏私藏之丰富,更不用说琅琊王氏的书楼中都是王氏先贤的亲笔名作, 一时间颇为感叹。”秘阁自汉始掌天下藏书。
袁充道“我袁家文、书之盛虽不如王谢,但在藏书上绝不逊于王谢。”
沈舒点头道“士族之尊,即为眼前书楼。”
这话让袁充都意外了,问道“何意”
“士族因书而尊。”沈舒道。
简单来说士族掌握了知识。
无论什么时代, 只有掌握最先进的知识,才能成为权力游戏中的主宰者。
后世那些富不过三代的话听听就好,王谢袁萧能传承数百年,为何
文化底蕴才是最根本的。
科举制之所以能够在后世大举推行,其实书籍的普及、印刷术的推广占了很大的比重。
今日沈舒和徐景的对话,更让她充分认识到了书的重要性。
徐景口中说的淮南子、万毕术、抱朴子这些,都让她充分认识到古人并不愚昧,他们的知识水平特别是在实践上要比她高出太多,而她知道的只是常识。
还有马平一个家传冶铜的铜匠,只会冶炼普通的青铜,这不是因为马平不求上进,而是因为他接触不到更先进的知识。
人需要创新,但创新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
知识,记载在书籍中。
她想要在发展手工、制造,最需要的就是书籍。
其实不只是这些,制度的建立、文化的繁荣,这些都需要知识。
而士族牢牢把控这一切。
在沈舒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后,她就来到了这座藏书楼前。
她回想起前世的大学里的图书馆。她上大学后和大部分同学一样也泡过图书馆,但她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觉得这是一个宝库,甚至是一个圣地。
一旁的袁充在听到沈舒的话后,也是久久不能回神。
这个他用了半辈子才悟得的道理,孙女才是个幼童就已经明白,这一刻袁充第一次觉得佛家说的慧根二字确有其事,其人
他也教了沈舒一段时间,对这个孙女,袁充的感觉其实很复杂。论聪慧,他二兄就是过目能诵之人,他这个孙女比二兄差太多,但沈舒区别于寻常孩童的地方,就在于她能触类旁通。
淮南子说山训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而沈舒就是能一叶知秋之人。
袁充许久没说话,倒是旁边的沈舒先开口了“阿翁,我命人将你送于我的袁氏旧人和我招收的百工都一起登记造册,日后对他们将一视同仁,不分彼此,唯才是举。”
袁充还是没说话。
沈舒又道“我打算办个学堂,教百工和婢仆读书。”
这话让袁充狠狠皱眉“你今日到底见谁了”他能感受到沈舒今日似乎受了些刺激。
“我见了一个道士,叫徐景。”之后沈舒将自己今日的经过说了出来。
袁充听后沉声道“你随我进书房,我和你细谈此事。”
进到书房,袁充就让所有的婢仆下去,然后又让人把门窗都关上,只留他们二人。
见袁充如此,沈舒一震,就知道她刚才的话应该有大问题,但她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到哪里出了问题,需要袁充这般慎重,只能耐下心等着袁充发话。
“你办学堂为何想养士”袁充问道。
在沈舒说出今日这些话的时候,他才惊醒孙女的野心如此大。
沈舒一愣养士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袁充道,“此为董子建太学之本意。”董子便是董仲舒。
沈舒怔了怔,她其实没想这么远。养天下士以她现在的能力看就是痴人说梦。
“现下不是有太学、国子学吗”沈舒摇摇头,所谓士农工商,士就是士子,她觉得时下的士子也不会愿意加入她的学堂。
她很有自知之明。
袁充道“时下私学之风盛行,王谢家学比太学还难进。”时下的国子学多是皇子、宗室。
沈舒轻笑“袁氏的私学也难进吧。这是我彭城县君的私学,不是袁氏的私学。”她没打算打着袁氏的名头办学。
“阿翁,我只是想让百工、婢仆读书后更好地为我所用。”沈舒道。简而言之就是让下属的价值最大化,这算是员工培训和进修。
袁充却道“阿贞,这就是养士。”和战国时养士多收名士不同,董子所言的办太学养士便是和沈舒所说同意。
“太学教的不只是读书写字,更是在冠以教统。”袁充沉声道,“何为传道授业便是将心之所念、所想,传授给学生,此所谓门徒,此所谓教化。”
沈舒点头,简单来说就是人文思想的传递。
“武帝罢百家独儒术能有所成,汉四百年尊儒之风,太学功不可没。”袁充道。
坐在一旁的沈舒陷入了沉思,自古以来兴办学校就是为了占尽教育的红利,教育红利带来的好处是无穷的,那是精神思想上的教化统一。
自古以来文化教育就是一门武器,侵略者总是要求战败者更换语言、教材,这就是在打文化战。
武帝兴儒学,太学中养儒士;魏晋以来尚老庄,国子学和太学中也有教授老庄之课业,辩难之风盛行。
见沈舒不说话,袁充又道“故你办学之始,教授何书,便是告诉学堂中的学子你喜好的学说、偏向的道统,所以定要慎之又慎。”
沈舒没想到办个学校这么复杂,她知道袁充说的很对,但还是问道“我听说袁氏中有不少婢仆也读书,阿翁也是如此吗”时下有不少士族豪门都会培养一些家仆读书,好为家族所用,袁氏的仆从特别是一些管事很多都识字,有的还会算术。
“袁氏培养婢仆和你办学堂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袁充道。
沈舒道“还请阿翁为我解惑。”
袁充见沈舒能够一点就通,不懂就问,颇为欣慰,他抚了一下美须道“袁氏养婢仆只为给帮袁氏打理家业,他们不需懂六经,甚至不需学礼,他们只需会袁氏需要他们会的即可。”
见自己说完沈舒有些不赞同的样子,袁充叹了一口气道“阿贞,袁氏未遭难之时子弟众多,嫡出的子弟出仕,可那些庶子呢除了少数一些极为聪慧的能够入仕外,剩下的就只剩下为家族打理家业了。”
沈舒懂了,袁氏的庶子其实分走了原本属于管事的活,这些庶子才是袁家产业的高管。
“袁氏子弟多,所以袁家才可如此,但你并无根基,你若是养士又有不同。”袁充道。
她首先要培养出的便是如袁氏庶子一般的高管。
但这并不容易,而且也和她的初衷有些相背离。
最后沈舒融合了一下袁充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才道“阿翁,我决定讲学堂分为两部分,其一教授急救篇、孝经等蒙学之书,其二教授百工技艺,学完蒙学后学子可再选如六经、术数、兵法等学科。”
不过说到最后沈舒苦笑道“其实我现在连蒙学的教习都难找,更不要说这之后教授六经、术数、兵法的讲师了。”她这一穷二白的,也就是袁充让她系统全面规划,不然后面的事真不敢说出来,太狂了。
“蒙学的教习倒是好找,剩下的讲师倒是不急。”袁充摆摆手。
办学堂最需要什么老师和书。
前者困难,后者同样也难。
这个时代的书极为珍贵,而且都是手抄,没有印刷,就连纸张好像都颇为昂贵。
突然沈舒想起来一个问题看向袁充“阿翁,袁氏的书籍允许外人借阅誊抄吗”
“一楼的书籍袁氏门客和弟子都可借阅传抄,二楼的书籍只有袁氏子可借阅,三楼的则只能在楼中传抄不可借出藏书楼。”袁充道。
沈舒又问“为何我从未见过他人入藏书楼”就连袁氏旁支子弟也未见过。
“自从家中遭逢大难,我便与袁氏旁支疏远,他们当初怕被牵连,早已与你翁析产,这藏书楼中的藏书也被他们拉走了十之有三,这些人在他地另起藏书阁,自此之后我便令人锁了这藏书楼。”袁充道。
沈舒轻叹一口气,她知道当时的袁充还在年少,意气风发,经历人情冷暖后难免有些心灰意冷。
当初袁家之盛,她也曾听袁皇后提起过,袁充之父袁休是当时是中书监、录尚书事,前齐宰执,袁充的大兄年少入仕,刺1一州之地,手握实权。
最令袁氏引以为傲的是袁充的二兄,自年少时便有神童之名,过目成诵,后来又学贯儒道释三家,引一时风骚,辩难清谈,无人能敌,是为当时名士第一。这位名士不仅性格放荡不羁,还有育人之心,不看门第只要有才,便会收入门下,让袁氏当时成为寒门子弟追捧的对象,袁氏藏书楼每日来往的士子更是络绎不绝。
时至今日也有不少寒门权臣出自袁氏门下。
袁休身死后,只有当时远在异地的袁充和两个女儿捡回一条命,袁氏旁支还为家产和袁充争斗不休。
袁充关闭藏书楼,关的不只是这扇门,更是袁充自己的心。
“阿翁可有意重开藏书楼”沈舒问道。
袁充摇摇头“不会。”
沈舒问道“是因为当时无人为太外翁求情吗”
世态炎凉她觉得以袁充的眼界不至于为此事所困。
“不是。”袁充道,“当时你太外翁、大世翁2和二世翁门下不少门客弟子都为袁氏出面,不然我的命如何保全的”
沈舒明白了,这种狗血剧情并不适用于袁氏。士族根深叶茂,袁氏联姻王谢大族,怎么可能没人为袁休求情
所以袁充的心结到底是什么
“阿贞,袁氏当年气盛,还是今日权盛”袁充对沈舒问道。
沈舒想了想答道“昔年太外翁为中书监3,今日阿翁为尚书令;昔年大世翁为一州刺史,今日从母为皇后;昔年二世翁为名士之首,今日阿翁也编书撰文为当朝大家。”
“论权势,今日之袁氏并不逊于昔日之袁氏。”沈舒道,“唯”
“唯子嗣不足。子嗣不足,后继无人,便在这朝中孤木难支。”袁充毫不客气地道,“我和你从母今日尊位,就好比那镜花水月,看似极盛极美,却都是虚无,半点落不到实处,而当年你太外翁他们才是真正的手握实权。”
“衰败就是衰败,再怎么扭转都是无用。”袁充长叹一口气幽幽道,“如今的袁氏就如矗立在那里的藏书楼,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内里虚空。”
沈舒懂了,袁充不愿意重开藏书楼,其实就是不愿向外人展示已经满目疮痍的袁氏。
袁氏和袁充一样,他们都是垂垂老矣的老者。
袁充想要用朝堂权势,尚书之尊,皇后之位,甚至连寒门女婿的力都要借用,以此保全袁氏的尊荣,就是不愿意承认袁氏已经老去。
而开了藏书楼,就相当于向世人展示袁氏的落败和虚空的内里。
骄傲如袁充,自然不愿意。
这才是袁充的心结。
说到这袁充又是自嘲一笑“我就是再开藏书楼,又给谁看呢我只有你一个孙辈,又无子侄,除了门客也很久不收弟子了,这藏书楼又开给谁家中婢仆吗”至于袁氏旁支,早已不算是他的子侄,他们不会来藏书楼,袁充也不会让他们踏入此地。
“难道阿翁打算让这宝物蒙尘吗”沈舒却问道。
袁充听到这话,原本自嘲悲伤的眼中瞬间变得锐利起来,仿佛刚才的伤心从未出现。
“你这是打起了我藏书楼的主意”袁充双眸如利剑,仿佛能看清沈舒的所有小心思。
沈舒被说中心思倒也不尴尬,笑道“珍宝就在眼前,我又不是圣人,还没到抱朴寡欲的境地。”
见孙女说得这么直白,袁充反倒是不气了,但也不说话,态度意味不明。
沈舒知道袁充没有立即反对就代表有戏,再接再厉道“阿翁,我现在只求几本蒙学之书,之后您愿不愿意给我用藏书楼,只看我之后的表现就是。”
就是六经4市面上也不是没有,她搜罗一下很容易找到。
袁氏藏书楼真正珍贵的那些,最起码要在几年之后她才能用到,她相信这段时间她定能让袁充改变主意。
“随你。”袁充态度模棱两可,但只要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是给了机会。
沈舒自然高兴,连忙道“多谢阿翁”
说完此事后,袁充又道“除了养士之外,我还有一事要提醒你。”
“阿翁请讲。”沈舒道。
袁充道“我虽不相信那徐景真能冶炼出鍮石来,但你也要小心防范,若你真用鍮石铸币,徐景和所有会冶炼鍮石之人都要集中看顾,别院也要用重兵把守。”
经过袁充这一提醒,沈舒才想起来鍮石在这个时代应该属于高科技产品,所以她还得做好保密工作。
“阿翁,我懂了。”沈舒道,“其余人都好说,只是徐翁此人”
说起徐景她皱了皱眉,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对方。
怎么说呢,她其实真的不太明白这个时代的炼丹师脑子都在想什么,因为这些人看着也不像是狂热的科学爱好者,难道这些人真想炼炼长生不老药
她能感觉到徐景对炼丹的兴趣比炼铜大多了。
如果是这么虚无缥缈的愿望,她觉得自己怕是无法满足对方,她又没有长生不老药的丹方。
一旁的袁充一下子就听出了孙女的意思,哈哈一笑“阿贞,你还是幼童,虽然聪慧,却不通人情”能问出这话就说明这还是个孩子
沈舒她觉得这是在骂她谢谢
她前世都二十好几了,成年不知多少年了
所以这就是说她的情商只有孩童水平
现在她不止文化水平要被古人吊打,连情商也要被公开处刑吗
见孙女低头,袁充也不继续打趣,为沈舒解惑道“阿贞,你知魏晋以来皆爱清谈吗”
“因谈玄能成名士”沈舒想了想问道,自魏晋以来对名士十分追捧。
这些日子袁充已经教过她王谢袁萧这四大侨姓士族的历史,其中这四大家族跻身高门都在由儒入玄之后,可以说由儒入玄是从普通士族变成高门的必经之路。
由儒入玄,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有名士名头。
袁充摆摆手“非也,名士之说那都是之后了。清谈源于清议,汉末党锢之争让参与清议之士多遭祸患。为避祸,当时有人选择只清谈不清议,清谈不会有过,自然就免于祸乱。”
“魏初立,汉臣多矣,这些汉臣虽归于魏但却心系旧国,是故被征召的旧官多醉心老庄之学,以明其志,几任魏帝也愿以心腹掌权,忌惮旧臣,故魏帝对老庄清谈甚至多为鼓励,乐见其成。”
“受魏影响,清谈之风逐渐盛行。晋始,清谈便成为了追捧的学说,士族子弟也发现由儒入玄是提升声名、品第和郡望的最快办法。”
“南渡之后,因人心涣散,特别是几次北伐失利,世人深绝北归无望,为疗伤内心,更爱谈玄。”袁充又道。
沈舒总结一下,简单来说就是谈玄一开始是避祸,后来是避祸的借口,再后来成了精神拐杖。
“魏晋清谈和陛下佞佛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沈舒感叹道。
“啪啪啪”袁充直接抚掌而赞,他没想到自己说到这,沈舒就能想到今朝政事。
袁充赞同道“陛下佞佛,就是在为士庶寻求精神之超脱。比起老庄之玄奥,佛学难易皆有,士庶通用。”
雍帝佞佛的原因其实他们这些宰相都看得清,只不过看得清是一回事,赞不赞同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到这,沈舒还是不懂“可是这同徐翁有何关系”
“徐景炼丹就如那些喜清谈的名士一般。”袁充说到这又笑了,“你信不信,若非陛下改信佛,他怕是要当名士。”
所以还是为求名求权
沈舒皱眉“他真不执着于长生不老药”
“他师祖葛洪避世炼丹,是因为适逢八王之乱,再加上曾在数州之地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觉得家国无望,才选择避世求清净。”袁充道。
所以避世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太消极,看不到希望于是转而求清净老庄之道,求长生不老这种自我的超脱
这和后世那些“厌倦了生活和工作的苟且,要去追寻诗和远方”似乎是一个道理
“徐景这人出身庶民。”庶民和庶族不同,庶族是指寒门,寒门不是真的寒,而是下等士族,能成为寒门的家族都是当地豪强,而庶民就是真正的平民。
“他自认才学不凡,但几次求官不是被拒就是只得了一个三品蕴位中最下等的,他自然不愿出仕,最后就决定继续当道士,誓要炼出长生丹”袁充道。
又是一个因为不得志而选择避世的
沈舒点点头“阿翁我明白了,我会对徐翁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流外七品的官位。”
“只要他在你那里得志,自然就愿意为你所用。”袁充笑着道,对付徐景这种人,其实很好拿捏。
晚间,沈舒坐在案几旁,仔细梳理她接下来要做的事。
炼铜正在起步阶段
造纸不,南雍有纸,只是和后世的宣纸不一样。
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技术含量低一些,她应该可以搞,活字印刷她只知道要一个字一块印泥,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还有盐、铁、茶,她一样没搞
沈舒轻叹一口气,话说制盐是怎么制来着她记得是海水晒盐但她直觉告诉她这事肯定没这么简单。
她搞一个黄铜都这么难,感觉这些她没个几年都折腾不出来。
作为一个没有金手指、还是一无所知的社畜,沈舒觉得自己前路漫漫。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